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8
回覆列表
  • 1 # 家有梧桐

    道法同源,老子就是一個權謀家。在《史記》中,《老子韓非列傳》將這兩人歸為一類去記載,可見司馬遷也是這麼認為。所以說老子的《道德經》可以理解為一部權謀書,因為老子曾經擔任周王朝的史官,有機會接觸到周朝的一手歷史檔案資料,從中悟出了一些治亂興衰的道理。而韓非也是對現實政治的冷峻觀察才有《韓非子》的誕生,可以說老子的思想和韓非子的思想都來源於對現實政治鬥爭的觀察思考和總結。同時《韓非子》裡面《釋老》《喻老》兩篇是站在權謀的角度來解釋道家思想的。可見老子是比韓非層次還要高的權謀家。

  • 2 # 道者12姜華遠

    對老子的認知主要來自其五千言的《道德經》其書當時刻寫在五百片左右的竹簡上,在相傳過程次序打亂,遭到不少的篡改和遺失,導致二千年來嚴重的誤讀與釋義。老子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闡述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實踐和認識的方法論,是人類文明進步永恆的燈塔。巜道德經》是每個人應必讀的做主人之道術,她是古今中外無與倫比的最有價值的五千字文,是中華文化中的國寶中的國寶,可惜華人至今不識真面目,建議大家品讀由山東大學出版社發行的巜還原〈道德經〉本意》一書,她會有助於認識一個真實而全面的老子。

  • 3 # 楚生意氣

    老子雖然只有一本書傳世,但是被後世多番解讀,從哲學家到權謀家到隱士一大推的標籤。

    我覺得老子從始至終都是一個步道者,在那樣一個道未明,智未啟的亂世裡,老子是有著自己的功利之心的,他大可老死故里。可是他沒有,他西行留下了皇皇鉅著。這是他做個時代精英想影響時局的一面,但從他留下鉅著灑然而去又能讀到他不拘泥於世事的一面。

    我對老子的認識,樸素的真理,隨模糊但堅定。樸素辯證法,相對性的解釋深深的影響了華人。作為一個時代的啟蒙者,我想是最恰當的。

  • 4 # 浩哥愛讀書

    說起老子來,在中國歷史上,可是非常神秘的人物。連幾乎同一時期、以博學多才、思想深邃著稱的孔老夫子,都讚歎道:“如果說是鳥的話,我知道他在空中自由的飛翔;如果說是魚的話,我知道他在水中無憂的遊蕩;如果說是獸類的話,我知道他在地上盡情的歡暢。會跑的動物,可以透過繩網來捕獲,會遊的動物,可以利用絲線去釣取,會飛的動物,可以藉助弓箭來獵殺。至於傳說中的龍,我就無能無力,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那是因為他是駕著風而飛騰昇天,無法瞭解全貌呀。今天,我看到的老子,大概就屬於龍吧。”

    可見,老子一直屬於神龍序列,見首不見尾的。當然,如果在加上,唐朝皇帝對其地位的官方認定,宋朝皇帝對其思想的傳承,真的就不得了了,更是雲裡霧裡的。

    《史記》一書上,對此怎麼說? 向來被封為史官之典範的司馬遷,在寫到老子的時候,也是用筆極少,可以說語焉不詳,含含糊糊的。

    老子,據說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大致在今日河南省鹿邑縣。李姓,名耳,字聃,曾經在周朝為官,屬於典籍收藏、甄別等方面的專家。剛好一直在深入研究“道”和“德”的學問,在整理典籍過程中,也就可以順便在學問上相互驗證、相互借鑑,學問精進了不少,感悟精純了許多。

    當官後期,感覺到周朝的發展遇到了很大的問題,衰落之勢不可阻擋,對其前途不報太大的希望,辭職並未回家。這一點,雖說在農耕時代,頗為古怪,結合老子思想中一直在追求的“無為”,理解起來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西行經過函谷關,被關上最高長官尹喜挽留,好吃好喝的招待了數日,來而不往非禮也,在閒暇休整期間,隨心將信奉的思想進行梳理和交代,洋洋灑灑五千言,不經意之間,成就了蓋世絕學。

    《老子》一書,被後人反覆誦讀和琢磨,不僅僅建立起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本土道家文化,被道教封為始祖,老上老君是也、三清化身、道德天尊等。同時為各個階層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樸素的哲學思辨,物極必反理論,均切實的為中華民族在歷經磨難的時候,始終抱有希望提供了信心基礎和能量來源。此外,更是開創了豐富多彩、絢爛多姿的神仙譜系,為歷史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當然,老子生於河南,而在辭官之後,遊歷西部,也算的上是一位旅行家,尋名山、訪道友,持續不斷的,完善無為的思想,探究“道”的內涵。

