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ucky
-
2 # 勉為其難O1
主要是因為四川屬於丘陵地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當時魏國內部問題,和蜀國一些僅存的大將傾盡全力抵抗有關
-
3 # 容我漫溯
魏蜀吳分天下三,誰是鐵板一塊磚?你平南來我定北,君心安處我心安。話說三國鼎立之後,東吳偏安江左,季漢屈尊西南,曹魏倒佔了大半江山。然而吳蜀並非一無抵抗生存之力,魏國也絕不是鼎盛旺業,無往不利,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還比不得吳蜀。
曹操的繼承人問題劉備夷陵之戰失敗不久鬱郁而死,劉禪順利繼任蜀漢皇帝,並在之後的日子裡得到了丞相諸葛亮的毫不保留的扶持;孫權歲數小死的晚。曹操生前就出現了尖銳的繼承人之爭。
曹操長子曹昂戰死;次子曹衝自幼聰慧(稱象的那一位),可惜早逝。剩下的兩位曹植和曹丕的太子之爭形成了兩大勢力系統,捲入了曹魏所有的核心力量。經過各施神通爾虞我詐的博弈,曹丕勝出。這一政治過程決定了帝國的走向,也將一位更具爭議的重頭人物——司馬懿正式推上了歷史舞臺。
成也司馬,敗也司馬司馬懿很早就被曹操忌憚,感覺此人城府深,野心重,有”三馬同槽“的典故。然而他極受曹丕信任,也因為在曹魏陣營中日漸重要的軍事作用而越發崛起。司馬懿是真正的“三世託孤”,終生輔佐了曹丕、曹叡、曹芳祖孫三代皇帝。
司馬懿在抵抗蜀漢的戰爭中也屬於魏國的中流砥柱,然而與諸葛亮的赤心扶漢、鞠躬盡瘁不同,司馬懿在政治中逐步壯大實力,一方面保證了魏國的軍事勝利和曹魏政權的順利過渡,一方面也壯大了自身勢力滲透到曹魏政權中,直到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司馬師兄弟二人已經有了足夠的本錢顛覆曹魏。可以說曹魏的成長史也是司馬家的奮鬥史,魏國這個看上去好嚇人的巨人,腹內卻始終躲藏著一團吸取他身軀養料的寄生蟲。所以他與吳蜀的相持,並不象看上去的那樣優勢明顯。
魏國並不是鐵板一塊公元220年,曹丕繼魏王、受漢禪稱帝。此時蜀國的小皇帝劉禪還沒有象後來諸葛亮死後那樣跟著太監嬉戲荒誕。諸葛亮也正在不緊不慢的發展國力、不定不毛,安撫益州、漢中屯田,為接下來的五次北伐做著充分的準備。曹丕的帝國,四位顧命老臣一直在博弈,與東吳的盟友關係也從未結束斡旋,青州、徐州腹心之地割據的藏霸、孫觀也不安分,北面的胡人和鮮卑人沒有一天不搗亂……
曹丕在位七年,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平定河西胡部和鮮卑人、聯通西域,整頓朝綱穩定政權發展國力和文化,甚至發動了三次針對東吳的戰爭,儘管沒有一次不是失敗告終。至於蜀漢那邊,諸葛亮甚至一直佔著進攻的先機和主動權。雖然不排除魏國持重以不變應萬變,也凸顯了同時應對吳蜀兩國的吃力尤其是面對諸葛亮持續不休的軍事打擊的無奈和乏力。
滅蜀用43年,很長麼?
魏滅蜀?不過是替晉做了嫁衣裳自曹操起兵討董卓,歷丕、叡、芳共計四世幾十年的辛苦經營,最終天下落到了老奸巨滑的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手上,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天下三分,至此歸晉。英雄豪傑風雲際會,塵埃落定後,再回首卻是大夢一場。
-
4 # 大秦鐵鷹劍士
魏國雖然不缺糧食,但是要擊滅蜀漢政權也十分難,打仗糧食只是一個方面,並不是有糧食就可以穩操勝劵。從三國形勢來看,魏國最強,蜀漢最弱,因此蜀漢與東吳相聯,魏國攻擊任何一國,另一國就會偷襲魏國,這樣魏國就會陷入兩面作戰的險境。因此魏國最好的策略是靜觀其變,養精蓄銳,待其兩國有變,便擇機而戰,一舉擊滅一國。打仗的目的是儲存自己,消滅敵人,時間可以長一點,但是不能兵行險招。
從蜀漢內部的原因來看,前期有劉備縱橫無敵,中期有諸葛亮苦心精營,後期有劉阿斗休養生息,因此想要快速的攻滅蜀漢是不現實的。前期曹操親率三軍攻取漢中,劉備親征迎敵,一舉擊敗曹軍並收復漢中,此後魏國對蜀國一直居於守勢,再沒有主動進攻蜀國。劉備親征東吳失敗後,魏國意圖趁機收復荊州,結果蜀漢很快結盟,最終不了了之。中期諸葛亮六次遠征魏國,儘管沒有什麼收穫,但是懾於諸葛亮的威名,魏國還是以守為主。諸葛亮死後,姜維又多次遠征魏國,這導致蜀漢政權內部不穩,於是魏國派兩支偏師入蜀,一舉擊潰蜀國。
