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源流追溯64300126
-
2 # 村長很喜歡你
文學是一種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必然受到社會生活中種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和文化特性.同時它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作用於社會,具有能動的社會作用.
文學的上層建築性質
社會好比一座巨大的建築物,有基礎部分,也有上層建築部分.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一定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濟制度),是一定社會的基礎;而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法律、政治等設施,以及法律、政治、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則是社會的上層建築.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範疇.文學的上層建築性質,是文學的社會本質屬性.具體說來:
文學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
文學的發展以經濟發展為基礎,這主要表現在: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為社會進行文學生產提供人才、物力上的物質基礎;一定的生產關係決定著包括文學在內的整個上層建築的性質.文學的對立和衝突,都可以在生產關係的矛盾中找到深刻的根源.每個時代的文學,它的性質和內容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與一定的經濟基礎相適應,並且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而或遲或早、或快或慢地發展變化.
文學和上層建築的其他部分互相影響.
文學既受政治、法律、哲學、宗教、道德、其他藝術的影響,同時又對它們發生影響.例如文學創作會受到某種哲學思想的支配,表現一種特定的道德觀念,在宗教勢力強大的時候還可能成為宗教的奴婢,等等;另一方面,文學也在鼓吹、宣傳或反對、批判這一種或那一種的哲學、道德、宗教的觀點,影響著這些意識形態.
文學在與上層建築其他部分的關係中,以同政治關係為最密切、最重要.這是因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經濟的強有力的保衛者,在上層建築諸因素中最靠近經濟基礎,佔據著主要地位.經濟基礎對文學的作用和文學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通常經過政治這個中介因素髮生.
文學離不開政治,文學經常是政治的晴雨表,或明或暗、明或暗、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著政治鬥爭和變動,並且影響著政治的發展.文學同政治的密切關係,不僅表現在具體的作家、作品同政治的關係上.就是文學運動、文學思潮、文學的創作方法、文學風格和流派,甚至文學形式的變革等,也無不同政治有關.一定的文學還必須有一定的政治的保護和支援.當然,文學同政治的關係,是上層建築內部的關係,不是從屬關係.
文學對社會的反作用是能動的.
人類以一定的生產關係(經濟基礎)組成社會.文學不僅認識社會,還評判社會;不僅再現社會,還藝術地再造社會;不僅接受社會的選擇,還反過來選擇社會;不僅為社會塑造,也反過來塑社會.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能動的反映論.它高度重視人腦在反映中的能動作用,認為意識對物質的反映不是僵死的、呆滯的,而是積極地指向實踐,精神的因素可以轉化為物質的力量,人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創造著客觀世界.
具體說來,首先,文學在描寫社會現象時揭示著生產關係的本質.文學當然要細緻入微地描繪社會現象,勾畫出社會現實的圖景,以便讓人們瞭解社會現關的基本面貌和狀況.但僅僅到這一點還不夠.因為文學的反映不是鏡子的反映.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家把文藝看作是社會人生的鏡子,這儘管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但也有缺陷,容易導致對文學反映的簡單理解.文學不但要反映出社會是怎樣的,還要進一步解釋為什麼是這樣,要探求社會現象何以如此的種種原因,要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向,一句話,要揭示社會的本質.
巴爾扎克用為一個現實主義大師,非常強調文學要“嚴格摹寫現實”,同時他又問道:“可是,為了得到凡是藝術家都會渴望的讚詞,不是應該進上步研究產生這些社會現象的多種原因或一種原因,尋找出隱藏的廣大的人物、熱情和事故里面的意義麼?”
