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中666
-
2 # 道中道道而道
歷史上,清朝是最頻繁的抗戰王朝,其次是明朝。追求“天子守國門”的明朝,在對外戰爭中取得了極高的戰績。
明朝分別和葡萄牙與荷蘭之間有過兩次戰爭。雖然經歷了許多挫折,但最後四次戰爭皆以勝利告終,明朝的對外戰爭可以說非常激烈。所以這裡有個問題。為什麼明朝可以打敗如此強大的西方列強,卻未能打敗清朝,最終崩潰?
事實上,明朝經歷了歷代王朝都經歷過的內部鬥爭,一個無論怎樣強大的王朝也終會因為內耗而走向覆滅。一方面,內耗導致明朝國力衰退,如闖王李自成的出現。另一方面,內部鬥爭使大量人才流失,如秀才范文程。他主動投靠努爾哈赤,並積極為滿清獻計獻策如:討伐明朝、進軍北韓、穩定蒙古等等。另一個例子是吳三桂,他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自願充當滿清的開路先鋒。諸如吳三桂這類明朝武將不在少數,可以說明朝八成的天下都是這幫降將打下來的,清兵只需要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
3 # 許多謙0768
大明的天下傳到崇禎手裡時,已然是一個爛攤子,內憂外患,岌岌可危。除了做為農耕主業的國家遇到了小冰川期這一天災以外,主要還是內部鬥爭嚴重。
在朝廷,閹黨與東林黨爭鬥不已,大明的文武百官相互傾軋,沒人肯做實事。在遼東,清兵虎視眈眈,遼東的大半領土已經淪陷於敵手。明兵退至遼西,守著寧遠、錦州幾座孤城,與清兵苦苦相持。
在明朝末年,財政枯竭,邊軍的軍餉發不出來了。崇禎帝在接到胡廷宴的奏疏剛過三天,薊鎮監軍太監劉應坤上報說,薊鎮兵士已經五個月沒有發餉了。
而作為大明九邊之一的固原鎮,靖虜邊堡缺餉兩三年,臨鞏邊堡缺餉五六年,總額達二十多萬兩,邊軍士兵從“典衣賣箭”,到賣兒賣女;從之前只是“沿街乞食”,後來是離隊潛逃;從只是暗中發發牢騷,到是公然鬧事,討要餉銀,明朝別說解決遼東事了,能守好遼西真是大部分邊軍官兵有節氣。
崇禎帝也想很快解決這些難題,不過剛才我們說朝廷內部鬥爭的沒人辦實事,崇禎執政經驗又太淺,他的做法很急於求成,在劉宗周奏疏中可以看出。
劉宗周奏疏寫道:陛下勵精圖治,日夜操勞。早上發出命令,晚上就要考查成效。您以為這樣就會解決問題,天下太平,其實大不然。孔子說欲速則不達,貪小利則大事不成,陛下您最近的所作所為,正是有些急近功而貪小利。今日陛下所急的近功,不正是“遼事”嗎?當此國庫空虛、財用枯竭之時,傾盡天下之力以養飢軍,軍則愈發驕衿自重。聚天下之兵以圖與清兵一戰而定勝負,而戰機遲遲未到,這實在是下策啊。今日陛下所貪圖的小利,不正是軍餉嗎?陛下急於解決軍餉問題,致使全國各級大小部門用心於剋扣搜刮,卻忘了官員對百姓的安撫之責。上級官員一味向下級官員催促賦稅銀兩,如此一級壓一級,最終使百姓終年勞苦,沒有安寧之日。
這個奏疏反映了當時如果為了解決財政而用心於剋扣搜刮的話,百姓就要反啦,果然,遼東事還沒有解決,李自成、張獻忠卻出現了,最終大明沒有亡於外患,卻亡於了內亂。
-
4 # 海盜金銀島
東林黨人為一己之私利廢除了礦業稅、工商稅等課稅來源;明朝禁海閉關,對外貿易不暢,崇禎不明財政,只是一味向農民加徵“遼響“、“剿響”,無異飲鴆止渴;政治上無統馭時局之大觀,內即不招降農民軍暫封“平西王”,外亦不緩計和談清。經濟政治外交皆失策,軍事戰略無清醒頭腦,戰術上還瞎指揮,武官動則得究被砍頭,實則自取滅亡!
