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日山上

    首先,蘇德兩國懸殊的人口差距。是當時蘇聯人口有將約1.8億;德國在1933年統計出人口6603萬,加上眾多被德國吞併的附屬國(奧地利700萬,蘇臺德300萬,薩爾區75萬,波蘭200萬日耳曼人,羅馬尼亞90萬,義大利25萬,阿爾薩斯150萬)。總人口大概在8000萬左右。二戰爆發前,蘇德兩國的面積比為:60.5:1(蘇德戰爭爆發時約為5:1)。人口比例約為2:1。二戰德國累計動員總兵力1700萬左右,作戰兵力最高峰在1944年,達到了約950萬人;蘇聯二戰期間累計動員總兵力超過5000萬,作戰兵力1100萬。

    其次,是情報工作。而蘇聯當時就有一個非常強大的的諜報組織:遠東情報小組,和號稱“紅色諜王”的天才級間諜佐爾格!當1941年底德軍大兵壓境莫斯科時,斯大林手上只剩下了留作西部利亞預備隊的25萬人可以抵抗,而這支預備隊當時部署在遠東地區防止日本關東軍所部屬的。

    關鍵的時候,遠東情報小組將一份非常重要的情報送到了斯大林的面前,這就是:日本大本營討論,決定將戰略進攻方向放在了東南亞及太平洋,從而否決了北上配合德國夾擊蘇聯的這略構思!斯大林此時急忙將數十個齊裝滿員的西伯利亞師透過鐵路大動脈運往前線。這些部隊後來參加了震驚世界的紅場大閱兵後,直接開赴前線,成為了阻擊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最強盾牌。

    況且,俄羅斯人本身就兇狠好鬥且漠視生命。在德軍發起莫斯科戰役之前,蘇聯就號召所有男性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家園。在這期間,蘇聯徵集了550萬人作為預備役,僅莫斯科市就徵兵數十萬。許許多多市民拿起武器便慷慨的奔赴了戰場。此時,斯大林堅決不同意遷都,還在危難時刻進行了舉世矚目的紅場大閱兵!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得蘇聯上下一心、同仇敵愾,下定了要和德軍血戰到底的決心!

    當然,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蘇聯的嚴寒!蘇聯在與德軍戰鬥時發現德國士兵根本沒有準備保暖物資,就連最基本的棉襖都不多,防凍液、冬季潤滑油之類的東西都沒有!結果就是德軍的坦克被凍住、飛機沒法上天、槍栓都拉不開。德國從1939年進攻波蘭以來就一直忙個不停,德軍拖著疲憊的身子想前進進不了,士兵中有幾十萬個凍傷報告,有計程車兵直接倒在了雪地裡整個莫斯科戰役德軍傷亡50人中有30萬是被嚴寒凍死凍傷。試想下,槍栓都拉不開了士兵還怎麼打仗?如果是在非嚴寒地區,莫斯科不一定能守得住!當然,歷史是無法改寫的。

    當德軍打到莫斯科郊外時終於看到了紅場上克里姆林宮的尖頂,這也是最後一次看到這個尖頂。疲憊不堪的德軍此時已是“強弩之末”了!蘇軍在遭受前期的巨大損失後,在得到了來自西伯利亞的生力軍的補充後,開始了大反攻,徹底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神話!

  • 2 # 滄海觀察室

    這不得不說莫斯科保衛戰了,前期德國閃擊蘇聯完全可以說猶如秋風掃落葉一樣。蘇軍幾乎是在毫無反應的情況下疲於招架毫無還手的機會。時間一直來到1941年10月希特勒的中央集團軍同期向多個重要目標城市進行了攻擊(其實這也為莫斯科爭取了時間)由於兵力過於分散使得莫斯科久攻不下,為蘇聯建立鞏固防禦工事提供了寶貴的時間。在加上德軍戰線過長過深,使得蘇聯在被攻破的後方也組織起了有效的反擊,更為嚴重的是寒冬的到來。德軍跟蘇軍來比蘇軍更加適合這樣的天氣作戰,畢竟他們就是生長在這裡。整個戰役持續到1942年1月左右。這一站使法西斯德國受到重創,從此一蹶不振,步步敗退。蘇聯各個方面包括軍工、機械、士兵……等等都不斷適應戰爭。縱觀整個現役我們不難發現,德國領導層很有可能被剛開始的閃擊戰效果衝昏了頭腦。整個現役選擇的不是各個擊破,而是更加瘋狂的全面出擊。這為整個戰爭逆轉埋下了伏筆。

  • 3 # 班副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可以說影響著整個二戰的走勢,蘇聯在一開始根本無法阻止有效的反擊。根據德軍的通報僅半年的時間蘇軍損失447萬人,17145輛坦克,11458架飛機,上萬門火炮,領土被佔領三分之一,相當於大半個歐洲。

    如果是換成其他國家,在這麼短的時間造成這麼大的損失可能會選擇直接投降。那麼蘇聯究竟是憑藉著什麼,在岌岌可危的形勢下還能發起反攻,並攻佔德國柏林,完成偉大的反殺?

