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炒米視角

    就像《水滸傳》中前期宋江通殺閻婆惜之後,一直東躲西藏,不肯上梁山,甚至甘願伏法,就是因為有那麼一個”大赦天下”的餡餅在那擺著。

    古代皇帝”大赦天下”可以找的理由是很多的,但是通常因為目的不同,所以會找不同理由。

    首先,大行皇帝宴駕,新皇繼位,通常都會”大赦天下”。因為新皇帝繼承的是祖宗產業,對社稷尚還無功、對百姓尚無恩德。所以必須要透過“施恩”,為新朝“邀買”人情。如此“大赦天下”,體現新皇對天下子民的仁德;

    tips:其實這種情況不但古代有,即便現代文明國家也保留了這種程式。比如開國、新總統就職。都會保留一些”特赦權力”,但更多的會針對某一類人群。比如新中國建國後,曾經特釋出了7次特赦;雖然憲法保留了“大赦權”,但新中國並未使用過。美國總統有“特赦權”,比如美國第第38任總統福特,就曾”大赦天下”,大赦越戰時期逃避兵役者;更是“特赦”了證據確鑿的“水門事件”主角上一任總統尼克松。

    其次,如遇封禪這種彰顯功德的情況下,通常為了”配合圓滿”皇帝的不世之功,對黎民百姓的恩德,也會“大赦天下”。畢竟也不是哪個皇帝都可以去封禪的;

    再次,皇宮內有重大喜慶。比如更換年號;皇后、皇太后過壽;生了皇子、公主;封皇后、立太子,等等。通常也會“大赦天下”。這表示皇帝對當朝寄託的希望、對皇太后的孝心、對配偶和子女的關愛的“積德”行為;

    第四,遇到重大天災、人心不穩的時候,通常也會“大赦天下”。因為在董仲舒創造“天人感應”的概念之後,重大天災的政治意義就是上天對皇帝施政的不滿意而給予的明確“警告”,所以此刻除了皇帝要下“罪己詔”外,還必須對黎民百姓”廣施恩德”,撫慰各種不安情緒,消除各種不安因素;

    第五,遇到某些“法不責眾”的情況,而暫時無法按照正常程式處理。一旦處理不好,會引起整個朝局動盪,皇權不穩的後果。此刻的“大赦天下”就是權宜之計。目的是為了減輕正面處理問題的壓力,防止對方“狗急跳牆”,事情往不利局面發展。比如腐敗窩案;比如士兵譁變,等等。

    tips:這種情況不但古代社會有,現代社會也常有。著名的上世紀70年代,香港貪腐案發率80%涉及基層警察和政府公務員,與香港廉政公署形成了“對抗執法”狀態。在面對這種“法不責眾”的局面之下,香港當局考慮到“嚴打”要付出沉重的社會成本,於是赦免了截止1977年前的基層警察和公務員的所有犯罪行為。

    “大赦天下”事實上只是一個稱呼,其實並不是將天下所有犯人都寬赦了。而是根據不同的犯罪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進行豁免。而這些被豁免的罪犯,其實歸結起來,都是屬於“可被原諒”的。而謀反、欺君、與皇權相抗的政治犯通常不在“大赦”範圍內,他們的自由需要皇帝的額外“特赦”。而在大赦人群中,特此惡劣的,迴歸社會仍然會造成不良影響的刑事犯也不在大赦之列。這就是為什麼宋江永遠等不到“大赦令”的原因。

    文末彩蛋:

    中國古代皇帝中,“大赦天下”的最高紀錄保持著竟然是“桓靈二帝”中的東漢靈帝。漢靈帝在位22年,共搞了20次“大赦天下”。

  • 2 # 圓圓頭不圓

    小時候看老版的隋唐演義裡面有個情節,本來入獄的程咬金遭逢隋煬帝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被放了出了,他拿著破爛囚衣去當鋪典當,蠻橫地勒索店家錢財。那是對於大赦天下的最初記憶。

