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努比行走歷史
-
2 # 凱哥說史
三國的正史記載,一般來自《三國志》比較可靠。從《三國志》來看,劉備是實打實的亂世梟雄。
梟雄自然也是英雄的一種,主要指行事作風狠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等等,如果從《三國演義》來這樣衡量劉備,似乎和這個毫不挨邊,但這就是正史的劉備。
既然作為梟雄,那就必須有梟雄的樣子,我們不妨來看看劉備的真實模樣:
一、最不值錢的“中山靖王之後”,劉備的護身符,但臉皮夠厚《三國志》記載,劉備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歷史上的靖王劉勝,酒色狂人。喝酒不說了,這造人的速度,古往今來估計無人能敵。史載是創紀錄的120 個兒子,只多不少,這些兒子,劉勝估計都不能認全。這120多人再繁殖起來,到東漢末年,千百個“中山靖王之後”真不是假的。
可是,物以稀為貴,人何嘗不是如此,這幾千個中山靖王之後,劉備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血統還有什麼尊貴可言呢?但劉備不這樣認為,見人第一句話,必是“吾乃中山靖王之後……”,如此種種,時間長了,大家倒覺得這個靖王之後,倒是越來越正宗起來,因此,而歸附者越來越多,試問真正的英雄有這麼不要臉的嗎?此乃梟雄所為才是。
二、一生總是在逆境中掙扎,武力值不高,但心理素質夠硬劉備的皇室血統那是一點都不值錢,但這不妨礙劉備成績一番事業。劉備的成功更多的是來自於作為梟雄的超常能力。
劉備的超常能力是什麼?
就是能品讀失敗,對失敗是成功之母體會最深的人。劉備一輩子都在打仗,帶兵打仗敗多勝少,敗則大敗,勝則小勝,真的很悲催。這種情況在諸葛亮出山輔助之前,特別嚴重。
《三國志·先主傳》裡有一組資料,足以說明。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大大小小共打了十六次仗,七勝九負,其中七次小勝,九次敗仗中四次大敗。何謂大敗?大敗就是全軍皆歿,自己死裡逃生;就是地盤被搶,親人被俘,兄弟輾轉漂流,成就了千里走單騎的佳話。
遍覽歷史,會打仗的人多如牛毛,但像劉備這樣,每次都能夠在哪跌倒在那爬起來,不斷壯大的人還不多,就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相比西楚霸王項羽,一世英雄,僅僅烏江戰敗,就不過江東而自刎,劉備真是強大的太多。而劉備的對手,還偏偏就是那個時代戰力最強的曹操,一輩子與之戰鬥至死。這樣的表現,豈是一般英雄之所為?《三國志》對其評價就是“折而不撓,終不為下”。這樣的百折不撓的個性,也是梟雄之鮮明寫照。
三、不僅只會摔孩子,其人有異能,但真能得人心三國時代,兵多將廣,人才濟濟,非曹操莫屬。但論死心塌地跟隨一個人一生征戰,讓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則非劉備莫屬。
關羽,被曹操俘虜,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攜嫂尋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人曹營心在漢;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至死呵護蜀漢政權等等,皆因劉備深得人心,為人所折服。為什麼劉備這麼能得人心呢?
