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躺在向日葵上的貓咪
-
2 # 陌陌沫末
羅大佑,華語樂壇教父,華語樂壇總統山頭牌。大眾好像比較喜歡這麼稱呼他。那除了這兩個比較被大眾熟知的身份外,羅大佑還是一種文化符號,他是臺灣音樂界的異見人士,是兩岸小知識分子的啟蒙者。他的專輯《之乎者也》是中國第一張搖滾專輯。
-
3 # 心中的鳳凰城1971
上承胡德夫,候德健等前人,有時政敏感性,有時代使命感之音樂人,他站在時代的屋頂,悲憫而蒼涼,心懷故國蒼生,鄉愁家園,時世濟運,揮大毫寫大意,莽莽蒼蒼,渾厚如大鐘之聲,震人心魄。總而言之,大佑詞強於曲,曲強於強。開闢臺灣民謠之後大音樂格局。大宗師也。其音樂之批判力量,華語樂壇,唯崔健一人可略勝。而論及作品廣茂之境界,迄今唯一人而。
-
4 # 獨狼映畫
昨天還在音樂頻道上看見羅大佑和他的樂隊在唱歌,每次看到這個樂隊我就在想,這估計是中國發展最好的樂隊了吧。
每個成員單拎出來都是華語樂壇的領軍人物,都是王不見王的,加起來都快好幾百歲的人站在臺上唱歌的樣子依然那麼陶醉,那麼有感染力,我看見現場的人一直在跟唱,氛圍特別好。
唱的是羅大佑的那一首《皇后大道東》。
一首歌,就把我拉回到那個特別屬於他的年代。在田野間奔跑,和知了賽跑的童年;流水帶不走光陰,但時間卻改變了我們每個人。
大河彎彎向東流向的是那一個東方的明珠。還有那些熟悉的插曲,看到小販問還有空酒瓶買麼就想起啞叔和阿美,你的樣子就是倔強的阿郎和可憐的波仔。
這些一直伴隨著我們的青春。
有人說他偉大在於他的歌后面站著的是整整一代人,是能配得上中華民國這四個字的千萬張面孔和億萬顆熱血的心。
他是這代人的文化代表。
誕生於臺灣文化運動的亞細亞孤兒,是從音樂領域注入的一把強勁的火焰,綠色恐怖分子裡的諷刺更是直接的憤怒辛辣。
在兩岸時局不明朗的時候質問為何皇后大道再也沒有皇宮。
羅大佑擅長用反諷的手法來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感想,一樣的屬於這個時代但又超出這個時代。
他是第一個賦予作品除了好聽之外的另一層含義的人,他的憤怒並不是對誰傾訴,而是在像天公吶喊。
他總是保持著真誠和誠實,顯得格外厚重。
你能從中捕捉到時代的脈絡,人文的氣息,歷史的思考。
-
5 # 隔岸聽海潮
10年對一個功成名就的聰明音樂人來說,要麼退而另起爐灶要麼繼續摧枯拉朽。日積月累的《美麗島》有足夠理由告訴新成長起來的流行樂迷們,羅大佑當年是偶像後來是符號現在依舊是大師。
10年跨越多種曲風並發展得有聲有色對有羅大佑情結的歌迷來說不算奢侈,但對於那些以前對大佑音樂聞所未聞的新耳朵來說,《美麗島》也無愧流行音樂界的驚喜之作。從作品和羅大佑的關係來說,新專輯裡16首精細的流行歌曲絕對忠實原著,且透露著這個知天命男人對音樂形式和表達目的的新癖好和舊傳統。
羅大佑適合懷舊,但如他所苦惱的教父身份一樣,粉碎一成不變的偶像崇拜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與時俱進的新音樂風格來豐富樂迷腦海裡熟悉的和諧旋律。
羅大佑
羅大佑
“傳統大佑”和“新式大佑”在碰撞下巧妙互溶,這真讓聽者異常開心。作品依舊強調羅大佑一如既往對社會生活的敏感,不管是痛苦還是責任,只要他還屬於一個歌者,內心就逃脫不了他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對家國最大的掛念和反思。
首先請小心《伴侶》裡歌聲與鋼琴聲同步而出的突兀,然後丟掉你的耳朵,只讓靈魂醒著,還是那個“猙獰”的聲音,殘破而苦澀,《東方之珠》裡淡淡的餘韻倒是一次很好的重逢契機。上一張專輯中的《臺北紅玫瑰》彷彿還在耳畔,如今的《舞女》又“稀稀嬰踢踢踏”而來,這是大佑慣用的“伎倆”,舞起舞落、臺上臺下,終究還是逃不掉宿命的結局,而如果僅此結束,那也只能說羅大佑的浪漫詩情的又一次延續,一切還沒完!