    古代帝王以施恩為名,對犯人進行的赦免。如在皇帝登基、更換年號、立皇后、立太子等,或者遭遇大天災情況下,又或者皇宮有重大喜慶時,通常會赦免一批罪犯,這種行為叫大赦天下。

    大赦天下在古代是當權者是一種推恩天下籠絡人心或者平息矛盾,減輕社會壓力的一種手段。新中成立後為了給戰犯改過自新的機會,也進行過數次的特赦,溥儀就是被特赦的。

    另外並不是所有的罪行都能被赦免。我們一直說的“十惡不赦”就是不在赦免的行列,分別有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無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 3 # 看遍山川

    謝邀 秦之前沒聽說過“大赦天下”的,到了漢代此風見漲,漢朝的皇帝似乎一個個比著來搞這套拉攏人心的把戲。新皇帝繼位沒有政治資本,立個皇后或太子,生了皇子公主需要眾樂樂一下,災害性天氣發作,近來政局不穩改個年號討彩頭或打了重大勝仗都得“大赦天下”,希望籍此達到各自不同的施政目的。自漢代始一直到唐宋,皇帝時不常都來一下,至明清才大幅減少了頻率。

    新皇帝上臺和立皇后兩樁事情湊合在一起搞“大赦天下”,最著名的就是唐中宗李顯。公元705年神龍政變,中宗復辟第二次登基,復國號唐,那位在房州和李顯一起吃了二十三年苦頭的老婆韋氏,如今也總算熬出頭了。中宗出於報恩心態立馬封韋氏為皇后並追封被武則天貶死的老丈人韋玄貞為上洛王,李顯終於等來了揚眉吐氣的一天,隨即大赦天下,乾坤重回李家。

    因災害天氣,皇帝祈求平安又恰逢冊立太子,兩者合二為一“大赦天下”的,還是李唐家的皇帝唐肅宗李亨。這次大赦天下一不小心還解放了一位千古不朽的大詩人,催生了一篇流芳百世的絕句。

    安史之亂後太子李亨靈武繼位,是為唐肅宗,在江陵的永王李璘仗著手裡有些槍桿子公開和李亨作對,兩股勢力最後兵戎相見,正在廬山隱居的大詩人李白匆匆下山投入李璘幕府。沒承想李白站錯了隊,李璘兵敗,事後李白被清算髮配夜郎,從江西出發走水路溯江而上。

    當時肅宗繼位後,天下大旱,古代都迷信,肅宗剛繼位就有天災貌似不大吉利,正趕巧新冊立了太子,這樣肅宗大赦天下。李白正巧船到白帝城,得到大赦的文書欣喜若狂,船隻掉頭向東順流而下,大詩人詩興大發才有了《早發白帝城》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是何等的輕鬆愜意。

    當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在大赦天下時被赦免,《開皇律》和《唐律》就具體規定了十種不赦免治罪,民間有稱之為“十惡不赦”,那些“罪過”侵犯了封建社會的基本理論架構,如神權,君勸,父權和夫權,當然是得不到赦免的。

  • 4 # 歲月悠悠73399941

    歷史上,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皇帝會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是歷史上,為穩定國家 形勢,籠絡民心所採取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把現有關押的罪犯,除謀逆大罪外,其它罪犯一律釋放。這種情況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皇室內部發生重大事件,如老皇帝宴駕,新皇帝登基,立太子,冊封皇后。以及皇帝、皇后,太上皇,太皇太后的生日等。

