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8
回覆列表
  • 1 # 80後小磊磊

    槊用的都是硬木,長且重,馬槊比步槊長。長槍用的是白蠟木,有彈性長度比槊短,重量比槊輕。而且槊的槊頭比槍尖長很多,在面對鎧甲時威力更大,但是幾乎無法揮舞,所以長槍更靈活。另外槊的造價比長槍高很多,所以後來槊被長槍所取代。

  • 2 # 鬼針陰行斷血流

    1,外形區別:槊和槍外形大體一致,除去特意的裝飾,主要結構是柄和頭(刃和杆),槊柄較槍柄更粗更長,槊頭扁平似劍,槍頭則以菱形,錐狀的略有厚度的準圓柱體為主,是以槊又名“大槍”,

    2,使用方法區別:槊的技法有劈、蓋、截、攔、撩、衝、帶、挑等。槍號為百兵之王,其技法主要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

    3,用途優劣區別:槊大概可以理解為騎兵之斧頭,重兵器,勢大力沉,暴擊高,槍則已靈巧輕捷為主,輕兵器,物理穿透強。

    4,年代區別:槍目前比較可靠的證實是最早在漢代使用,槊是起源也可追溯到漢朝,不同的是,宋代以後,槊的地位逐漸下降,而槍矛則使用更甚。其緣由眾多,主要是大宋蝸居中原,騎兵沒落,而且重文輕武,甲冑的進步也使得重步兵得以對抗騎兵,是以很少在宋代以後的演義裡出現槊的身影。

    5,說說槊和槍的名人名兵吧,《舊唐書》記載,秦瓊(叔寶),尉遲恭(敬德),程知節(咬金)等人都是用的大馬槊。不過用槊最出名的當然是五代猛將十三太保李存孝,“畢燕撾,禹王槊”,人謂“王不過霸,將不過李”。演義裡單通(雄信)用的是“金頂棗陽槊”。槍出如龍,若舞梨花,歷史和演義裡使槍者不可勝數,多以白馬銀槍的帥哥為主。演義裡項羽霸王槍,馬超(高寵)虎頭湛金槍,趙雲龍膽亮銀槍,羅成五鉤神飛亮銀槍,秦瓊金纂提爐槍,王彥章渾鐵槍,金槍楊無敵,董平雙槍,岳飛瀝泉槍等等。

  • 3 # 聾王異史

    馬槊是長槍的升級版,主要大將在馬上或戰車上使用。和長槍的主要區別在於鋒刃長度,對槍桿的要求也很高,是鋼做的嗎?其實長槍的品種很多,長槍的長度能顛覆你的三觀。主要區別在於槍頭

    與馬槊相比,長槍的槍頭要小的多,和你想像的差別很大,普通士兵用的槍頭是用熟鐵打造的,長三寸三分,重量二兩多。力氣大的,用七寸以上的槍頭,重量在半斤左右。這種武器輕便靈活,又比刀劍長,攻擊範圍更大,適合步兵近距離白刃戰。

    馬槊主要是騎兵使用,對槍的要求高,槍頭在二尺左右,由於槍頭長,面對的是重甲武士,因此槍頭需要用上等的精鐵打造,在具備穿透力的同時,能抵抗強大的衝擊力。隨著漢代重甲騎兵的出現,槊便成為一種破甲神器,鋒利的槊刃加上馬的衝擊力,一槍能洞穿三名披甲士兵。

    製作馬槊時有時會裝備"留情結",防止衝鋒時貫穿敵人無法拔出。

    槍桿是鐵做的嗎?