《美麗島》的雄渾與壯闊不僅表現在音樂上,更是表現在一種民族的氣魄上,當今華語歌壇能把歌詞寫得直刺人心又韻味十足的也就這位老頭了,而他還在憤怒,絕不冷眼旁觀,《阿輝飼了一隻狗》裡的嬉笑怒罵就是最好的佐證。
當無數的音樂人被商業招安、苟且偷生時,還是羅大佑給了我們音樂以審美和深思的雙重愉悅,雖然Techno或Hip-Hop等新型別音樂元素的引用並不算太新穎,但做為一張史詩性的唱片,《美麗島》不僅是2004年華語樂壇的最強音,也會成為永恆的經典鉅作。
-
6 # 1024梨花壓海棠
有兩種音樂,一種叫羅大佑,另一種叫不是羅大佑。
任何一個時代羅大佑都是大寫的人,文化的底蘊,現實的批判,時代的烙印永永遠遠是那情愛所不能超越的。
-
7 # 通俗易董
羅大佑,當代華人音樂的領軍人物,絕對的音樂教父,我願意把羅大佑稱為是華語樂壇真正的大師!
華語樂壇,很難找到和羅大佑比肩的,60.70.80後出生的人是幸運的,趕上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羅大佑的歌曲,未必是最賣座的,卻是最出挑的那個。周杰倫這樣評論羅大佑:我覺得羅大佑是個時代性的歌手,什麼歌能流傳超過三年?很少,但羅大佑的歌可以,做歌手就是要成為歷史,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物,讓大家在想到這個時代的時候就想起他。
李宗盛也說過,他還在院校的時候,羅大佑就已經是巨星了,羅大佑當時是他的偶像,是他非常祟拜的一個人,羅大佑創造了臺灣音樂一個歷史階段。
羅大佑寫出了很多經典流傳的歌曲:如《戀曲1990》、《童年》、《皇后大道東》、《你的樣子》、《滾滾紅塵》、《光陰的故事》、《東方之珠》等等不勝列舉,功力著實不淺!
現在還在唱羅大佑的歌的人,大都是念舊的人,因為《童年》已逝,《戀曲1980》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都變了,但我們依舊懷念過過,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安靜的夜裡,一個人聽著羅大佑的歌,做一場美夢。
還是那句話,當今流行音樂很多,但都經不起時間推敲,而羅大佑的歌,經久不衰。
-
8 # 愛讀書的嘉莉妹妹
在羅大佑的歌裡,讀懂了一個時代
羅大佑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大概就是臺灣創意學者詹偉雄所評價的那樣:
羅大佑把個人的迷惘、失落、愛情都看成是天大的事,既是天大的事,就要用很多創造性的面向去看待,始終是沉鬱而孤傲的,時時把整個時代挑在肩上,連情歌都滿是滄桑的傷痕。
是的,作為一代音樂教父,羅大佑的使命感和責任心,讓他的歌裡承載了太多時代的印記,和對社會的深深思考。
他是漂泊的遊吟詩人,是憤怒的抗議歌手,是熱血的文藝青年,是憂患的思考者。
就像他在個人隨筆《音符旅程》中提到的:音樂不可能脫離人性而存在,也因此音樂是無法欺騙人的。
他把對人性、對社會、對時代的思考,全部凝結在音樂裡。
讀懂了他的歌,也就讀懂了一個時代。
01
鄉土之外的遊吟詩人
風在林梢嘆息
雲在碧空飄逸
你冷漠的笛聲
掠過青草帶來泥土的芳香
——1983年《牧童》
羅大佑是漂泊在鄉土之外的遊吟詩人,他的歌曲如詩般美麗深遠。
這首《牧童》如唐詩,在淡淡的哀愁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水墨畫,訴說著“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憂傷。
李志說,他在這首歌裡,聽到的全是孤獨。
羅大佑有一首歌叫《牧童》,我記得有一年冬天的時候,那時候我剛從大學出來,坐著綠皮火車,從南京去北京,那時候火車要十五六個小時,一路上我就聽一首歌,就是這首歌。
我聽到的全是孤獨,我到現在印象特別深刻,感覺我就是那個牧童一樣,特別孤獨,他是騎在牛背上,我坐在火車上,僅此區別而已。
我們又何嘗不是,聽到的全是孤獨。
每次點開《牧童》這首歌,總會在想,這個時代一邊向前跑,一邊又丟下了什麼?