    第二種、國家發生重大事件,如戰爭、慶功,重要的祭祀,和典禮、和國家出現的祥瑞。

    第三種、自然界發生的大事、如地震,大澇、大旱等自然災害。。

    一般情況下,凡以上情況發生,皇帝都會大赦天下。

  • 5 # 藍音

    新皇帝登基

    更換年號

    立皇后

    立太子

    或遭遇大災的情況下。

  • 6 # 王榮聯1

    謝謝芹菜邀請。歷史上皇帝“大赦天下”,在秦之前不曾有過,好像是從漢唐之後開始時興起來的,到了晚清又好像冷落了,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皇帝“大赦天下”,是朝廷隆重而又得人心的一項政治活動,大多新登基的皇帝都會出手嚐嚐鮮。皇帝“大赦天下”,往往跟改朝換代密切相關。新皇帝登基,為了顯示自己君臨天下,皇權在握,為了爭取同黨支援,為了博取民心,對前朝判決入獄的各類刑事犯人進行有條件的大赦,以此來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新的統治。當然,歷史並不劃一,有的皇帝登基後並未大赦所有罪犯,而是有選地大赦,甚至有的厲害皇帝對因貪賄入刑的罪犯一個都不寬恕,不減刑,不大赦,充分表明該皇帝對貪官嫉惡如仇的鮮明態度,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名垂千古的反貪大帝。

  • 7 # 漂浮菌

    歷史上皇帝大赦天下非常的常見,非常頻繁,尤其是明朝以前的朝代平均每兩三年就有一次,直到清朝大赦才開始變少。大赦的原因各種情況都有,最常見的有遇到天災異象、重大祭祀、喜慶節日等等。不過大赦並非是直接把犯人無罪釋放,也並非所有罪犯都能享受的。其實大赦不光古代有,中國現在也有,建國後到現在就一共有過7次大赦。

    著名的歷史學家,中國法制史泰斗瞿同祖先生專門考證過古代的大赦,在他的著作中有過詳細的描述。

    漢代的皇帝經常因為遇到祥瑞而大赦天下,比如發現靈芝、仙鶴等等。

    唐代的時候大赦非常頻繁,唐朝一共289年的歷史,發生過184次大赦,平均每一年半就發生過一次。唐朝經常因為天旱求雨而大赦。

    宋朝共發生過203次大赦,趙光義有次因為連續多日的雨雪停息,天氣放晴而大赦天下。宋朝大赦用的最多的名義就是跟天災有關。宋神宗趙頊在位時,有一年旱情嚴重,宋神宗就三次宣佈大赦天下,後來這一舉動還遭到了王安石的反對。

    另外遇到重大的祭祀,或者皇家遇到喜事也會頒佈大赦。比如新皇帝登基、冊立皇后,冊立太子等等。

    一直到了明清時期大赦才慢慢的變少,明朝平均每5年大赦一次,而清朝一共才大赦19次

    大赦是按照罪名嚴重程度,一級級的往下減。主要就是死罪的免死,其它的各種有期徒刑按罪名不等減免,罪名比較輕的才直接釋放。雖然古代大赦很頻繁,但是因為古代牢房的條件太差等原因,其實能多犯人是活不到大赦的,能等到大赦的犯人並不多。

    而還有些罪名是不允許赦免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十惡不赦。所謂十惡指的是謀反、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十種罪名,古人認為這十種罪是不可饒恕,罪大惡極,任何情況都不會赦免的,大赦天下與他們無關。

    根據中國憲法規定,人大常委會就有用釋出特赦令的權利。建國後一共釋出了7次特赦令,赦免了大批抗戰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犯。

  • 8 # 指縫間的歷史

    封建社會時期,新皇帝登基後、皇帝更換年號、冊立太子和皇后時,郊祀典禮或者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等情況下,都會大赦天下!

    大赦天下又分為大赦、曲赦和德音幾種。所謂大赦即不以罪行大小而論,一概赦免;某地發生災害、皇帝出行、或者指定赦免某一個州郡,被稱為曲赦;減免犯人罪行,則叫德音。

    歷史上大赦天下次數最頻繁的當屬漢朝和宋朝。漢朝大赦天下次數最頻繁的三位皇帝:

    漢高祖在位12年,大赦天下9次;

    漢元帝在位15年,大赦天下10次;

    漢靈帝在位22年,大赦天下20次。

    平均每一年多不到兩年就會大赦天下一次,這個比例還是非常高的!

