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佬汪177

    平臺≠能力。

    說個實事,有個同事,研究生畢業,剛參加工作時,給他分配到了跟他上學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的部門,幹了一年後,找領導,要求轉到跟他所學專業緊密相關的部門!領導同意了!他如願轉到那個部門科室!第一次科室聚餐,當著科室所有人面,以及領導的面,說領導安排我來這科室,就是為了帶領大家一起工作的

    一個剛畢業一年的研究生,當著從事這工作快20年的同事面,如此大言不慚!後果,可想而知!

  • 2 # 廣州南方君VLOG

    在高速變化的時代,每個想要在職場或商場上有一番作為的管理者,不僅要學會迭代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迭代自己的思維。

    如果你不去行動起來,而只是按部就班地處理那些日常瑣事的話,時間久了,很可能你會陷入職業瓶頸,並且因此一蹶不振。

    只有那些有遠見的專業人士,才會選擇用行動作為改變的起點,讓自己不斷開拓視野,不斷挑戰自我,突破自身限制,看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

    以下,盡情享用~

    儘管許多管理者自身能力很強,也有不俗的業績表現,但他們常常覺得自己陷入了職場瓶頸,無法在管理崗位上獲得進一步提升。

    原因是這些管理者往往專注於業務內的繁瑣雜事,而忽略了所在部門面臨的一些重要的戰略問題。

    職場上,我們常常容易陷入的一個死局:我們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比較擅長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做這些事情能給我們帶來成就感,於是我們就會一直去做。

    然而最後我們就只是擅長這些事情而已,我們沒有獲得更好的提升和發展。

    所以,一直以來,我們被一碗雞湯——“做自己擅長的事”毀掉了。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首先就要跳出“做自己擅長的事”這個死迴圈。

    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打破僵局,突破瓶頸,在管理上獲得更大的提升,那麼我們就要回到最開始提出的幾個問題。

    一、什麼是逆向管理?

    《論語》中有一句話叫:“三思而後行。”也就是說,做事之前,我們一定要再三思考,再做行動。

    按照正常的邏輯順序,我們通常都是先思考後行動,而逆向管理則告訴我們:要先行動後思考。

    美國有一個很著名的組織行為學家卡爾·韋克說,

    我何以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呢?

    只有在看到我做了什麼以後才能知道。

    這就和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一樣:你不要紙上談兵,閉門造車,要學會走出去,去行動,去實踐,實踐出真知,行動才有收穫。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

    他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在教導那些空有創意和想法,而不敢付諸行動的創業者。如果你不去行動,即使你有再好的想法,也是徒然。

    在管理過程中也是如此,在長期從事我們所擅長的事情時,思維會漸漸僵化,只有行動起來,努力在專業領域之外突圍,積極參與新專案,新活動,與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以及嘗試採用新方法做事。

    那些充滿挑戰的新經歷會改變你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也會改變那些一直限制著你的固有行為和思維。

    所以,我們將這種先行動後思考,進而改變思維方式,最終改變做事方法的管理稱為逆向管理。

    二、如何成為一個高效管理者?

    明白了逆向管理原理後,那我們如何運用逆向管理成為一名高效的管理者呢?有如下三個原則:

    原則一:重新定義你的工作

    在領導者能力中,排名第一的是學習改變的能力。如今網際網路時代,社會節奏太快,而我們的目光大多隻是盯在眼前的工作,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發展的新趨勢,長此以往,我們很容易被這個世界淘汰。所以,首先我們要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

    假設你是一個管理者,每天上班的事是檢視需要緊急處理的郵件,然後與團隊舉行各種時間又長又無聊的例會,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走各種流程上,那麼此時你就要注意了。

    這種將自己的活動範圍限制在持續性的慣性行為上的表現,就是“能力陷阱”。

    只專注能力範圍內的事,疏於外界聯絡,久而久之,能力就成為束縛我們的枷鎖,影響我們在職場的良性發展。要想跳出能力陷阱,我們就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哈佛大學商學院曾經做對上百家公司的管理者進行調查,研究發現:

    60%的普通管理者將時間花費在與組內成員一起工作上,而40%的優秀管理者則將更多的時間用在與其他部門或更高的領導層建立聯絡上。

    這項調研的結果是,那些擁有卓越成就的領導者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內部事務上,相反,他們會成為團隊內部與外部環境之間溝通的橋樑,把時間花在外部活動上。

    比如英國石油公司前經理維維安·考克斯,她會從團隊中挑選出一個“二把手”,負責打理團隊內部事務,而她自己則一直扮演一個出謀劃策,與外部建立聯絡並能鼓舞團隊士氣的角色。

    她的時間都花在了與公司外或公司其他部門的重要人物建立聯絡上,而這些關係能夠為她的團隊提供戰略性意見,也使她收穫更多,還給她帶來了更多聲望。

    原則二:把你的工作當成一個平臺

    前一陣在朋友圈流行一篇爆文,叫《別錯把平臺當成你的本事》,講的是許多人因為工作的關係——在大公司工作,平臺好,結識了許多牛人大咖,時間長了,就不自覺地滋生出一些傲嬌情緒來,莫名覺得自己有一種優越感,逢人就談“那個誰誰我認識”“那個大咖請我吃過飯”等等.