其次,文學在認識社會的基礎上還要評判社會.文學家是帶著一定的價值觀念和標準去反映社會的,因此當他在認識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現實時,不可能不置可否,而是參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標準對社會現實作出自己的評判,指出這一社會哪些地方還不盡人意,哪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改善,並把這一切融匯在對這一社會的具體描繪中.巴爾扎克在我們前面引述的那段話之後接著又說:“在尋找了(我沒有說:尋到了)這個原因、這種動力之後,不是還需用要對自然法則加以思索,看扎克各個社會在什麼地方離開了永恆的法則,離開了真,離開了美,或者在什麼地方同它們接近嗎?”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暴露出來的種種醜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只是描繪生活而毫無對生活的評判,無論那描繪多麼逼真、生動,作品的價值也要大打折扣.試想杜甫的偉大,不正在於他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抨擊,對人民苦難的深切的同情,以及由此顯示出來的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嗎?
再次,文學在再現社會基礎再造社會.藝術家在創作作品,反映生活時,會根據自己的思想、情感、願望和理想,透過虛構,對現實生活加以補充、重建.
高爾基所說的“我們的藝術應該就得比現實更高,並且在不使人脫離現實的條件下,把它提升到現實以上,就是要求藝術家應該在再現現實基礎上再造現實.如此,藝術才更有價值.”
從文學對讀者的直接作用這個角度看,作為意識形態它必然會影響到公眾的心理和情緒、觀念和行為,從而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其實,無論是孔子還是柏拉圖,在解說詩歌的本質時,都是從這個角度著眼的.孔子強調詩的諷喻、教化作用,而柏圖則要將那些誘人沉湎於享樂的,敗壞社會道德的詩人們從他的理想國中驅逐出去.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大都是文藝家,在當時的以人道反神道的偉大斗爭中,文學是起到了“排頭兵”作用.十八世紀的歐洲啟蒙思想家們也是緊緊抓住文藝這個有力的武器宣傳們們的自由、搏愛、平等的思想.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由於斯陀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起了巨大的鼓動作用,當時的林肯總統竟說這場戰爭是由一個“小婦人”引起的.在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無產階級的革命家們也無不看重文藝的社會作用,希望文藝家投身於革命,反映革命的程序,以自己的作品推動革命的發展.文學史上的那些最偉大的作家,之所以願意把他們的全部生命交付於文學事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意識到文學對民眾精神的巨大影響和巨大的社會作用.巴爾扎克曾不無誇大地說:“帝王統治人民不過一朝一代而已;藝術家的影響卻能綿延至整整幾個世紀;他能使事物改觀,他決定變革的形式,他左右全世界並起著塑造世界的作用.”如果說巴爾扎克的看法有些誇大其詞,魯迅先生的見解就客觀多了.魯迅在解釋他為什麼寫小說時說過,他而對著的是一個“病態的社會”,“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因為在他看來,“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由此可見,所謂文學對社會的反作用,說到底就是透過文學對社會的能動反映,透過文學對社會公眾的精神影響,最終達到對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實際的作用.沒有這種實際的作用,文學對社會的反作用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文學絕不像“唯美主義”者所說的,僅僅是擺著好看的“花瓶”,是單純供人消遣的娛樂.文學實際是社會機體上的一個必不可缺的“器官”,在社會發展中充當著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
當然,無論文學的社會作用多麼重要,只能是在經濟、政治支配之下的反作用,這種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把它誇大到不恰當的地步.中國近代著名的改良主義者梁啟超說過:“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梁啟超鼓吹小說革命是完全合乎時宜的,但把小說擺到整個社會之上,把小說革命看作整個社會革命的先決條件,這種過分拔高文學的觀點就不正確了.還是魯迅先生說得較妥當:“各種文學,都是應環境而產生的,推崇文藝的人,雖喜歡說文藝足以煽起風波來,但在事實上,卻是政治先行,文藝後變.”文學能夠影響人的政治思想和行為.但文學不能決定政治的變化,相反,文學的變化取決於政治的變化.例如,無產階級文學就是無產階級政治深入發展的條件下發展壯大起來的.