    到了宋朝,大赦天下的頻率又足以讓漢朝汗顏三分:

    北宋初期,每三年進行一次的郊祀恩赦已經成為定製,到了北宋中期,各種名目的“恩赦”更是層出不窮。

    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知諫院範鎮上奏稱:“比者京師及輔郡歲一赦,去歲再赦,今歲三赦……姑息之政,無甚於此!……”由此可見北宋恩赦的頻率達到了幾乎每年一次。

    到了南宋,除了恩赦更加頻繁,還有各種減刑措施。

    宋孝宗把“錄囚”範圍從都城和近輔擴大到全國,所謂錄囚,是指皇帝或者司法系統官員訊察囚犯並決定可否原宥的制度,是為囚犯減刑的制度,宋寧宗則把一年一度的“錄囚”增加為一年兩次,如以一來,再加上原有的大赦、曲赦和德音,有些時候,罪犯在一年能能夠得到三四次被赦免或者減刑的機會。

    除了大赦和“錄囚”外,宋朝政府還大力赦免大辟者(死刑),北宋仁宗時期,全國每年大辟者大約有兩千餘人左右,到了南宋高宗時期,這個數字下降到平均每年三十五人,下降了98%還多,這個數字是根據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高宗朝有大辟人數記載的十八年計算的平均值,雖不精準,但能說明南宋恩赦大辟者的力度。

    宋高宗每年都能赦免大批死刑罪犯,卻唯獨容不下力主抗金收復失地的岳飛、岳雲和張憲等國家柱石、鐵血將軍,真是……(此處省略髒話一萬字)

    到了宋寧宗時期,全國有死刑犯一千八百十一人,但最終執行死刑的只有一百八十一人,被朝廷赦免了90%。

    南宋中後期,平均每年大辟者大約在四百人左右。

    綜上所述,宋朝的大赦頻率和力度,遠超漢朝,應該是所有封建王朝中執牛耳者。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宋會要輯稿》等。

  • 9 # 炒米視角

    就像《水滸傳》中前期宋江通殺閻婆惜之後,一直東躲西藏,不肯上梁山,甚至甘願伏法,就是因為有那麼一個”大赦天下”的餡餅在那擺著。

    古代皇帝”大赦天下”可以找的理由是很多的,但是通常因為目的不同,所以會找不同理由。

    首先,大行皇帝宴駕,新皇繼位,通常都會”大赦天下”。因為新皇帝繼承的是祖宗產業,對社稷尚還無功、對百姓尚無恩德。所以必須要透過“施恩”,為新朝“邀買”人情。如此“大赦天下”,體現新皇對天下子民的仁德;

    tips:其實這種情況不但古代有,即便現代文明國家也保留了這種程式。比如開國、新總統就職。都會保留一些”特赦權力”,但更多的會針對某一類人群。比如新中國建國後,曾經特釋出了7次特赦;雖然憲法保留了“大赦權”,但新中國並未使用過。美國總統有“特赦權”,比如美國第第38任總統福特,就曾”大赦天下”,大赦越戰時期逃避兵役者;更是“特赦”了證據確鑿的“水門事件”主角上一任總統尼克松。

    其次,如遇封禪這種彰顯功德的情況下,通常為了”配合圓滿”皇帝的不世之功,對黎民百姓的恩德,也會“大赦天下”。畢竟也不是哪個皇帝都可以去封禪的;

    再次,皇宮內有重大喜慶。比如更換年號;皇后、皇太后過壽;生了皇子、公主;封皇后、立太子,等等。通常也會“大赦天下”。這表示皇帝對當朝寄託的希望、對皇太后的孝心、對配偶和子女的關愛的“積德”行為;

    第四,遇到重大天災、人心不穩的時候,通常也會“大赦天下”。因為在董仲舒創造“天人感應”的概念之後,重大天災的政治意義就是上天對皇帝施政的不滿意而給予的明確“警告”,所以此刻除了皇帝要下“罪己詔”外,還必須對黎民百姓”廣施恩德”,撫慰各種不安情緒,消除各種不安因素;