打仗要選擇時機,時機不到時就要耐心等待,時機一到就要抓住戰機雷霆出擊。如果沒有戰機時,就不要急躁,要明白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的慘敗就表明了越是急於統一,結果就越是不利;劉備認為自己老了,再不擊吳滅魏,漢家天下就難以恢復,於是他親征東吳,最終慘敗而歸。諸葛亮與姜維師徒不顧國力弱小,多次發動滅魏之戰,結果魏國沒有滅,自己到是先亡了。東吳是根牆頭草,十分善於選擇時機,一會聯蜀擊魏,一會又聯魏擊蜀,最終它的生命反而最長。
-
5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魏國花40多年才滅掉蜀漢,主要一是本國需要休養生息恢復元氣,二是早期蜀漢名將良相尚存,三是魏國自身還發生了動盪。此外,蜀國本身的地理因素易守難攻也是原因之一。
歷史上,蜀漢勢力的正式確立實際上是以219年劉備打敗曹操奪取漢中為分水嶺。從219年劉備稱漢中王,220年曹丕篡漢,221年劉備篡漢,到264年鄧艾鍾會攻滅蜀漢,蜀漢總共延續了40多年。那麼,為何魏國前後花了40多年才攻滅蜀漢呢?
首先一個原因是因為北方經歷戰亂,魏國的實力優勢並沒有那麼大。魏國需要透過休養生息來恢復元氣。
以東漢的十四州(冀州、幽州、青州、幷州、兗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涼州、揚州、荊州、交州、益州)為單位,在220年三分鼎立時,大致是蜀漢佔一個州(益州),東吳佔兩個半州(交州,大半個揚州,大半個荊州),而魏國佔十個半州,即魏國領土實力是蜀國的10倍,是吳蜀聯合的三倍。但是這只是從領土,或者說未來潛力而言。
(有人拿著地圖看,說三國面積差不多大。但國家潛力不能光看面積,要看耕地和發達程度。以漢魏時候的格局,北方中原河北是比南方蜀地東吳要發達得多的,州的數量基本能反應戰亂前實力。)
實際上由於北方戰亂頻繁,魏國的十個州遭到破壞的程度比吳蜀兩國的三個半州要嚴重得多。根據西晉初年的統計,在三國末年三國在籍人口大致是魏國400多萬,蜀漢近100萬,東吳200萬餘萬。也就是說,魏國僅僅是蜀漢的四五倍,是吳蜀聯合的1.5倍左右。當然,這個統計本身只是“在籍人口”,考慮到魏國可能有大量的隱匿人口與部曲,未必準確反映當時三國實力,但可以確認的是魏國的優勢並沒有“州數”那麼大。尤其這還是指三國末年的資料,是在魏國已經經過兩代人恢復的情況下。可以預想,在三國初年,北方戰亂造成的影響更嚴重,魏國的優勢可能更小,
對魏國而言,既然現在本國實力的優勢還不算太大,但本國領土發展潛力大。那最佳策略當然就是暫時不要南下進攻,而是採取保守策略,守住現有土地,恢復經濟。恢復上幾十年,與吳蜀兩國實力進一步拉開,這才以泰山壓頂之勢猛攻過去。那可比在實力優勢不大的時候去勉強煮夾生飯要好多了。227年魏明帝曹睿打算進攻蜀漢,孫資就勸他:“……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魏國一直持續的這個策略。
實際上,這個策略非常有效。三國初期,蜀漢軍隊約有十餘萬(234年諸葛亮北伐就出動了十萬大軍),東吳軍隊至少有十多萬到二十萬(孫權進攻合肥就出動了十萬大軍),而曹魏全國兵力也不過三四十萬這個量級(赤壁之戰出兵加降兵二十萬,此後每一方面作戰也不過數萬人)。但等到三國末期,蜀漢軍隊依然只有十萬出頭,東吳軍隊不過二十三萬,比幾十年前差距不大;而曹魏軍隊已經到了五十萬以上。司馬昭單是平定淮南三叛就調集了二十六萬大軍;鄧艾鍾會滅蜀出動了十八萬大軍,司馬昭還帶著11萬以上的作為後應,再加上同期駐防東吳和國內的兵力,可見魏軍確實已經拉大了蜀吳兩國的差距。
因此,“透過相持,拉大雙方差距”是魏國一項有效的戰略,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魏軍不過早進攻吳蜀。同樣,這也反過來說明諸葛亮、姜維、諸葛恪等人不斷北伐的合理之處。如果不北伐,就只能眼睜睜坐看魏國實現這個拉大差距的戰略,北伐的話至少還能趁實力差距沒那麼大的時候搏一搏,至少延緩這個差距的增速。
魏國40多年才滅蜀的另一個原因是蜀漢之前尚有外來的人才。蜀中天府之國,在中國歷史早期,更多出文人學士,但軍政方面的大牛並不多。以兩漢為例,蜀中多有司馬相如、楊雄這些名士,卻沒什麼名臣良將。因此蜀漢集團的軍政大業,主要靠川中的外省人士(有的是劉焉父子時代入川的,如李嚴;大部分是劉備征戰各地帶入川的),這些很多都是跟隨劉備數十年,大浪淘沙勝出的精英。如果這時魏國發動進攻,很可能被這些人迎頭痛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外省人士逐漸老病死去,而新生的二代三代很難延續祖父輩的能力,整個蜀漢人力衰弱,就更容易拿下。
