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衣鐵手
-
2 # 雲龍256013933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只要是華人,讀過一點書的,可以說沒有人不知道《道德經》。
在古代,這本書雖然不像《四書五經》一樣被納入科舉考試的教材,但是,其影響力完全不遜色於它們。即便今天,隨便一個知識分子家裡,估計都有幾本和《道德經》相關的書!
不過,能夠把這本書讀懂讀透的人,估計五千年以來,也沒有多少。別看只有五千字,其內涵實在太深廣了。因此,讀《道德經》,最好是不求甚解,只是讀去,久而久之,必有收益!
《道德經》博大精深,歷代學者終其一生,也不見得能悟透道德經裡的所有的智慧。
至少得讀懂這兩個字,才算讀懂《道德經》,已經悟透這兩個字的人,情商高!境界高!
《道德經》大智慧·第一個字:柔
老子曾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也有記載:“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意思是說,很多時候柔能克剛,太過強硬反而容易夭折。
就比如最柔軟的水,卻可以穿透最堅硬的石頭;大風暴雨來襲時,堅硬的大樹會被攔腰折斷,柔弱的小草卻可以劫後餘生。
這就是《道德經》裡“柔可勝剛”的道理。“柔”是道家思想裡,很關鍵的一個字。
曾有人向老子請教長壽的秘訣。
老子張大嘴巴給對方看,對方不解其意,老子徐徐說道:“你看,我嘴裡堅硬的牙齒全都掉光了,但是我柔軟的舌頭卻毫髮無損。”
在老子眼中的柔,不是懦弱、不是任人宰割;而是在遇到阻礙時懂得轉彎,而是在不能硬挺時知道俯首。
一個敢於謙虛處下、不逞強的人,往往更懂得修身,更知道如何完善自我,更易成功。
《道德經》大智慧·第二個字:愚
在《道德經》裡,老子是這麼解釋“愚”這個字的。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什麼意思呢?
老子說:“眾生都光彩奪目,唯獨我糊里糊塗;眾生都精明明白,唯獨我渾渾噩噩。”
“我雖然看上去笨拙質樸、木訥得很,其實我才是悟透人間大智慧的人。”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太聰明,太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追名逐利、投機取巧,有時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反而一事無成。
而那些如老子一般呆若木雞、大智若愚的人,他們能堅定自己的立場,他們踏實、勤奮、穩紮穩打、厚積薄發,他們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這種看似笨拙的做事方法,往往才能取得人生最後的圓滿。
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永珍森羅,盡收眼底。
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
魯迅說,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宇宙真諦。
古今中外的高人,談起這部經典,已經不再是讀沒讀過的問題,而是一生讀了多少遍。
.
今天讀《道德經》版本,熟讀多遍的人看了,也會覺得別開生面,對以前一知半解的問題忽然豁然開朗;
對於第一次讀的人,它又十分淺顯好懂,讀一次像讀5次,印象極深。
讀透《道德經》你會體驗到——
《道德經》,是歷代華人的文化自信。
即使在民族暫處落後的年代,只要想到祖上曾有這樣高的智慧,我們就不會自卑;
即使身處低谷,只要憑著書中思想,我們也終究會東山再起。
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一個能夠指引靈魂的燈塔。而《道德經》,讓那些隻言片語的精神信仰,有了實實在在的實據依靠。
-
3 # 春光哇
這個問題問的很搞笑!本人桂中北部人,我是不會說我是中國南方人的,嗜辣!跟廣東朋友一起吃飯,他們是一點辣都不能吃的!朋友很好奇的問我,辣不辣?我是這樣回答的:我說不辣你敢吃麼?我說辣了你敢確認一下麼?朋友回答都不敢!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世界,所有的思想與感官的感受是絕不一樣的!當我們說別人色盲的時候,可是那就是他感官帶給他們的真實世界!無論別人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說得多麼淋漓盡致,聽者也只能從自身的意識形態上去如同身受!如同不是等同!美食文章的好壞在於對食物色香味形的生動描寫述說,說的再甜,你也只能去想象!流再多口水你嘴巴里也沒有放糖!思想學術也是一樣的,老子、孔子、釋迦摩尼把他們知道的所有東西都說盡了,可是有幾人能達到他們說說的感受?什麼感受?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和他們所說的一樣啊!別人親口跟你說的要比中間再隔一個人來回答清楚多了吧?魔鬼辣椒有多辣?來吃一口比你聽全世界人描述都準確!測量出來的一對數字並不是辣的本身!什麼是感受?如人吃辣椒,爽不爽自己知道!以上純屬個人虛構,要吃辣椒,概不負責!