這個說起來比較複雜,這應該和劉備的個人魅力有關,讓人一看覺得放心、覺得舒服,覺得可交,更覺得可以託付一生的人。小時候劉備家窮,受人資助,資助的人唯一的理由就是覺得:劉備“非常人也”;劉備想要拉起一支軍隊,“年少爭附之;關羽和張飛,蓋世英雄,其家境和武力都比劉備高,但一生心甘情願給劉備當小弟,是劉備的人格魅力征服了這兩位當世豪傑。
所以說,劉備天生有魅力,這是其擁有人心的先天優勢。從另一個角度講,劉備也很仁義。三國演義中著力刻畫的劉備仁義的形象,絕非虛構,這也是劉備的本質的性格特徵。
四、喜怒不形於色,表面平靜,但狠起來夠狠小時候的劉備絕不是省心的孩子, 不良少年的牌子應該有的一掛。只不過性格的複雜多樣掩蓋了他的一些強硬狠辣的一面而已。
《三國志》記載,黃巾起義期間,劉備鎮壓工作做得很好,很有成效。於是,因為軍功而在縣裡做了小官。時間不長,傳朝廷出了政策,要把因軍功而當上官的人員來一個大清洗。
這件事,讓當時的劉備很是焦慮,擔心自己的官職被免。雖然官職不大,但作為家境很差的劉備,足以衣食無憂了。所以擔心加擔驚,坐立不安。恰巧,趕上一個上級官員下來視察工作,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督郵,但畢竟是上邊來的,一定知道底細。劉備想探聽人家口風,但此人始終沒有搭理劉備。這時候,劉備急了,帶著人闖進其住所,二話不說,綁起來一頓暴打,差點要了人家的命。
這就是劉備的另一面,雖然《三國演義》將這件事安在了張飛的頭上,但正史不容改,這種暴力作風也是其梟雄的一面,唯有敢愛敢恨、敢打敢拼,不入我眼,天王老子也給你拉下馬,才真正符合劉備的梟雄本色,否則偌大的三國,怎麼會有劉備---劉皇叔的立足之地呢?
-
3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裴潛:“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陳登:“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劉備一生魅力值爆表,借兵比借錢都容易,始終有強者跟隨;鬥志頑強,始終不墜英雄之志。他最為人詬病的軍事才能也不差,蜀漢集團在收取漢中圍攻襄陽前後戰果豐富,除了殺死夏侯淵俘虜于禁外,還造成了曹魏益州刺史趙昂陣亡,荊州刺史胡修投降,徐州刺史浩周被俘,幹掉了曹魏三分之一的大州刺史,打得曹操大本營鄴城都起義。更重要的是建安24年曹老闆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在關羽死後兩個月不到就去世了,如果沒有孫權背信棄義,蜀漢能走到哪一步很難說。
-
4 # 濱城老王
既然問到正史中是如何評價劉備的,那就不能不看陳壽的《三國志》,這是正史中評價三國的權威了。
三國志
今天中秋節,外面下雨,貓在家裡,正好借這個機會把多年不看的《三國志》找出來翻了翻,看看當年陳老先生是怎樣評價劉備的。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備》中,專門記敘了劉備的一生,波瀾壯闊,紛繁複雜。作為業餘選手,還沒有能力在三國浩瀚的大海里戲水弄潮,隨意遨遊。最偷懶的辦法就是直接翻到傳記的最後面,看看陳老先生對劉備的總體評價是怎樣的。現抄錄原文如下:
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兒。
抄錄完查了一下,陳老先生對劉備的這段總結性評價只有短短一百餘字,語言凝練,高度概括。由於是文言文,用現在的話順一下,有助於對原文的理解,文中的意思大體是這樣的:
劉備
劉備剛強果斷,寬容厚道,善於知人,禮賢下士,有祖先漢高祖的遺風,具備了英雄的才能和品德。至於他臨終把國家和遺孤都託付給諸葛亮,而從心裡毫無二意,這實在是君臣之間最為大公無私的關係,是古往今來最好楷模。若論機謀權變的才幹和韜略,他比不上魏武帝曹操,因此蜀漢的地盤也比較狹小。然而,他百折不撓,始終不肯屈從於曹操之下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他揣度曹操的度量必定不能容納自己,因而不僅是為了爭利,而且是為了以此避害吧。
