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老師和他的孩子們
-
2 # 枝馫
我的觀點是:小時候,該打就打,該罵就罵。沒必要講太多道理。等小孩慢慢長大了,再講理。進入初中或高中的時候,因人而異。
-
3 # 衣言芝A
我們可以猜想一下17歲孩子的媽媽是如何和孩子溝通的…導致孩子做了過激舉動…自殺…
我想這位媽媽可能沒有認真聆聽孩子的陳述事情的原委…一味的批評孩子…沒有和孩子溝通孩子當時的心理想法…
沒有和孩子溝通…孩子和同學的矛盾點在哪裡…
以及如何解除和同學的矛盾…給出解決方案…
我是如何和孩子溝通呢…
如果我的孩子在學校裡…和同學發生矛盾…
一般我會認真聆聽孩子…說說事情的的經過…
然後幫孩子分析當時孩子的心理活動…然後分析對方的心理活動…然後會告訴孩子問題的出現矛盾…是雙方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站在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會有不同觀點…觀點不同…很正常…
然後再引領孩子…如何去和同學溝通…如何去解決問題…
如果是自己孩子的問題…會支援孩子…去和對方道歉…並說出原委…解除矛盾…繼續做好朋友…
如果是對方的錯…要引導孩子…原諒對方…
在一起再溝通…達成共識…繼續做好朋友…
我想孩子做出過激行為…一定是和家長溝通方式有影響的…導致情緒失控…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先認同…然後再找出問題和孩子溝通…一定要和孩子溝通如何解決問題…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不要一味的責備指責孩子…這樣會穩定孩子的情緒…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一定要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找出解決方案…不要一味責罵孩子…
一定要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方案…不要一味責罵孩子…
一定要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方案…不要一味責罵孩子…
我是衣言芝…是實體店和淘寶店鋪_萊陽金猴店的店主…愛學習…喜歡交朋友…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認同…請關注…
-
4 # 中考政治劉老師
最近被網路刷屏的17歲學生和同學發生矛盾,被媽媽批評之後跳橋輕生自殺的事情,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到底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第一,父母要完全接納孩子的情緒。
不管孩子出現什麼狀況,父母首先要做的事冷靜下來,並且接納孩子的情緒。注意了,我在這裡談到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重點是孩子的情緒。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一看到孩子出現了不好的狀況,例如與學生髮生了矛盾,或者被老師批評之後,家長並不考慮孩子此時此刻的心情和情緒,相反,家長並不去理解孩子子,而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孩子的做法,對孩子進行非打即罵,宣洩自己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孩子並沒有得到家長的接納和認可,孩子的情緒也並沒有得到安撫和緩解,所以再往下進行的溝通,幾乎就是無效的。
建議:無論孩子出現什麼狀況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例如,無論是孩子哭還是鬧,家長可以擁抱一下孩子,不要去制止孩子發洩情緒,要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在情緒發洩之後再進行溝通和交流。
第二,家長要學會傾聽。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很多家長不願意聽孩子說明情況,或者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有的家長直接讓孩子閉嘴。這樣家長就不能瞭解孩子真實的情況,也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孩子就會覺得非常壓抑,時間久了,孩子就不願意和家長溝通和交流。
建議:家長首先要傾聽孩子,讓孩子敘述一下事情的經過,然後讓孩子談一談在這件事情中,自己哪方面做的對,哪方面做的不對。善於傾聽,一方面可以讓家長知道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也可以知道孩子在這件事情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存在的問題。
第三,與孩子好好溝通。什麼是好好溝通?所謂好好溝通,就是指好好說話!溝通的目的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宣洩情緒,所以宣洩情緒或者抱怨都不是溝通。這生活中很多家長沒有與孩子好好溝通,而是在宣洩情緒。例如,老師給家長打電話說孩子與同學打仗了,或者沒有完成作業或者孩子考試不及格等等,家長就會火冒三丈,對孩子非打既罵、一頓責怪。事實上,真正的溝通是你來我往,是兩個人的互動,而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建議:與孩子溝通解決問題的辦法時,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分析如何解決這件事情,當孩子分析不時,家長可以提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提出幾點具體的辦法幫助孩子解決。你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不必打罵孩子,直接告訴他怎樣做就可以了。
