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時光如歲月,日月如穿梭,年年月月春夏秋冬
3
回覆列表
  • 1 # 混水撈娛

    現在過春節和小時候過春節有什麼不同?

    我是一個90後,經歷了“年味”由濃變淡的過程。每個人都在抱怨“春節無味,不如打工掙錢”,其實春節的實質(時間、習俗、意義)並沒有變化,唯一變了的只是被物慾橫流的社會磨平了稜角的人心

    怎樣才能有年味呢?有些人會說:貼春聯、放鞭炮、掛燈籠、走街竄巷等就是“年味”,不可否認,有這些外在形式上的點綴,年味的確有。不過在我看來,有“一家人”的除夕夜晚,就有年味。

    小時候,總是盼望過年,因為過年不僅有新衣服穿,好吃的吃,還有家人以及親戚朋友陪在身邊,圍坐火爐旁邊笑談昨日。婦女們在廚房灶臺前留下忙碌的身影;男性同胞在客廳打撲克、看春晚、吃小食、暢談生意經;年齡相仿的孩童則三五成群地玩耍――放炮、打雪仗、上街…,這樣一副其樂融融的畫面,就是“年味”

    而現在,我覺得過年和平時無差,千家萬戶只是各放了幾餅炮而已。很多人選擇除夕、大年初一過後,就踏上奔往北上廣的列車,有的為了夢想,有的為了生活。甚至大部分務工人員,春節依舊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不回家過年,但這並不是恪盡職守、為人民服務,僅僅只是想多掙點春節加班費,放棄一年一次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就這樣,即使炮放的再多,春聯貼的再好,也無法彌補家人不在身邊的失落、傷痛。

    有“家人”的春節,就有年味,現代人在社會之中摸爬滾打,也許早已模糊了“家”的概念,只希望用掙來的錢來陪伴家人,而不是自己。這就是我認為現在過春節和小時候過春節最大的不同!

  • 2 # 使用者53964892416

    印象中小時候最開心的就是過春節了,媽媽總會給我買一套美美的新衣服,然後等著大年初一拜年穿,有好多愛吃的零食,還有大把的壓歲錢,因為爸媽特別忙,所以每年都是年三十家人才能團圓吃上年飯,吃完飯一家人就開始邊包餃子邊看春晚,感覺特別的溫馨,愜意

    後來漸漸長大了,哥哥去了部隊當兵,過年不能回家,只有我陪著爸媽過年,他們嘴上不說,但我知道他們心裡很牽掛哥哥,過年團圓的日子,一家人都不能聚在一起,心裡肯定不好受

    從那以後哥哥好多年過年也沒回來過,我也再沒有過年特意買新衣服,也沒有要過壓歲錢,彷彿就在一夜之間長大了,突然明白了春節存在的意義

    類似的情況或許大家都有,更何況大家平時天南地北的各自忙碌,就算離的很近,也很難相聚一次,而能夠聯絡人們的紐帶也只有春節了,雖然春節免不了被一番不和諧的議論,但相處的時光,總會以某種方式儲存在記憶裡,等待某一天的再次開啟

  • 3 # 陌692

    說起來,沒過完十五都不算過完年,現在的年味越來越不如小時候那樣濃了,小時候過年最開心的就是穿新衣服,吃好吃的,喝飲料,現在過春節好像那些新衣服,好吃的就是家常便飯,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聚在一起再也不是圍繞那個小彩電看春晚,而是每人一個手機,搶紅包,聊天,覺得現在的春晚越來越沒意思,大家更願意玩遊戲搶紅包,好像搶紅包占據了過年的樂趣,開始工作之後假期也就只有幾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春節前旅行,而不是在家守歲,好像旅行春節越來越普及,其實想想,最大的區別就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會在進步,什麼都在發展,說起來也算是各有各的好處吧

  • 4 # 長髮飄飄8663

    兒時盼望著過春節,因為春節有好吃的好喝的,穿新衣服,放鞭炮,走親戚,掙壓歲錢每件事都喜歡。現在的春節已經沒有兒時的那份快樂了,平時就跟過節一樣,除鞭炮和壓歲錢之外。