    這其實是一種錯覺,錯把平臺當成了自己的能力。

    所以我們要有個理性的認識:

    仗著平臺好,其實沒什麼可炫耀的,離開了這個公司,真正剩下的握在手裡的,才是你真正的本事。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本事呢?那就是面對眼前這個擁有廣袤資源的平臺,你得會用。怎麼用呢?

    1.要增強你對形勢的定位感

    身為一名管理者,你要深入瞭解你所在的這個行業的大背景,這個行業有沒有什麼新的技術或趨勢出現?這些新的技術或趨勢會如何影響這個行業?在不斷變化的技術或趨勢中,你需要朝哪個方向努力,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才能不斷適應甚至改變這個行業?

    這些都是你需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的。增強你對形勢的定位感,能讓你在一片廣闊的資訊海洋中感知那些最重要的事。

    2.要多參加外部活動

    當一個內部專案不可行時,你在組織外所扮演的角色對你來說就非常重要,它可以讓你瞭解其他人的工作,學習新方法,提升你的個人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你避開對自己有限的認識,更好地提升你的職業前景。

    如果你覺得自己遭遇了職業瓶頸,開始停滯不前、職業倦怠,或者覺得缺乏新鮮感,那麼就多去參加行業會議,或者行業內一些牛人大咖的聚會。

    當然,最重要的不是炫耀自己又結識了什麼超級人脈,而是捫心自問,自己從中到底學到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東西?

    Facebook的營運長,暢銷書《向前一步》的作者謝麗爾·桑德伯格曾在TED上發表過一篇“參與外部活動而不做日常瑣事”的演講:

    桑德伯格稱自己是一個非常喜歡觀察周圍環境的人,當她注意到矽谷缺女性這個現狀後,就對“女性工作場所”這個話題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於是她開始召集一些女性朋友舉辦一些聚會,鼓勵她們“向前一步”,邁開自己的腳步,更大膽地“往桌前坐”,和男性一樣敢於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後來,她的演講受到越來越多女性的歡迎,她收到了許多邀請,比如巴納德學院的畢業演講、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演講、TED演講等,這些演講的點選量很快超過了百萬,不僅幫她吸引了更多的女性使用Facebook,同時還擴建了她的人際關係網,奠定了她在Facebook的地位。

    3.會講故事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大家更加追求高效、簡潔、極致,所以會溝通越來越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

    尤其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必然要懂得高效溝通。

    你心中有好的想法,要學會以最精準的語言將它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獲得更多人的認可;你想要管理好你的下屬,就要懂得運用說服技巧,既要說服下屬聽懂你的要求,又不能顯得過於強硬而讓下屬心生抗拒,陽奉陰違。

    如果要讓更多人追隨你,按你的想法辦事,那麼你就需要會講一個好故事。

    研究發現:當領導者以自身的故事開場,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更容易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也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被他們接受和記住。

    所以,如果你想傳達一個看似比較晦澀難懂的提案或要求時,不妨透過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只要再最後揭示出故事的寓意就行。

    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說,如果一個資訊重複20遍,那很有可能會被準確記住。如果用一個結構合理的故事來展示你想表達的東西,那麼它們會比事實和數字留在腦袋中的時間更久。

    所以,當我們想要讓別人相信我們所說的話,並牢記在心的話,一個好的故事就顯得尤為重要。

    原則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路

    毋庸置疑,良好的人際關係網路能為我們在職場上的進一步晉升提供很大的幫助。

    首先,它可以讓你更加方便、快捷、靈活地獲取最新的資訊,如果你在職場上沒有可以隨時交流的物件,那麼你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

    其次,它能讓你更富有創新精神,好的人際關係能激發你心中的創意;

    最後,它能在你遭遇困境時,為你提供幫助,助你一臂之力,幫你及時脫離困境,使你遠離危險。

    它就像是一個“雷達網”,有了這張網你可以透過它去網路人才,把自己的想法推銷給那些你想要爭取合作的人,並利用這種網去結識更多的人,讓他們為你服務,讓你在職場上左右逢源,無往而不利。

    三、如何在職場建立良好的

    人際關係網路?