    有人把蘇聯的反殺歸功於寒冷的冬天和德軍過長的戰線補給,不得不承認冬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德軍出現大規模的非戰鬥減員,但是惡劣天氣和缺少補給只是德軍失敗的一部分原因。如果不是以下這些原因,即使冬天再寒冷,補給再匱乏,德國也不會輸。

    一.完善的蘇聯工業實力

    在德國發動對蘇聯的進攻之後,斯大林緊急批准總動員國民經濟計劃,在戰爭爆發的那一刻開始,蘇聯就將全國的工業實力用於支援之戰,而在30年代,俄國就已經是歐洲第一工業大國,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工業大國,其製造能力可見一斑。

    雖然,在戰爭前期蘇聯在歐洲的大部分領土被德國佔領,但是大部分工廠都已經搬離戰區,僅半年的時間,就有超過1500個大型工廠向後方遷移上千公里,其中用於國防的工廠高達1300個。這些裝置完好的工廠迅速的恢復生產,成為支撐蘇聯衛國戰爭最有力的保障。

    二.出色的兵役動員能力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能夠一直屢戰屢敗,還堅持不投降的原因就是出色的兵役動員能力。整個蘇德戰爭期間,無論是防守還是反攻,蘇聯軍隊在每場戰役上的損失都遠遠大於德軍,但是蘇聯全是取得了勝利,靠的就是源源不斷的人海戰術。

    蘇聯人口1.8億,整個二戰期間僅動員的兵力就達到1700萬人,接近總人口的十分之一。蘇聯為了打贏這場戰爭,付出了2000多萬的人員傷亡,其實有將近1000萬士兵丟掉生命。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有不少蘇聯青年只學會瞄準和扣動扳機就被派上戰場。

    三.美國的無償援助

    蘇德戰爭前期,蘇聯損失慘重,雖然透過緊急動員,可以召集大批青年參軍,可遷移到後方的工廠並不能及時保障士兵手中的武器,在這個緊要關頭,美國的援助到了。這些軍用物資和武器裝備為蘇聯解了燃眉之急,為以後的反攻提供了條件。

    據統計,當時美國共援助蘇聯飛機14795架,坦克7056輛,吉普車51503輛,卡車375883輛,摩托車35170輛,拖拉機8071輛,火炮8218門,機槍131633挺,炸藥34萬噸,火車,輪船,有色金屬等等,10個億的機械裝置,其中27萬噸鋁就可以造7萬架飛機了。尤其美國還援助的大批糧食,這讓蘇聯士兵不至於餓著肚子打仗。

    四.協約國的豬隊友

    提起二戰豬隊友,網友首先想到義大利,但是義大利在蘇德戰場上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能讓蘇聯發起反攻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期,希特勒曾請求日本從西伯利亞發起進攻,協助德軍,以增加蘇聯戰敗的機率。可是日本慫了。

    在確認日軍不會進攻蘇聯後,斯大林從西伯利亞調集30多個師的兵力前往莫斯科,這才保證了蘇德戰爭轉折點-莫斯科戰役的最終勝利。日軍在這期間不止沒有進攻蘇聯,反而偷襲珍珠港並向東亞發起進攻,致使美國全面加入戰爭。加快了協約國失敗的步伐

  • 4 # 夏爾B1bis

    1.蘇軍的動員能力很強,在損失大批部隊之後仍能組織起新的作戰部隊。

    2.蘇聯的戰略縱深很大,可以以空間換時間。

    3.蘇聯的工業基地疏散及時,工業再組織能力也很強。能用壓縮工時,簡化產品質量的方式快速生產武器。

    4.德軍在進入到1941年秋冬季時已是精疲力盡,後勤補給線已經到了不堪重負的地步,被蘇軍的冬季攻勢擊退是很正常的。

  • 5 # 榮華之武器堂

    首先,蘇德戰爭爆發後的半年時間,根據俄羅斯解密資料,蘇軍損失兵力447萬餘人(純減員313.7萬餘人),裝備損失飛機17900架、坦克20500輛和火炮40600門。當然德軍付出的代價並不小,按照德軍戰時資料半年作戰陸軍已經損失83萬餘人,損失坦克2752輛、裝甲車1018輛、火炮12827門、軍車10.6萬餘輛、飛機2200餘架。

    應該說,蘇軍半年的這個損失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令軍隊崩潰的極限,然而蘇軍在經受持續敗退和頻繁被合圍的消耗後,德軍總會發現在戰線上出現新的蘇聯部隊。這種打擊承受能力和組建速度已經超過德軍的估計。這主要取決於蘇軍高效的戰爭動員制度,在6月22日-7月1日短短9天內徵召了530萬士兵和65萬名預備軍官。儘管1941年損失巨大,但蘇軍在當年還是新建了286個步兵師、159個步兵旅和82個騎兵師。蘇軍動員的兵力不但彌補了所遭受的巨大傷亡,而且還使得自身總兵力達到1090萬人。

    然而僅僅數量上彌補損失無濟於事,關鍵在於蘇軍透過初期的一系列防禦作戰,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教訓

