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富強詩詞原創

    貝多芬《月光曲》表達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優隴鬱的緒。

    第二章樂章,表達了那種回憶的甜蜜夢像幢憬未來藍圖。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這部作品最美麗的便第一樂章,

    貝多芬表達對盲姑娘的同情與兄妹倆對音樂的追求與執著的這種精神感動的,

    貝多芬表達對勞動人民熱愛,同情,對大自然熱愛之心,表達對情感對音樂的喜愛之情交織在一起聯想的。

  • 2 # 許科雲

    《月光曲》中貝多芬表達了什麼?

    好多人聽說這首曲,不一定知道寫作內含!

    《月光曲》是二百多年前德國鋼琴家貝多芬的作品中的一首、創作背景來源是貝多芬經常外出演出中,一天來到了萊茵河畔,晚上散步被小屋內斷斷續續鋼琴聲吸引了,他在門外聽到兄妹對話,說這個曲子難彈得好,如果能聽貝多芬弾就好了,哥哥說:我們窮人家買不起票,⋯貝多芬走進去彈了盲姑娘剛才彈的曲,姑娘誇讚太嫻熟太好聽了,問:你是貝多芬先生嗎?貝多芬被窮人的.困苦生活和樸素感情所打動,他沒有回答她,只說我再彈一首你聽吧!

    這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從外面透進窗子,屋內象披上銀紗,格外清幽,,灑在小姑娘臉上,貝多芬望著兄妹倆,一首即興曲,彈好回到住處連夜把譜寫下,命名為《月光曲》也可叫《月光》!兄妹倆還沉浸在.樂曲情感之中,忘記了貝多芬是什麼時候走的。

    再說,貝多芬彈起了琴鍵,這哥哥靜靜地聽著,他漸漸進入了樂曲的狀態,彷彿面對著大海,月亮從水天升起,月光灑向大海,波光粼粼,月亮越發升高,穿過淡淡的雲煙。聽旋律,突感海面颳起大風,巨浪翻滾,月光照得雪白的浪花湧向岸邊。

    月光照在妹妹臉上,哥哥看著盲妹妹的表情,好象妹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月光照耀下的洶湧的海浪!

    這就是貝多芬的一首世界名曲《月光奏鳴曲》曲子的寫作背景及內含!具體詳細的講解,學鋼琴的人都知道!

  • 3 # 楊弋夫談鋼琴

    貝多芬的月光曲共有三個樂章,原名《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一名德國詩人在聽過第一樂章後聯想到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的月光因此得名。

    第一樂章 (Adagio sostenuto)

    持續的慢板 升c小調 2/2拍 三部曲式

    情緒——安靜靜謐and些許悲傷抑鬱

    首先就有所有失戀男孩的共同特點:悲傷 抑鬱。不一樣的是貝多芬並沒有在第一樂章表現的多憤怒,甚至一改往日常用的風格,全曲都處在慢慢的憂傷中,甚至連sf都少用,由此看出的貝多芬更多是在壓抑自己的情緒然

    而我們再看,雖然表面平靜,但是和聲卻有著非常非常細微的情感變化,情緒不斷的波動,也許是貝多芬在做心裡鬥爭 —“該不該發火”

    第二樂章(Allegretto)

    小快板 降D大調 3/4拍 三部曲式

    emmm這個樂章很奇怪,降D大調,在兩個小調樂章中間突然夾個歡快的三拍子樂章,看似是結構上的和聲對比,但是論邏輯上來看或許是在回憶兩人之間的美好。

    第三樂章(Presto agitato)

    激動的急板 升c小調 4/4拍 奏鳴曲式

    前兩個樂章可都是三部曲式,但是這個樂章卻是用的奏鳴曲式!一部奏鳴曲的奏鳴曲式樂章居然在第三樂章才出現,這就說說明了前倆樂章都多半是鋪墊,為了第三樂章的爆發。這個樂章情緒斬釘,截鐵,決絕。就彷彿是在砸牆跺腳。愛意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恨。

    以下是貝多芬的手稿,從手稿可見這首曲子對貝多芬來說是"即興"的,因為與貝多芬各種重大作品的滿篇畫團打叉不同,反而修改痕跡並不多,所以可得之貝多芬並沒有賦予此曲很深的含義。所以我們理解方向不用刻意以“月光”去理解,也不必過度理解音符的含義。

  • 4 # 小武同學1991

    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1. Adagio sostenuto)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透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絃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緻而沉靜,略帶些憂鬱。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2. Allegretto)

    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複。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象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3. Presto agitato)

    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絡,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連連的跳腳聲。 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裡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後,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湧澎湃的心情並沒有就此平靜。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複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一般來說,如要遵循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一個樂章裡,而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盪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社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絡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裡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鬱、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圭查蒂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

    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鬱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 5 # 暮然一笑終成夢

    貝多芬返回旅社,他感覺不久應對著盲童姐弟彈奏的那首鋼琴曲子好像是引入了自身的生命一般,感覺自身好像應對著大海,聽著海平面上海浪敲打沙灘的響聲,望著一望無際、波瀾壯闊的大海.那麼美好的琴聲,也只能真實懂歌曲的人領悟,我一定要將這鋼琴曲記下來,讓世人都能聽見,讓她們也可以去賞析這類美的人生境界!

