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09480735424

    北極就在地球的北緯66.5度(北極圈)內。

    北極地區的範圍然而地球是圓的,對於地球這樣一個球體來說,哪裡算是盡頭呢?於是苦思良久,終於大悟:原來竟如此簡單,南極就在前後左右都是朝北的地方。現在推而論之,如果要問北極在哪兒,那就是前後左右都朝南的地方。當然,這僅僅指的是地理極點而已,也就是地球自轉軸與固體地球麥面的交點。當你站在極點上,只需原地轉一圈,便可自豪地宣稱“已經環球一週”。

    除了可以很方便地“環球一週”以外,到達極點的人們也有另一個傷腦筋的問題,就是如何確定時間。大家知道,人類把地球按照經度線分成了不同的時區,每15o一個時區,全球共24個時區,每個時區相差1小時。根據約定,從位於180o經線的國際日期變更線的零時起,世界第一個時區就算開始了新的一天。世界各國一般按照各自首都所在時區規定本國的地方時間。例如,北京9月1早晨8點開始上班上課時,巴黎卻剛進入9月1日,恰好是凌晨1點,夜色正濃;而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人們則剛結束8月31日的工作,回到家裡用晚餐,並在餐桌旁議論著孩子們是否做好了明天開學的一切準備。這就是所說的“時差”。

    而對於極點來說,地球所有經線都收攏到了一點,無所謂時區的劃分,也就失去了時間的標準,這的確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由於缺乏共同標準,在極地工作的各國考察隊員只好保留各自國家的地方時間。因此,當我們在南極考察遇到外華人時,一般不問“現在幾點啦”,因為他們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國考察隊員曾這樣描述他們在南極點舉行壘球比賽的情形:“那隻小小的壘球一會兒從今天飛到了昨天,一會兒又從昨天飛回今天。”

    其實,人們通常所說的北極並不僅僅限於北極點,而是指北緯66o33′(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也叫做北極地區。北極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如果以北極圈作為北極的邊界,北極地區的總面積是21.0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部分佔800萬平方公里。也有一些科學家從物候學角度出發,以7月份平均10℃等溫線(海洋以5℃等溫線)作為北極地區的南界,這樣,北極地區的總面積就擴大為270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1200萬平方公里。而如果以植物種類的分佈來劃定北極把全部泰加林帶歸入北極範圍,北極地區的面積就將超過4000萬平方公里。北極地區究竟以何為界,環北極國家的標準也不統一,不過一般人習慣於從地理學角度出發,將北極圈作為北極地區的界線。

    北冰洋的洋流雪之魂北極地區屬於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於洋流的運動,北冰洋表面的海冰總在不停地漂移、裂解與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極大陸那樣經歷數百萬年積累起數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極地區的冰雪總量只接近於南極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蘭島的大陸性冰蓋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島嶼及周邊陸地的永久性冰雪量僅佔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蓋海洋總面積的73%,約有1000~1100萬平方公里,夏季覆蓋53%,約有750~800萬平方公里。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屬永久性海冰。

    狂濤與堆積冰海冰南界不固定,隨著水文氣象條件的變化,往往能變動幾百公里。在風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疊積並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見的絕大多數冰山指的是那些從陸緣冰架或大陸冰蓋崩落下來的直徑大於5米的巨大冰體。大型的桌狀冰山的厚度一般可達200~300米,平均壽命長達4年。如果運氣好,還可以看到特別巨大的冰山,長數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陸地橫亙在暗灰的海面上。

    冰蘑菇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與來自格陵蘭等島嶼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隨海流進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個別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緯40o。1912年世界最豪華的客輪“泰坦尼克”號首航時就撞上了一座從北冰洋漂出的冰上而沉沒,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慘劇。

    北冰洋表層環流圖儘管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麵被冰雪覆蓋,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樣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規律流動著。如果說潮汐是大海的脈搏,那麼海水的環流就是大海的生命。在北冰洋表層環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兩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爾根海流,這支高鹽度的暖流從格陵蘭以東進入北冰洋,沿陸架邊緣作逆時針運動;另一支是從楚科奇海進來,流經北極點後又從格陵蘭海流出,並注入大西洋的越極洋流(東格陵蘭底層冷水流)。它們共同控制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徵,如水團分佈,北冰洋與外海的水交換等。

    此外,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據最新統計的觀測資料,大西洋洋流每年向北冰洋注入72000立方公里海水,北太平洋海流注人30000立方公里海水,而周邊陸地的河流注入4400立方公里淡水。這樣,北冰洋的洋底冷水流就必須以每年10.5萬立方公里的規模,經過深2700米,寬450公里的弗拉姆海峽湧入北大西洋。這些北冰洋洋流對於北極及周邊地區的氣候特徵及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