當田園牧歌被鋼筋水泥取代;
當古老鄉村在現代化浪潮中吞噬;
當牧童的恬淡、悠閒與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脫節……
冰冷的灰色建築,切斷地不僅僅是生活與詩意的紐帶,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久居城市的我們,漸漸迷失在車水馬龍、鋼筋水泥之中,我們需要有一塊空地來釋放無處安放的靈魂。
米蘭·昆德拉告訴我們:生活在別處。
那麼,不如在這首歌裡尋找心中的田園牧童。
02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座觀音山
尋找在西門町的遊客
招牌身上隱匿去閒蕩
或許在太陽花底擁抱
青春的時光
——2017年《致觀音山》
《致觀音山》這首歌以遊子離開或歸來視角,詮釋不管離家或回家,觀音山總在原地守候的故事,它是羅大佑在2017年推出的第三波新曲。
而他也憑藉該曲,在2018年6月3日獲得hito流行音樂獎年度歌曲獎。
羅大佑是有故事的人,觀音山是有故事的山,而且是臺北市郊最多故事的一座山。
當有故事的人與有故事的山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情感漣漪?我們在《致觀音山》這首歌裡找到了答案。
談及這首歌的創作情感時,羅大佑形容:
“因為小時候我們家住開封街,因此從我們家一眼望過去就能看到觀音山,只要每次回來,它都屹立不搖在那,就像我的隔壁鄰居一樣,它很像從小看護你長大的母親、祖母、阿嬤這樣的感覺。”
也許,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座觀音山,它一直屹立在那裡,只是年少時我們未曾發覺,等到我們發覺時已不再年少。
就像烈酒,歷時越久,對童年的記憶就會愈加濃烈。
這也是60多歲的羅大佑,回到原點,重新審視自己生長的地方,心中所起的念頭。
艾青在詩裡寫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對土地濃烈仰之彌堅的情感,讓羅大佑在童年的記憶“觀音山”中再次找回了自己。
在有故事的《致觀音山》裡,我們聽到了往事的味道、家鄉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03
歌曲必須為固執的人性解圍
此生如此時 人在此洪荒林
大道 如春花來 夜是秋月明
彷彿當時我已 送別了昨日的心
當明日來到 幫我揮走我身上的雲
——2018年《夜是秋月明》
7月8日,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現實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期間,羅大佑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夜是秋月明》這首歌是羅大佑看過電影后的音樂觀後感,也是他對人性、良知、生命等主題的尊重與思考。
一直以來,大家都說羅大佑變了,他不再是那個黑衣、黑超和爆炸頭的憤怒青年了。
聽完這首歌就會發現,羅大佑並沒有變,他依然是那個悲天憫人的羅公,依然把社會和國家挑在肩上,用音樂來喚醒人們的良知。
他在微博中提到“歌曲必須為固執的人性解圍”,而這首歌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我希望透過不同的角度、快慢的節奏,電子與模擬樂器的對比,來描繪一個老生常談的關於[風花雪月]主題。但它又不止於此,它可能使我們對[安於現狀]和[為何進化]有更深的認識,它也可能使我們在笑過、哭過之後,面對清Fluence月,能繼續尋找自己的解藥。
