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河東文化
-
2 # 奕天讀歷史
如果諸葛亮沒有在第五次北伐的途中病逝,蜀漢還是無法統一中國。
首先,按照當時魏吳蜀三國的人口、軍隊和人才數量對比來看,魏國都佔優勢。
魏華人口是蜀吳人口合計的1.5倍以上,可調集軍隊自然比吳蜀之和還多。國土面積也是比蜀吳之和還多,而且佔盡了糧食主產地。
這種情況下,即使吳蜀同時從東西兩線進攻魏國,魏國也可以輕鬆的進行防禦,跟吳蜀打持久戰就行了。吳蜀兩國對於魏國的防守,史實已經證明了,根本就是毫無辦法。
所以,就這一點,已經決定了諸葛亮即使活著,也很難完成統一大業。
其次,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事實上已經失敗了,即使第五次北伐沒有病逝,最好的結局也就是和魏軍僵持,保持不敗,更大的可能還是失敗而歸。
228年春天,諸葛亮正式開始了第一次北伐。由於馬謖失街亭,造成第一次北伐失敗。
228年冬天,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出陳倉,但被魏將郝昭所拒。蜀軍攻打月餘不克,退兵。第二次北伐失敗。
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擊退了魏將郭淮,取得了武都、陰平兩郡,算是取得了一次小勝。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在遭遇了滷城之敗後,開始了對蜀軍的固守策略,避戰不出。諸葛亮糧盡,退兵。第四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前四次北伐,除了第三次小勝,第一次是用人失誤,第二次和第四次都是因為無法攻克魏軍,缺糧兵退。其實缺糧退兵只是結果,退兵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法攻克魏軍。如果能把魏軍快速打敗了,根本就不會發生缺糧的事情。
諸葛亮應該是也意識到蜀軍無法快速攻克魏軍,所以,第五次北伐就提早對糧食問題做了計劃。
234年,諸葛亮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蜀軍兵出斜谷道,佔領了五丈原。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蜀軍就地屯田。屯田,已經說明諸葛亮沒有能力攻克固守的魏軍,準備打持久戰了。
司馬懿也很聰明,隔著渭水,繼續採取防守的策略,與諸葛亮對峙。甚至在諸葛亮辱司馬懿為巾幗婦人時,司馬懿都巋然不動。魏明帝曹叡也很明志,配合司馬懿,下旨穩定軍心。可見曹魏一方很清楚,對付蜀漢的進攻,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只需要防守就可以了,諸葛亮根本就毫無破解的辦法。
這時候,諸葛亮如果不死的話,還能有什麼作為呢?只能跟司馬懿比誰的壽命長了。兩個老頭天天一大早的一個在渭水北岸,一個在南岸,互相問候,喲,還健在呢。
諸葛亮即使熬死了司馬懿,還是無法成功。姜維在諸葛亮病逝之後,先後率蜀軍北伐了十一次之多,最後都是無功而返。這時候換成諸葛亮還是一樣。
魏軍對付蜀軍只需要一個辦法,堅守不出,那麼蜀軍就毫無辦法。如果諸葛亮活成了妖,那麼魏蜀吳三國中,先被滅亡的可能就是吳國。然後東西兩路同時進攻,再滅蜀國,三國還是由魏國和魏國的繼承者來完成統一。
-
3 # 老衲侃春秋
首先明確的說,一點可能性都沒有。
試想一下,當年三家最強盛時,魏蜀吳三家的實力,蜀國是最弱的。現在,戰將損失了關羽,張飛等,劉備這個大老闆也作古了,陸遜一個火燒連營,精銳部隊損失了大部分,憑什麼還想好高騖遠?有那個實力嗎?
為什麼叫“六出祁山”?就是說因為各種原因,前五次都失敗了!但是在《三國演義》中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不細心的讀者不會留神,造成了蜀國還很強大的錯覺。
有個俗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說明後期老闆不行,戰將不行,整體實力也不行,單憑諸葛亮一人之力就統一全國,那隻能是異想天開。
我們再看看魏國的實力,人口據統計是蜀國的十倍,經濟十倍不止。無論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還是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都強於吳國和蜀國的總和。所以說,他不統一誰統一?