    北冰洋的島嶼北冰洋周邊的陸地區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歐亞大陸,另一部分是北美大陸與格陵蘭島,兩部分以白令海峽和格陵蘭海分隔。如果用地質學家的眼光來看,這兩部分陸地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由非常古老的大隱性地殼組成的。而北冰洋(大洋性地殼)年齡則年輕得多,是0.8億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才由於板塊擴張而開始出現的。

    阿拉斯加低平海岸北冰洋海岸線曲折,型別多,有陡峭的巖岸及峽灣型海岸,有磨蝕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瀉湖型海岸和複合型海岸。寬闊的陸架區發育出許多淺水邊緣海和海灣。北冰洋中島嶼眾多,總面積約380萬平方公里,基本上屬於陸架區的大陸島。其中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面積218萬平方公里,比西歐加上中歐的面積總和還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格陵蘭次大陸。格陵蘭島現有居民約60000人,其中90%是格陵蘭人,其餘主要為丹麥人。最大的群島則是加拿大的北極群島,由數百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群島中面積最大的是位於東北的埃爾斯米爾島,該島北部的城鎮阿累爾特已經超過北緯82o,因而是當今許多北極點探險隊的出發地。

    北冰洋堆積冰牆格陵蘭島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也是大部分面積(84%)被冰雪覆蓋的島嶼。格陵蘭島的大陸冰川(或稱冰蓋)的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其冰層平均厚度達到2300米,與南極大陸冰蓋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蘭島所含有的冰雪總量為300萬立方公里,佔全球淡水總量的5.4%如果格陵蘭島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5米。而如果南極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會上升66米。

    在格陵蘭島那深廣無邊的白色寒冷世界裡,降雪無法融化,於是年復一年地積累起來。新雪輕鬆柔軟,每立方米重100公斤。實際上,新雪直接飄落冰面的機會並不多。由於常年狂風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風中飛舞碰撞,漸漸磨去稜角,變成水泥粉一樣的積雪,隨風掉落在冰面,形成風積雪。風積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公斤。降雪一層覆蓋一層,隨著深度和壓力的增加,新雪漸漸變成由細小雪晶粒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時,雪晶體互相融合,雪晶體顆粒之間的空氣被壓縮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氣泡,變成白色的氣泡冰,或稱新冰,新冰的密度達到每立方米820公斤。當埋藏深度超過1200米時,巨大的壓力使新冰中的氣泡消失,氣體分子進入冰晶格,細小的冰晶體迅速融合擴大成巨大的單晶(最大直徑可達10釐米),最終形成藍色的堅硬老冰,也叫做藍冰。被覆蓋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藍冰,構成大陸冰蓋的主體。而且,越是深層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據估計,格陵蘭冰蓋最深處冰層的年齡可以達到幾十萬甚至100萬年以上。

    狂風的足跡與南極一樣,北極地區的陸地與島嶼上的茫茫冰蓋,看上去遼遠而寧靜,似乎代表某種永恆的靜止。但是實際上,由於冰雪自身的重量,陸地冰蓋不斷地向海岸方向移動,這種移動深沉緩慢而又無可阻擋。格陵蘭島內陸冰蓋的年平均移動速度是幾米,而在沿海則可達100~200米。至於那些巨大的冰川,運動速度就大得多了。所謂冰川,實際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數十億至數百億噸的冰雪在冰川執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靜靜地推擠著、摩擦著、移動著。它們緩緩地,但卻一往無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後驚天動地般地崩落入海中。冰蓋移動,最後崩落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冰山。僅以這種方式,格陵蘭島的陸地冰蓋每年損失的冰量達到150立方公里。另一方面,格陵蘭島每年透過降雪而累積的總冰量卻是大約170立方公里。但是與南極的情況一樣,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不能肯定回答,格陵蘭島的大陸冰蓋究竟是在緩慢增長,還是在漸漸消亡。

    北極的氣候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也只達到-8℃。在北冰洋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測到的最低氣溫是-59℃。由於洋流和北極反氣旋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並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亞維爾霍楊斯克曾記錄到-70℃的最低溫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羅斯佩克特地區也曾記錄到-62℃的氣溫。

    越是接近極點,極地的氣象和氣候特徵越明顯。在那裡,一年的時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時節,太陽也只是遠遠地掛在南方地平線上,發著慘淡的白光。太陽昇起的高度從不會超過23.5°,它靜靜地環繞著這無邊無際的白色世界緩緩移動著。幾個月之後,太陽執行的軌跡漸漸地向地平線接近,於是開始了北極的黃昏季節。

