回覆列表
  • 1 # 彗虹劍

    歷史根本無法完全還原,只是靠不同渠道的印證資料更大程度貼近實際地描述,而且史料也受到描述者本人感情色彩的影響。

  • 2 # 使用者67724358697

    基本都是史實。

    蜀漢演義和歷史不符也就算了;曹魏郭嘉、賈詡、荀彧,演義三國志歷史真心沒多少偏差。

  • 3 # 博約古今

    真實,哪有什麼真實,所有的歷史都是由人寫出來的,而人的話就一定會存在著主觀性和環境的約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記憶中的東西和實際發生的一定會有偏差的,有一句叫“過去的一切都不是完全真實的”。所以我們只是看是不是能夠最大限度的還原過去。

    按照這一標準的話,三國志可比三國演義要嚴謹的多了。三國志是史書,而且作者也是經歷過三國時期的人,而三國演義只是一篇小說(藝術加工),作者也是一千年之後的人寫的,主觀性更加濃烈。

    百度百科:《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 4 # 成哥談歷史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三國演義》很大部分是虛構的,他的定義就是小說。

    其次,《三國志》因為成書年代距離所寫內容的年代距離較近,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當時的歷史,用來研究三國史是一個非常好的借鑑。但是說《三國志》一定就是真實的歷史這是不可能的,沒有一本史書能夠記載真正的歷史。每一個史學家在撰書的時候都會加上自己的主觀觀點。所以,《三國志》不能說就是真實的歷史,但是非常接近了;而《三國演義》肯定就是虛構的,其中可能有和真實歷史雷同的地方,但絕大部分是羅大大為了塑造小說形象而新增的個人因素。

  • 5 # 容我漫溯

    說到真實,不免想起一句話:歷史是勝利者的謊言。我們讀書談古,追蹤溯源,哪裡可能得到原原本本的精確真相呢?

    正史儘管不可避免的摻雜著後世的偏見或統治導向,然而同演義、野史相比,其大體脈絡和主要走向應是最貼近歷史原狀。

    正史主要由繼任的統治者主持編撰,時間距離較近。比如明史即是清初修撰,《史記》成書於西漢武帝時,司馬遷竟然把生活年代的情況一併納入記載。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史志內容的詳實和飽滿。

    《三國志》成書於西晉統一三國後不久,作者陳壽是三國蜀人,曾經在蜀漢政權為官。蜀亡隨劉禪入魏,司馬炎建立晉朝後又入晉為官。儘管官都做的不大,也算平安活過了草菅人命的亂世。親眼見證、親身經歷了三國的興衰為陳壽編寫《三國志》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借鑑整理了現成的《魏書》《吳書》,又自行採集寫成了《蜀書》。

    因為成書年代已在晉朝,而晉又得魏禪而來,所以陳壽寫《三國志》不得不以曹魏為正朔,在某些地方對曹操或司馬懿做些美化誇大也可以理解——人在矮簷下嘛,但是他對蜀漢先主劉備和丞相諸葛亮抱有深厚的感情和認同,所以也不免暗中施以春秋筆法做些褒貶。想來,那個鬱郁不得志的小小史官,對這部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陳壽不只傾注了汗水,還有濃濃的故國情懷融在其中吧?

    《三國演義》(以下簡稱演義)成書晚得多,經歷了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在明代白話文學興盛,羅貫中先生以《三國志》為基礎和藍本,結合糅納了前代流傳的評書雜談、民間傳說,寫成了章回體裁的白話長篇小說。

    《演義》是以劉備的蜀漢為主幹正朔,大致歷史走向與實際基本相同,所以不能說它“虛假”。演義作為小說,追求曲折豐富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愛恨明瞭,揚褒抑貶,為此必然對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情節做了相當大的改動甚至張冠李戴,比如很多人認為的“赤壁之戰的真正統帥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根本不存在草船借箭”種種。所以演義裡不少精彩亮點反而是文學手法創作出來,大概這就是說它“假”的原因。

    看小說就是看小說,如果太在意真實,那就真的只能在正史了,光正史還不行,還要在浩如煙海的史料裡搜尋對照嚴密佐證,方才能說服自己。其實何必呢?既然“借東風”的“演義”那麼精彩,為什麼不放開心靈去欣賞呢?

  • 6 # 煮酒談古今歷史

    三國志一定比演義要可信的多,但其真實性也就半對半。

    首先,陳壽生於公元233年。

    從漢末黃巾起義,公元184年起,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時間。這半個世紀發生的事,很難全部都寫清楚,大部分主要是不知道,也只能靠聽說,就像現在讓你去考察清代中國發生的一些事,也都莫衷一是,何況陳壽那時候資訊也不靈通,他大部分也要參考史官

    真正開始有記載,也要三國鼎立之後,也就是公元220年,之前記載的,傳聞聽說的更多,之後記載的參考各國史書,其中,蜀國還沒有史官。所以說,在那個年代,那個條件,能有三國志很不容易,但不可能盡信,我覺得其中內容能有一半可信度,也就不容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手機系統和OPPO手機系統哪個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