-
4 # 瀟蕭歷史文社
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開頭就提出:“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諸葛亮目前的形勢是才弱敵強,要戰勝強大的魏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如果不討伐魏國的話只能坐等被魏國消滅,出兵討伐魏國只是為了自保,是以攻為守的做法,並非真正能夠戰勝魏國。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還提出七點疑問,也都印證的這個疑問。
第一點:諸葛亮說:“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在這一點上諸葛亮指出曹魏非常強大,現在蜀漢無論是實力還是人才都不能和他們相比,如果形成長期對峙勢必被他們消滅,因此只有趁著曹魏政權不穩的時候才前往討伐。這也是諸葛亮每次出兵伐魏的時候都是在魏國政治不穩定的情況下進行,要不是新君即位,要不是主力遠征,要不就是主帥司馬懿被調走。
第二點:諸葛亮指出:“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他向後主指出如果不趁現在伐魏,讓曹魏做大的話,必然會步劉繇、王朗被孫策所滅的後塵,被曹魏所吞併。
第三、四點:“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諸葛亮指出曹魏的建立者魏武帝曹操智勇卓絕卻依然遭受很多失敗,但曹操卻屢敗屢戰,最終奠定曹魏的基礎,而自己幾次對曹魏用兵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他不會放棄,要竭盡全力討伐叛賊。這一點來看諸葛亮再為自己打氣,同時也有為自己的失敗推脫罪責的嫌疑。
第五點:諸葛亮指出:“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在這裡諸葛亮指出現在蜀漢之所有這麼強是因為劉備在數十年創業中從全國招來的名將,精兵,這些精兵大部分都不是益州人,如趙雲、馬超甚至包括劉禪諸葛亮本人都不是益州人,而且很多人都已經做古了,如果再過數年,這些人將有三分之二離開,這樣蜀漢就真的用一個益州來對付曹魏了,這也是蜀漢後期人才青黃不接並不是諸葛亮不注重人才培養,而是蜀漢前期的人才都是全國各地的豪傑,後期卻只能在蜀地甄選,自然質量不及前期。
最後一點:自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這是說明他知道現在民窮兵疲,可為什麼他不停止伐魏,關心民生,還不是因為不討伐曹魏時間一久以一州之力根本無法和曹魏進行持久戰。在這一點看諸葛亮伐魏有點賭徒的心理。
最後諸葛亮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從這一點看諸葛亮其實本人對於伐魏能否成功信心並不是很足,他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能不能成功則“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試想一下,就連諸葛亮本人都對伐魏沒有什麼底氣,討伐魏國還能成功嗎?就是明知道不能成功,諸葛亮卻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從這一點看諸葛亮便值得後世對他的崇敬。
-
5 # 騰飛說史
諸葛亮如果在北伐途中沒有病逝,在三國時期,蜀漢是不可能完成大一統任務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南宋以前,中國古代沒有一個王朝是由南向北完成統一的,因為南方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均不如北方,而且,北方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南方的軍隊若想北伐,必有後顧之憂,中國古代的陸路交通運輸,靠的是牛、馬、驢,江南地區牛、馬、驢的數量極少,軍隊無法實現長途奔襲,只能依靠水運,而北方的河流恰恰比較少,水運不濟,不僅軍隊的行軍速度慢,而且容易造成後勤補給困難,有糧草之憂。
(諸葛亮畫像)
在南宋以前,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北方的戶口、糧食產量都要遠遠高於南方,劉備稱帝的時候,蜀漢的戶口只有20萬戶,人口為90萬,同一時期,曹魏的戶口是66萬多戶,人口為443萬多,孫吳的戶口是60萬戶,人口為300萬。
從經濟實力來講,孫吳、蜀漢都不是曹魏的對手,蜀漢和孫吳的人口加起來,也沒有曹魏多,而且,自東漢末年以來,許多的戰爭都發生在北方,在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北方的經濟實力還要強於南方,曹魏在經過休養生息之後,經濟實力更要強於蜀漢和東吳了。
(劉備畫像)
另外從地理環境上來說,蜀漢北伐中原比東吳北伐中原還要困難,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四川盆地與漢中盆地,成了蜀漢的根據地,秦嶺、大巴山既保護了蜀漢政權,又束縛了蜀漢政權,諸葛亮每次北伐,遇到的問題,幾乎都是“運糧不繼”,後來,雖然在渭河流域進行屯田,但是,關中與漢中、蜀中之間,隔著崇山峻嶺,難以起到遙相呼應的作用,即使是諸葛亮沒有死,在渭河上游一帶的關中平原站穩了腳跟,蜀漢還要跨越關中盆地的各個關口,去進攻洛陽。
(杜甫的詩《蜀相》中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話語,歷代文人對諸葛亮北伐中原的失敗充滿了同情。)