羅大佑並沒有以說教的姿態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他只是用他的思考、他的體悟,在這首傳達情懷與善意的歌裡,以身作則著。
所謂的人文關懷,來自對生命的尊重與認真,還有人類最偉大的同情心。
人生實苦,有些人光是活著就用盡了全力,但既然活著,就一定要認真地活著。
04
一個人自由地笑,自在地哭
人生太短故事太長
你不要回眸
不懂你的為你憂愁
明白你的嘆此生值得一遊
——2014年《只得一生》
女作家蕭紅獨特、飄零而又短暫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也讓羅大佑和林夕為之動情。
看過蕭紅作品的讀者都知道,她的一生充滿了太多的苦澀與波折,一個女人在亂世中輾轉漂泊,如無根的浮萍,心酸不已。
為了傳遞蕭紅一生的這種漂泊感,羅大佑使用了3拍的節奏,這樣“才有不停轉移的感覺”,而為了貼合人物傳記的氣質,他更挑戰了“前所未有的低音”。
像跳舞時,擔任主導者的舞伴,三拍子的節奏,一步步把我們拖進情緒的幽暗地帶,沉鬱的低音,暗合蕭紅一生的淒涼。
生命太短,明日無限遠,卻始終不比永遠這樣遠。
如果我們細細考究,會發現《只得一生》的每句歌詞,其實都和蕭紅的人生畫面相呼應。
正如那句“夠不夠,人生太短故事太長,你不要回眸”,呼應著電影中,湯唯飾演的蕭紅在人海中回眸一瞬,走到終點。
屬於蕭紅的黃金時代,終結了。
不懂你的為你憂愁,明白你的嘆此生值得一遊。
05
穿越亂世旋渦,終將走向勝利
每一步都和命運比執著
每個人都是時代因果
誰有勇氣活成一段傳說
在驚濤面前就敢說灑脫
——2015年《穿越旋渦》
與其說《穿越漩渦》,是《太平輪》的宣傳曲,不是說它是一部將劇情完整串聯的“主題曲預告”。
羅大佑從容、滄桑的聲線,匯入進行曲的激昂旋律,副歌採用大合唱的方式,氣勢磅礴的將歌曲和劇情推向高潮。
穿插呈現的戰爭與愛情的場面,將一幅恢弘大氣的亂世圖景徐徐展開。在災難面前,一切都顯得是那麼無力蒼白,即使是偉大的愛情。
章子怡、金城武、宋慧喬、黃曉明、佟大為、長澤雅美的亂世驚情時隱時現,畫面時而唯美時而震撼。
當驚濤駭浪吞噬著巨輪,如同大時代吞沒芸芸眾生。
多麼悲壯,又多麼戚惶!
太平輪,太平輪,寧為太平犬,不做亂離人。但還是希望在太平輪沉沒之時,歷史能夠記住他們,記住他們做過的努力。
誠然,在戰爭面前,沒有一個人會是倖免者。
不過在這首歌裡,還是聽出羅大佑的家國情懷,感受到他那種對國家、對社會的信念。這種信念是一種對家國命運的憂慮,對抗戰勝利的渴望,對戰爭與愛情的深刻思考。
羅大佑說過:“我的唱片像是我的名片,它代表我,代表一種寫歌的熱情、人格、信念。”
這種信念,被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歌曲裡。
06
高曉松評價過:能夠影響時代的歌手,也就這麼一兩個。臺灣的羅大佑,大陸的崔健。他們不但是因為音樂上的成就至今沒有人能超越。並且他們的成就不但是文化意義上的,也有政治上的意義。這倆人是我一生的偶像!
羅大佑不僅關心個人,也關心社會和國家,他的歌裡不僅有童年、光陰、愛情、人生,還有對時代以及歷史的深深思考。
他的歌曲,已然與這個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
-
9 # 江湖行134275199
被稱為華語樂壇的音樂教父你說是什麼地位?一生創作的經典無數如:《滾滾紅塵》《你的樣子》《愛人同志》《童年》《戀曲1990》《是否》《光陰的故事》《明天會更好》……等等!
