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木學ps
-
2 # 水鏡流雲
不需要。你可以讓他做一件事,或寫作業,定時做完,如果在規定時間內做完,你獎勵一下,做不完不獎勵,以後也這樣的辦法,時間長了會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
-
3 # Cecil曬嘻嘻
我認為不需要。合理引導,給他足夠的關愛,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吧。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包括自控能力差),正真應該先應該檢討的是家長,孩子都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的。
-
4 # 詩或遠方的你
在觀察觀察,而且孩子的性格習慣不同剛開始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一些孩子適應能力強但也有一部分孩子獨立能力較強,但不代表孩子就是怎麼樣了,多給他一些時間,多觀察觀察,不要過早的心裡干預。慢慢來。
-
5 # 德哥視角
需要家長的干預。
每個人的腦中都有我不要,我想要,我要做的力量。這三兄弟不但的在腦中角力。成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訓練大腦,爭強意志力。
小孩在這方面表現還不是很成熟,更讓人屈服於外界,或外界的誘惑。需要適當的做些引導,讓他能沿著正確的路上走。
-
6 # 德佑雙福
3-5歲的孩子自控力差,從兒童成長規律看,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3-5歲的孩子本身在行為習慣和情緒表達上,是沒有自我控制意識的,更多的是習慣養成和表達需要。
坐不住,是因為孩子的專注力沒有及時引導好,父母深度陪伴孩子的教育不夠。何為深度陪伴?就是一方面扮演成孩子同齡人角色,和孩子一起坐在地上畫畫,拍手,配合孩子玩玩具,另一方面,扮演成孩子老師的角色,堅持每天晚上睡前給孩子讀繪本,一定要堅持三個月以上,孩子就會形成一種聆聽和思考的習慣,堅持一年以上,孩子的聯想能力就會特別好。
比如我家孩子三歲半,從兩歲開始,每天晚上陪他畫畫,讀繪本,玩數手指遊戲,比賽認識車標和商標遊戲。上幼兒園以後,也經常晚上睡前和孩子一起做聯想的小遊戲。我逐漸發現,孩子的想象力特別震撼。比如看到本田車標,他說爸爸,這個車標像大橋。我真的都沒想到。再比如我們一起玩詞語遊戲。我說有“天”的詞語,有哪些?兒子就說有“藍天”,我說還有呢?兒子就接二連三的說出了“晴天,白天,黑天,今天,昨天,明天,陰天,甚至說出了天空,天氣,雨天”等,後來我就問孩子天空中有什麼呀?他就邊想邊說“飛機,白雲,太陽,月亮,星星,火箭,閃電,我還告訴他,天空還有宇宙飛船,宇航員。然後他就告訴我還有兔子,我說為什麼還有兔子?他說月亮上媽媽說有兔子。
然後,你可以去問孩子,飛機上有啥?公園裡有啥?以此類推,讓孩子和你在一起,有很多發現,他自己也好開心。
這是引導孩子養成聆聽和主動發言習慣的很好方式。孩子願意思考了,被家長從小陪伴和關注多了,就不會到處走動,亂髮脾氣,就會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指令。2-3歲的時候,父母缺少對孩子永續性的陪伴,都會出現孩子多動,他認為老師的要求和他無關,背後是因為他的要求那爸爸媽媽不去關注,響應,經常只顧忙自己的事,所以,他也不會對別人的要求有響應。比如一起做遊戲,一起看電視,讓孩子獨立去完成一件事,如拼裝一個玩具,安靜的自己玩。這才是孩子多動症的根結所在!
回覆列表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增加他們的自控能力呢?
要訓練一項能力,就必須先要了解這項能力,現在,就讓我們來認識下自制力。
從字面上解釋
自制力是控制自己的能力,是指能夠完全的、有意識的控制自己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
情緒方面:
孩子動不動就愛發脾氣、跟父母頂嘴、任性,這些都是自制力偏弱的表現,無法控制好自己情緒。
行動方面:
做事情半途而廢、三心二意、磨磨蹭蹭,計劃好的事情無法按時完成,上課走神、小動作多,寫作業無法集中精神等。孩子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對生活、學習產生了種種不良的影響,父母為此感到焦慮,也是情有可原。
任何一項能力的培養,都有阻礙它形成的因素和促進它形成的因素。那麼,在培養孩子自制力這件事,哪些因素會對其造成阻礙呢?
