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開孫藥師
-
2 # 小克大夫
首先柳氮磺嘧啶、美沙拉嗪、奧沙拉秦都是治療炎性腸炎的藥物,主要用於急慢性的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的治療,但是柳氮磺嘧啶屬於磺胺類的抑菌藥物,而美沙拉嗪和奧沙拉秦屬於氨基水楊酸類製劑,所以作用機制也是各有異同。下邊小克為大家一一解析這三種藥物之間的區別?
1、柳氮磺嘧啶可以分解為氨基水楊酸和磺胺嘧啶,而這種藥物的透過一些轉化使得藥物有效成分與腸道結蹄組織聯合後會長期在腸壁及粘膜組織中存在,而且還能抑制前列素的合成和炎症介質白三烯的合成,起到抑制細菌消炎的作用,但是服用柳氮磺嘧啶期間要多喝水,避免藥物毒性過大損傷肝腎,而且還能避免藥物結晶堵塞尿液及血液迴圈。2、美沙拉嗪主要成分是氨基水楊酸,主要作用機制也是抑制前列素的釋放和炎症介質白三烯的合成,但還有抑制中性粒細胞的脂肪氧化酶活性,使得中性粒細胞的很多作用受到抑制,還有抑制血小板生長因子的合成,最終起到腸壁炎症反應的抑制作用,這種藥物對於肝臟的傷害很大,所以注意定期複查肝功,避免引起藥物性肝炎。3、奧沙拉秦主要成分和美沙拉嗪一樣,而奧沙拉秦主要是在小腸吸收,經尿液排洩,而有效的藥物成分達結腸部位後其偶氮橋在細菌作用下斷裂,分解為二分子5一氨基水楊酸並作用於結腸炎症粘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炎症介質白三烯的形成,降低腸壁細胞膜的通透性,減輕腸粘膜水腫。主要副作用還是肝腎功功能的損壞。因此這三種藥物主要成分都是氨基水楊酸,作用都是抑制前列素和炎性介質白三烯的合成而起作用抑菌作用的,但是不良反應還是比較重的。
柳氮磺吡啶、美沙拉秦和奧沙拉秦均為氨基水楊酸製劑,是臨床上治療輕、中度炎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等)的首選藥物。這三種藥物在體內都是透過5-氨基水楊酸來發揮抗菌消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的。
雖然柳氮磺吡啶、美沙拉秦和奧沙拉秦在體內最終發揮治療作用的藥效成分相同,但三者之間還存在者許多不同點,如下:
(1)化學結構特點:
柳氮磺吡啶
美沙拉嗪
奧沙拉嗪
柳氮磺吡啶是5-氨基水楊酸與磺胺吡啶的偶氮化合物;美沙拉秦為5-氨基水楊酸;奧沙拉秦為兩分子5-氨基水楊酸的偶氮化合物。
(2)吸收特點:
三者在體內起效的成分均為5-氨基水楊酸,但直介面服5-氨基水楊酸,會在胃和小腸迅速吸收,使到達結直腸的藥物量很少,難以達到治療所需的藥物濃度,無法起到抗炎作用;另一方面吸收入血的藥物又會對身體其他組織產生副作用,尤其是腎臟。柳氮磺吡啶和奧沙拉秦為5-氨基水楊酸的前體藥物,前者口服後小部分在胃吸收,大部分可到達迴腸末端和結腸被細菌分解產生5-氨基水楊酸,後者口服後幾乎能全部到達結腸,被細菌分解成2分子的5-氨基水楊酸。美沙拉嗪雖為5-氨基水楊酸,但透過特殊的製劑工藝,製成了時間依賴型或pH依賴型的緩釋製劑,使其能在結腸定位釋放5-氨基水楊酸。
(3)服藥劑量:
根據三種藥物含有效成份5-氨基水楊酸的量,可以計算出柳氮磺吡啶1g相當於0.4g的美沙拉秦和0.4g的奧沙拉秦。但服藥劑量不僅要考慮有效成分的含量,還要考慮製劑在體內的吸收、代謝等過程,因此柳氮磺吡啶的常用劑量為3~4g/d,分次口服(3~4次/日),美沙拉秦2~4g/d,分次口服(3~4次/日),奧沙拉秦2~4g/d,分次口服(3~4次/日)。
(4)注意事項:
柳氮磺吡啶的口服劑型一般為腸溶製劑,服藥時要整片吞服,不能壓碎或掰開服用;而且應該在一天固定的時間服用,進餐時服用效果最好。服用藥物期間應該多飲水,保持高尿流量,防止結晶尿的發生,必要時可服用鹼化尿液的藥物。 美沙拉秦一般為腸溶製劑或緩釋製劑,服藥時宜整片吞服或掰開用水沖服,但不能壓碎或嚼碎服用;本藥物不能與降低腸道pH的藥物聯用。 奧沙拉秦為膠囊製劑,建議整粒服用,宜在進餐時服用,如發現漏服可立即補服,但不能同時服用兩倍劑量的藥物。
(5)不良反應:
柳氮磺吡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約為10%~45%,常發生在用藥的前3個月,不良反應分為劑量相關性和劑量非相關性兩類,主要與磺胺吡啶成分的乙醯體表型有關。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厭食、頭痛、噁心、嘔吐、胃部不適和明顯的可逆性少精子症。少見的不良反應有瘙癢、蕁麻疹、皮疹、發熱、變性珠蛋白小體貧血、溶血性貧血和紫紺等症狀。
美沙拉嗪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少於柳氮磺吡啶的50%,其耐受性更好,在治療開始時可能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一旦出現急性胰腺炎、白細胞減少症、心包炎、心肌炎必須停藥。
奧沙拉秦和美沙拉秦的不良反應發生相似,常見腹瀉,可有噁心嘔吐、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部痙攣、皮疹、頭痛、頭暈、失眠、關節痛、白細胞減少及短暫性焦慮等。一般不良反應較輕,可以逆轉。
柳氮磺吡啶、美沙拉秦和奧沙拉秦雖然為同類藥物,有效成分相同,但還是存在著一些區別,建議大家在服藥時還是多瞭解一些。
參考文獻
柳氮磺吡啶腸溶片說明書
美沙拉秦腸溶片說明書
美沙拉嗪膠囊說明書
炎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專家共識(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