    要抵禦強大的衝擊力,槍桿是用鐵做的嗎?我們先糾正一個《演義》中常來的錯誤概念,大將用上百斤的鋼槍作戰。其實古人和現代人相差無幾,甚至比現代人體質更弱,項羽、李元霸那樣力能舉鼎的人屬於鳳毛麟角。況且在戰場上作戰是需要很高的靈活度,如果真的手持上百斤的鐵槍,穿著幾十斤的鐵甲,如何做到靈活作戰,更不用說還要玩武術招式。

    其實槍桿都是用木頭加工的,普通士兵用的就是白蠟杆上安個鐵槍頭,分量輕,又有柔韌性,在戰鬥中遇到格擋時可以產生一定程度的彎曲,手腕翻轉,槍頭會以較快的速度繞出弧線,脫離對手的格擋物繼續完成刺殺動作,有武術功底的可以玩到神出鬼沒。

    有一種專門用柔韌性強的木頭做杆,叫花槍,打仗時可以抖動槍桿,讓槍頭亂顫,讓對手捉摸不定;破甲兵用的長槍桿製作要求高,一般用堅硬的椆木;還有專門用於攻城用的長槍,槍桿長度達到8米以上,是當時的攻城神器。

    馬槊對槍桿製作要求很高,因為要抵抗很強的衝擊力。大多是用做硬弓用的柘木為主幹,把剝成粗細均勻的篾,用油反覆浸泡上一年,用上等的膠漆粘在柘木杆外,再纏繞絲麻,塗以生漆,最後用葛布一層層裹牢。製作好的槊杆既有柔韌性,又有硬度,用刀砍上去,槊杆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如此才算合格。臂力過人才玩得轉槊

    一把馬槊從鋒刃到槍桿,製作成本很高,因此不是一般士兵能用得起的。另外馬槊鋒刃很長,分量很重,加之槍桿也長,這樣從力學角度說,沒有一定的臂力,是沒辦法玩轉的。

    歷史上使槊最牛的當屬唐末五代第一猛將李存孝,常單槍匹馬持槊衝擊敵陣,《舊五代史·唐書列傳五·李存孝傳》: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萬人辟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 4 # 望峰鳶

    槍為步兵武器,是最基本的武器,一般三米以上由大量步兵持械組成方陣,可攻可防。馬槊是馬上武器,比槍昂貴難制,丈八長短,參見張飛武器,一般武將的主武器都是槊,輔以短兵近戰。

    一、槍,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武術長器械。屬於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槍的長度約相當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槍桿的粗細,根據使用者性別、年齡而異。槍纓的長度不短於20釐米。槍法以攔、拿、扎為主,這是槍術的基本動作。因槍可以刺,收放極快,防不勝防,所以稱兵中之賊。

    二、馬槊,古代在馬上使用的兵器,專指馬上所用的長矛。馬槊比矛的威力更大,當然,造價也更高。 南朝·梁簡文帝 《馬槊譜序》:“馬槊為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馬槊製作非常考究。製作整支槊要耗時三年,並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所以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誌。

  • 5 # 歷史公元
    馬槊與長槍都與“矛”有著密切的聯絡,是“矛”演變與退化的結果。“矛”的來歷與發展。

    矛是中國的發展歷史極為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原始社會。

    原始先人使用的削尖的木棒就是最原始的“矛”,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提高殺傷力,逐漸有了鋒利的“矛頭”。

    這些“矛頭”有石制的、骨制的,逐漸發展到商朝時期銅製的,漢朝時期鐵製的,總之殺傷力越來越大,成為了戰場上的主力。

    春秋時期,步兵使用的“酋矛”長達4.5米,戰車兵使用的“九矛”長達5.4米,達到人身體的3倍,一直到東漢末年“矛”依然是主戰武器,比如張飛使用的“丈八蛇矛”。

    馬槊,是“矛”的重型精製產物。

    “矛長丈八,曰槊”,這一句最簡單不過的話,將馬槊與“矛”的關係表達的非常清楚。

    一直到春秋時期,古代戰車都是戰爭的絕對主力,甚至於形容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都以戰車數量作為參照物,大家熟悉的“千乘之國”,就是形容春秋時期中等諸侯國的勢力

    但是古代戰車對於地形的要求很高,所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騎兵在戰場上的作用越來越大,逐漸成為了戰場上的絕對主流,而騎兵的主要武器就是弓和矛。