    第五,遇到某些“法不責眾”的情況,而暫時無法按照正常程式處理。一旦處理不好,會引起整個朝局動盪,皇權不穩的後果。此刻的“大赦天下”就是權宜之計。目的是為了減輕正面處理問題的壓力,防止對方“狗急跳牆”,事情往不利局面發展。比如腐敗窩案;比如士兵譁變,等等。

    tips:這種情況不但古代社會有,現代社會也常有。著名的上世紀70年代,香港貪腐案發率80%涉及基層警察和政府公務員,與香港廉政公署形成了“對抗執法”狀態。在面對這種“法不責眾”的局面之下,香港當局考慮到“嚴打”要付出沉重的社會成本,於是赦免了截止1977年前的基層警察和公務員的所有犯罪行為。

    “大赦天下”事實上只是一個稱呼,其實並不是將天下所有犯人都寬赦了。而是根據不同的犯罪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進行豁免。而這些被豁免的罪犯,其實歸結起來,都是屬於“可被原諒”的。而謀反、欺君、與皇權相抗的政治犯通常不在“大赦”範圍內,他們的自由需要皇帝的額外“特赦”。而在大赦人群中,特此惡劣的,迴歸社會仍然會造成不良影響的刑事犯也不在大赦之列。這就是為什麼宋江永遠等不到“大赦令”的原因。

    文末彩蛋:

    中國古代皇帝中,“大赦天下”的最高紀錄保持著竟然是“桓靈二帝”中的東漢靈帝。漢靈帝在位22年,共搞了20次“大赦天下”。

  • 10 # 圓圓頭不圓

    小時候看老版的隋唐演義裡面有個情節,本來入獄的程咬金遭逢隋煬帝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被放了出了,他拿著破爛囚衣去當鋪典當,蠻橫地勒索店家錢財。那是對於大赦天下的最初記憶。

    古代帝王以施恩為名,對犯人進行的赦免。如在皇帝登基、更換年號、立皇后、立太子等,或者遭遇大天災情況下,又或者皇宮有重大喜慶時,通常會赦免一批罪犯,這種行為叫大赦天下。

    大赦天下在古代是當權者是一種推恩天下籠絡人心或者平息矛盾,減輕社會壓力的一種手段。新中成立後為了給戰犯改過自新的機會,也進行過數次的特赦,溥儀就是被特赦的。

    另外並不是所有的罪行都能被赦免。我們一直說的“十惡不赦”就是不在赦免的行列,分別有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無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 11 # 看遍山川

    謝邀 秦之前沒聽說過“大赦天下”的,到了漢代此風見漲,漢朝的皇帝似乎一個個比著來搞這套拉攏人心的把戲。新皇帝繼位沒有政治資本,立個皇后或太子,生了皇子公主需要眾樂樂一下,災害性天氣發作,近來政局不穩改個年號討彩頭或打了重大勝仗都得“大赦天下”,希望籍此達到各自不同的施政目的。自漢代始一直到唐宋,皇帝時不常都來一下,至明清才大幅減少了頻率。

    新皇帝上臺和立皇后兩樁事情湊合在一起搞“大赦天下”,最著名的就是唐中宗李顯。公元705年神龍政變,中宗復辟第二次登基,復國號唐,那位在房州和李顯一起吃了二十三年苦頭的老婆韋氏,如今也總算熬出頭了。中宗出於報恩心態立馬封韋氏為皇后並追封被武則天貶死的老丈人韋玄貞為上洛王,李顯終於等來了揚眉吐氣的一天,隨即大赦天下,乾坤重回李家。

    因災害天氣,皇帝祈求平安又恰逢冊立太子,兩者合二為一“大赦天下”的,還是李唐家的皇帝唐肅宗李亨。這次大赦天下一不小心還解放了一位千古不朽的大詩人,催生了一篇流芳百世的絕句。