    -防線構築設定大縱深多梯次,並且有大量反坦克壕、防步兵障礙和球狀金屬絲網

    -加強了反坦克訓練,提高部隊反坦克能力。蘇軍在正面將炮兵、反坦克武器集中於主要方向,又將高炮、火箭炮也用於對付德軍坦克,並利用掌握制空權的優勢將炮兵集中使用,打擊德坦克群,同時又向步兵供應了大量燃燒瓶、反坦克槍、反坦克手榴彈。

    -改進己方坦克部隊戰術,首次以新型坦克密集隊形向德軍發起衝擊,改變了過去的小群出擊戰術

    -加強制空權爭奪,新銳空軍部隊的到來以及德軍距離戰場較遠,使得蘇軍在反攻時第一次掌握了戰役制空權。

    當然在後方蘇軍一方面緊急進行工廠東遷,深挖勞動力潛力和加班生產武器,為反攻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6 # 戰略論

    蘇德戰爭的前六個月,蘇聯軍隊的損失是空前的,總計有23個蘇軍集團軍,約200個師被德軍所重創或徹底殲滅,即便最保守的估計蘇軍的損失也超過450萬人,其中310萬人陣亡、被俘或失蹤。但是在這六個月裡,蘇聯又組建了55個新的集團軍,其中53個投入了蘇聯西部地區抗擊德軍的進攻。蘇聯在1941年實際向西部投入592個師級單位,而德軍最初估計蘇聯最多能投入300個師,所以在東線戰場出現了非常有意思的局面,儘管德軍不停的在實施大規模的合圍戰,每一次都殲滅數十萬蘇軍,但是蘇軍總能在德軍發起下一階段進攻前,重新建立一條完整的防線,也就是說蘇聯投入新部隊的速度和德軍殲滅蘇聯舊軍隊的速度一樣快,到12月份蘇軍發起反攻時,蘇軍的兵力是超過德軍的,即420萬對340萬。

    相比於蘇聯軍隊強大的動員能力,德軍沒有組建任何新的部隊,甚至對於原有部隊的補充也難以滿足,德軍從最高的340多萬人下降到270萬人,雖然看似兵員缺口不大,可是缺編的都是作戰單位,實際上到1941年底東線德軍的戰鬥力只有戰前的50-60%,而蘇軍的戰鬥力卻沒有明顯的下降,儘管由於緊急動員而導致兵員素質較差,可是蘇軍用數量優勢進行了彌補。所以到1941年12月份,東線蘇德兩軍的實力已經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德軍由於實力耗盡無力進攻,而蘇軍卻可以利用源源不斷的生力部隊發起大規模的反攻,最終將德軍逐退100-200公里,徹底挫敗了德軍的“閃電”進攻。

    即便在極端混亂的1941年後半年,在絕大部分工廠都被迫向東遷徙時,蘇聯仍舊在這半年內生產了4700輛坦克,蘇軍利用這些坦克組建了大量的獨立坦克旅、坦克團等小型裝甲單位,雖然不具備強大的進攻能力,可是在關鍵的時刻為蘇軍步兵師提供了寶貴的反坦克能力,阻止住了德軍裝甲叢集的突擊,德軍在1941年付出了4000輛坦克的損失,而德國當年的坦克產量只有3000輛,無法補充前線的損失,這直接導致德軍在1942年失去了全面進攻的能力,德軍只能補充一部分裝甲師,實施有限的區域性進攻,其他地段只能被迫轉入防禦,這也解釋了為何德軍在1942年只在南翼轉入了進攻。

    如果說1941年佔據明顯優勢的德軍都沒能打敗蘇軍的話,那麼在1942年就更沒有機會了,蘇聯的軍工生產在1942年開始全面啟動,在前半年便生產了11000輛坦克,在後半年又生產了13000輛坦克,充足的坦克供應使得蘇軍不僅可以補充前線的損失,還有餘力組建強大的突擊部隊—坦克集團軍,這種擁有大量坦克和其他技術兵種加強的大型機械化部隊使蘇軍開始具備縱深的突擊能力,可以實施像德軍那樣的大規模進攻作戰。而反觀德國,由於各種原因1942年的坦克產量還不如1941年,只有2200多輛,這直接造成的後果就是在1942年南翼戰事的後期,德軍大部分裝甲師都嚴重缺編,作戰能力也隨之迅速下降,尤其在斯大林格勒苦戰的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其麾下的裝甲師大部分都成了空殼,早已經失去了機動作戰能力,結果當蘇軍齊裝滿員的坦克集團軍向德軍後方衝去時,德軍的裝甲師毫無作為,任由蘇軍完成合圍。蘇軍的實力仍舊在持續增長中,總兵力超過900萬人,一線兵力保持在500-600萬人之間,而東線德軍兵力僅維持在240萬-270萬之間,最低時候只有220萬人,雖然還有70萬僕從國軍隊,但是戰鬥力實在有限,蘇軍在整體實力幾乎是德軍的兩倍,在進攻地段上,蘇軍的數量優勢可以增加到5-7倍,在這種有利的態勢下,蘇軍迅速轉入反攻也就不足為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倫納德和喬治會成為“喬丹和皮蓬”嗎?快船隊會成就王朝偉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