看來陳老先生對劉備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是把劉備當做英雄來看待的。逐句分析一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陳壽在這裡先說劉備的性格和為人,他說劉備心胸寬闊,為人厚道又很剛毅。這話說得有道理,不然,在亂世之中,一個販履織蓆的窮小子,沒有雄心壯志,早就老死鄉村草野了。而劉備卻乘著亂世,崛起於草莽之間,足見其志向。劉備還善於識人,禮賢下士,社會上許多能人異士圍繞在他身邊,甘願為他驅使效勞。武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等,劉備與他們“恩若兄弟”。文官諸葛亮龐統法正等等,這些人都是人中精華,劉備都能把他們團結在自己身邊,為己所用。最著名的是“三顧茅廬”了,大家耳熟能詳,就不囉嗦了。劉備這人不擺架子,能放下身段,不像某些領導牛哄哄的,這份氣量,陳壽認為是英雄之器,與漢高祖劉邦很相像。不同的是,劉備沒有劉邦的運氣好,遇到諸葛亮的時間比劉邦遇到張良的時間晚了好幾年,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沒有搶得先機,有些先天不足,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命運使然,只能認了。
諸葛亮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這段主要講了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劉備當了皇帝,脾氣見長,為給關羽報仇,置諸葛亮隆中對中聯吳抗曹的統一戰線大計於不顧,征討東吳,夷陵慘敗,被小兒陸續火燒連營七百里,最後死在了白帝城。臨死前,將家國託孤於諸葛亮。這個情節是很感人的,他自己那個阿斗兒子的半斤八兩他心知肚明,所以,他在臨死前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能治理好國家。如果我這個兒子能輔佐,你就看在我的面子上幫幫他。如果這小子不成器,你就來當這個皇帝吧,我是不會怪你的。這話說得夠可以了。也有人說,這一點恰恰說明了劉備的虛偽,他是在試探諸葛亮的態度。退一步講,就算劉備說得不是真心話,說得是假話和反話,那麼在中國歷史上又有幾個皇帝在臨終前能講、敢講這樣的話呢?以君子之心度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是不容置疑的。
劉備託孤
“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陳壽寫史不一味奉承,不文過飾非,優點是優點,短處是短處。劉備的短處在於機謀權變不如曹操,用民間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心眼沒有曹操多,腦子沒有曹操靈活,反應沒有曹操快。個人綜合素質遜於曹操,因此,他組建的劉氏集團公司,最後沒有做成全國一流的大公司 ,只能屈居與曹魏集團之下。劉氏公司雖然小,卻很有骨氣,不是曹魏集團想吞併就吞併的,劉氏集團公司的獨立性不容侵犯。
曹操
“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兒。”這句話與曹操曾說過的話很相似,曹操曾經說過,我不是想當什麼王,可是,如果我不當這個王,天下不知有多少人要來爭當這個王,那樣,天下將會大亂。另外,如果我不當這個王,我的身家性命也難保了。曹操的話,是對陳壽這段話的最好註解了。看來,那個時候的諸侯可能都是這樣想的?讓人總感覺有點美化的成分在裡面。不管怎麼說,劉備在歷史上夠得上是一個英雄人物,儘管我不是特別喜歡劉備,但這並不影響我對他的客觀評價。
秋雨
-
5 # 小南史
關於對劉備的形象,絕大部分人都是來源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 ,至於現在更是如此,因為關於三國的電視劇及電影都是根據《三國演義》來拍攝的,不管是《三國演義》這本書,還是後來的電視劇及電影,都刻意美化了劉備,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內容是以劉漢為正統的,將曹魏及孫吳作為負面或者反面來進行描述的,因此,在很多人心目當中,劉備都是一個英雄,是一個非常仁義敦厚之人。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並不是如此,根據《三國志》及一些史料及野史材料描述,劉備稱為英雄其實也並不合適,稱為亂世梟雄其實更恰當一點。
梟雄視時勢而行仁義,該仁義時就仁義,該殘暴時就殘暴,有摧枯拉朽或力挽狂瀾的功業——梟雄