    安史之亂後太子李亨靈武繼位,是為唐肅宗,在江陵的永王李璘仗著手裡有些槍桿子公開和李亨作對,兩股勢力最後兵戎相見,正在廬山隱居的大詩人李白匆匆下山投入李璘幕府。沒承想李白站錯了隊,李璘兵敗,事後李白被清算髮配夜郎,從江西出發走水路溯江而上。

    當時肅宗繼位後,天下大旱,古代都迷信,肅宗剛繼位就有天災貌似不大吉利,正趕巧新冊立了太子,這樣肅宗大赦天下。李白正巧船到白帝城,得到大赦的文書欣喜若狂,船隻掉頭向東順流而下,大詩人詩興大發才有了《早發白帝城》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是何等的輕鬆愜意。

    當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在大赦天下時被赦免,《開皇律》和《唐律》就具體規定了十種不赦免治罪,民間有稱之為“十惡不赦”,那些“罪過”侵犯了封建社會的基本理論架構,如神權,君勸,父權和夫權,當然是得不到赦免的。

  • 12 # 歲月悠悠73399941

    歷史上,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皇帝會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是歷史上,為穩定國家 形勢,籠絡民心所採取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把現有關押的罪犯,除謀逆大罪外,其它罪犯一律釋放。這種情況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皇室內部發生重大事件,如老皇帝宴駕,新皇帝登基,立太子,冊封皇后。以及皇帝、皇后,太上皇,太皇太后的生日等。

    第二種、國家發生重大事件,如戰爭、慶功,重要的祭祀,和典禮、和國家出現的祥瑞。

    第三種、自然界發生的大事、如地震,大澇、大旱等自然災害。。

    一般情況下,凡以上情況發生,皇帝都會大赦天下。

  • 13 # 藍音

    新皇帝登基

    更換年號

    立皇后

    立太子

    或遭遇大災的情況下。

  • 14 # 王榮聯1

    謝謝芹菜邀請。歷史上皇帝“大赦天下”,在秦之前不曾有過,好像是從漢唐之後開始時興起來的,到了晚清又好像冷落了,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皇帝“大赦天下”,是朝廷隆重而又得人心的一項政治活動,大多新登基的皇帝都會出手嚐嚐鮮。皇帝“大赦天下”,往往跟改朝換代密切相關。新皇帝登基,為了顯示自己君臨天下,皇權在握,為了爭取同黨支援,為了博取民心,對前朝判決入獄的各類刑事犯人進行有條件的大赦,以此來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新的統治。當然,歷史並不劃一,有的皇帝登基後並未大赦所有罪犯,而是有選地大赦,甚至有的厲害皇帝對因貪賄入刑的罪犯一個都不寬恕,不減刑,不大赦,充分表明該皇帝對貪官嫉惡如仇的鮮明態度,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名垂千古的反貪大帝。

  • 15 # 漂浮菌

    歷史上皇帝大赦天下非常的常見,非常頻繁,尤其是明朝以前的朝代平均每兩三年就有一次,直到清朝大赦才開始變少。大赦的原因各種情況都有,最常見的有遇到天災異象、重大祭祀、喜慶節日等等。不過大赦並非是直接把犯人無罪釋放,也並非所有罪犯都能享受的。其實大赦不光古代有,中國現在也有,建國後到現在就一共有過7次大赦。

    著名的歷史學家,中國法制史泰斗瞿同祖先生專門考證過古代的大赦,在他的著作中有過詳細的描述。

    漢代的皇帝經常因為遇到祥瑞而大赦天下,比如發現靈芝、仙鶴等等。

    唐代的時候大赦非常頻繁,唐朝一共289年的歷史,發生過184次大赦,平均每一年半就發生過一次。唐朝經常因為天旱求雨而大赦。

    宋朝共發生過203次大赦,趙光義有次因為連續多日的雨雪停息,天氣放晴而大赦天下。宋朝大赦用的最多的名義就是跟天災有關。宋神宗趙頊在位時,有一年旱情嚴重,宋神宗就三次宣佈大赦天下,後來這一舉動還遭到了王安石的反對。