-
3 # 隴右行思見聞錄
文學即人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促進社會發展進步,詮釋人性人心。
上古之時,神話史學,中古之時,文史不分家。《詩經》既是文學,又是史學。《楚辭》多神話,而主導了中國文學史。
《史記》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先秦諸子散文又與《易經》《道德經》千絲萬縷。《山海經》先秦神話志怪小學。古代文學星辰燦爛,表現歷史文化。
文學重在寫實,對現實批判,歷史回顧。
-
4 # 知足常樂14581
你好!文學作品對社會有以下幾點作用。
一部文學作品往往是基於作者對自己所處時代環境的經歷和感受再結合個人的思想觀念而形成的結晶。可以說是時代環境與作者思想觀點的結合體。
所以可以透過一部文學作品去了解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狀況、生產力水平、主流文化等等,具有史學價值。其次文學作品往往是具體時代裡一些具有遠見、有思想、有見識人士的精神產物。世人透過文學作品可以更近距離接觸作者的精神世界,學習吸收作者那種優秀的、進步的、有價值等思想,幫他們修正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等從而促進社會發展。也就是說文學作品可以引領、引導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及價值觀等。再者文學作品是關於真善美的探討,可以幫世人淨化心靈,完善豐富世人的精神世界。
-
5 # 波羅的海1980
說起文學,範疇很廣。
籠統一點講,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屬於人文學科的一類,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通俗一點說,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它有很多體裁,詩歌,小說,散文,劇本,寓言,童話,包括曲藝等藝術形式。
文學對社會的作用是巨大的。沒有文學,這個社會將重返荒蠻時代,人類文明史也得不到一個具體的延續。
首先,文學作品可以幫助人們形象地瞭解人類社會相關的生活內容,包括人性的醜惡,人類的命運情感,在獲取生活中各種知識的同時,讓人們領悟到人類社會生活的真實本質。
其二,文學還有審美教化的作用。
教化不是簡單層面的教育,更多的是情感方面的感化。
作者透過一個事例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他把他的審美觀以及思想傳播到社會中去,對大眾的思想觀價值觀都有一個引領指導的作用。
比如老子孔子莊子孟子,這四個人的思想影響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比如李白杜甫辛棄疾等人的作品,有粉飾太平的,也有針砭時弊的。
所以,社會離不開文學,文學對社會的作用就如同人離不開自己的眼睛一樣,沒有眼睛,就看不到光明,看不到美。
-
6 # 浙江湖州羅林
文學對社會的積極意義是不言自明的。因為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各個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及活動場景,均來自社會。只有具體的豐富多彩的人們的生活,為作家的創作提供了原始材料。當作家對生活進行收集整理加工提煉後,創造了形象,它把我們平時所無法一一親身經歷的生活,用生動的語言,鮮明的個性人物重新展示出來。或歡樂,或悲劇,或興奮,或沉思,或憤恨,或激昂。這種由文學作品帶來人們思想上,情緒上的變化,必然引起廣泛的社會精神力量。這就是文學所起的社會作用。文學的社會意義是精神層面上的,它激發的是人的精神力量,使人在勇敢無畏中振奮,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獲得戰勝的一切的力量和勇氣。這是被無數中外文學名著所證明了的,無須詳盡舉例了。當一個人透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也可瞭解到社會和人,瞭解到美如何戰勝醜,光明如何戰勝黑暗。人們曾經走過多少彎路?人心人道的變幻莫測!吸取了教訓,但又不斷地失誤。歷史上可吸取的經驗教訓是何其多?人們又如何變得比較聰明起來!藉助文學這面鏡子既反射了過去,也可照出自己身上或許未被察覺到的思想感情,及心理情緒,有利調整自已,使自已的思想行為達到最高境界!文學的這種教育作用是非常之大。人們的心靈世界有高低之分,有高尚,卑下之別,有慾望也有利益,這也不是天生從孃胎裡帶來的,這就需要後天的調教,以美的文學來薰陶自己。中國古詩論也談到:“發乎情,止乎禮義”說的也就是要以禮義來規範人的情感。詩化教育的目的是重塑人的精神品格。因此,文學的社會作用不可低估!美的,健康向上的文學樹立起人對生活的興趣,可以使人從沉鬱的痛苦中擺脫出來,爭得生活的歡樂,堅定美好的信念!