劉備的身上從哪裡可以看到梟雄的梟字呢?這樣的案例在《三國志》中數不勝數,改換門庭也就不說了,轅門射戟幫忙化解劉備恩怨的呂布一事也不提,就來說下這白帝城託孤一事。
劉備彌留之際,和諸葛亮說了什麼?劉備和諸葛亮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當自立為王”。
劉備為什麼要這麼說?其實很簡單,在我們傳統理念上來講,我們每一個人除非有重大變故,我們都不會把自己的財產讓給直系親屬以外的人,不管自己的後代是不是草包,都只會留給自己的後代,絕不會想著給別人,而且劉禪並不是十足的大草包。
就當時情況來講,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這個時段追隨劉備的人才已經差不多凋零了,要麼就老化了,謀臣方面也沒有可以和諸葛亮比肩之人,稍微差一點的也沒了,而且劉備打天下的口號是什麼,以劉室宗親匡扶漢室做旗幟,劉備還有一個漢獻帝親封的劉皇叔,所以劉備可以坐穩江山,但是換做劉禪,就說不定了,此時的諸葛亮已經軍政一把抓,就算諸葛亮不會去想篡位,但是諸葛亮身邊的人就說不準了,劉備自然有這樣的擔憂,但是劉備已經沒有辦法阻止。
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這話,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才說的,要知道,彌留之際的劉備肯定要交代後事,這個時候肯定不止一個諸葛亮在場,肯定還有其他大臣也在,所以劉備這話不僅是對諸葛亮說的,更是對其他大臣說的,讓大家都知道劉禪繼位是正統,自己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在古代,為君王盡忠這個是根深蒂固的,特別是國家還沒滅亡的時候,參考曹魏集團的荀彧。
對於諸葛亮來講,劉備說出了這樣的話來,就算劉禪在怎麼扶不起,那也只能盡力輔佐,如果諸葛亮自己上臺,則是對君王不忠,對於其他大臣來講,諸葛亮行大逆不道之事,而且也很難獲得人心,但是劉備偏偏這麼說了,也就給了諸葛亮一個無形的枷鎖。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假如劉備是英雄的話,那英雄應該為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當赤壁之戰之前,曹魏集團已經有席捲天下之勢,那麼劉備就應該放棄抵抗,早日讓曹魏集團實現大一統,暫不管曹操到底會不會篡漢,一個國家如果實現了大一統,第一任君王肯定是會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那麼這樣天下老百姓也就能早一步擺脫戰爭影響,減少苦難。
退一步來講,知子莫若父,劉備會不知道劉禪的能力,為了早日實現大一統,解放天下蒼生,劉備應該讓有能力者居之,而不這樣給諸葛亮套上一個無形的枷鎖,君王做事肯定無所顧忌,但是身為人臣,那麼該有的避諱還是必須要有的。
每個人看待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
-
6 # 塵子渝
梟雄是對劉備最為公正的評價,劉備雖然以仁德著稱,但很顯然並不是一個老好人,偽君子。三國演義更多的描述了劉備仁義的一面,而將劉備真實的性格給隱藏了起來,這才讓人覺得劉備是哭出來的江山,是偽君子的感覺。
真實的劉備殺伐果斷,武藝高超劉備實際上武藝高超,是有名的劍術大家,整個三國流傳到後世的劍法也只有劉備和馬超,劉備的先主顧應法和馬超的出手法都是流傳後世的五大劍法之一。
日本的二刀流鼻祖或許就是劉備,也就是說劉備實際上是海賊王中索倫的祖師。而馬超的出手法據說就是日本居合斬的鼻祖,可見劉備武藝之高非浪得虛名。
張魯投降曹操,蜀中不穩,一日十驚,劉備斬之不絕,可見劉備該殺雞儆猴是不會手軟的。彭羕和馬超發牢騷說劉備是個老兵,結果被劉備滅門,當然其中的貓膩眾說紛紜,但足以證明劉備從來都不是一個偽君子老好人。劉封因為拒絕關羽求助,再加上諸葛亮認為劉封剛而難制,劉備也毫不手軟賜死。劉備伐吳,蜀中名士秦宓阻攔,不是諸葛亮勸諫,當場就要血流五步。
可以說正史上的劉備,根本不像三國演義中的那樣優柔寡斷,虛偽事故。
實際上劉備不僅是殺伐果斷,甚至還是非常暴躁的或許這也是劉備能和關張能成為好兄弟的原因之一,三國演義中有張飛怒鞭督郵的事蹟,實際情況是劉備自己打的督郵,而原因僅僅只是督郵不願意見劉備,可見劉備從來都不是個好相與的人。
