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皮卡丘籱殯

    首先是儒家與墨家之間的比較。相同點上,兩者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都承認音樂有政治作用。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提出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注:《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劉再生,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80頁)。孔子認為要以“禮”來約束人的各種行為,“樂”則可以調和上下關係,二者互相配合,就能充分發揮其統治作用。墨家對音樂的觀點是在譴責貴族奢侈享樂,這一政治作用的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不同點上,兩者的結論是相反的。儒家的音樂思想是肯定音樂的,沒有音樂,社會政治就會不穩定。孔子承認音樂有思想性和藝術性,他評價音樂的標準是“善“、”美“,而又特別強調”善“的重要性。孔子把“仁”看做他音樂思想的核心和靈魂,因此他不僅把音樂看作是一種藝術手段,而且還賦予它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肯定音樂對於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會風氣的作用,認為音樂是造成良好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的重要工具。而墨家的結論是否定音樂,墨子認為音樂對人民是有害而無益的,如果庶民百姓都熱衷於音樂,使用音樂會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災難,浪費物力人力,可能使國家滅亡。“非樂”是墨家的對音樂的主要觀點。

    再者是儒家與道家之間的比較。相同點上,兩者都是熱愛音樂的。儒家學派的代表孔子就是一個十分熱愛音樂的人,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據《韓詩外傳》記載:孔子訪問衛國時,遇到舊友師襄,師襄是著名琴師,當時正中衛國宮中,於是,孔子便向他學琴。他熱愛音樂,學習音樂,重視音樂教育。而道家的老子提出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音希聲”的意思是最完美的音樂是聽而不聞的。在不同點上,兩者的方式是不盡相同的。儒家熱愛的音樂是具體的,實在的,之前也說道孔子學古琴,幾乎每天都會練習。老子則表示,最高最完美的音樂,是音樂的總體,而總體是人們聽不到的,人們聽到的只能是具體的音樂,不可能是大音,只是音樂的一個部分,不管有多麼好、多麼美,總趕不上音樂的本體、音樂的全部。“大音”的音樂不只是單指它無聲,而更因為無聲則合乎無為而自然、樸素、虛靜的特點,它與儒家熱愛的具體的音樂不同,是不會由美變醜的,它是永恆的具體音樂美,絕對的音樂美,人為的音樂是可欲的、有害的,它與美是相對的,而無為的音樂是天然的、有意的,它的美是絕對的。所以說儒家崇尚的是具體的音樂美感,而道家則推崇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最後是墨家與道家的比較。總的說來兩者的相同點是,都採取非物質的態度。墨家是摒棄一切音樂,認為音樂是不好的,會迫害老百姓,當然就是非物質了。道家也是摒棄世俗音樂的,他認為認為的音樂不是真正的音樂,沒有了真正的美感,認為沒有音樂就是音樂了。而他們兩者之間也有不同點,墨家排斥音樂是因為音樂就是一種純屬浪費的行為,影響社會生產力,浪費自然資源,王公貴族沉溺於音樂中,百姓就會受到痛苦,政治便會混亂,國家動盪直至滅亡,其觀點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而道家這是採取一種非功利的態度,他不認為推崇熱愛音樂會導致政治不穩定,國家不太平。而是但是正處於政治動盪期,於是老子便採取一種“無”便是“有”的消極態度來應對當時社會環境。道家的另一位代表莊子也表示,對音樂,他不像墨子那樣完全否定,只是否定人為的去造作音樂,他推崇的是純天然的,不加任何修飾的,最終求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墨家,道家三者之間的比較複雜而深刻,在此只能做一些淺顯的論述,但是透過這樣的比較,還是可以看到三者的歷史意義和影響。直至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對中國的音樂領域,甚至是其他領域的影響和借鑑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年的四級士官,該自主擇業好還是轉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