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村一枝花
-
2 # 使用者1587133395689
黃鱔確實是可以變性的,在成長過程中,小黃鱔的卵巢先發育,而精巢的發育受到抑制,所以,在黃鱔第一次性成熟的時候,它是雌性的。當產卵後,雌黃鱔的卵巢開始萎縮,而精巢開始發育,它們就進入了一種“雌雄間體”的狀態,直到最終轉化為雄性,在這個過程中,黃鱔的體型還可以繼續生長。
也正是因為如此,雌黃鱔的體型一般較小。很多人也用體長來粗略地推斷黃鱔的性別,比如體長小於20釐米的通常會是雌性,而體長大於38釐米的,一般就都是雄性了。但這並不準確,因為黃鱔的生長與性別變化還受到諸如水溫、pH、聲音、光照的影響,甚至群體中的性別比例也有影響——如果群體缺乏雄性,一些雌黃鱔可以提前轉化為雄性(好機智的組織啊^^)
這麼好吃的東西原來還有這樣不一般的性別取向XD
不過,黃鱔的性別切換也不是隨意的,一旦由雌黃鱔變成雄黃鱔,那就再也變不回雌性了。
黃鱔世界裡充滿了小蘿莉和怪蜀黍之間的愛情故事,而且小蘿莉以後也會變成怪蜀黍……這是多麼重口的劇情呀……
很遺憾,關於黃鱔變性的原因尚不很清楚。黃鱔很可能缺乏諸如X染色體和Y染色體那樣的性染色體。而賦予男人性別的SRY基因(只在男人的Y染色體上)在雌雄黃鱔中都能檢測到同源序列,還幾乎沒有差別,這似乎暗示著這個基因在黃鱔身上幾乎沒有發揮什麼與性別有關的作用……或者說,黃鱔的性別與遺傳無關?在上個世紀,Karel F. Liem確實傾向於用雌性機能的衰退來解釋這個問題,他認為很多老年的脊椎動物,卵巢都會趨於消失:黃鱔恰好具有兩種性潛力,當雌性的壓制消失時,精巢發育,雄性的時代就自然來到了。
但是,當代的生物學研究未必會一直支援這個觀點。像黃鱔這種變性的事情,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性逆轉/性反轉”。黃鱔並不是唯一的例子,諸如鸚嘴魚、隆頭魚、黃鯛、黑鯛、海葵魚等等有性反轉現象,它們一般同時具有雌雄兩套生殖系統,但在一定的階段只有其中一套系統表現為強勢,於是就發生了性別變化:一些魚類物種可以雌變雄,另一些則是雄變雌。現在,有些觀點認為,性逆轉的解釋還是要回到遺傳領域,它可能與某些基因的開啟或者關閉有關。比如,不管雌雄動物,都要產生雄激素,在雌性動物體內,雄激素會被轉化為雌激素。芳香化酶基因是這個過程的關鍵,一旦它被關閉,雌激素便無法生成,那些不能轉化的雄激素就將推動性別的變革。也許在黃鱔發育程式的某個階段,恰好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
3 # 科而士_0278
黃鱔沒有性別之分,雌雄同體。
黃鱔繁殖方式較特殊:
1、幼時為雌,生殖一次後,轉變為雄性,這種雌、雄性的轉變現象稱為性逆轉現象。
2、生殖季節約在5~8月,在其個體發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轉的特性,即從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即體長在35釐米以下的個體的生殖腺全為卵巢)。
3、產卵後卵巢逐漸變為精巢。
4、體長在36~48釐米時,部分性逆轉,雌雄個體幾乎相等,屬於雌雄同體動物。
5、成長至53釐米以上者則多為精巢。
6、當年幼魚只能長到20釐米,2冬齡的雌魚才達成熟期,體長至少為34釐米。
回覆列表
鱔具有性逆轉性,一生中先雌後雄。從胚胎至性成熟期,即鱔魚1--2冬齡,體長30釐米以下者一般為雌性。雌鱔產卵後,進入雌雄間體期,這時鱔魚無繁殖能力,並且性別較難鑑別。隨著年齡和體長的增加,雌性卵巢也逐漸變為精巢,過渡到雄性。鱔魚體長在50釐米以上者一般為雄性,而且終生為雄性。 鱔魚的性逆性受營養的影響,食物匱乏時性逆轉提前。在雌鱔繁殖期應投餵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飼料,這樣有利於鱔魚繁殖和生長。因為雄鱔生長速度是雌鱔的2倍以上,所以,必要時使鱔魚雄性化而越過繁殖期,可以增加經濟效益。 鱔魚的雌、雄鑑別表雄性 雌雄間體 雄性30釐米以下 30-50釐米 50釐米以上 腹圓軟、色灰或 較難鑑別,一般不具雌 頭似三角形,背似貂皮斑,透出卵巢 雄特徵,無繁殖能力 色黃,腹硬有血絲花紋,身體掙扎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