-
4 # 開慧文化
《道德經》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可為天下先。正德,悟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讀懂道德經對自我內心世界思考,人生德行的修行,對世界上所有事物執行與變化的的規律理解,及其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發展都有清晰的認識。
-
5 # 君言君語
首先,我們讀書因人而異,我們讀到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內心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這是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關注點不同,閱歷和見識不同,我們其實都是在自己的邊界之內去感悟書中內容的,所以,無所謂“讀透”或者“沒讀透”之說。
其次,《道德經》作為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各種解讀歷朝歷代層出不窮。有人是針對這一本著作縱向深挖,或者從哲學層面解讀,或者從文學層面感悟;也有的去做橫向對比,把它與其他的著作做參照,做比較;當然,還有的把它應用到職場,應用到社交,應用到風水玄學講解。所以每個人關注點不同,即算是韋編三絕,我們每個人其實“讀透”的也只是某一個點而已。
第三,讀書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所謂“讀透”的感覺真不好與人分享。“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是讀書最好的心態。《道德經》有時我們覺得晦澀,真沒必要強迫自己去做填鴨式的吸收,非要要求自己“讀透”。
最後,所有的書其實都是常讀常新,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我們自以為“讀透”的書,總會再讀出更多的新意來,這個時候,感覺應該是最為欣喜的。
-
6 # 黃明哲正解國學經典
道德經讀透的人,不會再有絕望的情緒。
為什麼這麼說?
《道德經》第一章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無,名天地之始,這裡講的是從零到一;有,名萬物之母”當這個天地發端之後,從混沌中誕生秩序,最大的結構產生了,一旦有相對的結構就會有運轉,一旦開始運轉裡面就會誕生新的東西,誕生萬物。但萬物都是暫時存在的。這本質是由它的結構狀態決定的,本就是一段相對平衡的結構,攪和攪和又給攪沒了。
人也是。莊子有話說的得特別冷酷,“天地為熔爐,眾生為銅丸”,人如同造物主在熔爐中煉的小丹,煉完了就被吃掉。有形世界天地是萬物之母,誕生萬物攪和萬物又使其毀滅,這個職能是天地乾的,《陰符經》上講“天生天殺,地生地殺”。
就是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從無到有的,混沌的功能就是誕生,所有的系統都是從非系統當中誕生出來的,換句話說,有序來至於無序,秩序來至於混沌。
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要觀察那個無中生有的力量,要觀察到混沌生天地,混沌給天地提供能量的那個過程,要觀到新事物層層勃勃起來的這個過程。如果你能觀察到無中生有,從此不會再有絕望的情緒,因為這個無中生有的決定不在人,是天地整個世界本來就具備的功能,即便你走到了絕境,總會在某個時刻誕生出新的生機。
如果說你過於亢奮,太過於執著了,以至於把自己套進去放不下了怎麼辦?!你要觀:常有欲以觀其徼。就觀察兩個點,下面是到了滅絕又重新升起的時候,上面到了高潮往下落的這個過程。最關鍵的是掌握就像鞦韆一樣來回蕩的節奏。掌握住了你就總騎在浪頭上,盪來盪去,總沒事,掌握不住你就使勁兒擼勁兒爬,就累都累死了。掌握住這個,你就可以使你的心情走在中道上,極高明到中庸。
-
7 # R林寶B
請大家都學習現代公共道德,大家在一起相互照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諒解,相互體貼,相互安慰,尊老愛幼。
-
8 # 外星文明新時代
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悟道’? 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所以悟道不是做學問,讀書萬卷,汗牛充棟,越多越好。而是恰恰相反,悟道是損之又損,濃縮再濃縮,精煉再精煉的結果。本民科認為,如果你不能把道原經,周易和道德經最終`損之又損’成為六個漢字:`道生玄,德守中’或`道生玄,德執度’,乃至三個漢字:`道,玄,德’,那麼很抱歉,你尚未悟道。所以,徹底放棄讀書萬卷,洋洋灑灑萬言的,背道而馳的做學問的方式吧,做減法的悟道方是正道!
那麼,悟道後有何好處呢?恕本民科直言,悟道可不是為了成仙,所謂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百分百的是扯淡!悟道之人同樣不能永生!
