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43389245586

    孟母斷織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孟子懼,旦⑧夕⑨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選自《列女傳》

    【註釋】

    ①既:已經。②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起來搓成線。這裡指織布。

    ⑤斯:這。⑥是以:因此。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則、方法。

    【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參考資料:全程教育網

    也叫斷織之誡。

    斷織之誡

    成語斷織之誡

    發音duànzhīzhījiè

    解釋孟子的母親用割斷織布機上的紗,使機上的紗不能成布的損失來告誡中途放棄學業的兒子。後用這個故事告誡中途輟學的人。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學,若吾斷斯織也。’”

    孟子典故——人獸不遠,僅在一心

    牛山上的樹木曾經十分茂盛,由於它臨近大都市,常常被斧斤所砍伐。日養月息,雨露滋潤,不是沒有嫩枝新芽長出來,然而隨之又受到牛羊的踐踏,所以才變成現在那光禿禿的樣子。人們看到它那光禿禿的樣子,還以為它從來沒有長過成材的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對於人們來說,難道就沒有仁義之心了嗎?他們所以失去自己的良心,就有如斧頭對於樹林一樣,天天都去砍伐它,這能茂盛嗎?這些失去善心的人,白天黑夜地息養,天亮時又得到一點清明之氣,這時,他內心的好惡與人便接近了一點,然而白天的作為又把它擾亂泯滅了,內心不斷地遭到擾亂,夜晚所得的清明之氣不足以儲存,他就和禽獸相差不遠了。別人看見他像禽獸一樣,還以為他不曾有過善的素質,這難道是人本來的情況嗎?所以,如果能得到應有的養育,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生長,要是失去了應有的養育,那就什麼東西也會消失。所以孔子說,"把握就存在,放棄就會消失,出入沒有一定,沒有誰能知道他的去向。"就是指人的心而說的啊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繁殖,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並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麼,鬚髮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揹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18)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19)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吃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吃的話,我便丟掉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兩者不能並有,我便捨棄生命而取義。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幫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幫助。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都反對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都歸順他。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天時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記得那個當年在世青賽比肩梅西的陳濤嗎,當年他是怎樣的一個天才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