    根據社會科學研究,在“聰明才智、吸引力(包括外在美和內在魅力)、相似度、地理位置相近、社會地位高”等5項影響人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中,接受調查的人大多數選擇了“相似度”這個因素,研究結果表明,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更容易影響我們。

    在職場上也是如此,我們很容易被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吸引,並且喜歡與這種型別的人合作。

    與此同時,我們討厭那些與我們觀點或看法不同的人,我們也會厭惡去與那些人共事,並且覺得帶有目的性地與這些人交往會讓自己覺得很虛偽。

    然而,這種想法並不利於我們在職場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會讓我們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裡。久而久之,我們的將思維變得狹窄,領導能力也會得到大大的限制。

    要想打破這種現實狀況,就要學會從如下幾個方面培養自己的人際關係能力。

    1.展示自我

    伍迪·艾倫說:“成功的百分之八十在於自我表現。”所以,自我表現是擴充套件人際關係的不二法門。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鋒芒太露,必遭人妒”。漸漸地,我們變得不敢張揚,變得事事畏縮,懷揣著這種想法的人和那些認為“無聲無息,亦無所得”的人一起工作時,是很難成為領導者的。

    在一個多元化的國際環境中工作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種老觀點也該適時放一放了。這個時代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你所想獲得的,必須要透過你的展示才能成功。

    一個人怎樣展現他的領導力,怎樣推銷自己的觀點,怎樣傳達反饋資訊,都將成為他自身特色性的東西。

    管理者們可以透過產業叢集、校友網路以及專業組織等來建立興趣或專業專長,在這些社群中經常性地展示自我,可以擴大自己的工作範圍。這些重要的外在表現力將有助於人際關係網路的建設。

    你也可以試著從組織一場座談會、介紹嘉賓和發言者,或是主持問答環節來擴充套件自己的人際關係網路。

    如果你在接手一項大型任務,需要與多個企業或部門合作,或者你在參與一項國際化的任務,需要與國際團隊一起工作,那麼此時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會增強。

    在這個時候,我們會鼓勵你帶頭這樣做:對自己的想法有獨斷力,證明他們的想法是有價值的,提出一個清晰的論點,並帶頭去做。

    2.維持關係

    好的人際關係往往是有活動,就意味著你要學會維繫關係。

    假如你的上級突然交給你一項任務,需要你去聯絡部門裡的某位領導,而你打開回憶的閘門,突然發覺很久沒有和對方聯絡過了,而你此行的目的正是需要對方的幫助,你會有什麼反應?

    不錯,此時此刻,你一定會非常後悔,後悔那麼長時間沒有聯絡過對方,即使你們這期間曾有過幾次對話也好呀,可是,你卻什麼都沒有做,能有什麼辦法呢?除了腦子一片空白外,就只能腆著臉皮去求人了。

    俗話說:“平時多走動,急時有親情。”所以,關係一定要懂得去維繫,千萬不要等到你急需幫助的時候再去聯絡,而要抓住每一次能發展的機會,不管你當前需不需要用到它。

    3.多方面擴充套件人際關係網

    可以參考如下幾個實用辦法:

    ② 與一名風險投資人成為朋友,與他交流,看他如何看待領導力和創新力。

    ④ 參加一次你從未參加過的大型會議,在會議上至少結交三個朋友,並與之保持聯絡。

    四、為什麼好的領導者像水?

    《道德經》裡,老子有一句話叫:“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做人的最高境界就該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身為領導者,你要做的就是,在職場上能照顧到每一個人,但不要去和他們爭功奪利。

    其實,像水一樣,還有一個層次就是,你要能適應所有環境,即使你並不喜歡的環境。即使將你放在一個你的能力有所侷限的環境裡,也照樣要能適應它,主觀能動地改變它,讓自己變得無比強大。

    李小龍也曾將“像水一樣”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李小龍認為,人不應該只侷限在一個形象裡,而要能適應新的環境,在新的環境裡,塑造一個新的自我形象。

    打一個很簡單的比喻:把水倒進杯子裡,它就是杯子的形狀;把水倒進瓶子裡,它就是瓶子的形狀

  • 3 # 新疆人2011

    平臺的力量很強大,大到你無法想象。這在過去就叫作集體(組織)的力量。在平臺上表現自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示,不是你高,而是巨人高。

  • 4 # 捕風行者

    之所以感覺自己春風得意忘形,其實大多是錯覺,無非是借了一個好平臺的力,如果以為自己能力很強就要辭職單飛創業,往往不如意,因為你失去了發展的平臺。所以要認清個人實力再說辭職創業。

  • 5 # 淡淡1198

    在我看來,每個人能力再大,但沒有好的平臺都是等於零。因為好平臺才能給你展示的機會,就好比好馬要配好鞍,更要有伯樂,當然,首先你得是一匹好馬!