但是,悟道之後能夠使你: 1. 宇宙對你來說,不再有秘密可言,你會此生無憾! 2. 你會無比敬畏並信仰那個無形無狀,大到無邊的,創造宇宙,萬物和你的`道’,而不再會去信仰那些荒唐的物質的,人形的偶像神,如: 釋迦牟尼,耶穌基督等等,等等,因為一切有形的神哪怕是存在,也仍然需要被`道’創造出來,於是,人類最終有了一個正確的信仰:`道’,宗教達到了終極的統一! 3. 你的思想會變得非常之冷靜,乃至`冷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說你不會再被短暫的喜怒哀樂,大喜大悲所左右,而唯一在意的是人類社會和地球生態圈的平衡! 4. 你會看淡生死,因為生死也屬於天道輪迴,5. 無論你是生居深山還是鬧市,你都會心情平靜,不受外界的干擾,6. 你會尊道循德,付出一分努力,絕不索取兩分回報,人類貪婪的本性與你無緣! 7. 無論你走到哪裡,都會滿懷仁慈之心,幫助弱者,8. 綜上所述,如果全人類悟道,才算是真正擺脫了愚昧和野蠻,超越物質的大同世界隨之而至!
那麼,諸位網友,你願意悟道嗎?
-
9 # 公隹子
《道德經》讀透的人是什麼體驗?
《道德經》成書二千年以來,讀懂讀透的人應該極少,莊子應該算一個,整部《莊子》都可說是他的體驗,只不過比較深奧和隱晦,有興趣者可去深入研讀。其他讀透的人是什麼樣的體驗,我們只能從側面來大略推測和感悟。
我擬從三個方面來嘗試提供參考:一是我自己的親身體驗,二是孔子的感受,三是老子自身的體會。
一、個人體驗
我先說個人體驗,首先申明,我並沒有覺得自己已經讀透了,我只是根據自己目前對《道德經》的解讀所達到的程度,談一下自我感受,以此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從2011年起,我基本上就只做一件事,就是研讀《道德經》一本書,八年來一遍又一遍翻來覆去地解讀,終於對全書所有章節的內容基本做到了融會貫通,能夠相互印證、自洽。
隨著解讀的深入,幾十年來生活中困惑、煩惱,基本上都像Sunny下的積雪一樣逐漸融化無遺,心胸豁然開朗,念頭通達。
同時,對生活中的一切:事業、家庭、子女教育、家人健康等等,不再感覺壓力重重,內心感受到從來沒有的輕鬆、自在。
老實說,能達到如此效果,我已非常滿意了。如果是徹底讀透的人,相信他所得的必然勝我萬倍。
二、孔子的感受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孔子見老子後,對弟子說他的感受:“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當時孔子可能還年輕,大約還處於而立之年,在他當時的眼中,老子像龍一樣深不可測、高遠莫及。
不過,孔子晚年時的境界可能達到或接近了老子的層次。
《論語·為政》中載,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後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這應該達到甚至超過了讀透《道德經》的境界。
具體到認知上,據《論語·衛靈公》載,孔子說:“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說他將所有的知識融會貫通、合而為一了,由此也可從側面去體會讀透《道德經》的境界。
三、老子自身的體會
當然,老子自身的體會應該最有參照性。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五章中言道:“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除了自身,老子也未見過得道者,所以他只能憑想象推測:這樣的人從不輕舉妄動,非常小心謹慎,很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渾身散發著生機活力,天性自然不做作,心胸坦蕩,讓人感覺高深莫測。
在《道德經》第二十章又說:“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老子描述了得道者的自身感受:我卻像智識未開的嬰兒一樣,統統不感興趣;眾人永遠都得不到滿足,我就像缺失了慾望一樣;我只是不自作聰明而已,所以顯得矇昧無知。俗人都很清醒,唯獨我看起來很糊塗;俗人都很精明,唯獨我似乎很愚笨。我的心境像大海一樣難以動搖,像什麼都不放在心上一樣自由自在。眾人似乎都活得明明白白,而唯獨我頑固得像笨蛋一樣。
上述形象可能一般人不太容易理解,可以換個角度再瞭解一下。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七章說:“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老子認為,聖人不用行動就能行事,不費心機就能建功,不需作為就能成事。