  • 5 # 牛背上讀書

    《除夕臨近,童年的春節開始回放……》

    還在嗎?那些紅紅火火的中國結

    還在嗎?那些鄉村集市的煙花藍

    還在嗎?小巷口擺放的虎頭鞋、小竹笛、黑泥哨

    還在嗎?Sunny下吉祥如意的青竹子、紅對聯

    過年了,漂亮的二姐、三嫂

    組建了小型年戲演出隊

    山子哥、二牛他們又練開了獅子舞、踩高蹺

    別村的高蹺隊、宣傳隊已經提前來了

    娃,你們搬上小板凳幫嬸佔個座位

    嬸子炒好噴香的花生,就把你們的小褲兜裝滿

    父親從集市上回來了

    柳藍裡裝著豬肉、鮮菜、松花蛋

    還裝著很多一毛錢一掛的小花鞭

    這都是盼了整整一年的故事

    這都是鄉村風味的年關

    大哥端著簸箕在前邊行走

    成群的我們組成了隊伍的形狀

    就那樣看著大哥貼上對聯、掛上門籤

    然後抗來一顆蓬青的大竹子

    竹葉間火紅的線球

    飄動著人們對新一年的期盼

    大年初一的爆竹從五更天便響聲遍地

    孃的灶間裡天一亮就煮好了水餃、湯圓

    新衣新鞋將我們的童年又一次好好打扮

    然後這家那家開始為長輩們拜年

    小小的衣兜,很快被水果糖塊擠滿

    在資訊時代的今天

    年開始融進更多的時代文化

    人們過年的生活需求

    也開始由基礎的飯食、菜餚不斷向精神文化拓展

    但傳統的年味依然被我們銘刻在心

    那是故鄉的深根,始終在我們的夢裡延伸、留戀

  • 6 # 興安情韻

    現在生活好了,天天過得都是過去想都想不到的年景。對年的渴望成了對假期的盼望。想想小時候,那是真盼過年啊,因為過年才能穿上一年一身的新衣服,過年才能吃到三盤子兩大碗的各種有肉的菜、可勁吃上幾天大米白麵、管夠吃上幾斤瓜子糖塊,能得塊八毛的壓歲錢……

    小時候,我家住在林場,物質方面比起城鎮稍有差距。一年到頭才能穿上媽媽給做的新衣服和新鞋。那時候買布需要布票,家長都是精打細算來掂對孩子們的穿著,每個孩子買幾尺布料都算計的可丁可卯。我們在林場,到局址的時候很少,買布料是個難題,買什麼樣的花色更是無可選擇。有時候下山趕上鎮上的商店沒貨,只得等下一次再說。我們買到的布料通常是先到先挑者剩下的,花色難有如意。我記得有一年一位鄰居幫助買來的布料是一種黑底帶著小碎花的,顏色特別暗,我很不喜歡,嘴撅了好幾天。為了安慰我,說服我,姐姐他們還特別誇張的說那個花布如何如何好看。不過,我對每年媽媽做的棉鞋非常滿意,因為,媽媽在我的棉鞋口上特意加上了一圈毛邊,就是大人穿的一種大衣毛領剪下來,裁成一條一條的,每年用上一條,縫到我的鞋口上。穿上這種延了花邊我的鞋,心裡美滋滋。

    小時候,對聯全都是過年現寫。臨近過年,會寫毛筆字的人就成了大忙人。有時候連寫幾天,寫毛筆字的人胳膊都累得抬不起來。肚子裡的過年詞用了一遍又一遍,等過年的時候,小夥伴們讀著家家戶戶的對聯,經常能看到同款。

    勤勞的人家,年前最大的一項工程就是殺年豬。山裡人殺年豬都找幾個幫手,在屋外支上大鍋,燒開水退豬毛。然後,卸肉,剔肉,烀肉,灌血腸。幫忙殺豬的人,加上家裡尊敬的長輩、平時走動頻繁的好朋友大吃一頓,末了,在把殺豬的大燴菜給左鄰右舍都送去滿滿一大碗。

    平常素日,老百姓的餐桌上就是土豆,烀土豆、燉土豆塊、炒土豆,再就是大頭菜燉土豆,偶爾吃點白菜、蘿蔔。過年的時候,最愛吃的菜就是把曬乾的豆角絲泡發、焯一下,用肉絲炒了。我家的餐桌上還有兩道菜,是每年必做的,一道是澆汁魚,一道是酥白肉。澆汁魚就是把魚掛上糊炸了,再澆上湯汁。酥白肉是把肥肉片掛上麵糊炸了以後,再掛上糖漿,又香又甜非常解饞。除了除夕這天晚上,這種費事的菜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做。