-
7 # 北斗佳星
文學對社會的意義?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濃縮,是來源於社會,來源於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上層建築、國防、科技、教育、外交等等,它的形式有小說、詩歌、戲劇等,題材有戰爭、探案、情感,科幻等。文學既來自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文學作品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度觀察所積累的經驗,在人與人之間的是是非非,喜怒哀樂,恩恩怨怨透過高度的概括,融入作者的觀點透過文學作品體現給觀眾,從而給觀眾起到教育的作用,文學作品是人的精神食糧。人的世界觀正確與否都要有待完善和提高的過程,首先要透過各種書籍獲取知識,其次是從文學作品中吸收穫取,再次是自己的生活經驗積累,然後得到對客觀世界認知度的提高,文學作品既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文學作品既不能脫離時代,又要走在時代前面。這就要求作者的思想要走在時代前烈,超越時代的高度才能寫出與時代相呼應的文學作品。總之,好的文學作品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絕對有深遠意義的。
-
8 # 國學文化精讀
我來回答。
什麼是文學?我的理解是:文學有時是一種思想,或深邃、或尖銳、或厚重的思想;文學有時是一種情感,或愛憐、或幽怨、或欣喜、或悲愴的情感;文學有時是一段故事,訴說著悲歡離合、演繹著人生艱辛坎坷的故事;文學有時就是一種生活,一種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真真切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生活。
有人戲稱文學之於社會生活,就如同蛋糕上的一顆櫻桃,僅僅是一種點綴而已。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在我看來,當今社會生活中,文學的存在比任何時候都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有助於我們去認識自己。
古希臘有一個傳說,說是有一個名叫“司芬克斯”的怪物,人面獅身,長著雙翅,長年累月地蹬在一條大路旁向過往的行人提問,他所定下來的規則是,你回答出了他的問題,你可以打他前面經過,你如果回答不出來,那他就把你吃了。這個問題是:“一個能發出聲音的東西,早上它用四條腿走路,中午它用兩條腿走路,到了傍晚,它用三條腿走路,這個東西是什麼?”許多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自然司芬克斯腳下白骨累累,這個問題後來終於被一位英雄俄狄浦斯揭開了,他說,這個東西就是人,因為人在幼年時用兩手兩腳爬行,在壯年時用兩腳走路,在老年時拄杖而行。這個傳說更像是一個有關人類命運的隱喻,“認識你自己”不僅成了蘇格拉底哲學中的一句名言,同時也成了整個西方文化的一塊基石。人,作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應該懂得自己的高貴,明白自己的尊嚴,人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把握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人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去認識人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從而在這個世界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否則,必將被像“司芬克斯”這樣的“人之外”的異己力量所吞噬。
文學作品的解讀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把作品中透露出來的客體世界重新還原為活的存在的過程,作為讀者的我們,常常會在作者慘淡經營的世界裡發現我們自己的影子。如果說傑出的文學創造是作者透過非同一般的個人視角的透視,對人生真諦做出獨到的發現與昭示的話,那麼,我們讀者在對文學作品的解讀過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觸及到平日很少碰到的深層自我及其存在的意義問題。如果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是一種“靈魂拷問”的話,那麼我們的閱讀活動,又何嘗不是一次對靈魂的追尋或安頓呢。在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中,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裡說,一群印第安人趕著羊群,朝落日方向走去,他們行走的速度很快,但是快速行走一段距離就會停下來。停下來的他們在夕陽映紅的天空下跳舞,他們快樂的跳著。過路的人問,“你們還在等什麼?再不趕路,日落之前就到不了目的地了。”印第安人回答說,“我們慢下來,是在等待我們的靈魂趕上來!”當迷失了自我的人們四顧茫然的時候,在文學的天地裡慢慢地行走,或許真能為我們找得回家的路。