    北冰洋之春很多攝影愛好者對於日出日落的豐富色彩和壯麗景色十分嚮往,他們往往辛苦等待很多天,才能憑運氣抓住寶貴的幾秒鐘拍攝下最美麗的畫面。如果他們到北極來,捕捉日出日落的美景該是多麼容易。因為在這裡,每個黎明或者黃昏都能持續一兩個月,這麼長的時間足夠攝影家們細細地把握時機拍出最美好的照片來。這裡的整個秋季就是一個黃昏,隨之而來的將是漫漫長夜。極夜又冷又寂寞,漆黑的夜空可持續五六個月之久。直到來年3、4月份,地平線上才又漸漸露出微光,太陽慢慢、慢慢地沿著近乎水平的軌跡露出自己的臉龐——北極新的一年的黎明開始了。

    就整體而言,北極地區的平均風速遠不及南極,即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風速也僅達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歐海域,主於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溫度保持在2~12℃之間,甚至位於北緯69°的摩爾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凍港。在那個地區,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風也比較少見。但由於格陵蘭島、北美及歐亞大陸北部冬季的冷高壓,北冰洋海域時常會出現猛烈的暴風雪。北極地區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極內陸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於100~250毫米之間,格陵蘭海域則達到每年500毫米。

    古華人在北極繼古愛斯基摩人向北遷徙之後,中、低緯度發展起來的古文明人也逐漸開始思考,他們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現今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地圖,是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巴比倫人的泥板地圖。圖上刻畫著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倫人心日中的世界模樣。環形的河流圍繞著圓形的大地,而巴比倫則處於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華民族也同樣經歷過“以我為中心”的階段,漢族人奉軒轅氏黃帝為祖先,後來發了大洪水,他的孫子鯀從天帝那裡偷來“息壤”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業未竟而被天帝所殺。鯀的兒子禹繼續完成父親的事業,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裡所講的事情。但是中國神話中的大禹,不僅是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遊世界的探險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後,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腳步測量大地。太章從東極走到西極,測得長度為23.35萬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豎亥從北極走到南極,用一種叫做“算”的約6寸長的竹片測量大地,結果與東西距離完全相同。可見人們居住的大地應當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處於四海環繞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邏輯地自稱為“中央之國”,即中國。

    後來,大禹又親自去天邊探險,順便開展外交活動。他往東到過“扶桑”,那是太陽昇起的地方;到過“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過“鳥谷國”、“黑齒國”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國”。他向南到過“交趾”,翻越天氣極熱的九陽之山,到了“羽人國”、“裸民國”和“不死國”。往西去過西王母三青鳥居住的“三危山國”,見到了只飲露水不食五穀的人;還到過堆滿黃金的“積金山”,見過“奇腦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過“令正國”、“犬戎國”,又穿過積石山,到北海拜訪了兼任海神與風神的禹疆。大禹告別禹疆後本打算回家,卻又在茫茫風雪中迷了路,反倒愈發向北走去,最後竟到了一個叫做“終北國”的地方。這個“終北國”,也許就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北極探險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記錄。儘管這次記錄出自於神話故事,儘管當時大禹的足跡可能遠遠沒有到達北冰洋岸邊,但這畢竟是炎黃子孫5000年文明史中與北極有關的並值得感嘆的一筆。

    古希臘人在北極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明人類將目光投向北極,最早是從古希臘開始的。

    因為,據說北極圈首先是由古希臘人確定出來的。他們當時發現,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處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頭都能看得見。而另外一組則在天頂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們只是隨著季節週期性地迴圈出現。這兩組星星之間的分界線是由大熊星座所劃出來的一個圓,而這個圓正好是北緯66o33′的緯度圈,也就是北極圈。

    事實上,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2~前500年)和他的學派極端鄙視大地是正方形或者矩形的說法,他們的哲學思維使他們堅定地相信,大地只有呈球形才是完美的,才能符合“宇宙和諧”與“數”的需要。

    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則為“地球”這一概念奠定了基礎。他甚至考慮到為了與北半球的大片陸地相平衡,南半球也應當有一塊大陸。而且,為了避免地球“頭重腳輕”,造成大頭(北極)朝下的難堪局面,北極點一帶應當是一片比較輕的海洋。

    於是,有一個叫畢則亞斯的希臘人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勇敢地扯起風帆,開始了文明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向北極的衝擊。他大約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次航行,最北到達了冰島或者挪威中部,可能進入了北極圈。公元前325年,畢則亞斯回到了馬塞利亞(今法國馬賽)。

