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作Zhài。 姓氏簡介: 祭(Zhài)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朝周公旦的兒子祭伯的後人,以國名為氏。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預《左傳》注云:“祭國,伯爵也。”又《路史》載:“周圻之內管城東北有古祭城。”祭國為西周時期封國,在今鄭州市區東。古稱祭伯城,為周公姬旦的第五個兒子祭伯的封國,爵位為伯,故名祭伯。祭伯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而姓了祭,稱為祭氏。 姓氏源流: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祭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西周王朝初立,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鮮被分封到管國(今河南鄭州管城)之後,稱管叔。由於管叔不滿意兄長周公旦執政,因此不但不幫助西周鎮守東方,反而在周成王姬誦元~三年之間(公元前1103~前1101年),和殷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勾結在一起,發動了叛亂。周公旦親率大軍東征,苦戰三年,在公元前1101~1100年左右,平定了“武庚叛亂”(三監之亂)後,撤消了管國。但是中原的鄭州一帶又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不能無人執守,因此周公旦就把自己的第五個兒子祭伯分封到了黃河南岸的祭地(今河南鄭州新區),祭伯在該地區建立了城池,建城後名為祭伯城,簡稱祭城,故址在今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鎮。 到了春秋初期,鄭國佔據了祭地,鄭莊公又把祭城賞賜給了大夫祭仲,其後裔子孫世代沿襲,並一地名為姓氏,稱祭氏。宋朝歷史學家鄭樵考證:祭氏,就是“以邑為氏”。史書中亦記載:“周公子祭伯,其後為氏。”到了南北朝時期,有一部分祭姓族人認為“祭”字不吉利,而“訾”字則有資財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遂改為訾氏。 祭伯的後裔子孫祭氏、訾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讀作Zhài。 姓氏簡介: 祭(Zhài)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朝周公旦的兒子祭伯的後人,以國名為氏。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預《左傳》注云:“祭國,伯爵也。”又《路史》載:“周圻之內管城東北有古祭城。”祭國為西周時期封國,在今鄭州市區東。古稱祭伯城,為周公姬旦的第五個兒子祭伯的封國,爵位為伯,故名祭伯。祭伯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而姓了祭,稱為祭氏。 姓氏源流: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祭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西周王朝初立,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鮮被分封到管國(今河南鄭州管城)之後,稱管叔。由於管叔不滿意兄長周公旦執政,因此不但不幫助西周鎮守東方,反而在周成王姬誦元~三年之間(公元前1103~前1101年),和殷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勾結在一起,發動了叛亂。周公旦親率大軍東征,苦戰三年,在公元前1101~1100年左右,平定了“武庚叛亂”(三監之亂)後,撤消了管國。但是中原的鄭州一帶又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不能無人執守,因此周公旦就把自己的第五個兒子祭伯分封到了黃河南岸的祭地(今河南鄭州新區),祭伯在該地區建立了城池,建城後名為祭伯城,簡稱祭城,故址在今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鎮。 到了春秋初期,鄭國佔據了祭地,鄭莊公又把祭城賞賜給了大夫祭仲,其後裔子孫世代沿襲,並一地名為姓氏,稱祭氏。宋朝歷史學家鄭樵考證:祭氏,就是“以邑為氏”。史書中亦記載:“周公子祭伯,其後為氏。”到了南北朝時期,有一部分祭姓族人認為“祭”字不吉利,而“訾”字則有資財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遂改為訾氏。 祭伯的後裔子孫祭氏、訾氏,皆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