-
5 # 歷史黑白灰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具有二億人口的大明王朝和僅有十幾萬人的女真的小部落爭鬥中,勉強稱得上勝利的戰鬥也僅有寧遠和寧錦兩次戰役,這也僅僅是阻止了滿清進攻的勢頭,雖然打擊女真人的進攻鋒芒,但這樣的戰鬥不要說實質性的打擊,甚至還消耗戰都算不上。
明朝的皇帝中從永樂皇帝朱棣這個真正有作為的帝王死後,朱元璋的直系後代裡一些人可以說人品優劣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平庸,可以說沒有出過一個真正有大才能的,在其後200多年間,也沒能再現乾綱獨斷,重整河山的人物,反倒是出了不少類似正德、嘉靖、萬曆和天啟這樣的活寶帝王。
這樣的庸才後代也真的有好命,如果早些出現起義軍和滿清,可能早就結束這個朝代了,可明朝又絕對是一個很幸運的朝代,當時它的周邊根本就沒有一個能夠直接威脅到它政權的勢力存在,這也是在長達六十年的明清對抗中,完全可以在滿清沒有長成禍患的時候,只要多加關注,再派幾員名將就可以就可輕易一舉解決遼東問題。
其實當時的女真騎兵雖然勇猛異常,但對於沒有長成的滿清來說,他具有一個解決不了的致命弱點——人口單薄。吳三桂在山海關引清兵入關,當時也才區區不到百萬的人口,用於作戰適齡男子也不過十來萬人。當時的明朝只要能夠放開手腳,將帥齊心、認真組織一場戰役,徹底擊潰還是小幼苗的滿清,僅要一次消耗戰,以明朝當時的國力,就可以讓當時的女真後面二十年都緩不過勁,再加上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條法則,周邊的蒙古或北韓就能幫大明解決這個心頭大患。
明軍戰鬥力低下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是明清之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也是徹底暴露明朝軍事實力是紙老虎。當時明朝正規軍出戰,大約十萬人,而女真則大約是六萬人左右,而且明朝擁有當時先進的各種火器,這在當時世界軍隊裝備上來說也是先進的。清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
將帥任人唯親
明軍的總指揮楊鎬居然一個文官,其人品德不錯,但在軍事上是一個飯桶,可這個軍事能力低下的文官深得萬曆皇帝喜歡。明朝在用人上更傾向於採用政治上可靠或者皇帝信任喜歡的人,而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個能力平庸的人往往僅憑藉皇帝的信任而爬上高位,從而導致巨大的連鎖問題。
最高決策能力低下
最高決策者的無能以及逃避責任,整個明朝幾乎處於半癱瘓狀態。在這期間,不僅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因勢坐大,關外的滿清軍隊也不斷侵擾內地。在山海關被吳三桂開啟以前,皇太極的部隊曾經五次繞道入關,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正真的抵抗。當大明的最高領導層出現嚴重問題的時候,整個機構就象一個癱瘓的病人,連翻身都極其困難,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訓練度及後勤保養極差
明軍出征之時殺牛祭旗。這時出現了一個風證奇蹟的時刻,由於武器的長期保養不良,軍士的戰刀居然鏽蝕,三刀都沒有把一頭牛殺死。這可是明朝準備九個月,耗資幾百萬兩白銀啊。