我想,如果家長都能心平氣和的與孩子交流溝通,如果家長都能夠接納孩子不良的情緒,世上將少了很多悲劇。
-
5 # 家庭婚姻與孩子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習慣不講道理的嚴重後果。 前兩年在北京野生動物園,不管不顧、任性胡為下車的女士,造成了她自己母親的死亡。 最近上海出現的跳橋事件中,母親在川流不息的橋中間就能夠不管不顧,任性無理的停車的行為。這種素質行為你會認為出事是偶然事件嗎? 。。。。。。。。。。。。。。很多的事例。
如果是一個明白道理講道理的人,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嗎? 希望女人少用"家不是用來講理的地方。"這句話已經傷害了不少家庭,不少孩子,不少自己。就因為"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造成了一些無知的女人,不但在家裡習慣了不講理,到社會上去也不講理,自認為女人就不是講理的動物!由此造成了中國今天的不少的家庭與社會問題。
根本教育,建立和諧幸福親子關係。
-
6 # 科學教育法
轉複製:
上海盧浦大橋發生的17歲孩子跳橋的事件,轟動了全國。跳橋的原因似乎是母親批評了或者是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了。我李老師是研究教育的,我想它這些原因都是表面的原因,這個事已經過去了,但是應該引起我們千千萬萬的家庭的家長對教育孩子方面要注意。在這個裡面我就談幾點,第一賞識教育對孩子的危害。在十幾年前推崇了一種賞識教育,就是孩子你是最棒的,也就是周宏說要無中生有地誇孩子,那麼這個是不對的。因為孩子很小,你說他是最棒的,他在大腦裡邊它就進行了一個解析,他的認知能力是幼稚的,於是他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天下獨一無二的是一個國君一樣,能指揮千軍萬馬,能有殺生大權,於是他就這樣就定義了。定義完了之後就用一張圖片就儲存到大腦了。當他長大的時候逐漸他和別人拉開了距離,也就是說它不再那麼優秀的時候,但是前面那張圖片還存在,也就是說現實的圖片和他原來儲存的圖片他倆經常交錯對比。這樣有的時候孩子的神經系統就會崩潰,所以說對孩子打擊非常大。那麼我們現在這幾年跳橋的孩子多數是這一批孩子,很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賞識教育現在也不被人們看好了,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孩子的性子!
有的孩子從小嬌慣,然後稟性比較厚,對爸爸媽媽甚至都打罵這種的這種性子的孩子,他是存在著稟性的。有了稟性那就是純惡無善了,於是他會在他認為不合適的事情,他就會採取極端的措施。哪怕是犧牲自己也在所不辭的。這種行為對孩子的損害是非常大的,稟性是祖上遺傳來的,要經過化稟性這樣的課程來解決,接下來就是孩子在過去我們教育孩子都是圍繞著孩子轉,把孩子當做小太陽。這樣孩子在內心裡面只有他自己就唯我獨尊,於是孩子私慾就膨脹,然後也不明理,這樣教育下來這孩子也是非常危害的。第四個從不良嗜好上也就是習性上,如果一個孩子就是從小吃吃喝喝玩,然後玩電子產品玩遊戲就是覺得物質刺激是使他最快樂的結果就導致物質欲上升,然後求職欲下降,然後又養成了一些不良嗜好,這是第四個原因。所以說現在的孩子就是說他沒有心情來學習文化課。為什麼?因為他總是用這種外界的物質的感覺刺激自己的身體感官使自己舒服,於是對於求知識就沒有興趣了,很多孩子厭學都是這樣子的。那麼第五個就是網路所說網路就是孩子玩手機遊戲,過去玩電腦遊戲天天玩,我們家長不知道最後這網路遊戲就致腦殘了,實際致腦殘這個事2012年的時候,10月份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研究所已經研究出報告了,就是網路遊戲能治腦殘!那麼2018年6月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網癮是精神病,那麼中國已經有了5000萬的網癮孩子,這是國家統計出來的,大家想象一下,我判斷跳橋的孩子他也是玩網路遊戲,玩了網路遊戲,時間久了大腦就腦殘了,所說腦殘就是大腦不能正常工作了。他的學習就會落後很多孩子都是夜裡玩遊戲玩到兩三點鐘,然後睡覺,要睡又睡不好,結果上課就趴桌子睡覺,然後學習成績下降。老師批評投訴,家長還得斥責,同學也會擠兌這樣的孩子,就很快就會出問題。所以說我們網路遊戲的事情非常嚴重,我記得就是,一有小霸王學習機的時候,李老師我就告訴家長不要玩網路遊戲,後來就開發了許多反對玩網路遊戲的影片,但是李老師,地位卑言高也沒有起多大作用,但是有的家長一但看了這講座就及時制止孩子。還有就是孩子小的時候兩歲三歲的時候家長就要灌輸,遊戲致腦殘,手機是治腦殘的。不讓他摸手機讓他往書上去用力。現在的孩子跟他說了之後,他就自覺的就不摸手機了。已經中學生就是說她已經對手機感興趣了,拼死拼活要制止,千萬不能聽,說要對孩子商量,然後給孩子讓他玩,然後一玩一個小時再寫作業。扯這個就完了,因為玩網路遊戲就是吸毒,你吸一點點,然後癮就上來了,是這樣子的。那麼最後一點,平時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說我們一旦發現了孩子自殺,你就會發現這個家庭夫妻是有問題的,而且對孩子的教育在方方面面都是有問題的。也就是當這樣的家長你讓他講孩子的怎麼教育的時候,你看他每一句話每一個措施都是錯誤的,所以說這對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在今年的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說了,一定要讓家長來掌握教育科學的理念,他用了這句話,那麼我的理解就是教育孩子要講科學,要講心理科學,要講傳統文化,要講從讓孩子從性、心、身上進行修。你看我以上講的都是性、心、身的一個修為,
