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五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guō],環而攻之而不勝。夫[fú]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jiāng ]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guǎ]助。寡助之至,親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天將降[ jiàng]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zēng ]益其所不能。
【譯文】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透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恆[héng ]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瞭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1/2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捨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捨棄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居天下之廣居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yín ],貧賤[jiàn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居所裡,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廣闊的道路上,能實現志向就與百姓一起去實現,不能實現志向時就獨自施行這一個原則,富貴不能使他折腰,貧賤不能使他改變,武力不可以使他屈服,這就是大丈夫!
專心致志
今夫[ fú]弈[yì]之位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誨[ huì]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hú]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比如下棋作為一種技藝,只是一種小技藝; 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習,也是學不會的。奕秋是全國聞名的下棋能手,叫奕秋同時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專心致志,只聽弈 秋的話;另一個雖然也在聽,但心裡面卻老是覺得有天鵝要飛來,一心想著如何張弓搭箭去射擊它。這個人雖然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一起學習,卻比不上那個人。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很明確:當然不是。
相關推薦文件
《孟子》簡介及譯文
《論語》二十八則含譯文
《孟子》五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guō],環而攻之而不勝。夫[fú]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jiāng ]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guǎ]助。寡助之至,親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天將降[ jiàng]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zēng ]益其所不能。
【譯文】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透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恆[héng ]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瞭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1/2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捨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捨棄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居天下之廣居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yín ],貧賤[jiàn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居所裡,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廣闊的道路上,能實現志向就與百姓一起去實現,不能實現志向時就獨自施行這一個原則,富貴不能使他折腰,貧賤不能使他改變,武力不可以使他屈服,這就是大丈夫!
專心致志
今夫[ fú]弈[yì]之位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誨[ huì]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hú]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比如下棋作為一種技藝,只是一種小技藝; 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習,也是學不會的。奕秋是全國聞名的下棋能手,叫奕秋同時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專心致志,只聽弈 秋的話;另一個雖然也在聽,但心裡面卻老是覺得有天鵝要飛來,一心想著如何張弓搭箭去射擊它。這個人雖然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一起學習,卻比不上那個人。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很明確:當然不是。
相關推薦文件
《孟子》簡介及譯文
《論語》二十八則含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