前有因後才有果,接下來在最後的明清戰爭中清軍一直主導著戰爭,最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努爾哈赤的部隊在短短不到十天的時間裡,重創明軍。當時明朝的四路軍隊被滅三路。這一戰,清軍僅損失5千多人,而明軍至少被滅6萬,雙方戰損比最少為1:10,這可是冷兵器時代的戰果啊,這絕對是戰爭史上的奇蹟,這也是為什麼龐大的大明王朝敗給了小小的滿清,其實看看過程,最後的結果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
6 # 你們的雲爺
從一開始就沒有機會解決遼東問題,本來是東蒙地盤,最後女真人佔據,女真不同於蒙古,並未開化,所以表示和平相處,明朝也就順勢封了個官,可是明朝的政策過於腐敗,對待自己人都是剝削,對待少數民族更是剝削,民族矛盾已經上百年,女真人早就跟明朝開始戰爭,不過是李成梁過於強勢,李成梁死,李如松也在對蒙戰爭中陣亡,遼東局勢可以說就是一層窗戶紙,這是必然的情況,遼東地區的各族是反抗明朝暴政的,滿族人對待遼東漢人跟關內漢人是有區別的,遼東漢人也是他們自己人,關內漢人就是奴隸了,因為遼東漢人跟女真人相互雜居百年,早已經融合,清軍入關根本不能算外族入侵,這是治下少數民族反抗暴政,明朝沒有漢唐的文治武功,沒有宋朝的經濟水平,偏偏是中國剝削平民最嚴重的朝代,稅收比例中國歷史之最,政策對外對內都沒有迴旋餘地,要不就你是爺要不就我是爺,遼東地區從開始就不可能解決,軍事垃圾,經濟又支撐不了大規模戰爭,對內又剝削百姓,崇禎帝改革是好出發點,可是志大才疏,所有的過錯都可以彌補,但是是在魏忠賢在的情況下,魏忠賢不在,所有的一切都是致命的不可彌補的,張居正的官紳一體交稅納糧,實行不到十年,東林黨人主政就開始取消,然後變本加厲剝削百姓,軍事是需要財政做後盾,沒錢,就開始加稅,還沒錢就開始裁撤,李自成要不是裁撤驛站,他到死也不會想到造反,農民造反是掀不起風浪的,怕就怕公務員造反,公務員造反是崇禎逼的,關內遼東同時爆發戰爭,如果是漢朝唐朝,這或許不算危機,但是東林黨充實的明朝這就是問題,最正確的方式就是跟遼東和談,集中全力平定關內,然後勵精圖治二十年,以強大的國體滅遼東,可是明朝是怎麼做的,崇禎想和談,不想擔責任,幾次被他秘密派去和談的人都是被崇禎賣了,東林黨就跟今天天天叫囂跟美國對抗的那些吹子鍵盤俠一個逼樣
-
7 # 安定郡小書生
我是安定郡潛夫,潛夫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遼東問題的根源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直接的矛盾。
當時的大明帝國存在三種經濟形態,北方的遊牧經濟形態、中原的農業經濟形態、南方的商業經濟形態。
北方以努爾哈赤為代表的遊牧經濟羨慕中原農業的富饒,積極從遊牧文明向農耕文明轉變。中原以崇禎皇帝為代表農業文明遭遇到了小冰川期,農業生產凋敝,兼之土地高度兼併,農民生活極度困難。南方以士族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萌芽經濟、小商品經濟的興起,土地、作坊、商鋪、海外貿易等高度集中在士族手中。
大明王朝的維持、作為當家人崇禎嚴重依賴南方經濟的支援。然而皇帝代表的農業經濟,一方面要抵抗北方遊牧經濟的侵略,另一方面要從南方的商品經濟中徵收大量銀子,還要遏制士族的土地壟斷,保護農民的生存根本。
就這樣,大明王朝就夾在北方遊牧民族和南方士族之間,代表的農業經濟又嚴重凋敝,現在的皇帝其實是非常弱勢的。
用大白話說:皇帝自己口袋基本沒錢,努爾哈赤的手還經常往大明朝廷的口袋裡伸,南方士族口袋飽滿,但不情願給朝廷掏。最後,女真人窮怕了,闖了進來,來了個一鍋端,士族的土地一部份讓人家圈起來養馬了,一部分給農民種梁了。
我是安定郡潛夫,一家之言。倉促之間,手機輸入,可能有些表述不精準,貽笑大方之家了。