    重灌騎兵使用的長柄武器就是“矛”的重型精製產物,“馬槊”。

    經過南北朝時期遊牧民族的入侵,重灌騎兵的作用越來越大,馬槊長達半米的鋒刃,和效果極佳的破甲能力,成為了武將的最愛。

    但是因為馬槊昂貴的製作材料,長達3年的製作週期和僅有四成的成功率,成為了門閥貴族將領的標註性武器。演義小說裡使用奇門兵器的尉遲敬德、程咬金、秦瓊都是名動隋唐的馬槊高手。

    長槍,是“矛”的輕型替代產物。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因為“矛杆”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不能滿足戰場、戰士的消耗,於是出現了製作較為粗糙的應急性武器,簡陋的“長槍”。

    “長槍”的長度差異很大,最長可達8米,短的可以達到1.3米,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逐漸流行開來,並延伸出了一系列的長槍種類,其中包括梨花槍、鉤鐮槍、九曲槍、雁翎槍。

    大家最熟悉的無疑是“紅纓槍”,長槍上的紅纓主要是以獸尾、絲紗製作,大多是紅色,除了迷惑對手還要吸血,防止手滑。

    “紅纓槍”可以說將長槍的特點展露無遺。

    概括一下,可以說馬槊是漢朝長矛的精進版,主要由大將使用;長槍是長矛隋唐的簡陋版,主要由普通士兵使用,兩者根本沒法比較。
  • 6 # 農夫看天下

    在古代,馬槊與長槍的不同之處有哪些呢?馬槊與長槍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這兩種兵器在形狀上有所不同。

    馬槊這種兵器大概是起源於漢朝時期,到魏晉、隋唐之時已是風靡一時,馬槊主要用於騎兵作戰,所以馬槊的形狀特點表現出適用騎兵作戰的特色。馬槊的刀刃長達50——60釐米,並且刀刃上像寶劍一樣具有八個面,而且具有破甲稜,可以洞穿普通的魚鱗鎖子甲、鐵圜甲、以及明光鎧,長度達到一丈六尺。外形上和矛差不多。

    然而長槍的鋒刃比較短小,雖然有的長度達到八米,最短的也有1.3米,但是長槍的槍桿和槍刃在製造工藝上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大部分的長槍前部都裝有紅纓,這是為了打鬥時迷惑對方眼線而設計的,但同時也起了擋血的作用。

    2、使用這兩種兵器的人員往往表現在身份上的不同。

    使用馬槊的戰將大部分都是名家出生,或者門閥氏族出生。比如唐朝的尉遲敬德、程知節、秦瓊;還有南北朝時期李克用的義子李存孝;還有宋朝的唐金吾將軍等等。在《資治通鑑》中就記載了李世民對尉遲敬德的讚語:

    “(李)世民謂尉遲敬德曰:•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宋史•儀衛於志》之中記載著唐金吾臨陣時的情形:

    “又䂍稍,唐金吾將軍執之,宋制,滷薄士則八枚前導”。

    長槍雖然是兵器之王,名家多如牛毛,比如俞大猷、戚繼光、唐荊川、洪轉、程衝牛等等,槍法也有楊家槍、少林槍、峨嵋槍、吳家槍等等。然而長槍的使用者往往是普通計程車兵,或者一些民間的草莽英雄和武術家之類。名將使用長槍的比較少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其實和這兩種兵器的造價有關,也就是說昂貴的馬槊普通人基本上是用不起的。

    3、這兩種兵器的製造工藝和造價有著天淵之別。

    馬槊的製造工藝是非常複雜和挑剔的,而且造價也是極其昂貴的。造一杆馬槊要費時三年方成,而且成功率僅僅只有4成。製造一杆馬槊的成本可以用來製造十架特級強弓。為什麼這麼難呢?我們來了解一下馬槊杆是怎麼做出來的吧。

    馬槊長柄一般採用柘木或者竹篾,但是並不是把柘木杆簡單地裝上鋒刃就完事了。實際上是把柘木劈成細條之後,浸泡於油之中一段時間之後用魚泡膠黏合而成。然後順著橫向緊纏麻繩,要求麻繩必須勒入杆中,以便於我在就橫向受力。而後才是塗生漆、裹幕布,上一層葛布塗一層油漆,直到刀砍不入,並且發出砍在金屬上的“叮叮”聲響為好。這就是為什麼只有那些門閥氏族子弟和名將之後才用得起的原因了。