    好吃不過餃子,不管條件如何,三十晚上都包餃子吃。餡料無非是豬肉大頭菜。三十晚上的飯菜真是太豐富了,每一年都感覺只有三十晚上的飯是吃的最飽最撐的。

    吃完餃子大人就給壓歲錢。那時候大人給的壓歲錢都是毛八分的。大一點的孩子認識錢,小一點的都不知道幾毛幾分幾元是什麼概念。我記得我們鄰居一個小妹妹不認識錢,她媽媽給她兩毛錢,給她哥哥姐姐每人一元錢,還告訴她,說她的錢多,給那個小妹妹樂夠嗆……

    放好了自己的壓歲錢,就該出去拜年了。見到左鄰右舍的大人都要問一聲張叔李嬸的“過年好”。還要行禮。大人高興,也回一聲“好,好,過年好!”然後把瓜子、糖塊給抓一把。為了得到過年的這些禮物,我們是誰家都去拜。兜子裡的瓜子糖塊裝不下了,放回家接著拜。每到過年,吃瓜子吃的舌頭都發麻,長大才發現個個大門牙上都有個豁,都長了“瓜子牙”。

    過年的時候,不用擔心為家裡做活。三十白天,和小夥伴一起幾乎把所有好朋友家都走一遍,走到誰家玩到誰家,把平時玩的所有遊戲都玩一遍。家家都是一幫一幫的孩子。

    跟平時不同的是,晚上也要玩個通宵。山村裡沒有路燈,但三十晚上,小夥伴們手裡多了一個個小燈籠。拎著燈籠可以走街串巷不怕黑了。我的燈籠是用四方形的木架子,四面鑲上玻璃做成的,玻璃上還貼上用寫對聯、福字剩下的紅紙條剪的小花。這樣的燈籠很吸人眼球的,也很招人羨慕。大多數孩子拎的就是一個罐頭瓶,瓶口拴上繩子,用小木棍一提就是一個燈籠了。家裡,從院子到屋門口凍幾個冰燈點上才有等。稍微將就一點的,在院子裡支個燈籠杆,掛上大紅燈籠。這是過年才有的風景。

    禮尚往來。媽媽也要把自己家的瓜子糖塊特別留出來一些,給來拜年的孩子。等衚衕慢慢冷清,孩子們拜完年鑽到誰家玩起來了,大人們才能出來拜年,他們去拜的一般都是比自己年長的人。

    我們村最大型的集體活動是扭秧歌。把學校的大鼓抬出來,找個會吹喇叭的人樂隊就建起來了。參加扭秧歌的都是村子裡性格活躍的人或者高年級的學生。參加扭秧歌的女人春節之前就得把自己頭飾紮好。用彩色紙做成小花,扎到木枝條圍成的頭罩上。有手巧的,上面還扎個花蝴蝶,扭起來的時候花蝴蝶顫顫巍巍的,像活了一樣。扎腰的綵綢子不夠,就用自己家的被面,往身上一披,扭得那個歡興。秧歌隊一般初一、初三、十五扭,走街串巷,誰家院子大就上誰家院子裡扭一圈。主人家高興,到門口放一掛小鞭,就把氣氛引上了高潮,秧歌隊扭的更歡了。

    好吃好喝好玩的好光景一般也就到初二三就沒了。餐桌又回到了往日的寡淡,幾天的時光日子卻千差萬別。那些日子最難受了。捱到十五,媽媽把過年留出來的東西拿出來,解解最後的饞,就一點盼頭都沒了,只好苦熬下一個年……

  • 7 # 筆墨藏龍

    談起兒時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很多人都說越來越沒意思。

    我家住農村,回想以前的春節,熱鬧,喜慶。為什麼說春節越過越沒意思了呢。我總結了幾點,

    第一:就是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而有的兒時夥伴為了生活工作過年回不來。而有的卻是徹底把家搬走了。而現在和以前比,現在每家都一個孩子,小孩子沒有我們那時少很多。

    第二:就是以前的一些風俗習慣有的越來越淡出我們的年節了。

    第三: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以前小的時候,總是盼望著過年吃好吃的。而現在平時吃的不比過年差,所以興趣就沒以前那麼強烈。現在過年過多的成為了一種儀式感。也成為了回家看望父母的一個長假。