關中地區在秦漢時期,非常的富庶,但是,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就衰落了,東漢長期定都洛陽,經濟中心已經由關中地區轉移到關東地區了,東漢、三國時期的河南、山東等地的社會經濟要比關中繁榮,三國時期的關中與楚漢時期的關中,其經濟實力,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即便如諸葛亮所願,蜀漢成功佔領了長安,也很難統一全國,因為,曹魏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在遠離長安幾百裡之外的洛陽,相比之下,楚漢時期的劉邦,則可以利用關中為根據地,完成大一統的任務。
-
6 # 也鶴仙子
永遠不可能,蜀漢人大都戰死了,百里無雞鳴無狗叫。諸葛亮搜刮蜀中百姓刀刀見血,益州疲憊不堪,巳成益州傷心絕望,而自作聰明的諸葛亮還在為他那點虛名消耗四川蜀漢的人力財力物力國力。不知天數,諸葛亮不知天高地厚,就是吹牛逼的主。以卵擊石。害苦蜀漢了。
-
7 # 巴山夜雨涮鍋
蜀漢統一天下的難度,其實從一開始就很小。諸葛亮定下的規劃,是在跨有荊州、益州的情況下,聯絡孫權,然後等待天下有變,一路從益州攻打長安,一路從荊州攻打宛城、洛陽。然而面對孫權這個也想要荊州的盟友,跨有荊州和聯絡孫權本身就成為矛盾體。蜀漢希望最大的是在219年秋天,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打得曹操差點遷都。可是隨著孫權的背刺,蜀漢喪失荊州和三分之一的部隊;隨著劉備被火燒連營,又喪失了大批兵將。
到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政的時候,蜀漢和東吳加起來人口也比曹魏少得多。蜀漢還有一些劉備從各地轉戰收羅來的精兵良將和文武,這些也都在逐漸老去。等這些人全部退出活躍舞臺,蜀漢只能依靠本土的人口和人才。而蜀地人才,在後漢書中只佔了不到十分之一,自然沒法和曹魏長期抗衡。
所以,諸葛亮死還是不死,這些客觀的不利都是存在的。諸葛亮本人是軍事政治的雙料大牛,他在世,能夠把蜀漢現有資源統合得更好,利用得更高效率,但是卻不能改變本身的資源差距。所以,就算諸葛亮能再多活幾年、十幾年,也很難改變歷史的大程序。當然,希望是會增加不少的。
如果說到《三國演義》的世界觀,那又不同了。在演義中,諸葛亮就是一個活神仙,神機妙算,只是在對上司馬懿有時候沒那麼碾壓而已。如果演義中諸葛亮能夠在五丈原禳星成功,多12年陽壽,那確實是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不過這演義架空的世界,其實作者說了算,多探討意義不大。
-
8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假如,諸諸亮在北伐途中在五丈圓沒死,也不一定完成統一大業,三國〈民間傳說是玉帝天意安排》堵葛亮,逆天而行,六出祁山,勞民傷財,木門道一戰,用火攻,收拾了無數生命,六出祁山,死了無數,老百姓,諸葛亮是逆天而行,諸葛亮是,天星下界,逆天而行,就是他活著,也統一不了天下,天意難違,是這個道理,人生當中,順其自然的發展規律,才是正道,謝謝
-
9 # 千年時光留不住瞬間記
,諸諸亮在北伐途中在五丈圓沒死,也不一定完成統一大業,三國〈民間傳說是玉帝天意安排》堵葛亮,逆天而行,六出祁山,勞民傷財,木門道一戰,用火攻,收拾了無數生命,六出祁山,死了無數,老百姓,諸葛亮是逆天而行,諸葛亮是,天星下界,逆天而行,就是他活著,也統一不了天下,天意難違,是這個道理,人生當中,順其自然的發展規律,才是正道
-
10 # 江山歸一統
諸葛亮沒有病死,也不可能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在《三國演義》是被神化,實際並沒有什麼經典戰役留傳給後世,赤壁之戰主要是東吳打的,什麼孔明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這些情節都是虛構的。粟裕將軍就說過,“諸葛亮不是軍事家,只是政治謀略家,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還採用正面推進的打法,不敢迂迴包抄”。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
三國演義中,最值得看好,也是最正義的代表,蜀漢政權,但是真正的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蜀漢政權說是劉家人的天下,其實根本沒辦法證明劉備的血統,其實就是他竄了益州之地,獨霸一方。
哪怕諸葛亮晚死15年,他的北伐也不可能成功,三點原因:
第一是蜀漢國內的政治鬥爭。劉備留了心眼要權衡權利,讓巴蜀本地士家大族大臣和外來的荊州諸葛亮為首的大臣相互制衡,不讓一家獨大,本地人對於興復大漢完全不感冒,外來人要興復大漢,兩者鬥爭不斷,打不成統一目標,怎麼好好的北伐,幾次中斷都是因為本地大臣背後使勁,諸葛亮不得不回頭。
第二內政太亂。孫吳派使臣去蜀漢,回來高興的回吳侯,蜀漢內政特別亂,朝堂之上直接爭執毫無規律可言,百姓其實已經叫苦不堪,民不聊生了,連年的北伐糧食供應不足,之前益州無戰事,很是富裕,諸葛亮北伐已經消耗光了。
第三有將無帥。都看過三國的人知道曹魏、孫吳、蜀漢三國曹魏的政治權利最集中和傳統,孫吳略差,蜀漢更像是大家因為佩服和義氣在一起的,蜀漢的將才很多,比如五虎將除了關羽以外,其他四位都是將才。諸葛亮的弟子姜維也是如此,沒有諸葛亮姜維也費勁。
所以說,哪怕是再給諸葛亮15年,他也不可能北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