    然而長槍的製造工藝就沒有那麼複雜了,長槍的槍桿一般採用椆木、合木、白蠟杆,要求直而不曲、細而不軟便可,雖然有些地方也有采用絲筋纏縶,但是和馬槊相比簡單得多了。所以長槍普通的武者大部分都是用得起。

    4、這兩種兵器在古代的戰場上用途不同,其所體現出來的威力也是大不一樣的。

    馬槊在古代戰場上往往用於馬軍衝鋒陷陣之時或者雙方馬上角逐之時使用。可以穿甲破盾,威力大得驚人。然而長槍雖然也有馬戰時使用,但是沒有馬槊所能產生的威力。大部分步戰使用長槍比較多見。

  • 7 # 星海拾史

    馬槊和長槍都是由矛演變而來的,因為用途的不同做法和造型都有所不同。槍是長矛演變的主要替代品,可用於車戰、騎戰、步戰,可用於進攻和守城御寨,最短有一米多,最長達八米多;馬槊名字已經表達得很明顯了,專用於重灌騎兵和披甲戰馬,夾帶馬匹的速度,有強大的穿透力,擁有槍達不到的力量。

    槍的歷史可追溯到隋末唐初,直到明朝都還很流行。槍由槍頭、槍纓、槍桿組成,槍頭較短,槍纓又叫血擋,顧名思義是為了防止對方血濺噴出來,也有迷惑敵人的作用,槍桿多用木頭製成,有一定的柔韌度,也就是可以略微彎曲,作戰更為靈活。電視劇裡將軍用的武器大部分都是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槍法,這也是槍的特點。

    馬槊主要用於魏晉―隋唐時期,這時期騎兵的作用比較大,騎馬部隊全副武裝,披有堅固的裝甲,槍的威力就不大足夠了。馬槊分槊鋒和槊杆兩部分,有時會裝留情結,防止衝鋒時貫穿敵人無法拔出;槊鋒刃長達50-60CM,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類武器,裝有破甲稜,有較大的穿透力;槊杆的材料要求較高,往往使用柘木,需要較高的堅硬度。馬槊的用法就比較簡單,直衝直穿,所以到後面就比較少用了。

    馬槊的製造成本普遍要高於槍,但靈活性和用法遠不如槍。區分可以從槍頭和馬槊頭的長短、留情結和血檔、杆的柔韌性和堅硬性判斷。

  • 8 # 選子同學

    槍和槊的區別、順便把矛和鏜也說一下。

    古代兵器——槍、矛、槊、鏜

    槊——頂端形狀不是槍,而是古代劍,其複合的杆具有驚人的韌性、彈性,高速衝鋒中也不會折斷,削、掃可發揮巨大威力;槊的長度可以達到4米,在馬上使用正確的使用方法為雙手握住槊杆中部。而在槊首劍與杆的結合處,是“留情結”(寬、長、韌、有血槽)

    槍——頭輕,短,小,中脊隆起,典型的槍頭為菱形,杆子進入到槍頭的一半,屬於輕頭武器。槍桿的材料用的是柔韌的白蠟杆最主要的攻擊手段是刺,也可象棍橫掃。(細、長、軟、尖銳、有血槽)

    矛——頭多數長,重,中脊不隆起,呈多面錐狀或者圓錐狀,整體重心在矛身的中間靠前部位,屬於重頭武器。矛杆硬木或精鋼製成,基本沒有韌性。刺、打、砸是重要的攻擊手段。(粗、較重、硬、無血槽)