魏國40多年滅蜀的最後一個原因是魏國本身內部發生了爭權奪利的動盪。239年曹睿去世後,首先是司馬懿和曹爽的對峙。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滅掉曹爽後,司馬氏和曹氏的鬥爭高潮迭起,先是司馬懿鬥王凌,然後是司馬師廢曹芳、滅毌丘儉,再後來有司馬昭滅諸葛誕、殺曹髦……這些內鬥一方面損耗了曹魏的國力,更重要的使得曹魏高層始終騰不出手來對付蜀漢。
直到260年司馬昭殺死曹髦,改立曹奐之後,又過了三年,基本上理清楚了內部關係,這才騰出手來對蜀漢動手。而此時蜀漢方面因為姜維和黃皓、諸葛瞻三家的矛盾,導致國防體系處於分崩離析,故而被魏軍長驅直入漢中。即使如此,魏軍也用了差不多一年才攻滅蜀漢。
-
6 # 史海講史
第一,蜀國建國初期,人才眾多,但是經過夷陵之戰後,蜀國喪失了眾多領土與名將,但是經過諸葛亮四處奔波,使蜀國修養生息,恢復到了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抵禦魏國侵襲。
第二,蜀國佔據益州,漢中,南蠻等地,佔據天險,李白曾做詩說“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佔據天險,易守難攻。
第三,魏國經過赤壁之戰後,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資源,需要修養生息,不宜發動大型進攻。
第四,魏國內部的權利更迭太快了,皇帝太短命。
第五,蜀國吳國再次聯盟抵禦魏國。
-
7 # 漩渦鳴人yy
那就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了,你說袁紹缺不缺糧食,而且軍隊在面對曹操的時候佔據優勢,可最後他輸了,輸的很徹底,這是為什麼?
有的時候某些問題回答起來還真的是有點兒令人頭疼,因為說來說去也就那幾個大道理,其實魏國整體的國策是誰制定的?曹操從曹操開始就已經制定了一條國策,那就是不和蜀漢還有東吳這兩個事例做短期決戰,而是長期決戰的那種透過穩固前線防禦,然後大力發展後方,在綜合國力的引導之下步步為營,最後透過國家實力徹底壓死對方。
所以曹操一直在穩定三個前線一個是關中地區一個是北荊州,還有一個就是合肥方向。
到底三國的歷史時期什麼最重要人才人才這個東西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抵得了一隻10萬左右的軍隊?大家可去看看官渡之戰,城南官渡之戰曹操跟袁紹這兩個領導人有硬實力的差距,但是不要遺忘的便是曹操手底下面的人才可以說是群星璀璨,人才濟濟,也正是憑藉的人才的巔峰配置,才幹掉的袁紹。
所以對於曹魏政權來講,他們其實在等等一個時機能夠等到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的這些人才全部死光了,那麼這個時候改成消耗戰,當然對於曹魏政權更加有力,但是實在是沒有想到的便是中間出了幾次變故。
其中最大的一個變故,那就是司馬家族代替曹氏家族執掌北方大權,這是曹操沒有想到的事情,這也導致了曹操所做的一切事情,全部為司馬家族做了嫁衣。
不可否認的是曹操政策的正確性,為什麼曹操新的赤壁之伴事實上已經很難在短期之內能夠百分之百地將蜀漢和東吳徹底統一起來?如果要真的打的話,很有可能就是給對方機會,到時候自己就是第二個袁紹,所以曹操心裡明白,要想能夠百分之百沒有任何風險的拿下東。吳可,蜀漢最重要的一個事情那就是等待等待時間等待時間異常,自己的綜合國力和對方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到時候自己憑藉著強勢的實力就能夠把對方直接碾壓致死,只是可惜了最後的結局,曹操的一世英名,可能在這個上面稍微有所欠缺。
回覆列表
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蜀漢地形險要,易守難攻。魏國兵力再強,可是蜀漢地形太難整了,就連後世的蒙古大軍也頭疼。更不用說魏國了。只需少數人便可以擋住大軍。
二是,魏國不缺糧食,運輸困難。蜀道艱難,李白的時代還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光有糧食,運不進去,不好運,也是問題。
三是,蜀國前期政治清明,執行正常。歷史上蜀漢此地只要政通人和,外部勢力很難打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