    第四:以前過年,那時候沒電腦,沒手機,都是大家一起出去玩些戶外遊戲。例如打爬犁,打雪仗,放鞭炮之類的。而現在的孩子,包括大人,多數選擇宅在家裡。

    不知大家是否有和我一樣的感受呢。在這裡我也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 8 # 合肥寶迅

    想到快到春節了,不由地想起兒時過春節的味道。

    小時侯過春節年味真濃,放鞭炮,貼對聯,有肉吃,那時一年難得有幾回肉吃,大年初一早,有新衣服穿,這都是我影響最深的了,還有押歲錢,提起押歲錢,我想起了有一年押歲錢的經歷。

    我們家那時生活很困難,弟兄姐妹七八個,人口多,三十晚給押歲錢,我媽給我五個一分的硬幣,我高興不得了,大年初一拜年時,到小夥伴們面前炫耀,當拜年走到一家小女孩家時,我拿出五個一分的硬幣,給小女孩看,那個小女孩掏出一疊一角的紙幣來,叫我數一數她媽給她多少押歲錢,我那時才三四歲左右,多少錢還分不清,把一角當成拾元數,數了十張,我說你媽給你一百元啊,她睜大眼睛高興壞了,我羨慕地看著她,那時他父親有一個正式工作,家裡條件當然比我家好得多。想到這把一角當成拾元數,我想好笑,自己又笨又可憐,即沒有錢,還到處炫耀什麼呢?

    現在過春節,家人給孩子押歲錢都是幾百上千的,要啥有啥,幸福極了,但比起我們那時兒童時代,小夥伴在一塊玩兒,你追我逐,藏貓貓,過家家,彷彿少了不少,那時大帶小玩,小結伴玩,現在小孩在家一個玩,我想現在的兒童過的春節和過去的兒童過的春節,就這個有所不同吧!

  • 9 # 一條奔流不息的小溪

    說起兒時的春節和現在的春節有什麼不同,那差別可就大了。

    小時候最盼的就是過年,“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從臘八那天就開始盼,大人們就開始著忙活年貨。心靈手巧的媽媽們開始給一家人做新棉衣,棉襖棉褲棉襪都絮上新棉花,布都是自己家織的粗布塊,放石頭上捶捶,粗硬的布料就變得柔軟了,大人的衣服大多黑色、藍色的居多,而孩子們的則用花條紋,有的是藍色加白色,有紅色加白色的,裡子統一的都是藍色的粗布。我的母親是織布能手,不僅能織條紋狀的,還會織方塊狀的,我們兄妹的棉衣上就會有各種別人家沒有的花樣,再加上母親盤的蝴蝶扣,讓其它小夥伴們看直了眼,讓我們兄妹賺足了面子。

    爸爸們就負責置辦年貨,那時,家家都喂著大肥豬,到過年的時候,有的家把豬賣掉,就有錢值辦年貨了,有的家乾脆自己在家都宰了,然後賣給周圍的鄰居們,自己不僅能剩塊好肉,那豬下水的也是招待客人的一道好菜。

    “二十八,貼畫畫”,到了臘月二十七八,家家都開始貼春聯,春聯都是自己寫的。那時,我的父親就開始忙活起來,準備好筆墨紙硯,紙是一大張紅紙,摺疊好割開,我們兄妹就包攬了割紙這個任務,為了在父親面前表現,我們兄妹就會各顯神通,我呢就用口水把邊沾溼,然後順著撕,這樣往往會把邊撕的參差不齊,被父親嫌棄,妹妹用剪子裁,往往是一茬一茬的,雖說不傷大雅,但還是不夠美觀,哥哥最聰明,把高粱杆揭開,用它鋒利的外皮,割出來的紙整整齊齊,被父親連連稱讚,我和妹妹只好乾瞪眼,卯足了勁,在貼春聯的時候和哥哥爭個高低。在那些裁壞的紙上塗鴉,是我們兄妹最開心的事,我們拿著寫得橫七豎八的字去向父親邀功,父親就會指著我們的花貓臉哈哈大笑,這時我們兄妹你看看我,我看你,也就相互笑做一團。母親這時已蒸好了幾鍋的大白饅頭,包子,熱騰騰的冒著香氣,我們就會一窩蜂的跑過去,抓起就往嘴裡塞,往往是被包子裡的熱氣燻傷了嘴,疼的哇哇直叫,母親這時就會笑著嗔罵:“猴急的啥,去去先把豬蹄子洗洗,一手的黑咯粑,過年不知道個乾淨。”