不過這樣的境界只是讀透《道德經》是達不到的,還必須像聖人一樣做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綜上所述,大概可以對讀透《道德經》是什麼樣的體驗略窺一二了,但真實的體驗,還須各人親身去解讀去體驗。
-
10 # 小杰80164096
人若不開竅讀不透道德經。
讀透的人身體會有能量流動的感覺。
一切皆能量。
有些人以讀書入道。
讀書是吸收能量。
-
11 # 臥雲子
我認為是,至少會看淡人生,不以物喜,不為己悲 。人本來就是地球的客人,少些破壞,多些善念。比如道德是由道和德組成的,所以要相互融合方位道德。同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成對立兩面相互轉換。又如陰陽,有陰就會有陽。無陰,陽不可能會長久。無陽,陰也未必會久存。所以人生有大喜就會有大悲,有成功就會有失敗。有高高在上就會有跌落谷底。但一切都不會長久存在。所以人生應該看淡些,所以人要明白什麼都是會對立轉換,對立發展。
最後還是永鄉賢老子的幾句話結尾吧!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居善地,與善仁,為善信,正善治,事善能,人善用。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
12 # 怡齋工作室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
13 # 毫光一一國學研修
讀《道德經》並不是看其字面含義和學者註解就夠了,真想讀透她.,本人有兩點建議,第一點,做實幹家,體悟本真,既讀既修既悟,這類人往往洞徹人間成功秘法,並跳出常人難以擺脫的牽掛,成為賢者,第二點,尋得明師指點,一個人能讀透經典沒有引路人是困難無比的,經典道書當然包括《道德經》,都是修身,修真的聖人之學,有很多內容是保密的,道不傳匪人,只有真正修行者才能真正入門,否則,說讀懂只是表象明瞭,而真正悟透之人既明人道之理,又循天道之軌,得大解脫,大自在,我命由我不由天,望人人悟透《道德經》,至大真大善大美的聖人境界·
-
14 # 是希希阿
不止一個人問我,現在是不是研究《道德經》?哪敢說研究,只是希望更多人分享。開始讀《道德經》覺得簡單,讀得多就不簡單。好的東西不能束之高閣,其中的智慧好處應該惠澤眾人。今天看到法師穿著僧袍,其實就是生活中的義工,在幫助別人。我也是《道德經》的義工。
走進《道德經》豁然開朗。總要有人去推門,並幫助別人推門。中國文化是儒釋道三者雜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釋不僅是宗教,而是文化的概念,佛教裡自然有道和儒的影響。中國最本源的東西,還要從“道”說起。中國的大詞,比如道路、道德,很多事要加一個“道”字,代表中國文化的路徑。
“道”字怎麼寫?先寫首,然後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為在一起,空想不形成行為,無法推動世界的進步。道早於儒,孔子年輕時拜見過老子,敬佩不已。儒家講究秩序,面向民眾和社會,更有助於管理。《道德經》是哲學,現代人以為自由、民主、平等是從西方引進來的,可是在老莊哲學裡,全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平等最早見於《道德經》。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天下萬物都看成祭祀用的草扎芻狗。天地沒有任何偏愛,不僅人與人,還有人與動物,一視同仁,沒有偏愛。
我們習慣往外看,潛下心來,看老子、莊子、孔子,智慧無處不在。我喜歡《道德經》,我喜歡老莊的哲學。中國典籍在哲學上,沒有超過老莊的。《道德經》有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道是規律和本原,德是如何去實現。什麼是“道”,老子認為如水、女性、嬰兒。人性沒變過,只看激活了人性中的好還是不好。好的教育,就會抑制惡。如果教育不夠,就會有很多的惡生長。大國之大,中國未來的挑戰就在於此。
“道可道非常道”,這種辯證無處不在。上善若水、出生入死、天長地久,都在《道德經》裡。樹有興衰枯榮,人有生老病死,生命也是一種轉化。“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為什麼能夠長久?因為天和地不是為自己,是為了萬物,所以天長地久。
人貪心,“私”字一閃,都是小私和中私。很多人擔心失去,我沒看見幾個富翁是攢錢攢出來的,相反,很多富翁都是花錢花出來的。千金散去還復來。改革開放,土地承包,你幹得越多,得到越多。千百年來,中國的領導人一直都在琢磨缺糧的問題,直到現在糧食多了。沒有土地承包,順應人性,是不可能達到的,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經濟學是研究人的激勵機制的學問,讓人多幹多得,順應人性。老子多聰明啊,無私成大私,吸引更多人超越。“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為什麼若水?水在荒山野嶺,從來不爭,潤澤萬物。有水,才有人畜。水孕育了黃河文明、長江文明,揚州鎮江等都是長江文化的積澱所在。
