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崑崙奴王富貴

    百善孝為先,緣心不緣跡,緣跡寒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緣跡不緣心,緣心世上無完人

    有些學心理學的人看得清,但想不透。

  • 2 # 凡塵童虎

    第一種情況,有的學心理學的人,敝人猜測其信奉的有可能是人性本惡的說法,他認為,只要這個人有做過壞事或者有這個傾向他就認為這個人就是壞人的行列,所以他想當然的就認為他是這種壞人。從另一個角度說,學心理學的人,並不是完美的人,也並不代表學心理學的人就心理上就沒有問題。第二種情況就是那種學心理學的人把人認為壞人的情況是先做一個假設,他將風險放到最大化,假設這個人是個壞人,那麼做好最壞的打算去分析、處理問題,讓看心理問題的病號能有一個最大的心理準備,從另一角度說,這種學心理學的人是比較悲觀的,或者說,從來都是做好最壞打算。這就是對您的問題的分析,所以說遇到這種心理醫生或者這種學心理學的人,我們對其心理是否健康先打一個問號,他不一定健康,所以,你也不要太在意,有的心理醫生或者學心理學的人,會讓患者或者看心理醫生的人首先產生恐懼心理,從心理上先戰勝你或者試探你看你的反應再做下一步的打算。所以,內心強大則無所畏懼的。

  • 3 # 原生家庭不是病

    學心理學的人也分三六九等,不是每個都靠譜!

    學了心理學把人看的很壞,是咋回事?

    要麼他是半瓶醋,要麼就是他很壞!

    “半瓶醋”很容易理解,就是人們常說的一瓶不滿半瓶子晃盪,只是學了個一知半解就去唬人。

    “他很壞”怎麼解釋呢?分兩種情況:

    1.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投射,是人的一種防禦機制,意思是把自己內在的情緒和特性賦予給別人,自己有的特性認為別人也具有,也就是以己度人。那些總是把人看的很壞的人,其實只是他內在的壞投射到了別人身上而已。

    2.第二種壞的可能就是有目的的壞,就像去醫院看病,大夫會把病先說的很嚴重一樣。

    “走廊醫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反映的就是過度醫療現象,本來不成問題的小毛病,因為某些利益關係,有些醫生會將他說的很嚴重,不得不按照醫院的方法去治療,為的就是掙病人的錢。

    看醫生,能找到像“蘭越峰”這樣的大夫很靠譜!

    心理學中也有同樣的套路,有些諮詢師會把問題說的很嚴重,故意激起你的焦慮,要麼跟著他學習,要麼跟著他做諮詢。總之,目的就是為了掙錢。

    所以找個靠譜的心理諮詢師很重要!

  • 4 # 心理靖哥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指的是個別學習心理學還沒有學明白的人的一種現象。因為心理學家看人,往往是去分析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而不是簡單地從道德評判的角度,把人判斷成好人或者壞事,所以真正的心理學家眼裡只會客觀地看人,而不會誇大別人的“壞”——消極部分。當然心理學家也會有自己的價值觀,他們因為對人的心理活動了解的更深入,特別是一些以問題和治療為導向的心理工作者,往往過度關注人內心世界裡面的消極部分,所以難免放大別人所謂的壞,這可能就是這個問題提問者看到的現象。

  • 5 # 劉子善博約心理

    人的壞與壞多是社會品質的評價。學習心理學的人,應當從有病沒有病,有問題沒有問題的角度來評估一個人,而不是從好壞來評價。

  • 6 # Au2O3

    佛家對人性的研究就是停留在貪、慎、痴、恨。這四種心理哪個是好的,無貪則無慾,無慾則不惡。。。。。。。。。。。。

  • 7 # 百曉心

    看了大家回答了很多,大部分從個體上來闡述這個問題。

    我就從心理學的發展史和中國的大環境上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1874年《生理心理學原理》的出現,心理學才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馮特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用實驗的手段來研究心理現象,這被公認為是心理科學獨立的標誌。當時馮特的研究主要是回答以下三個問題:(一)心理有哪些要素;(二)心理複合體的結構是什麼;(三)心理複合體的形成的規律是什麼。

    之後在心理學界就出現了,我們今天要主要提及的人物——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經過長期的研究和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不僅歇斯底里患者,即便是正常人,在意識的背後都可能具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和衝動,因不被社會習俗、道德法律所容許,必須被壓抑下去而不被意識到。這些被壓抑於心靈深處的慾望和動機構成了人的潛意識,它是人類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動機。這種潛意識學說,構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

    這種假設就給了過去治療心理問題的醫生一個方向,即我把內心裡的衝突和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那麼我就能變好,就能獲得心理上的健康。

    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初期,有一個看法,就是會認為,大家都是病人,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各種各樣的毛病。所以,你要想變得更好,就得治病。

    換種方法解釋就是,為什麼我現在不行,可能是我身上有一些問題。我先去解決了身上的這些毛病再來做這件事情,那時候我就行了。

    由於整個精神分析流派影響之深遠,很長一段時間,心理學界有這樣認識上的偏差。但是隨著心理學的發展,這種看法已經被時代給拋棄了。

    後來的人本主義以及很多後現代的治療流派,並不完全認同精神分析的這樣一套觀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再重新看待我不行的時候,會採取更多的視角。我不行可能是因為我從來沒做過這個事情,比如第一次開車,誰沒學過都開不好;我不行,可能因為現在的條件不允許,比如我有個領導就不讓我這麼幹。

