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本世紀初,青黴素還是家喻戶曉的抗生素,近些年來,青黴素被頭孢類藥物代替,請問頭孢和青黴素是一種藥嗎?
7
回覆列表
  • 1 # 陶田福

    青黴素是人類第一個用於人體的抗生素,又稱為盤尼西林,配尼西林,抗炎抑菌效果非常好,過去是醫院首選的抗菌藥,對梅毒有特效。不足的是容易產生耐藥性,對人體過敏,使用時需進行過敏皮試,臨時配製。因而風險較大,比較麻煩,而且價格便宜,利潤不大。隨著新藥不斷的研發,並且越來越多地用於臨床。加之新藥價格高,利潤大,使用又比青黴素方便,青黴素就慢慢無人問津了。即使有病人向醫生提出想用青黴素(不管病人是何種原因或想法),醫生一般都不太樂意,有的甚至會講,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青黴素現在各醫院都有,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和方便,不大願意使用了。

  • 2 # 魔法仙力神掌

    人性點兒說,是太便宜了,沒有臨床費,都不賺錢啊!可是有的人對青黴素很敏感,沒有必要用高階的抗生素,這東西能用低端的就不要高階的。比如我媳婦就是對注射用青黴素鈉很敏感了。

  • 3 # 心望

    青黴素是最早應用於臨床的抗生素,它具有毒性低,殺菌能力強,價格低,給藥方便的優點,目前仍是治療敏感菌治療各種感染的首選藥,但青黴素不耐酸,抗菌譜窄,容易導致過敏的缺點,所以在臨床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鑑於青黴素的缺陷和耐藥菌的問題。青黴素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化學修飾,合成了一系列的半合成產品,我們常見的阿莫西林,氨卞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我們用這些藥的時候也是需要做皮試的

  • 4 # 面板科董醫生

    關於青黴素,前面的專家已經講了很多。現在市場上青黴素越來越難見到,固然主要原因是青黴素作為老藥,耐藥越來越多,逐漸被更安全,更特效的窄譜、寬譜抗菌素代替所造成。但實際上,青黴素被市場冷落,其實有點兒冤,很多方面是人為因素造成的。

    1.價格低廉,無利可圖。中國的醫藥價格有一個特點,新藥、老藥採用不同的定價機制,價格差距巨大。一直以來包括青黴素在內的很多基本藥物,價格一直低廉,過低的售價導致很多藥廠不願意生產,醫院也不願意使用。最後造成很多療效非常好的廉價藥物,逐漸的在市場上消失。2. 青黴素過敏。青黴素過敏,在國內也是讓醫患聞虎色變。但實際上,真正過敏的並不是青黴素本身,而是在生產過程當中產生的中間產物,由於中國長期以來生產工藝落後,採用的發酵法制備過程中雜質過多,是造成青黴素過敏的主要原因。在發達國家,青黴素過敏機率非常的低,而且也勿需做過敏試驗。

    3. 患者心理。現在很多患者治療疾病首先問的不是它的治療效果,而是看它的副作用的大小。青黴素作為一種老藥,很多患者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它的副作用大,不願使用。而在療效上,很多患者潛意識的認為,價格貴的藥就是好藥,醫生如果給他使用了幾塊錢的青黴素,會認為是預期療效不佳,對他的病情不重視。實際上青黴素不僅價格低廉,而且副作用非常小,這是因為它是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細胞沒有細胞壁,不受其干擾。它的安全性甚至可以用於妊娠期婦女的抗感染治療(美國妊娠期b級用藥),迄今仍是治療梅毒及部分革蘭氏陽性菌感染的首選藥物。

  • 5 # 問藥師

    來學學區分青黴素和頭孢菌素

    青黴素和頭孢菌素同屬抗菌藥物,為什麼目前多數輕中度感染選擇頭孢菌素?而有的感染又需要青黴素治療?且頭孢菌素在臨床實際中應用比例有增加的趨勢,是不是頭孢菌素可以替代青黴素了?是不是青黴素可以不需要了呢?下面就青黴素與頭孢菌素的關係進行詳細的呈現:

    一、青黴素的分類和特性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20世紀40年代青黴素投入使用,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抗生素。

    青黴素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來說,青黴素也就是青黴素類抗生素,包括天然青黴素和半合成青黴素。狹義上來說,青黴素就是天然青黴素,包括青黴素鉀和青黴素鈉,在人體吸收後分布廣、毒性低、抗菌作用明顯,是治療溶血性鏈球菌、敏感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肺炎球菌、革蘭陽性桿菌引起的白喉、破傷風、炭疽、氣性壞疽、鼠咬熱、螺旋體病及放線菌病等感染的首選藥。臨床上常用於感染性心內膜炎、扁桃體炎、中耳炎、丹毒等疾病的治療。

    青黴素口服易被胃酸破壞,吸收少而不規則,肌內注射吸收迅速而完全,半小時就可達最大血藥濃度,分佈廣,但作用時間較短。

    青黴素是從青黴菌培養液提取,乾燥粉末時性狀穩定,可在室溫中儲存數年而仍保留抗菌活性。但溶於水後則極不穩定,易被酸、鹼、醇、氧化劑、金屬離子等分解破壞,且不耐熱,在室溫中放置24h,大部分降解失效。由於天然青黴素有這些缺點,科學家採用了不同的辦法:

    1、為了延長青黴素的作用時間,採用複合混懸劑如普魯卡因青黴素和苄星青黴素;

    2、對青黴素化學結構進行改造,合成了一系列耐酸、耐酶、抗菌譜廣、可以口服吸收的半合成青黴素,如我們熟知的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和哌拉西林等。

    二、頭孢菌素的分類與特性

    在對青黴素進行改造的同時,全世界掀起了從微生物中尋找抗生素的熱潮。1948年義大利科學家Giuseppe Brotzu提煉出了頭孢菌素。隨後牛津大學科研人員成功提取出頭孢菌素C,並對其結構進行改造,產生了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的頭孢菌素類藥物。

    頭孢菌素類發展極快,家族眾多,基於抗微生物活力,目前國內上市的頭孢菌素類分為五代。每一代中都有多個品種,如頭孢一代包括:頭孢噻吩、頭孢唑林、頭孢氨苄等;頭孢二代包括:頭孢呋辛、頭孢孟多、頭孢克洛等;頭孢三代包括:頭孢噻肟、頭孢曲松、頭孢哌酮等;頭孢四代包括:頭孢吡肟等。頭孢五代包括:頭孢吡普等。每一代頭孢菌素都有各自的抗菌作用特點,但需根據感染的程度、感染的部位、感染的可能細菌等選擇。

    頭孢菌素類較青黴素類過敏反應發生率低,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和酒精的相互作用,可能會產生雙硫侖樣反應,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在使用頭孢類藥物的同時儘可能避免飲酒及含酒精類的藥物、食物或飲料。

    三、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有何異同?

    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均屬於β-內醯胺類,是一大類藥物中的兩種藥物。之所以是一大類,是因為它們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

    1.核心結構相似;

    2.殺死細菌的方式相同,都是透過干擾敏感細菌細胞壁,使細菌細胞壁破損溶解而死亡;

    3.有部分交叉過敏現象,即青黴素過敏的患者,頭孢類藥物也可能過敏;

    4.對臟器相關的毒性相對較低;

    5.為加強抗菌作用,青黴素類或頭孢菌素類與減輕青黴素或頭孢類藥物耐藥的酶抑制劑如舒巴坦、他唑巴坦等組成了複方製劑,如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等。

    但是它們又是兩種藥物,頭孢菌素類與青黴素類相比,抗菌譜更廣、結構更穩定、更耐酶、過敏反應的發生率更低。

    四、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的現狀

    絕大部分人都知道青黴素,但是臨床目前使用最多的卻是頭孢菌素類,這是為什麼呢?