    到了大年初一,劈哩叭啦的鞭爆聲嚇得雞飛狗跳,把整個大地都震動了,我們半夜就起床去拜年,有父母親領著,在本家的軸上拜完年後,我們孩子們就解放了,一群孩子湊到一起,挨家挨戶的去要核桃,孩子們進門就磕頭,嘴裡喊著“給您磕頭了爺爺奶奶,給核桃吧!”這時,家家都很大方,一人一個,絕不跑空,一遭下來,每個孩子都收穫滿滿,衣服兜裝不下,用圍巾包,帽子兜,各有妙招。吃了早飯拜年就結束了,孩子們都拿上自己的核桃和夥伴們炫耀一番,然後就玩起了最受歡迎的投“窯窩”的遊戲,一個孩子對上一個核桃,一大把放在一起,往一個小洞裡投,誰投進去算誰的,最後,在各家大人喊吃飯的聲音中結束遊戲,誰贏了,帶著戰利品沾沾自喜,輸了的,也不氣餒,暗自打氣,卯足了勁盼下次能有好運氣。

    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放煙火,旗袍帶著哨音飛上天,還有降落傘,等在空中開出一朵蘑菇樣的花後,孩子們都一窩蜂的湧上去,搶落下來的小傘。最熱鬧的就是拉火鞭,拉鞭的人,手裡拿著一頭,用菸頭點燃另一頭,迅速的拉起就跑,這時,煙花隨著跑動的腳步飛舞,像一條飛舞的火龍。膽小的跑幾步就丟掉了,有的膽大的,就把火鞭舞起來,只見,一條火龍騰空飛起,圍著他忽高忽低的旋轉起來,好像在和他一起嬉戲,尖叫聲,喝彩聲把整個天空都振動了,新的一年就在火龍的飛舞中開始了!

    過了正月十五,這年也就算是過完了,人們都又開始了一面的忙碌。

    兒時的年,承載著一家人滿滿的幸福,是熱鬧的,快樂的,充滿激情和希望的!

    現在過年,是留守在家的老人盼望在外的孩子們歸家的日子。在外漂泊的人,不論是農民工,還是機關單位的工人,各個部門的領導,在外就讀的學生,混的好的,落魄的,有車的開車,沒車的,預訂車票,都會在年三十那天趕回家。吃著父母不停的夾給你的飯菜,聽著他們熟悉的嘮叨,看著他們那張皺紋裡都溢位來的喜悅,漂泊心就像靠了岸的小船,停靠在溫暖的港灣,踏實下來。

    初一還是要拜年的,大人們也就在本家裡走上一圈,說上幾句吉祥話,對著祖宗的牌位磕個頭,在世的長輩也不用磕頭了,孩子們也都不在稀罕核桃了,他們更期盼的是過年的紅包,紅包到手以後就不出門了,躲在家裡看電視,上網打遊戲,除了幾個調皮的孩子點幾根炮仗,很難看到孩子們一起遊戲的影子了。吃了早上的餃子,男人們便聚在一起喝酒打牌,女人們也大多聚在一起打打麻將,家裡有客人了大多都選擇下飯店。過了初五,人陸陸續續都返回了各自工作的地方,年十五家裡又只剩下老人了,煙花自然要放的,只是已沒有了觀看者的笑鬧聲。年,就這樣,在老人的期盼中溜走了。

    現在的年,已經沒有太多的年味,有的只是老人們盼望的眼睛和失落的心吧。

  • 10 # yuanfen76518711

    我是一個70後,說說兒時的春節和現在的春節有什麼不同。

    兒時的春節,餃子是唯一的奢飾品,而現在的春節,除了餃子,雞鴨魚牛羊,海鮮,各種水果,反季蔬菜應有盡有。

    兒時的春節能穿上一件幾塊錢一尺的花布衫就很不錯了,而現在的春節,各種時尚服裝,只要你看上眼都能買到。

    兒時的春節娛樂方式,是錄音機,收音機,黑白電視機,現在的春節,網路,KTV,夜市等等等等。

    ……

    從兒時的春節到現在的春節,隨著國力的增強和國家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在學校與其他孩子鬧矛盾,家長到學校大鬧,對孩子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