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民正能量
-
2 # 滄海一粟7528
這就是為什麼後金能以十幾萬八旗軍戰勝明朝的一個重要原因。
皇太極死後並未留下關於繼承人的詔書,生前也未立太子。但皇太極並不是沒有準備,首先皇太極長子豪格已經成年,屢立戰功,併成為一旗旗主,在八旗軍中很有威望。同時,由於皇太極的經營勢力最強的兩黃旗完全重於皇太極。鑲藍旗的吉爾哈朗也是忠於皇太極的,兩紅旗保持中立,多爾袞只有兩白旗的支援。
雖然皇太極死了,但他的政治影響還在。如果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強行爭奪皇位也許可以成功,但代價呢?最少也是內戰,甚至分裂。當時,後金面臨的局勢是什麼呢?外有強敵,內部蒙古北韓都是剛收服不久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一旦後金陷入內亂,那很可能蒙古、北韓脫離後金控制,滿洲各部也會鬧獨立,這樣愛新覺羅兩代人的辛勤付出將付諸東流。
這個時候多爾袞展現了政治家的智慧與容量,擁立皇太極的幼子登基,這樣即團結了皇太極一系的政治力量也最大限度的獲取了政治權利。為後金成功佔領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3 # 青燈問史
如果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四個詞足矣。一是根源。二是漢化。三是格局。四是理性。
1.根源。先說多爾袞與皇太極的關係,兩人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努爾哈赤死後,在八旗公舉制度下,產生了皇太極登基汗位。在努爾哈赤具有原始貴族氣質的八旗制度之下,皇太極可謂應運而生,因為他睿智,聰明,具有王者氣息,當然,他也得到了四大貝勒的支援。
多爾袞,皇太極被推舉汗位的時候,還是一個15歲的小子,雖然也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和阿濟格、多鐸兄弟還掌握三旗的力量,但是沒有寸功的成績,所以根本無法參與到推舉之中。
因此,雖然說多爾袞後來戰功卓著,成績斐然,但是時運不濟。有人說,皇太極在努爾哈赤死後大耍陰謀,逼迫多爾袞生母阿巴亥殉葬,由此打擊多爾袞兄弟帶來的推舉壓力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當時的汗位推舉制度是滿族崛起的根本,而多爾袞沒有實力參與選舉是現實,皇太極沒有必要打壓他。
換句話說,皇太極繼承汗位與多爾袞沒有什麼利益衝突,是當時八旗推舉制度的結果。說努爾哈赤本意要傳位於多爾袞,讓皇太極耍陰謀奪取了汗位的說法,是陰謀家的推測,不是史實。
2.漢化。皇太極是滿清繼往開來的一代,其本人也是一代雄主,在他手裡,建州女真從一個部落成長為一個國家,可以說他功不可沒。而這一切作為的背後,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漢化。皇太極使用范文程、洪承疇等漢人,不斷改造滿清固有的政治制度,使其達到逐步漢化的結果。這其中,就包括八旗推舉制度的改革。
為了達到皇權獨攬,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后,將原來的旗主貝勒封王,並令除八旗固山額真繼續兼議政大臣外﹐每旗增設議政大臣三員,在清代歷史上正式出現了“議政大臣”的職名,這就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起始。皇太極有意識地抑裁大貝勒們的權力,並逐步提高議政大臣們的地位,這顯然是為了削弱八和碩貝勒的勢力,以便於控制。
換句話說,皇太極吸收了漢族皇權至上的精髓,改造了八旗推舉制度,並逐步弱化掌握八旗的那些諸王大臣的權力。
但是,皇太極所進行的努力,並沒有完全根除八旗諸王大臣對皇權的影響,議政王大臣還是有相當權力左右皇權的執行。
3.格局。皇太極的死實在太過意外,誰也沒想到,因為他正直壯年,也許他想過繼承人的問題,但是並沒有形成制度。因為在他的面前,還有八旗推舉制度的殘存,有新產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他要完全摒棄八旗推舉制度,完全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還需要時日。
絕對皇權一定是他考慮的最終目的,而要達到這種目的,只能慢慢來。只有確定了絕對皇權制度後,他才可能像漢族皇帝那樣以“嫡長子”或者“兄終弟及”的制度確立繼承人。所以說,皇太極對於繼承人制度的選擇實際上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
但是,他死的太突然了,繼承人的問題提前擺在諸王大臣和皇室面前。從外部形勢來說,大清正處在與大明朝你死我活的戰爭當中,清朝的生與死就在一瞬間。從內部局勢而言,皇太極死後的局勢將是整個王朝的新起點,要麼內部混亂你爭我奪最終送走大清在歷史上的道路,要麼團結一致共同推翻大明奪取江山。