    冰島、格陵蘭島的發現畢則亞斯之後1200年,一個叫奧塔的古斯堪的納維亞貴族於公元870年第一次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北端的海角,轉過科拉半島而進入白海。與奧塔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叫弗洛基的挪威人被派去到西北方向尋找新的土地,結果發現了冰島。

    而格陵蘭島的發現者是一名挪威海盜,叫紅臉艾力克。他在當時已屬挪威管轄的冰島連續兩次殺人之後,被驅逐出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只好把一家老小和所有的東西都裝進一個無篷船裡,懷著一線希望,硬著頭皮往西劃去。經過了一段相當艱苦的航行之後,他終於看到了一片陸地。當時的氣候正處於全球小溫暖期的最佳氣候階段(歐洲人稱作“中世紀暖期”),可能使得像格陵蘭島那樣的高緯度地區也變成適於生命的環境。紅臉艾力克在那裡住了3年,覺得那裡是一塊很好的土地,於是決定回冰島去招募移民。為了使這個地方聽起來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格陵蘭,即綠色的大地。當然,當時格陵蘭島南部沿海地區的夏季很可能真的是一片蒼翠的綠色。果然,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攜帶著他們的家財和牲畜渡海而來。

    此後,格陵蘭島發展得蓬蓬勃勃,生機盎然,在其鼎盛時期,居民點有280多個,人口達數千人,建有教堂17個,不僅與歐洲建起了通商關係,羅馬教皇甚至還派人來徵收教區稅。

    然而,500年之後,即公元1500年前後,隨著世界氣候的又一次波動(進入小冰期),那裡的天氣變得寒冷起來,於是這個曾經繁盛一時的世外桃源,漸漸進入沉寂狀態。北極人類活動的這一個時期,可以稱為自發的地域發現時期。

    北極航線時期——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由於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使西方人相信中國是一個黃金遍地、珠寶成山、美女如雲的人間天堂。於是,西方人開始尋找通向中國的最短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的歐洲人相信,只要從挪威海北上,然後向東或者向西沿著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夠到達東方的中國。因此,中世紀的北極探險考察史是同北冰洋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發現分不開的。

    年,葡萄牙人考特雷爾兄弟,沿歐洲西海岸往北一直航行到了紐芬蘭島。第二年,他們繼續往北,希望尋找那條通往中國之路,但卻一去不復返,成了為“西北航線”而捐軀的第一批探索者。

    從1594年起,荷蘭人巴倫支開始了他的3次北極航行。1596年,他不僅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島,而且到達了北緯79o49′的地方,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記錄,併成了第一批在北極越冬的歐洲人。1597年6月20日,年僅37歲的巴倫支由於飢寒勞頓而病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

    年,受僱於商業探險公司的英華人哈德孫駕駛著他的航船“發現”號向西北航道發起衝擊,他們到達了後來以哈德孫的名字命名的海灣。不幸的是,22名探險隊員中有9人被凍死,5人被愛斯基摩人所殺,1人病死,最後只有7人活著回到了英格蘭。

    年春天,巴芬指揮著小小的“發現”號再一次往北進發,這是這條小船第15次進入西北未知的水域,發現了開闊的巴芬灣。

    年1月,彼得大帝任命丹麥人白令為俄國考察隊長,去完成“確定亞洲和美洲大陸是否連在一起”這一艱鉅任務。白令和他的25名隊員離開彼得堡,自西向東橫穿俄羅斯,旅行了8000多公里後,到達太平洋海岸,然後,他們從那裡登船出征,向西北方向航行。在此後的17年中,白令前後完成了兩次極其艱難的探險航行。在第一次航行中,他繪製了堪察加半島的海圖,並且順利地通過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之間的航道,也就是現在的白令海峽。在1739年開始的第二次航行中,他到達了北美洲的西海岸,發現了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正是由於他的發現,使得俄國對阿拉斯加的領土要求得到了承認。但是,前後共有100多人在這兩次探險中死去,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

    年,英華人帕瑞船長堅持衝入冬季冰封的北極海域,差一點就打通了西北航道。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卻發現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事實,即北極冰蓋原來是在不停地移動著的。他們在浮冰上行進了61天,吃盡千辛萬苦,步行了1600公里,而實際上卻只向前移動了270公里。這是因為,冰蓋移動的方向與他們前進的方向正好相反,當他們往北行進時,冰層卻載著他們向南漂去。結果,他們只到達了北緯82o45′的地方。