    另外遇到重大的祭祀,或者皇家遇到喜事也會頒佈大赦。比如新皇帝登基、冊立皇后,冊立太子等等。

    一直到了明清時期大赦才慢慢的變少,明朝平均每5年大赦一次,而清朝一共才大赦19次

    大赦是按照罪名嚴重程度,一級級的往下減。主要就是死罪的免死,其它的各種有期徒刑按罪名不等減免,罪名比較輕的才直接釋放。雖然古代大赦很頻繁,但是因為古代牢房的條件太差等原因,其實能多犯人是活不到大赦的,能等到大赦的犯人並不多。

    而還有些罪名是不允許赦免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十惡不赦。所謂十惡指的是謀反、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十種罪名,古人認為這十種罪是不可饒恕,罪大惡極,任何情況都不會赦免的,大赦天下與他們無關。

    根據中國憲法規定,人大常委會就有用釋出特赦令的權利。建國後一共釋出了7次特赦令,赦免了大批抗戰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犯。

  • 16 # 指縫間的歷史

    封建社會時期,新皇帝登基後、皇帝更換年號、冊立太子和皇后時,郊祀典禮或者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等情況下,都會大赦天下!

    大赦天下又分為大赦、曲赦和德音幾種。所謂大赦即不以罪行大小而論,一概赦免;某地發生災害、皇帝出行、或者指定赦免某一個州郡,被稱為曲赦;減免犯人罪行,則叫德音。

    歷史上大赦天下次數最頻繁的當屬漢朝和宋朝。漢朝大赦天下次數最頻繁的三位皇帝:

    漢高祖在位12年,大赦天下9次;

    漢元帝在位15年,大赦天下10次;

    漢靈帝在位22年,大赦天下20次。

    平均每一年多不到兩年就會大赦天下一次,這個比例還是非常高的!

    到了宋朝,大赦天下的頻率又足以讓漢朝汗顏三分:

    北宋初期,每三年進行一次的郊祀恩赦已經成為定製,到了北宋中期,各種名目的“恩赦”更是層出不窮。

    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知諫院範鎮上奏稱:“比者京師及輔郡歲一赦,去歲再赦,今歲三赦……姑息之政,無甚於此!……”由此可見北宋恩赦的頻率達到了幾乎每年一次。

    到了南宋,除了恩赦更加頻繁,還有各種減刑措施。

    宋孝宗把“錄囚”範圍從都城和近輔擴大到全國,所謂錄囚,是指皇帝或者司法系統官員訊察囚犯並決定可否原宥的制度,是為囚犯減刑的制度,宋寧宗則把一年一度的“錄囚”增加為一年兩次,如以一來,再加上原有的大赦、曲赦和德音,有些時候,罪犯在一年能能夠得到三四次被赦免或者減刑的機會。

    除了大赦和“錄囚”外,宋朝政府還大力赦免大辟者(死刑),北宋仁宗時期,全國每年大辟者大約有兩千餘人左右,到了南宋高宗時期,這個數字下降到平均每年三十五人,下降了98%還多,這個數字是根據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高宗朝有大辟人數記載的十八年計算的平均值,雖不精準,但能說明南宋恩赦大辟者的力度。

    宋高宗每年都能赦免大批死刑罪犯,卻唯獨容不下力主抗金收復失地的岳飛、岳雲和張憲等國家柱石、鐵血將軍,真是……(此處省略髒話一萬字)

    到了宋寧宗時期,全國有死刑犯一千八百十一人,但最終執行死刑的只有一百八十一人,被朝廷赦免了90%。

    南宋中後期,平均每年大辟者大約在四百人左右。

    綜上所述,宋朝的大赦頻率和力度,遠超漢朝,應該是所有封建王朝中執牛耳者。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宋會要輯稿》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種元素在人體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