    據說老子騎著青牛(有一種說法是倒騎著,在道教神話中,此動作多次出現,另外,所騎之獸,一說為獨角兕。古之神獸,何其多哉?),走過函谷關,然後的然後,不知所終。

    也有說法,後世多次以其他化身出現(如有一種說法是說西行到了印度),進一步增加了傳奇色彩。

    其實,連太史公均已明言:未知其然否。

  • 5 # 泰和道安

    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老子是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曾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初生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571年前後,早於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卒年不詳。老子作為守藏室之史,近水樓臺先得月,博覽周室藏書,系統總結了往聖先賢的思想。在離開洛陽西行時,在關令尹喜的請求下,著作了《道德經》,分上、下兩篇,言道德之意。《道德經》參乎天地自然、養生修身、治理天下的大道,以超過冷靜的態度,闡述天地自然、社會、人生的通理,是絕對的自然主義和客觀主義,成為道家學派和道教思想的主要經典。因此,老子被稱為春秋時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也被道教尊為教主。在這裡,道家與道教不同,前者是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哲學派別,後者是在東漢中後期形成的一種宗教。

    《道德經》又稱《老子》,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共分八十一章,大約五千言,是中國歷史上收不完整的哲學著作。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有10餘個版本,目前最為通行的是晉朝王弼注版,河上公版也較為流行,郭店楚墓出土的《老子》竹簡版(199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版(1973年)都是較早的版本,對理解老子的思想有很大幫助。《道德經》傳世以來,對其解讀不下數千種,古代的王弼、王安石、蘇轍,近現代的嚴復、馬敘倫、錢穆、梁啟超、胡適、林語堂,當代的馮友蘭、任繼愈、王蒙、張岱年等等,不一而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司馬遷評論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道德經》的核心理念,是道和德。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那麼,什麼是“道”呢?道是自然的本原和規律,前者稱為道體,後者稱為道法。道體作為自然的本原,是極其微細、不可細分的客觀實在,遠小於人類目前認知的極限即量子和超弦,很可能是一種振動的能量體。所謂“德”,是道化生天地萬物的過程,其特點是按照自然的規律自然地執行著,“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善養萬物而不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的規律。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源於上古時期,至老子,得到系統總結,從而奠定了道家思想的基礎,也成為中國古典哲學的根基。

    對於老子的哲學,歷來存在太多誤解,實際上老子的著作,主要是立足於貴族,是給統治者階層,特別是帝王君主的。老子的思想,是崇尚自然的客觀主義、自然主義,絕不是通常認為的避世隱居的哲學。以“無為而治”為例。老子哲學中的“無為”,並不是不作為,什麼都不幹,而是不亂作為,非確屬必要不會輕易作為,表明了老子對於作為的慎重態度,是為了避免干擾天下百姓的自然生存和發展。因為為政者推行政令的目的,大多是聚斂財富以滿足私慾,這會造成百姓的饑荒和動亂,所以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推行政令過多,橫徵暴斂,民不聊生,必然引發百姓的反抗和鬥爭,也就是孟子所說“苛政猛於虎也”。

    那麼,老子理想的君主是什麼樣的呢?這可以從“上善若水”來分析。水之德,近於道之德,而道之德,乃至高無上之德,即上德。“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表明水之德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善利萬物”,能夠滋潤萬物,使萬物得以自然生長;二是“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善執謙退,含垢忍汙。聖人效法自然,而水之德近道之德,因而聖人應該效法水之德。因此,聖人效法水之德,至少有兩大德,一是“善利萬民”,要善於造福萬民,澤被蒼生,這是大公,是外聖;二是“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要不存私利,忍國之辱,受國之垢,這是無私,是內聖。因此,老子對於君主的要求,就是內聖外王。

  • 6 # 齊物行者

    個人體會《道德經》是關於宇宙起源即生命起源與生命進化的真正的科學鉅著。

    《道德經》的光芒,將照耀恆古!

  • 7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老子是道家學派創世人,道教祖師,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

    雖然在中國家喻戶曉,但是其生平事蹟卻不詳,傳說多能夠考據的少。到底是否有這麼一個人,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幾個人,都說不清楚。

    第一個傳說,老子姓李名耳,出生於陳國(後歸楚國)苦縣,即今河南省鹿邑縣。

    城東十里有個村莊,叫曲仁裡。村前有條象小河一樣的賴鄉溝,溝邊有個姑娘,因為吃了個李子身懷有孕。這孩子一懷懷了八十一年,每天隔著肚皮和他娘聊天說話。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鬍子老頭,所以叫老子。

    第二個傳說,老子姓老名聃,生於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孔子為了弄清周禮的細節,曾向他請教。

    回到魯國以後,孔子對弟子說:““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對老子執師禮,老子是孔子的老師。

    第三個傳說,老子又叫老萊子,楚國荊門人。他曾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

    老萊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孝子。孝養二老雙親,自己72歲時,為了使老父母快樂,還經常穿著綵衣,作嬰兒的動作,以取悅雙親。

    這個故事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第四個傳說,老子因為對國家現狀非常失望,要出函谷關西去。據說函谷關關守尹喜看見“日出東方,紫氣東來”,知道老子是聖人,於是拜老子為師。

    老子應尹喜之邀,寫下五千字的名篇《道德經》。這部傳世名篇分為《道經》《德經》兩部分,後人也把它叫做《老子》。是道家第一部經典。

    老子著書的地方叫做樓觀臺。唐太祖李淵認老子為祖先,在樓觀臺建宗聖宮,號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