    年6月1日,著名的英國探險家約翰?羅斯和詹姆斯?羅斯發現了北磁極。

    年5月19日,大英帝國海軍部又派出富有經驗的北極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開始第三次北極航行。全隊129人在3年多的艱苦行程中陸續死於寒冷、飢餓和疾病。這次無一生還的探險行動是北極探險史上最大的悲劇,而富蘭克林爵士的英勇行為和獻身精神卻使後人無比欽佩。

    年,芬蘭籍的瑞典海軍上尉路易斯?潘朗德爾率領一個由俄羅斯、丹麥和義大利海軍人員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探險隊,乘“維加”號等4艘探險船首次打通了東北航線。

    年,後來征服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羅阿爾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線。他們的成功為尋找北極東方之路的努力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然而,這些以極其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成功,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多少喜悅。因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實在太艱難了,所以毫無商業價值可言。這一持續了大約400年的打通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的探險活動,我們可稱之為北極航線時期。

    北極的氣候北極有無邊的冰雪、漫長的冬季。北極與南極一樣,有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北極點越明顯。

    北極的冬天是漫長、寒冷而黑暗的,從每年的11月23日開始,有接近半年時間,將是完全看不見太陽的日子。溫度會降到零下50多攝氏度。此時,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為海岸已冰封,只有風裹著雪四處掃蕩。

    到了四月份,天氣才慢慢暖和起來,冰雪逐漸消融,大塊的冰開始融化、碎裂、碰撞,發出巨響;小溪出現潺潺的流水;天空變得明亮起來,太陽普照大地。

    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綠色,動物開始活躍,並忙著繁殖後代。在這個季節,動物們可獲得充足的食物,積累足夠的營養和脂肪,以度過漫長的冬季。

    北極的秋季非常短暫,在九月初,第一場暴風雪就會降臨。北極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

    在北極,太陽永遠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時節,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過23.5度。北極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在格陵蘭海域可達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陸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北極的動物北極熊最有代表性和象徵北極的動物是北極熊。

    北極熊是熊科動物中最大的,體長可達2.5米,高1.6米,重500公斤。北極熊不僅善於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還擅長在冰面上快速跳躍。為了抵禦寒冷,它的耳和尾都很小,全身除腳掌和鼻尖外,都覆蓋著厚厚的白毛,而它的皮卻是黑色的。北極熊的嗅覺特別敏感,能判斷獵物的位置,它的力量大,一擊能使人致命。北極熊以海豹、魚、鳥和鯨的屍體為食。母熊產崽在避風的雪洞中,仔熊剛出生時只有0.3米長,眼睛睜不開,耳朵也聽不見,3—5年後,才長成獸。作為“北極圈之王”,除去人類,北極熊幾乎沒有天敵。

    北極熊也叫白熊,是熊類中個體最大的一種,其身軀龐大,體長可達2.5米以上,行走時肩高1.6米,體重可達半噸,最大的北極熊體重可達900公斤。北極熊氣力和耐力非常驚人,奔跑時速高達60公里,但不能持久。它具有粗壯而又靈便的四肢,尤其是它的前掌,力量巨大,一掌可使人致命。用前掌擊倒或打死獵物,是它的慣用手段。掌上長有十分銳利的熊爪子,能緊緊抓住食物。北極熊還具有異常靈敏的嗅覺,可以嗅到在3.2公里以外燒烤海豹脂肪發出的氣味,能在幾公里以外憑嗅覺準確判斷獵物的位置。在“聞出”氣味熟悉的獵物的方位後,便能以相當快的速度從冰上跳躍奔去捕獵,一步跳躍奔跑的距離可達5米以上。

    北極熊經常棲息在冰蓋上,過著水陸兩棲生活,通常以海豹、魚類、鳥類和其它小哺乳動物為食,若能幸運碰到鯨魚的屍體,則可美美地飽餐一頓。漫長寒冷的冬天,北極熊一般在巢穴裡度過。直到來年春季二三月才出來活動,3月~5月北極熊活動最頻繁。溫暖的夏天,北極熊出穴四處尋找獵物。

    北極馴鹿鹿科馴鹿屬的唯一種。又名角鹿。下分9個亞種。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釐米,肩高100~120釐米;雌雄都具角;角幹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慄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佈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佈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棲於寒帶、亞寒帶森林和凍土地帶。在中國主要生活在以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的寒溫地帶。多群棲,由於食物缺乏,常遠距離遷徙。以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為食,隨著季節變化也吃樹木的枝條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樹葉等。9月中旬至10月交配,妊娠期7~8個月,每胎產1仔,偶見2仔,哺乳期約5~6個月。雌性幼獸18個月性成熟,雄性稍晚,需30個月左右。

    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Caribou是指分佈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佈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仰視的反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