還有龐統和劉備也有一次爭吵,劉備攻下劉璋的重要城市涪城,開展慶功宴,劉備問龐統“今天的宴會快樂了吧?”龐統沒啥眼力見說“把討伐敵國的事情,當做快樂不是仁者的軍隊”劉備立馬不高興了,說“武王伐紂,難道不是仁義之兵嗎?你說的話不好聽,給我出去”龐統起身退出,劉備後悔又叫龐統回來,龐統傲嬌啊,也不道歉也不說話,劉備也傲嬌啊,問龐統“剛才我們爭吵是誰的過失?”龐統說是“君臣共同的過失”這才回復氣氛。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張裕是蜀中有名的相士,在劉備起兵爭奪漢中的時候,說劉備此去要打敗仗。之後還預言,大漢社稷會在庚子年結束,而劉備也會在佔據益州的九年之後發生變故。漢中之戰最終劉備獲取勝利,張裕的預言沒準,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張裕後面的預言相當準,然而張裕自己是無法看到了。
劉備起了殺心,諸葛亮勸諫,劉備以“芳蘭生門,不得不鋤”回絕了諸葛亮,意思是說即使是君子生在了大門當中,擋住了路口也不得不除掉,因此張裕被劉備給除掉了。
劉備伐吳更是九頭牛都拉不回,諸葛亮感嘆只有法正才能勸諫劉備,實際上法正生前勸諫上頭的劉備也是比較困難的,箭如雨下,形勢不利,法正勸諫劉備先撤退,劉備不聽。法正就站到劉備身前,劉備趕緊大喊“孝直避箭”法正說“主公都親冒箭失,更何況是我呢?”劉備這才聽從法正建議撤退。
真實的劉備禮賢下士卻又心懷天下劉備三顧茅廬的事蹟太出名就不提了,劉備和陳登的事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陳登和劉備在徐州的時候非常投契,只是最終劉備未能在徐州立足,身為徐州士族領袖,陳登只能改投曹操。但這不妨礙兩人英雄惜英雄,劉備被迫投靠劉表,在一次清談之中,許汜說陳登太過驕傲不是君子所為,還講了自己面見陳登的時候,陳登居然自己臥在大床上不理人,還讓徐汜睡小床。
劉備一聽,開噴了說許汜在國家危難之際,不考慮如何報效國家,反而到處求田問舍,我要是陳登,怕是要讓你睡地上,我睡百尺高樓了。
《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後許汜與劉備共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三國演義雖然尊劉貶曹,但很多時候將劉備的形象樹立的太過片面化,諸葛亮實際上也有很多面孔未被演義所刻畫,李嚴和諸葛亮爭權的時候給諸葛亮寫勸進表,諸葛亮回覆說若是能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說加九錫,就是加十錫又何妨?
劉備是有血有肉,也有理想有抱負的君主,也不乏有浪漫的思想和脾氣暴怒的時候,因此梟雄一詞才是更適合劉備,英雄?三國之中各為其主,皆算不得英雄,偽君子那是演義中的形象,劉備想稱帝的願望並不怎麼遮掩,封禪永理四字足以明志,何況劉備原本就有資格稱帝何必裝模作樣?所以劉備是光明正大有野心有抱負的。
-
7 # 大鍋故國神遊一、劉備是一個英雄
正史中的劉備是不是英雄?或者說,他是個什麼樣的英雄?每個讀史的人,透過史料縱觀其一生之後,或許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但是,讀過《三國志》或者《後漢書》的人,都會看到這樣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那就是有很多和劉備同時代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英雄。
在東漢末年這個特殊的時代,“英雄”這個詞一度非常地流行。而且,這個詞在那個風雨如晦,卻依然雞鳴不已的時代,英雄這個詞是有特定含義的。劉邵在《人物誌》中曾經對此有過專門的解釋“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換句話說,文武全才即是英雄。
按照這個標準,劉備剛剛到青州做平原相的時候,孔融說他“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對劉備寄予厚望;劉備活躍于徐州舞臺之上的時候,陶謙極力拉攏他,“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後來劉備投奔曹操,那句著名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更是讓劉備的英雄之名,海內流傳;曹操集團的程昱也認為劉備“有雄才”;賈詡、郭嘉也有相同的看法,“郭嘉言於太祖曰:備有雄才”(《三國志·郭嘉傳》);後來劉備投奔袁紹,袁紹更是出鄴城二百里相迎。