    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心理學以更多的視角來對待人,一個事情做不成功,不是人的問題,可能是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對。這個時候看待一個人的視角從你不行,變成了:你啥行,先從行的開始做,慢慢學,慢慢練,利用行的地方帶動不行的地方,最後都行了。

    當然了,這是整個心理學發展的趨勢。

    但是,國內心理學的發展,可能就像七八十年代的科技落後一樣。一些更先進的思想、技術理念,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

    為啥呢?一是、降龍十八掌雖好,但是不是誰都能練的,你得從太祖長拳練起,功夫紮實還得有悟性;二是、降龍十八掌練的精的人也不多。

    所以,就變成了,學過心理學的人那都叫學心理學的,實際上呢,可能還差的遠。

    外加,中國傳統思想經常強調,吾日三省吾身,我自己身上有沒有啥問題。華人,喜歡反省自己的錯誤,先看問題,我身上有啥毛病,解決了毛病再來解決這件事兒。換句話說,一個白板上有個黑點兒,咱們得先把他給擦了,不然難受。

    降龍十八掌沒學好,太祖長拳也沒練很紮實,最後就變成了自己沒自省完,就先幫別人給省了。所以呀,才會出現樓主的這個問題。

    對這個事兒,給個建議:把人想的很壞的孩子,大多自己還沒想明白,遇著了,嘿嘿一樂,畢竟廟裡頭也能遇著花和尚魯智森吶嘛,是吧,哈哈~

  • 8 # 文文8304

    謝謝悟空的邀請,個人觀點:因為事物都有兩面,人心也是如此,它分好壞。視角不同,自然觀點也不同。所以你看到什麼,就會想到什麼。也會思考什麼。可是人的本能都是想好。如果有的心裡學者。只是看到了人心的壞,那他們應該換個視角再去觀察,換個方向再去想問題,更應該換個思維方式去思考。這樣對大家都好。因為這是規律,也是道理。人心向善。一切都會變好的。

  • 9 # 博雅思學教育趙小明心

    上來就把大帽子扣在“學心理的人”身上。他讓你不爽你就徑直去找他麻煩,別一杆打死一船人。

    學過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學人是有區別的。學心理學的知識在現今社會太容易,讀個心理學專業、閱讀下心理學書籍、看看網路心理學教學影片,那些不是心理學人。

    心理學人,心理學工作者是有一份社會責任的。不是成天譁眾取,寵賣弄知識的。

    如果說這人說的“把人想的很壞”的話,有些道理,不凡先聽聽。未必沒用。

    如果這個人說的沒有道理,滿口胡咧咧,每天滿滿負能量。用看到的心理學知識在你面前炫耀,那就不要和這樣人接觸,離他遠點。

    另一方面,管理學就是研究人劣根部分,把人想的很壞。所以你看企業制度為什麼而存在的?為什麼要打卡?為什麼有績效考核?

    你也不能讓所有人每天都要如同洗腦軟文分享真善美麼,畢竟世界是客觀存在的。

    有時候不是“把人想的很壞”,而是人本質就是天使和惡魔並存的生命。你沒看到部分,他提醒你,你就怪他你怎麼把人想的這麼壞?

    結婚前你帶男友回家,父母一看說這男人靠不住。說,他進門自己脫了鞋不擺好,踩著其他其他鞋子就進來了。這男人未來不會對你好的。

    你可以說,你們怎麼總是把人想的這麼壞?總看他不順眼?

    戀愛矇蔽的雙眼,婚姻會為你揭開面紗。

    童話保護的純真,現實會為你褪去油彩。

    犯罪心理學就是研究揭露人性最殘酷的一面,為的就是完善法律程式,規範執法程式。盡力減少人性灰色對社會的危害。

    心理學人也要去看人性灰色部分,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對得起社會對他們的信任,他們才有資格擔負起心理學學習研究的一份責任。

  • 10 # 算了心理

    這部分學心理學的人把人想的很壞分幾種。

    第一,學心理學不到家,每個領域都有不專業的人士,救死扶傷的醫生裡有殺人犯,教書育人的老師裡有綁架學生的惡徒。不能一概而論,所以若是這些學心理的人分析他人,一貫把人分析得很壞,可能就是專業沒有學好,學不到家。不但給人貼標籤,用偏見思維看人,還是慣用方法。那他們分析出來的東西,可信度不高。

    第二,喜歡把人往壞處想,可能是喜歡更全面的分析,因為人做事情總有動機。而普通人看到的可能是表面的動機,或者看到的動機不全面。而他們可能就會把所有可能性都說出來,好的,壞的,更深層次的,就會給人怎麼老是把人看太壞的一個誤解。

    第三,可能這部分人受到過不小的傷害,就會結合所學,把人往壞處分析,避免自己和他人再受心理傷害。這就是逃避問題所產生的一個心理防禦機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相親去哪些場合合適?都需要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