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升昌
-
2 # 溳川孤客
下面的這張照片拍自湖北安陸白兆山森林公園,門樓上寫的就是"李白故里"
當年李白仗劍出國,辭親遠遊,來到了安陸後與前宰相許圉師(其父許紹與唐高祖李淵是同學)攀上了親,取許圉師的孫女為妻(實為入贅),並以安陸為中心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漫遊生活,這就是李白"飲酒安陸,蹉跎十年"的歲月,因此在安陸及周邊留下了許多有關李白的遺蹟和故事,這也是安陸爭李白故里的由來。
作為安陸人,我從未將李白看作老鄉,何為故里?故里就故鄉,家鄉,是自己或祖、父輩出生成長上期生活的地方,安陸對李白而言充其量就是一個客居之地。但安陸為什麼要爭李白故里呢,說穿了就是為了名人效應,來創造名人經濟。這也是全國各地爭名人故里的一個共同原因。
-
3 # 羌人看世界
“詩仙”李白,中國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山裡漢有限的知識裡,我所知道的是:李白,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另有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
最幸福是在天寶元年三年間,李白供奉翰林院,受到玄宗寵信,令高力士脫靴,讓楊國忠磨墨。也因此而被同僚產生了嫉恨之心。上元二年(761年),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投奔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李白傳奇一生,上征服了朝野,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和地位,下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極大地影響了後世文人。
李白一生,堪稱是中國詩歌史上一位曠世奇才,他給中國詩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深遠的,他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不朽的。他不光是我江油人民的驕傲,也是我中華民族的驕傲。
-
4 # 丁2142954
都是利益所驅,其實找個外華人站在公正立場上來評判一下就好了,比如找宇宙大國的專家考證一下就知道李白其實吧是南韓人
-
5 # 可食中國
這樣事情很有意思,前幾天金庸先生逝世,也發生了不少地方以金庸故鄉的名義來做紀念活動,有浙江的,有江西的,我看了只覺得一笑了之。
故里一詞的字面意思是指舊時的門巷故居,指故鄉,老家。但真也是奇妙,其究竟是算是祖宗之地?父母之地?還是出生成長之地?還是戶籍之地?抑或是長期定居之地?其實,我覺得都有道理,但是非得爭奪個獨一無二和正宗,這個對李白來說就尷尬了。
李白其生地其實尚無確說。他祖籍成紀(今甘肅秦安),其先世因罪流放碎葉。五歲時,隨父李客遷回於蜀的廣漢郡(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 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
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所以,有說法其祖籍是甘肅天水和四川都是有道理的。但說是湖北安陸則僅僅是旅居,說故里有點差強人意。李白一生走過,居住過的地方實在是不計其數,如果都來爭故里,那就亂了。
在我看來,其實二者都可以說是李白故里,真的沒必要爭個唯一和頭破血流。現在出現這種搶奪的亂局,主要原因還在於地方利益,文化名片等等綜合因素的推動。
可以想象一旦握著李白這張名片,那麼整個城市都可以圍繞這個文化進行打造和宣傳,可以提高一個地方的格調和定位,可以進行旅遊開發,城市精神塑造。形成一種強大的李白效應,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如此誘人的利益,當然當仁不讓。
李白要是活著,看了估計要笑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或許只有李白的心才知道,才會指引他真正的故鄉在哪裡吧。
回覆列表
前幾日,國內三地就“李白故里再次爭辯不休:甘肅天水秦安以“本籍”為據,並引證一些古書記載和李白的詩句強化自己是真實的“李白故鄉”;四川江油以“出世地和長時間居住地”為根據,並用新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詞條解說說自己是不容置辯的“李白故里”;湖北安陸也是以“長時間居住地”為根據,說自己是僅有的“李白故鄉”。
面臨三方的劇烈爭辯,許多媒體刊發後續報導和談論,網友也是不可勝數地跟帖評說。但是,大多數媒體和網友的後續報導和跟帖無不是嘲諷的口吻:“不要死爭了,再爭李白也是中國人!”“三家沒一個是好的,都還不是想‘文明搭臺’‘經濟唱戲’?”這種各打50大板的圍觀,不只沒使問題進一步明晰化,反而是愈加含糊不定:李白不是你們三地哪一家的,李白是中國的!
說來可嘆,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他在病榻大將自己的詩文草稿交給其從叔,剛剛任滿的當塗縣令李陽冰修改,後李陽冰將其詩文輯成《草堂集》十卷,併為之作《序》,這就是聞名的《草堂集序》。陽冰在《序》中說他“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其間,“枕上授簡”一語何其悲慘!試問,枕上斷定的“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一語是什麼意思,莫非還不足以闡明李白的故鄉何在嗎?
是否尊重李白個人定見,是李白研討中的一個傑出問題。郭沫若寫於文革時期的《李白與杜甫》,受其時目中無人的時風影響,不斷指斥李白“不過是以勢利眼光在看人說話”,“看來是李白自己或其祖先所偽造,意圖就是抬高自己的家世”等等,現在已被許多研討家的考據證明,李白並沒有說假話。
李白家世研討中現在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李白究竟出世在哪裡,是否出世在江油青蓮?如李白究竟是李廣的、仍是一貫諱言的李陵的多少代孫?如李白五歲到四川,究竟是從哪裡到的四川?從碎葉到江油天水秦安作為絲綢之路是必經之地,其時隴西成紀的地輿條件不比江油差,避禍而歸的李客何故不在必經之地的故鄉逗留呢?誰能必定李客李白就沒在秦安逗留過生活過?天水南郭寺臥佛殿院中舍利塔頂原嵌一小石碣,上鐫李白五言律詩一首:“自此風塵遠,山高月夜寒。東泉清澈底,西塔頂連天。
佛座燈常燦,禪房香半燃。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此詩不為任何詩集所載,李白是否到過天水?還有,李白醉草赫蠻書被考證確有其事,那他是在哪裡學的蕃文?不管怎樣,李白作為隴西成紀人,卻始終如一。
事實上,定論已很清楚,李白故里在甘肅天水秦安。至於四川江油,正如許多學者現已指出的,它只能是李白的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