-
8 # 赤虎煞
其實滿清對大明朝實施的是與現在美華人相同的手段,在軍事上壓制,經濟上滲透掠奪,搶奪人口奴役,在不斷的軍事襲擾,使明朝將大量軍事人員和資金用於國防防禦上,同時利用天災民亂朝廷注意力在國內鎮壓時,入關搶掠人口作為奴隸,一破壞邊關基礎建設,二掠奪財富物質人口壯大自身實力,奴化漢民讓這些人的後代在思想上接受滿清主子的奴役,甚至作為間諜打入大明朝做內應。三在內應情報支援下針對明朝對農民運動鎮壓佔有優勢時,不斷騷擾邊境迫使明軍主力鞏固邊境從而加大農民運動的破壞力度,加劇明朝生存環境的惡化削弱朝廷對地方的權利影響力。對商人進行腐化吸引,癱瘓大明經濟財務稅收物流供應,讓明朝難以用經濟手段調劑平復天災引起的物質匱乏民亂。如此一來,大明朝疲於國內民亂不能顧及邊疆和周邊國家軍事經濟往來只能任滿清由一個治下的少數民族勢力成為一個可以威脅大明生存的武裝集團。並在李自成攻陷紫禁城成立大順政權,崇禎自縊於煤山。在打著驅除民亂恢復大明的口號下在吳三桂放清入關幫助下竊取了中原立國號清。又在大興文字獄和留髮不留頭的暴力去發易服肅清運動中和早期內應和商人和大地主利益集團的幫助下開始了滿清在中華大地的統治。
-
9 # 白馬非馬1001
崇禎在位期間,
飛鳥未盡良弓早折,
狡兔仍在走狗已烹。
多大的家底都得敗光!
-
10 # 關河南望
確實,明朝有很多機會可以一舉解決遼東地區的叛亂。
但不幸的是,明朝卻敗給了滿清,導致中華走向了災難。
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有四:
一,明朝末年的政府不作為,無能,腐敗,黨爭頻繁。
在明朝後期的時候,閹黨和東林黨的爭鬥早已將朝局搞的混亂紛紛,所謂的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文官集團早已經拋棄了自己的理想,反而將自身的利益放在國家利益的前邊,他們腐敗,無能,以文御武的陋習更是導致了軍隊在一群不懂軍事的文臣指揮下結局只有覆沒,戰敗。所以對於明朝的滅亡,政府佔了很大的責任。
二,明朝崇禎皇帝的能力
崇禎自從登基以後,雖然勤勉(算是除了朱元璋以外,第二個勤政的皇帝)但其缺乏戰略眼光,做皇帝的沒有自己的意見,反覆無常,說信任就無條件的信任,但又會忽然之間不再信任,導致戰略要地的督撫們被反覆撤換,不能堅持一個戰略目標,明朝的滅亡和他的能力也是很有關係的。
三,明朝在天災的面前還有人禍
明朝末年的天災之下,農民起義頻發,吃不飽飯的農民往往被一蠱惑就成了流民,隨時就能殺官造反,這也是當時的剿匪剿不完的主要原因,流民們被趕到東邊跑西邊,趕到西邊跑東邊,政府軍疲於奔命,苦不堪言,解決不了內患,攘外也就無法談起了。甚至政府想要先攘外再安內也做不到,這些人總是平了又反,反了又平。
四,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讓滿清撿了便宜。
在明朝的縱容和扶持之下的努爾哈建立了後金,他反明的時候勢力已經十分強大,但在明末天災大亂局面下,依然三代人幾十年都沒能,也沒想過真正的入主中原,正是因為李自成攻破了北京,駐守邊關的吳三桂部放滿清入關,才導致滿清在明朝和農民軍的相殺中撿了大便宜。
回覆列表
明朝的強盛在於其前中期,武將衛國,文臣治天下,推翻元朝統治的弊端,建立欣欣向榮的大明王朝,然而在明朝末期,各級官員腐敗,朝廷宦官專權,結黨營私!為了爭奪利益,內鬥不止,加上外部臺灣問題,日本侵略問題,滿清問題,導致明末已無力招架!就連鄭芝龍這樣的功臣世家也腐敗其中,最後悲哀的降於滿清。
而滿清則此時到處宣傳明朝將滅,到處擾亂明軍將領,同時由於滿清八旗軍的勇猛,人心所向,推翻腐朽不堪,漏洞百出的末代明朝,勢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