二是有助於我們去弘揚一種人文精神。
近年來,在商業高樓、經濟巨廈大矗大立的同時,人們的精神家園卻漸遭遺忘。燈紅酒綠的熱鬧過後,人們終於發現除了錢的法則之外,這個世界還需要倫理的、道德的、文化的、良知的等等精神法則,否則人們也絕難共生下去。人文精神,也便在一片文學危機的叫聲中被重新提了出來。“今天的文學危機是個觸目的標誌,不但標誌了公眾文化素養的普遍下降,更標誌著整整幾代人精神素質的持續惡化。文學的危機實際上暴露了當代華人人文精神的危機,整個社會對文學的冷淡,正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我們已經對發展自己的精神生活喪失了興趣。”(《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上海文學》1993年第6期)
那麼,什麼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源出於“人文主義”這一術語,西人稱作humanism,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精神,是作為中世紀基督教神權的對立物(至少是補充物)出現的,指的是一種超越動物性感性慾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價值。中國與西方的主流文化都認為,這樣一種精神價值是人之為人、人之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特性。例如孟子說,作為精神價值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如果沒有這種“心”,就“非人也”;荀子則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亦且有義,故為天下貴也。”所以,在我們先前有關人文精神的大討論中,常常把人文精神描述為是對生命的關注,是對人類的存在的思考,是對認得價值、人的生存意義的關注,是對人類命運、人類痛苦與解脫的思悟與探索。
在我們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包蘊著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生活來說極為可貴的人文精神,藉助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我們去發掘它,進而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去發揚光大它,也正是我們的責任。
三是有助於我們去找回已經丟失或正在丟失的激情、溫情和詩情。
人類社會現已經進入到了資訊時代。這個時代的人們有著許許多多值得驕傲的理由,因為我們再也不像祖先那樣矇昧無知,我們創造了令先民們瞠目結舌的無數奇蹟。然後,就在我們創造奇蹟的同時,無庸諱言,我們也失去了許多,尤其是一種激情、溫情和詩情,正在遠離我們的生活,已經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
當我們讀著韓東《有關大雁塔》,“有關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些什麼呢,/我們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風景,/然後再下來。”我們能感受的是生命在失去了血色之後的一份蒼白和激情被抽離之後的人生的平庸、無聊和空洞。多變的時代、激烈競爭的社會以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正拋棄著曾給我們許多心靈慰藉的溫情,而日常生活的瑣事、忙忙碌碌的人生,不僅時刻考驗著我們的人性,也正日益磨損著曾盪漾在我們生活中的詩情。難怪周國平要在他的一本小冊子《人與永恆》中這樣感慨:“磚、水泥、鋼鐵、塑膠和各種新型建築材料把我們包圍了起來。我們總是活得那樣匆忙,顧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無限和永恆。”連講究實用和效率的戴爾·卡耐基也發出瞭如此的告誡:“我們且不要這麼忙碌,生活得這麼疾速,竟使得自己無法傾聽草地的樂音,或森林壯麗的交響曲。”
我想,讀點文學,可以有助於我們找回已經丟失或正在丟失的激情、溫情和詩情。在我們的生活中,遭遇到壓力或艱辛是難免的,但如果我們擁有著一份生活的激情,我們就有了挑戰壓力和種種艱辛的勇氣,我們的生命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抗爭與搏擊中走向輝煌和燦爛;我們也常常遭遇人生到的苦痛,經受種種的打擊,我們需要心靈的撫慰,因為有了溫情並且感受到了這份溫情,我們受傷的心才會趨於寧帖、安逸,讓我們對生活有一份發自心底的眷戀;憂鬱或苦澀,同樣地難以盡免,然而,浸融著詩情的憂鬱,往往會淨化人的靈魂,而詩意的悲愴,更可以使人趨於崇高。
-
9 # 風過無痕攝有痕
當文學在晉魏後期成為真正意義的語言藝術專用名詞後,文學與社會就有著千絲萬縷的必然聯絡。文學對社會的意義,可以從人們對文學創作的要求、鑑賞中捕捉。
詩言志。古人說的“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尚書)表明,詩是言詩人之志,志就是思想、抱負、志向。