打孩子
家長們覺得打孩子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可以防止他下次再犯。
實際上,卻並不是那麼回事。
孩子當然害怕被打,但卻不會因此自制。而是會選擇其他的方式做抵抗,比如撒謊,又比如揹著父母偷偷做。
在現實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沉迷手機遊戲,被父母打了一頓,並不會因此就不玩了,而是會選擇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想方設法地去玩。
一般情況下,男孩子受到地管教會更嚴厲,捱得揍也比較多,但是,同時我們也發現,大多數情況下,男孩子的自制力,是不如女孩子的。
所以說,揍孩子不僅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往往還會將狀況推向更惡劣的方向。
不作為
當孩子做出沒有自制力的行為時(比如長時間玩遊戲),家長如果不及時地制止,孩子得不到正確地引導,自然會重蹈覆轍。
長期以往,孩子就會放任自己的行為,自然也就沒什麼自制力,這種影響反應到學習上,就會形成懶散、敷衍的學習情緒。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沒有自制力的行為時,家長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對孩子太過放任了。
孩子自制力的培養離不開父母的引導,這期間必然有一個他律到自律的過程。
我們剛剛說過了阻礙孩子自制力形成的因素,接下來說一說促進孩子自制力形成的因素。
生活中有規矩,讓孩子明確界限
其實孩子的自制力比我們想象中要強,關鍵在於父母平時有沒有給孩子立規矩、講原則,讓孩子明白自己言行的界限在哪裡。
在節目《媽媽是超人》中,因為女兒咘咘平常喜歡吃零食導致每次吃飯都是一件難事,賈靜雯決定給咘咘定下規矩,挑戰三天不吃零食。
她打從心底覺得這個挑戰必定會失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當她反覆跟孩子講清楚規則後,每一次面對自己喜歡的餅乾、糖果時,咘咘都能堅持不吃。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自制力不行,是父母原則性不夠強,可能在看到孩子撒嬌、耍賴、哭鬧後,就妥協了,打破了既定的規則,讓孩子嚐到了甜頭。
雖然我們不希望用太多的規矩去約束孩子的探索行為,但一些必需的規矩還是要有,比如對於零食、電子產品、作息時間的要求等。
定下了規則,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遵守,當孩子不遵守的時候,家長的態度一定要堅決。
比如規定了孩子每天只能玩10分鐘手機,如果孩子玩了20分鐘,那麼第二天就不許玩,不管孩子怎麼要求都要拒絕。
在適當的規矩當中,孩子慢慢的會由他律轉變成自律,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自制力也就得到了發展。
同時,當孩子表現出自制的行為時,家長也不要忘了給予鼓勵和讚賞,可以更有效地發掘孩子的潛力,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尊重孩子,允許適當放鬆
曾見過一個媽媽,回家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就對孩子發火,指責孩子不學習。
孩子說我作業都做完了,複習預習也都做過了,電視剛開啟呢。
然後媽媽就跟孩子吼到:作業做完了就不會看看課外書嗎?下次考試你就一定能考一百分嗎?能就看,不能就別偷懶。
然後又給孩子找了兩套習題要求孩子做。
研究表明,人的自制力是有限度的,大腦會在苦差事和尋找簡單的獎勵之間尋找平衡,如果讓人連續完成兩件事情,每件都需要很強的自制力,那麼第二件事往往會做得很差。
所以,與其讓孩子在題海戰術中耗盡所有對學習的興趣,不如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做好應該做的事情之後,稍微放鬆一下。這樣孩子也能品嚐到自制的甜頭,更利於自制力的培養。
及時的提醒,讓孩子對自己的負責
如果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做什麼都可以被原諒,那孩子就很難形成自律的習慣。
當然,想讓孩子一瞬間明白利害關係並不現實,我們可以從給孩子一個提醒開始,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
孩子喜歡在超市亂拿東西,那在去超市之前,就可以和孩子說好,要買什麼東西可以先商量,約定好的才可以拿,如果亂拿東西,或者發脾氣的話,爸爸媽媽會帶你馬上離開超市。
孩子看電視、玩遊戲入迷,也可以提前十五分鐘提醒孩子一次,再過一會就要去做下一件事情了,如果不遵守約定,那麼明天就失去看電視、玩遊戲的機會了。
父母的語氣可以很溫柔,但態度卻需要堅定。當孩子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制力也就不在話下了。
孩子往往更貪戀當下的安逸,很少願意犧牲掉眼前的快樂、舒適,去換取日後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才更需要父母去幫助、引導他們,現在養成了這些好習慣,才能讓他們在以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終有一天孩子會明白父母的苦心,知道自制比放縱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