-
10 # 聚點人生百態
很多人不知道《光陰的故事》是1980年出品的,距今已經有差不多40年了,所以《中國合夥人》在原型俞洪敏1980年考進北大放背景音樂《光陰的故事》才不那麼的突兀,但是如果放其他類似的流行歌可能就不行了。。。
很多人喜歡拿李宗盛和羅大佑比,實際上相差4歲的兩位在樂壇差不多算兩輩人了。李宗盛1980年步入樂壇之前,羅大佑的《戀曲1980》、《光陰的故事》、《一樣的月光》、《就幹了倘賣無》已經是熱曲了。李宗盛拿出真正被大眾耳熟能詳歌曲——《夢醒時分》的時候已經是1989年了,距離羅大佑同樣級別的《戀曲1980》已經足足差10年了。也就是李宗盛在業內混到頂尖的時候,羅大佑早就跑到香港打拼天下了。
回覆列表
羅大佑是華語樂壇教父級的人物。這麼說,也許有人會不服,但事實就是如此。
談及羅大佑,不少人會拿他和李宗盛、周華健、周杰倫相比,因為這些人的金曲陪伴了不少人走過青春裡的迷茫,愛情裡受的傷,孤獨裡找不到的方向……是他們的音樂給了我們堅持下去的力量。
在這裡,沒有說他們不好,而是從音樂的深度廣度加以分析,羅大佑是當之無愧的音樂教父。
羅大佑博愛,李宗盛專情
就羅大佑與李宗盛相比,兩人的音樂緯度都不一樣。
羅大佑的音樂劃時代,詞雋永優美,像極了詩,他的音樂更多是縱向,石破天驚,開天闢地。似一曲《東方之珠》就非同凡品,那種歷史感,大氣蒼涼,令人久久不能自拔。
大家一定聽過一句“年少不懂李宗盛,聽懂已不再少年”去評價李宗盛歌詞裡鮮衣怒馬,愛恨嗔痴,可以說男女一旦動了情,就逃不過李宗盛的歌。不得不說,當年因為李宗盛的詞曲創作,把滾石推向極致,捧紅了不少藝人。情愛中的種種都能被李宗盛精緻細膩的刻畫出來,所以聽他的歌,你會淚流滿面,你會沉默不語,
如果說,羅大佑是縱向劃時代的,那麼李宗盛就是橫向綻放的。
音樂的生命有長短,而他的歌傳唱經久不衰
當今華語樂壇,流行音樂很多,但大都經不起時間的推敲,有些人的歌聽了三五年就被其他歌曲替代了,能流傳下來的真的不多了。
舉個例子,年前抖音火了很多歌曲,一時間大街小巷商場廣場都在放那些歌,但是不到半年,又火了一批,之前火的都被時間沖淡了,有人記得,但是嘴裡哼的卻變了。
有人說,音樂的生命其實很短,因為現在的人很花心。
但是,羅大佑的歌,生命力異常頑強。每次去KTV,有人必點他的歌,只是點歌人不再年輕,不再熱血方剛。
還在唱羅大佑歌的人,大都是念舊的人,因為《童年》已逝,《戀曲1980》時代已過,《野百合也有春天》已經不可得,我們都變了,但那些依舊是我們懷戀的,如果懷戀過去,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安靜的夜裡,一個人聽著羅大佑的歌,做一場好夢。
他的歌詞裡,除了有鮮衣怒馬少年時,更多是充滿了人文精神,和鮑勃·迪倫類似。他的一部分歌曲和歌詞,從某種程度來講,已經脫離了流行音樂的範疇,進入一個更高的文化層面,所以什麼年齡段的人聽他的歌,都能感受不同。
就像《光陰的故事》,娓娓道來的歌詞裡,藏著相同的歲月,卻發生著不同的故事。
而且,羅大佑對華語流行音樂發展的貢獻和影響力,連李宗盛都衷心佩服,所以羅大佑是真正教父級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