所有的選擇首先都是力量的制衡,而焦點卻只有兩個,一個是具嫡長子身份的皇太極兒子豪格(兩黃旗),一個便是多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兩白旗)。
從力量上來講,勢力均衡,最終的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而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雖說有部分人支援多爾袞,但事實上也是在觀望,得不到他們的實際支援,多爾袞自立的條件並不成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後議定由皇太極年僅六歲的兒子福臨即帝位,以確保勢力均衡。這樣也達到了內部沒有走向分裂的目的。多爾袞在這時候表現出來的格局思維是巨大的,也是大清得以統治中原的源動力所在。
4.理性。此前說到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好像與多爾袞覬覦皇位沒有多大關係,實則相反,要知道,出現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的事正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衍生的根源所在。直到康熙皇帝那裡,皇權才最終走向絕對獨立,而在皇太極和順治那裡,議政王大臣會議都還具備一定的特殊權力。
在皇太極那裡,他只是透過建立議政王大臣會議弱化了諸王大臣的權力,但是並沒有完全消除。如果皇太極完全消除了這種權力獲得皇權獨攬,那麼他就可以實現“嫡長子”或者“兄終弟及”的制度確立繼承人了。
對於皇位的覬覦是皇帝每個皇子的心思,豪格想,多爾袞也想,在大清歷史最為關鍵的時刻,如果他們透過打架來解決,那麼,實際上就是給了大明朝踹息之機,最後將自己的實力變弱,最終也可能就沒清朝什麼事了,歷史就會徹底改變。
多爾袞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此,無論他多麼戰功卓著,也無論他是多麼具備當皇帝的資格,在歷史最為關鍵的時刻,他保持了一顆理性的心,這才是最值得傳頌的。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一下皇太極去世時候的社會背景。1643年8月皇太極去世,他的死毫無徵兆,52歲的他暴斃在自己辦公桌前,死前還是好好的,沒有任何徵兆。根據後人的多方面分析,很有可能是突發心腦血管疾病。
他的死很意外,當時大清的國運如日中天,跟明朝的軍事鬥爭節節勝利,眼看著就可以很快的戰勝明朝,坐擁北京的金鑾殿,清朝不僅在具體的戰爭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在戰略上也佔了很大的優勢,此時具備了逐鹿中原的大好形勢。
在這種形式下,皇太極突然暴斃。由於事件突然,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接班人,就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誰是皇位的接班人,此時有實力競爭皇位的又兩個人:一個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此刻已經35歲,年富力強,戰功赫赫;另一外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雖然是叔叔,但是他還比豪格小3歲。但是無論是能力,還是戰功,他比豪格有過之而無不及,絲毫不比豪格差到哪兒去。
此刻,其實多爾袞是很想當皇位的,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但是豪格也很想。在滿族八旗中,兩派都有各自的支持者,而且旗鼓相當。兩者誰都想當皇帝,而且也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兩派互不相讓,而且矛盾愈演愈烈,有火併的可能性。
但是當時的形勢又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此刻正是清朝入關征戰、逐鹿中原的重要機遇期,如果兩派火併起來,不僅會發生你死我活的事情,而且清朝會嚴重自己削弱自己力量,更不會入關逐鹿中原,佔領全國,綜合考慮這樣下去對誰都是不利的。
但是局面不能僵持,僵持本身也會失去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於是多爾管就提議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即位,這樣豪格也無法再爭了,所以多爾管也就沒法稱帝了,但是被授予了輔佐福臨的職權,被封為攝政王,在實際上掌握了皇帝的權利。
然後八旗子弟也心正順齊,一起入關征戰中原,最終統一全國,建立了大清王朝。在這個過程中,多爾袞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