-
7 # 的盧飛雪
一言不和就跳橋,絕不是一次糟糕的溝通就能導致的。它是一種長期糟糕溝通的量的累積,從而導致的對生活無望,並以生命為代價進行抵抗的質的爆發。
也可以說,是一起因長期不良教育的浸淫,而必然釀就的教育上的一出悲劇。即使17歲不跳橋,27歲也難保不跳。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太任性,太矯情,經受不了苦難,忍受不了挫折,我認為人們都說錯了,因為他們堂而皇之地忽略了造成孩子太脆弱、太任性、太嬌貴的深層次原因。
你在批評孩子太脆弱太任性的同時,有沒有問過自己,自己到底是不是太專制、太強迫、太溺愛、太包辦、太打擊了?
從理論上說,有裂縫的模子鑄造不出完美的成品,延伸來說,不合格的父母也只能造就出殘次品的孩子。
這話可能太尖銳,卻是事實。
有人發文要求放過那位17歲孩子的母親,說她已經夠崩潰的了,孩子跳橋又不是她逼他跳橋,怎麼能是她的錯呢?在這裡我不想批評任何人,更不想雪上加霜,而是借用本次事件,想探討出一個能夠從根本上避免十個百個千個17歲孩子再度發生跳橋悲劇的教育或溝通方法來。
這是每個做父母的使命。
我想問問大家,倘若坐在車子裡的人是你,你在聽著音樂,吃著火鍋,享受著媽媽無私的愛和認同,心情處在人生的高潮巔峰狀態中,你會無緣無故推開車門猛然跳下漆黑而冰冷的橋洞嗎?
我想不會。
那個17歲的孩子,既然選擇了跳橋,大家可以推人及己考量一下,是不是他正處在內心憤怒、壓抑、承受不了撲面而來的壓力、無論如何都不能得到親生媽媽的認同、無論怎麼講道理都講不通,從而感到生活無望,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殺人或以自殺來報復生母的心情?
倘若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我必須佩服你心理上的強大之處。反正我做不到,倘若我面對這樣的事情,我也會歇斯底里、瘋狂爆發。
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
回覆列表
一、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衝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
下面的練習,請大家思考一下:
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儘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3、善於認錯。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準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總之,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時,要避免指責,而是對她說出自己真實的感覺。
A、整天就知道看電視!你看隔壁的xxx;你有哪一樣及得上他?不爭氣的孩子,以後工作都要找不到了,你去掃大街吧!(這樣說,實際上只是發洩了自己的焦慮情緒,並且讓孩子覺得在父母眼裡自己是個壞孩子,因而他會更不思進取。)
B、明天開始,每天只能看一個小時的電視!(這樣憑一時衝動作出的決定,並沒有考慮它的可行性。)
C、我們為你的視力擔心!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我們將協助你控制。因為我們是父母,我們要對你負責。(把關心和協助明確告訴孩子。)
三、學會擁抱,學會耳語
《父母必讀》99年第5期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你擁抱過嗎,耳語過嗎?》,文章說: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了。
父子之間、母女之間都要多溝通,家長要多計劃、多創造機會,慢慢地,孩子同你都會習慣這種方式,越習慣也就越自然,感情也就越深。
華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是比較含蓄的,我們不善於說出來或做出來,我們明明愛孩子卻很少對孩子說:孩子,我們愛你。如果你實在不願接受擁抱這種方式,其他方式如握手、頭頂頭、摟肩膀、拍拍頭或後背、用力握他的雙肩、輕捋他的頭髮等也都可以採用。總之,家長在這方面應該積極主動。
四、學會傾聽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麼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但是不要認為溝通需要用嘴去說,其實溝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
當家長的,好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那麼,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來試著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裡我們儘量的少說,多聽,你會發現與孩子的關係、與配偶的關係、與老人之間的關係都會有很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