越偉大的典籍越不枯燥,《道德經》到處是比喻,比如瓷杯,大家只看到有的部分,能用的不是有,而是圍出來的空。房子有門,有頂,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住哪?什麼是有用的事?無用的事?發呆,喝茶,看四季變化,都被認為是無用的事,都不做。有用的事如何提升呢?大家有創意的時間嗎?一有空掏出手機,立刻被填補,手機拿走了人們的無聊,也拿走了伴隨著無聊的偉大的東西。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發呆時想出來的,相反忙碌的時候沒有想出來。
-
15 # 莘縣村民
讀透《道德經》的人如何?那是“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根本夠不上說話。
反正我總覺得:毛爺爺他肯定認真讀了。
他老人家沒出過國,沒啥洋墨水。
傳統文化,如果只按儒家說得辦,大家可以想象會怎樣。
蔣公中正先生倒是儒家模樣。不提了哈。
說說自己。
我本愚昧人。固執、狹隘、
喏!就是揪住一個理不放,得理不饒人,不碰南牆不死心的。
中年有緣讀道德經。
如同閃電劃長空。我開竅了。
我本是路旁草一般的人。得幾千年前哲人教導,沒圖別的,成為個懂事的人,(我鄉人所說的:能看透事的人。)一生平安遂順,足矣。
-
16 # 隨緣194413242
讀透道德經的人最起碼是聖人,而達到聖人最起碼是不病。所謂聖人不病。《道德經》原名《老子》,著者是李聃,以黃帝內經來說李聃是知道者,因為是知道者,所以其著作《老子》是談道的著作。道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老子》提出道有人道,天道之分 ,但是仔細分有人道,地道,天道,道四個境界之分。所以《老子》提出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什麼說聖人不病?因為聖人已經達到天道境界了,關於人道,天道《老子》指出“人道損不足,益有餘,而天道則不然,天道損有餘,益不足。”損有餘,益不足其實就是平衡,因為平衡所以不病。那麼天道是什麼概念?談到這裡很多人就不知道天道是什麼概念了,因為理論是理論,談到具體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想知道天道具體是什麼,只有在黃帝內經裡找答案,黃帝內經曰:餘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這就是天道的答案。不能說理論上的十二經脈就是答案,應該說是通了十二經脈才是答案,通了沒有隻有真正不病了才算。道是什麼,先必須達到天道才有可能知道道是什麼,不過道也不是每個人就能聽的,以後有時間再慢慢寫出來,讓有緣人聽聽。
-
17 # 無語
《道德經》是人類生命生存的原本意義之釋。人是具有高階智慧賦予靈性的載體,與宇宙同體,天為真,地為假。在生命反覆進化中, 反覆體證實踐檢驗的一種能天人合一的標準,她就是巜道德經》。現代人能執行嗎?笑話!看都看不明白,何談執行,既是看明白一點點,也沒人信呀,現時下都在熱談《道德經》,有幾人執行了?為什麼呢?因為自我觀點太多,看不到真相。《道德經》講的明白,道是無,是真,德是有形和無形不斷在變化的。道就象一面鏡子,德才能被映像。德一真而為無,天人合一,道德成。人在天地間,這個“人”字,很直觀的告訴你,兩腳踏地頭頂天,堂堂正正做人,一生的所做所為都在這個“德”裡呈顯,是光明磊落地,就合與道,然則,不合道,不能生焉。德就是你的豐碑,這塊碑擋在你眼前,是透明的,你就能看到真的,不是透明的,你什麼也看不到…
-
18 # 安水閒人
讀透道德經,虛懷若谷綿綿存,濠上觀魚淡泊天,心中無塊累,腹內有雷鳴,此中有真意,欲辯己忘言,多言而數窮,不如守中。儉密如嬰兒,行動似赤子。
-
19 # 手機使用者78394611201
是知道不可違規律做人做事懂得心心念念不忘初心!永遠是有正心公心僕人心!心靈魂魄心靈!處處舍我奉獻付出!為人處世懂得處處為祖國和人民群眾與三界眾生平等和諧、安定團結、祥和家園的好孩子!
-
20 # 聞心禪社
這個問題真不好答呀,因為我沒讀透過!而且據我所知,若誰說他讀透了道德經的人是肯定沒有讀透的!在我眼中,那些能深入研究道德經並能有所悟的人肯定會覺得道德經中所蘊藏著的未知寶藏是越深入越覺博大精深的!
回覆列表
應該都會很淡然,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而這種淡然之美,恬淡之美,就是中國美學的最高境界。比如中國的國畫,也是極力追求這種恬淡之美,而去除浮華與煩躁。
淡然是一種獨特的中國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