  • 6 # 無災無妄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裡的“能力”應該是一個泛泛的大方面。平臺是一群人共同努力造就的結果。雖然和每個人的付出息息相關,但是獨自一個人是成不了氣候的。不過是每個人的能力表現面是不同的,一群沒有能力的人,也做不起來平臺。例如,只有馬雲一個人,做不起來,當初沒有馬雲,也沒有今天的某寶;只有馬化騰一個人,做不起來,當初離開馬化騰,也沒有今天的某訊;只有王健林一個人,做不起來,當初沒有王健林,也沒有今天的某達。所以懷疑這個問題有點片面了。

  • 7 # 隅中嬋娟

    有些人認為有了平臺,就可以什麼話都可以說什麼事都可以做,什麼東西都可以展示,甚至以為隨便寫二句,平臺就會發錢給我!這種錯把平臺當能力的想法要不得!

    我以為,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不斷髮展,各種平臺應運而生,且都在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特色,當然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機會,但如何利用大眾平臺,展示自己的能力,就要因人而異了,所以我們毎個人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我是做什麼的?我的特長是什麼?我能在這個平臺上幹些什麼?

  • 8 # 七哥在廣東

    依我來看,怎麼說呢平臺就像一個舞臺一樣,是用來表現和發現你的才華的地方,不是你用來索取超能力的地方, 至於你想要的回報,那要看你付出了多少汗水了,你付出的越多,回報就越多,不是每個人登上舞臺都能出人頭地揚名海外,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個人的修行高低,能力的大小,最終還是由大家來決定,如果你什麼都做的到位了,大家自然會給你個紅心和關注

  • 9 # 廣州皮具批發客服

    人貴有自知之明!看到一則寓言故事,特別地有意思。

    寺院裡養著一頭驢,每天拉磨,時間長了,驢厭倦了寺院的生活,想要出去走走,終於有一天,和尚帶著驢下山去拉東西。

    山下的風景多,看得驢眼花繚亂,路上的行人見到一僧一驢,對他們頂禮膜拜,讓驢感到很是奇怪。

    沿途地行人見到他們就跪拜,這讓驢以為是自己的魅力,於是飄飄然起來,回到寺院後不肯再拉磨了,僧人無奈,只好把它放下山了。

    驢走到半山腰,發現有支迎親隊伍,以為是迎接它的,於是走到中間去,迎親隊伍看到搗亂的驢自然是一頓打。

    驢被打的遍體鱗傷回到了寺院,問僧人到,為什麼之前山下的人見到我頂禮膜拜?今天為何如此打我?

    僧人聽了驢的話,忍不住嘆息道,那天行人膜拜的是你背上的佛像,不是你啊!

    故事很簡單,意思卻深遠,尤其是對身在職場的我們,有多少人像這頭驢一樣,錯把平臺當本事?沒有自知之明?

    離開平臺的你,可能什麼都不是!

    沒有多少人明白這句話,尤其是物慾橫流的今天。

    特別是對於在大公司的人來說,因為你在大公司的某個職位,很可能資源和機會全都湧向你了,這會讓你誤以為是自己的能力突出或魅力,你就忘乎所以了,其實呢,這一切很有可能是平臺給你的,而你一旦離開平臺了,就什麼都不是了。

    這叫做歸因偏差,而導致這一偏差的往往是自己沒有自知之明!

    說白了,平臺是平臺,你是你,當你在這個平臺時,你也只是個被利用的身份,平臺離了你照樣運作,隨時能找到替代你的人,而你離了平臺,就什麼都不是!

    聽著很殘酷,早明白早好!

    我身邊有很多優秀的人,工資高,人脈廣,以為自己什麼都懂,想要自己做點什麼,不想再打工了,可當自己離開公司後,發現去找自己所謂的人脈時,都是用錢來說話的,這就是對自己判斷的錯誤。

    我有一個在大公司上班的朋友,兢兢業業,努力學習,認真工作,等到自己以為學的差不多,資源也掌握的差不多就辭職想找家更好的公司。

    等他提離職的時候,公司沒有挽留,他走後,他的人脈一個都沒帶走,本以為自己能帶走的人脈,一個都沒帶走,心心念念想要開創新事業,首先被潑了一盆冷水!

    職場有種悲劇,錯把平臺當本事!

    雖然離開平臺自己也可能什麼都不是,但也不能死守平臺。有句話說得好,三十歲前學會依靠平臺,三十歲後要忘記平臺,在好的平臺時要發力,才能增長自己的能力。

    我們對自己要有個清醒的認識,雖然離開平臺可能什麼都不是,但我們要時刻要有從零開始的準備。

    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 10 # 申卜元

    主要從事宣傳黨和政府的群眾路線

    教育方針、政策,積極倡導正能量。

    即使你的創作能力再強,也是黨的

    教育、積極培養的結果。並不能說

    明你個人能力有多麼優秀和精彩。

    臺當成是自己個人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供暖導致室內地板磚破裂和物業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