    鏜——隋朝便已有之,是由槍發展而來的。清代應用甚廣,爾後漸減少。鏜一般頭的兩邊形似馬叉,中間似劍狀。上有利刃,稱正鋒,長1尺半,尖銳,橫有彎股刃,兩鋒中有脊。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七、八尺長的柄上,柄下端有長約半尺的梭狀鐵鑽。鏜的形狀較多,主要有:月牙鏜、四節鏜、五齒鏜、三節鏜、雁尾鏜、雁翅鏜、雁嘴鏜、鳳翅鎦金鏜、鋸翅鏜、金牛鏜、燕子鏜、鳳翅鏜、夜戰鏜、牛頭鏜、燕子鏜、雷震鏜等。鏜長而重,多為力大身高者使用。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撈、咬、撥、拍、砸、拿、滑、壓、橫、挑、扎等。

  • 9 # 憤怒的尼采

    外觀

    長槍由槍頭、槍桿、槍纓組成,槍頭一般以銅做成到了現代才用鐵。槍桿是木做成的,以椆木最佳。槍桿的工藝要求細而軟,我們從古裝劇裡可以看到槍可彎而不斷。有一定的彈性。而槍纓起到了裝飾作用,紅色的槍纓可以迷惑敵人還有一點小妮子覺得就跟我們過年要掛紅燈籠,在車上結紅綢和掛中國結一樣是為了保平安。紅色在中華五千年曆史上一直是喜慶、平安吉祥的顏色,所以不知道我這種看法是不是有道理呢?

    馬槊乍看下和長槍沒啥區別但是你會發現槊鋒非常長,槊杆根本不像普通槍、矛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上等韌木的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蔑,膠合而成。所以製作成本比較高。而且做法也很繁瑣所以被歷史淘汰了。

    歷史價值

    從外觀上看必須馬槊大,但是從外觀上看馬槊用在騎兵上並不方便,一般士兵不是武林高手,有武打片描述的那樣有內力。一邊騎馬一邊拿著沉重的馬槊。當然古時候馬槊由於造價昂貴只有皇家貴族、將軍類別才用的起,比如大唐猛將秦瓊。

    《舊唐書》: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

    由於馬槊槊鋒刃長達50-60CM,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類武器。所以會遇到這樣的尷尬,刺進去拔不出來了咋辦。聰明的古代人發明了一個留情結。這樣就插不進去了哈,就算不能馬上死掉也會流血過多而死。馬槊是放血利器在漢朝騎兵隊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宋朝後騎以步兵為主所以馬槊也逐漸沒落了。

    再說說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楊家槍。楊家槍被武林公認為第一名槍始於宋代,但何人何時所創,均無定論,有待考證。一說為南宋末年紅襖軍首領李全妻子楊妙真所創,見於《宋史·李全專》。槍法以快為主、虛實兼備,剛柔並濟。殺傷力也十足直戳關鍵部位。從這點上它就比馬槊來的靈活。因此長槍在冷兵器時代地位首屈一指,而且造價也比較平民化所以在整個歷史長河裡面它並沒有被淘汰。

  • 10 # 釣魚倌

    冷兵器時代,兩軍對陣,其中一方身披重甲、馬也披掛的重灌騎兵人人手執一杆類似長矛但比長矛粗、比長矛長的兵器向敵方發起衝鋒,在重灌騎兵和長杆兵器的衝擊下,對方的盾陣瞬間被衝散…

    這支重灌騎兵使用的類似長矛的兵器便是——馬槊。

    馬槊是騎兵或者重甲騎兵的衝擊類武器,杆粗長、槊鋒多面且鋒利無比,借馬的衝擊力能穿透普通鎧甲。

    長槍,則是用途廣泛的輕兵器。步兵用於近戰;騎兵用於騎戰;守城池計程車兵用於刺擊攀爬城牆之兵卒;還可用於軍事訓練和武術表演。

    長槍的槍頭尖銳,呈單個三角菱形,便於穿刺;槍桿堅挺有韌性,可以一定程度的彎曲,柔韌靈活更具長兵器優勢。

    簡單的說,馬槊是側重於重灌騎兵的衝擊武器,而長矛則是用途廣泛的輕兵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三桂等三藩勢力強大,康熙年輕且實力不足,為何敢堅決撤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