思無邪。孔子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表明了孔子對詩教陶冶情操意義的重視,強調作者的態度和創作動機要表現為真性情,歸於正誠,所謂“樂兒不淫,衰而不傷”。
興觀群怨。古人說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說明了詩歌欣賞的心理特徵與詩歌藝術的社會作用。
文以載道。“文以載道”的文學觀由宋代周敦姬提出,“道”即儒家的傳統倫理道德,體現了社會推崇的一種政治教化的核心價值觀。
知人論世。“知人論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學批評的原則和方法。只有瞭解作者的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真正讀懂文學作品。
正是因為社會始終把文學置於一種文化導向中,人們才會形成一種文化自覺,社會也才會湧現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建安文學”,揭露社會現實的“新樂府運動”,紀錄歷史的“講史小說”,描繪和譏諷社會現實生活的“世情小說”,頌揚和讚譽“清官”的“公案小說”……
文學豐富和發展了文化的內涵,為文化增添了活力與魅力,文化又推動了社會發展,為文學指明瞭方向,這就是文學的社會意義。
-
10 # 紅塵彌勒
文學之於社會的意義,無非就是進行心靈上的教化感悟,使其振奮起來,昂揚起來,有為起來。
文學相較於其他實業工廠,其實一直都是比較務虛的,重點不是創造了多少產值利潤,也不是攻克了多少個科學難題,佔據了世界的制高點。而是透過文學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人們傳達一種普世的道德觀、價值觀,使人們從內心深處煥發起對於公平正義的嚮往和堅守,讓這個社會一直執行在充滿人性光輝的人文環境中。
雖然文學不追求產值,但一直在追求心靈的契合,創痛的撫慰,正義的引領和社會的公平。正是文學作品塑造了那麼多的文學形象,使人們對於價值觀的認識,不再是那麼枯燥無味,反而是津津有味的看進去,有時候甚至是主動的投入感情進去,使自己與文字產生良性互動,進而使文字的社會意義最大化。
這樣的文學形象,要比之空洞的說教來得更為真切、形象、具體、實在。也更容易讓人看懂,不會出現絞瑟斑駁的糾纏不清,更不會出現罪惡與感恩的現實倒掛──應該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是有正義感的人居多,他們雖然不可能在他人危難的時刻及時的站出來維護公平正義,解救危難,但其內心自有公平的一杆秤,會秤出人心的份量和熱血的濃度。
回覆列表
要想回答好文學對社會的意義問題,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文學,其次是什麼是社會,再次是文學與社會的相互關係。那麼,什麼是文學呢?關於文學的概念,文學家早有定論,那就是人類對於社會生活的概括反應,這是普遍的原始的文學概念。從這個定義上來說,文學是意識,社會是物質。從文學的發展史來看,是晚於社會的,在文學出世前,人類社會早就存在了。在人的語言尤其文字出現以後,才有文學,首先是詩歌,其次才是一些神話傳說,志怪小說,傳奇故事。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文學相應也得到了發展,直至今天的網路文學。那麼,文學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麼呢?一句話,文學源於社會,又作用於社會,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好的作品,進步的正能量作品對社會有促進的改良作用,相反,那些腐化隋落負能量作品則對社會發展起到反作用,不是促進而是拉後腿甚至腐蝕了。文學是人(文學家)造的,作用於人,社會是人類社會也是人造社會,有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
魯迅先生是眾所周知的大文學家,又是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主將和開拓者,“五四"運動前期發表在進步刊物《新青年》雜誌上的小說
《狂人日記》,開闢了中國小說從文言文小說發展過渡到現代白話文小說的先河,除此而外,正是這部小說,深刻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人吃人的黑暗現實及其頑固不化的封建禮教,併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
正是這部小說和其它進步文學刊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加上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才有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五四"愛國運動,中國也才進入新民主主義時期。從這個意上說,文學與社會關係緊密,文學對社會的影響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