    第五個傳說,老子一氣化三清。三清是道教三大主神,分別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靈寶天尊,三清都是由老子一氣化來。

    在南北朝時代,江南道教出現三大分支。龍虎山正一道歷代張天師為首,供奉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茅山上清派許遜許天師、葛洪葛天師為首,供奉女仙魏華存。閣皂山靈寶派,供奉靈寶道人葛玄葛仙翁。就是所謂的符籙三山。

    為了協調三派勢力,陶弘景改革道教信仰,供奉三大主神,並以原始天尊為首。再後來才有老子一氣化三清的傳說。

    第六個傳說,老子化胡,也就是佛教釋迦牟尼佛是老子西行到天竺以後所化,佛祖是老子的化身。

    以洪修平先生,日本學者田茂雄為代表的多位學者經過考證後認為,“老子化胡”一說最早是由佛教編造。初期佛教剛入中原,傳揚不易,故常依附於黃老道教而行,甚至為了讓中原社會接受佛教,創造出“老子變成釋迦牟尼”或“老子教化釋迦牟尼”的理論。

    《後漢書》之《襄楷傳》所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就是“佛”。也就是說這個故事東漢就已經有了。到了西晉惠帝時,據傳道士王浮根據漢魏流傳下來的傳說編造出了《老子化胡經》。

    以上是關於老子的主要傳說故事。

  • 8 # 吾淨吾自持

    我認為要真正的去了解老子,應該去熟讀道德經,以及理解道德經所要表達的真正思想,因為道德經是老子一生心血所著,裡面表達了老子為人處世的思想,以及對於政治,人文,兵法,國家治理的一些看法。

    從道德經裡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得道聖人。老子清淨經裡有說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說明老子一生所追逐的理想就是教化眾生,讓國家可以安定,讓人民可以幸福無憂,這從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也可以看出。老子只是為了讓社會安定,讓人民幸福而提出的一些理論以及自己所得所悟的大智慧。老子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也可以看出老子對後世是確實有大影響。

    老子一生跌宕起伏,見證周王室的衰敗,看到了國家衰敗後戰爭迭起的世事變遷,提出了自己對治理國家調和軍隊,安撫萬民以及作為君王的一些處事的獨到見解。老子的一生是傳奇的,最後騎青牛過函谷關。也體現了老子對於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實際做法,更加能體現道隱無名的大思想。

  • 9 # 筆落驚鴻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出生地有爭議,在此不過多贅述。相傳老子的父親老佐,在彭城助宋國抵抗楚國的攻打,在其在城頭督戰時,被射殺,其老夫人身懷有子七月,因此事而動氣,早產一嬰兒,此子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老子年幼聰穎好學,天天纏著他父親的部下問國家興衰,生死大事,祭祀占卜,其母就請了商容老先生來教授,但教著教著,老子的許多問題都不能解答了,而且這些問題都涉及生死,天下萬物的根源,商容只能說古籍未有記載,不敢亂說。教了三年以後,商容要辭行,並推薦老子 進周朝入學,老子母辭別後,欣然前往。拜見博士,入太學,無所不學,三年後,博士推薦他入守藏室為吏,當起了國家圖書館館長。期間孔子兩次先後拜訪老子,有了十分經典的黃河之濱的對話,也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感慨時光流轉,但大道仍未入門,十分著急,老子說你看這水,上善若水,可依此入道。

    後來周朝內亂,王子朝勢孤攜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子辭舊職,騎一青牛,出函谷關,西遊秦國。再後來就是函谷關守關官員關伊叩見聖人,祈求開啟聖職著書留於後世,於是大名鼎鼎的《道德經》問世了,老子隨後不知所蹤,當然流傳了許多版本,但無從考據,單單這部道德經就證明了老子時刻與我們同在,願你我拜讀經典,在守道的路上虔誠而行。

  • 10 # 金吾文化

    老子是真正的得“道”高人,“道教”的道祖,留下無數道教經典,例如:道教無上經典《道德經》,道教經典著作《清靜經》,《太上感應篇》,《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真經》等無數經典,讓後人受益無窮,都證明了老子感悟天道,有著驚天地泣鬼神的才能。

    我們說一下無上經典《道德經》,道德經五千言之中描述了,為天之道,為地之道,為人之道。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為天:自然之道,大局之道,平衡自然之內的一切,將天道比喻成拉弓射箭,目標高了,天道就把它平衡的低一點,目標低了,天道就把平衡的高一點.弓弦過滿,天道就把平衡的少一點,弓弦不夠滿,天道就把平衡的滿一些,這便是為天之道,萬事以平衡為標準,保證陰陽平衡,持久不衰。為地:慈悲之道,大地如母親一樣,包容一切,善待一切,滋養萬物,毫無私心,萬物平等,是無聲的慈悲之道。

    為人:以德正道,多數人都不會拿出自己的東西以奉天下,但是有一種人會奉獻,那就是得“道”之人才會如此做,所以得道之人為他人付出多少,並不會邀功,立下功勳也不居功,因為他們在修為人之道,以德正道。

    綜上所述:老子是真正的得“道”高人,道教祖師,留下無上經典的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員工績效面談表怎麼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