    1. 青黴素使用不方便。天然青黴素均是粉針劑,不能口服。我們常用的阿莫西林膠囊,雖然是口服劑型,也建議先進行皮試,陰性後方可使用。青黴素類均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甚至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支氣管痙攣等嚴重的過敏反應,各種青黴素類藥物使用前都要進行皮試。

    2. 青黴素耐藥情況嚴峻。由於各類抗菌藥物的廣泛濫用,造成本身對青黴素敏感的細菌出現敏感度降低或耐藥,從而導致青黴素類藥物治療劑量越來越大甚至無效的情況,其不良反應亦隨之增加。如青黴素原本是治療肺炎鏈球菌的首選藥,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耐青黴素肺炎鏈球菌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流行。

    3. 部分頭孢菌素在使用前是無需進行皮試的,且可以口服的頭孢菌素類品種較多,如頭孢克洛膠囊、頭孢丙烯片等。

    雖然青黴素的使用大不如前,在臨床似乎有被頭孢菌素類取代的情形。但青黴素對破傷風梭菌、梅毒螺旋體、炭疽桿菌等有特效,頭孢菌素類對這類感染則效果不佳。而且目前在臨床苄星青黴素仍然是治療梅毒的首選,美洛西林鈉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等用於肺部、腹腔等感染效果很好,特別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用於治療銅綠假單胞菌引起的感染的效果甚至優於諸多的頭孢菌素。所以青黴素仍為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抗菌藥物。

    由此可見,青黴素類與頭孢菌素類各有長短,相輔相成,都是抗感染戰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6 # 馬鳴風嘯1

    原因有兩點:一是耐藥,青黴素發明用於臨床比較早,因而耐藥性比較厲害,有很多原來它能殺死的致病菌,現在就殺不死了。二是太便宜了,賺不到錢。一支青黴素才幾毛錢,如果都用青黴素的話,那醫療機構都快要倒閉了。

  • 7 # 健康是福5941

    原來的青黴素,鏈黴素是最好的藥,這幾種藥不打廣告也是人人皆的好藥,不過換個牌子就能多賣錢,坑害的還是老農民。

  • 8 # 小克大夫

    曾經家喻戶曉的青黴素的為何在市面上越來越少見,不是一種作用的結果,而是多重因素導致的。

    青黴素越來越少見的原因可以有以下幾點的因素:

    1.青黴素過敏反應:很多醫生不願意用青黴素的原因就是青黴素的過敏反應,因為是屬於最強烈的反應型別,而且時間極快,如果在搶救時稍有差池和猶豫,可能就要付出患者的生命代價。

    2.青黴素的耐藥性:由於目前抗生素處於一個濫用的階段,使得很多的細菌都對抗生素有了耐藥性,但是這幾年青黴素越來越少用,也使得各細菌對於青黴素耐藥性有所降低,有些醫生在治療感染性疾病時,青黴素甚至要優於第三代頭孢類藥物。

    3.青黴素的單價過低:一支青黴素的價格大概在2元錢左右,頭孢曲松的單價大概在10元左右,三代頭孢中有些的單價甚至達到了30-40元,醫院想要創收,某些醫生想要高收入,就必須使用高效價的抗生素,來為醫院爭取高額的利潤。所以醫生們會減少青黴素的使用也不足為奇。

    4.國內青黴素的提純技術:在一些發達國家,青黴素是不需要進行面板試驗的,不但但是國外搶救措施完善和對患者既往過敏史評估的詳細,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國外青黴素的提純技術要高於國內,減少了雜質存在於藥內的情況。也有研究報道,青黴素之所以會發生過敏反應,50%的原因是由於雜質引起。

  • 9 # 藥事健康

    想必青黴素對於80後的人來說可能並不陌生,記得小時候得了肺炎啥的沒少用青黴素,那時候青黴素治好了多少患兒。那時頭孢什麼的還沒像現在這麼普遍用於治療,青黴素是老大。現在市面上卻很少見到青黴素了。出現這種現象個人總結有以下幾方面:

    一、療效方面:由於近年來中國抗生素濫用現象嚴重,導致現在耐藥菌增多,對以前濫用較多的抗生素產生了耐藥,青黴素就是其中之一,它對細菌已經不敏感了,導致抗菌效果降低。

    二、不良反應方面:青黴素容易出現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曾經我姥姥住院期間輸了青黴素後,就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用之前還做了皮試,皮試結果是陰性,但是輸上幾分鐘後就出現呼吸困難,上不來氣,渾身冒冷汗,幸虧發現的及時,醫生搶救的及時,才有驚無險撿回一條命。青黴素過敏太可怕了,就是做了皮試,也有可能出現假陰性,不能百分百保證不過敏,輸的時候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有家屬或者醫護人員看著,最好是醫護人員在床旁觀察,有點風吹草動立即給予相應的處理措施。要是真出現了嚴重過敏性休克也不是百分百能救回來的,醫院的醫療裝置和搶救藥品齊全,醫療團隊相對小診所也更好,在醫院輸青黴素相對在外面個人的診所輸青黴素要安全些。現在抗生素種類繁多,可選擇的品種較多,一般個人診所不太會冒險用青黴素這個容易過敏的藥。

    三、價格方面:青黴素價錢相比其他抗生素便宜很多,商家用它無利可圖,也是導致現在市面上很少見到青黴素的一個原因。

  • 10 # 胡洋

    青黴素可以說是抗生素的開山鼻祖了,它的發明人弗萊明在一次失敗的細菌培養中偶然的發現,培養皿中因汙染長出來的黴菌斑周圍,原先培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紛紛退避三舍,在黴斑周圍形成空白區域,後經證實,空白區域中含有黴菌分泌的青黴素,但因當時的提純條件有限,並沒有大規模的應用於臨床,只是發表了文章了事了,後來這項成果被另外兩位科學家發現,他們經過不懈的努力,不斷的改善了提純方法,最後終於將這項偉大的發現應用到臨床救助中去,挽救了大量因感染而岌岌可危的生命,甚至逆轉了二次大戰的形勢,剛剛問世的青黴素效果有多好,從一個患者尿液中重新提取出來青黴素用在另外一人身上仍然有效,甚至最低劑量80萬單位就能治好嚴重的肺炎,丘吉爾也因青黴素而從嚴重的肺炎中恢復過來。

    其實青黴素之類的初始抗生素不再被廣泛應用臨床是很正常的,因為無論是哪一個新生事物都是一樣,人們發明出來之後就會精益求精在其結構上加加減減,爭取賦予其更高的效能並減去其副反應,這個和電腦一樣,剛剛發明的電腦有幾間房間大,雖然是劃時代的,但很快就被淘汰送進了博物館,青黴素也是一樣,在其問世之後有很多科學家不斷的對其進行研究,並在其結構上加加減減,先後合成了廣譜青黴素,耐酶青黴素等等,甚至還意外的發明了頭孢黴素,得到了更加好用又副反應更小的抗生素之王。

    每一種抗生素在長時間的使用之後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細菌耐藥問題,這個是細菌作為一種古老的生物而天生具有的適者生存之道,想想黴菌擁有青黴素這樣的大殺器居然沒有把細菌清除出地球你就會知道其實細菌本來就擁有反制之道,這中間只是人們認為的增加了自然界中的青黴素,在歷史長河中使細菌暫時性的處於了弱勢,但細菌迅速的產生並傳播瞭解除青黴素侵害的能力,最終又達到了自然界新的平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魔之爭永無止境。

    所以青黴素退出歷史舞臺幾乎是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轉的大勢,細菌已經進化了,你不能還用青銅武器去對付鐵器時代的敵人,但這並不代表青黴素類藥物已經徹底無效,青黴素的子子孫孫仍然活躍在臨床上,目前仍然是醫生抗感染治療最為依仗的藥物之一。青黴素只是用於一些特別的場景,比如用於過敏試驗的皮試劑以及梅毒螺旋體的抗感染治療中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花生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