總之,在劉備那個時代,有這麼多傑出的人物,如此一致地認為劉備是一個英雄,這就從某種程度上說明,劉備確實是一個英雄。
劉備兒時的那句“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和他的先祖劉邦看見秦始皇車駕威儀時所說的那句“大丈夫當如此也”,是如此地相似,甚至和項羽那句“彼可取而代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示了少年劉備的帝王大志。劉備的英雄大志,在其一生的活動過程中,不止一次地展現出來,即便是在他“五易其主,四失妻子”最為沒落的前半生,也未曾消磨。
透過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看到劉備有英雄之名,也有英雄之志。而他割據巴蜀的偏霸之業,也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之業,而關於這部分內容,歷來論者眾多,在這裡也就不必展開了。
所以,有英雄之名,英雄之志,也成就了英雄之業的劉備,自然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英雄。
二、劉備也是一個梟雄首先,“梟雄”一詞本身具備多重含義。《三國志·黃權傳》曾記載黃權勸諫劉璋的話,“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這裡黃權所說的劉備有“驍名”,在《後漢書·劉焉傳》裡寫作“梟名”,唐代李賢做注說,“梟,即驍也。”這樣一來也就是說,“梟雄”和“驍雄”,經常是通用的,並且“驍”是勇健的意思。因此,“梟雄”比之英雄,還多出了一層勇武的讚譽。
不過,“梟雄”還有另外一種解釋。五臣注說:“(張)銑曰:‘梟,惡鳥也;雄,強也。’”這裡張銑本來是解釋陳琳在檄文中痛罵曹操的“梟雄”一詞,本身帶有嚴重的貶義。但是,當時很多人對劉備確實也有同樣的看法。
《三國志·周瑜傳》: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三國志·周瑜傳》:
“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應該說,周瑜和魯肅對劉備的評價裡,雖然都一致地使用了“梟雄”一詞,但這恐怕並不是在誇讚劉備的勇健。依照當時劉備有依附孫權的性質,可能更多的是在擔心劉備的“惡鳥之強”。
如果要再進一步解釋所謂的“惡鳥之強”的話,呂布手下諸將曾經勸諫呂布的話,恐怕是一個最好的註解。《三國志·先主傳》:“諸將謂布曰:‘備數反覆難養,宜早圖之。’”考察劉備早年的經歷,在有的人看來,收容劉備確實存在“反噬之禍”的危險,恐怕這就是對其“梟雄”性格最好的詮釋了。
三、“偽君子”一類的道德評價並不適合劉備劉備有“違義成功”取西川,也有賜死劉封以絕後患的“違德”之舉。然而這些事情更多的只能看做是帝王之心術,並同時反映了對一個封建時代的政治家提出完美道德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劉備的私德也許並不完美,然而三國的君主在人生哲學上恐怕也都是自私的。所以關於這一點,也不用單單來苛求劉備。
結論正史中的劉備,有英雄之名,英雄之志,也成就了英雄之業,自然是一個英雄。同時,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理解“梟雄”,用這個詞來描述劉備,也是合適的。最後,劉備是一個封建時代的政治家,我們很難用“君子”和“小人”這樣的道德標準來對他進行評價。從這個角度來講,說他是“偽君子”是不合適的。
回覆列表
劉備,說是英雄稱不上,說是梟雄還差點,說是偽君子就過了。
為什麼這麼說
其一:英雄,自然是個才能勇武都十分過人,讓人欽佩的人,劉備才能略少,勇武更一般,只能說善於籠絡人心。
其二:梟雄,無所顧忌,強橫有野心,劉備本可以成為一個沒心沒肺的人,老婆兒子都能拋棄自己先跑了,但是對於關羽張飛的死卻極其不冷靜,所以他還是有所顧忌有所牽掛的。
其三:偽君子,劉備善於籠絡人心,談不少偽君子,不然也不可能那麼多人追隨他。
希望回答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