    月光曲給人覺得低沉,將會由於貝多芬對兄妹倆的窮困而覺得憐憫。並且給人的覺得很緩解,將會是貝多芬找到知已,而覺得很高興。 天地間,是什麼情義影響了世間,是什麼超進化了人們-------是不求回報的愛,一種對內心的關愛,一種令人從失落中獲得期待的能量,一種給人幸福快樂的能量.

    而貝多芬他總有一顆善心.以便達到一為殘廢姑娘的心願,捨棄了自身的溜達時間.這時我還在想,貝多芬為何沒有演出舞臺上彈奏,而在一間普普通通的房屋裡彈奏?將會貝多芬踏入歌曲的路面是以便讓深陷窘境與失落的大家再次振作獲得期待.

  • 6 # 拾音音樂

    表面上看,是景,顧名思義,月光,柔美的月光,皎潔的的月光,你能想到的最美的月....

    藝術的角度看,是月光後面的故事,感情,結合他的生平,可以把你覺得最刻苦銘心,最感人,最細的深思的故事聯絡起來...

  • 7 # 音樂大巴車

    表達了他對盲人兄妹的惋惜,但是他們對鋼琴曲的欣賞讓他感覺彈奏的那首鋼琴曲彷彿是注入了自己的靈魂一般,覺得自己彷彿面對著大海,聽著海面上浪花拍打海灘的聲音,望著一望無際、波濤洶湧的大海.這麼美妙的琴聲,也只有真正懂音樂的人領會他,他慶幸有人能懂他的曲子。

  • 8 # 愛音樂的meow

    你好!

    貝多芬的第14號奏鳴曲,被標題為月光曲,相信大家對小學課本上的盲人姑娘故事耳熟能詳,但是個人可以確定的說,這是假的。

    還有被誤解為像在湖面月光緩緩升起,這個是出版社或者某詩人對於音樂的理解吧。

    曲子一定要按作者要求的速度,表情,意圖來彈奏,才能感受作者當時創作的意圖,用音樂來述說,過快或過慢都不是作者表達的意思了。

    這首曲子是升c小調奏鳴曲,也是貝多芬奏鳴曲流傳較廣和大家都熟知的。

    寫這首曲子的時候,是貝多芬創作巔峰的時候,耳朵開始聾了,而且又是失戀的時候。

    第十四號奏鳴曲

    獻給朱莉.圭奇賈迪伯爵夫人

    以下是個人綜合所閱讀過的資料,加上自己也彈過這首曲子,和個人粗淺的見解。

    第一樂章

    升c小調 慢板

    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慢板。曲子比較緩慢,總是充滿著嘆息的感覺,一次次的掙扎最終回落到悲劇的結尾,無能為力的感覺。

    當時朱莉伯爵夫人的女兒,跟貝多芬學音樂,是貝多芬的學生。貝多芬只是個窮音樂家。那個時代的音樂家都是為宗教或者宮廷服務的,一般有爵位的人家是不允許下嫁或娶門不當戶不對的人。

    再說這學生,一開始對貝多芬也是有好感的,但是相處下來一段時間後,覺得貝多芬是個耳聾,性格古怪的人,而且女孩子,容易移情別戀,很快又被形象高富帥的人吸引,拋棄貝多芬。

    貝多芬已經是處於耳聾狀態,有時候聽得見,有時候聽不見,加上性格也暴躁,當時這段戀情告吹後,貝多芬的確是想跳河結束自己的一生,遺書大意,我不能忍受我的耳聾,以及失戀的打擊。

    後來還是經得住這樣的打擊,為自己的信念和精神堅持了下來。

    第二樂章

    降D大調 小快板

    感覺是絕望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雖然中間有也有好像第一樂章中的嘆息,最後,能一笑而過,重新振作起來。

    個人解讀:失戀,失聰,不能打敗我,我要在我還在世的時候,把我的精神更多的傳遞更多人。

    這段樂章只有一頁,但是需要按樂曲要求重複。

    李斯特曾說,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是大山,第二樂章是聯絡起這兩座大山的橋樑。

    第三樂章

    激動的急板 升c小調。

    這是很典型的貝多芬式,有著英雄氣概的樂章。

    眾所周知,貝多芬是很崇拜英雄的音樂家,他希望有英雄來打破這個封建時代,皇權至上階級固化。

    在那段封建的時代,貌似也只有他一直用音樂高呼:博愛,自由,平等。

    第三樂章一個就是快速的和絃琶音然後結尾時突強,似乎想衝破或者打破什麼東西。

    然後中間強弱對比的段落,個人認為好像時代在往前走,隨著時間的推動,他期待的那個時代會到來,衝破這個舊時代的束縛。

    雖然中段的音樂有旋律一直引領著奮鬥的感覺一路往前,但是還是被容易被現在封建的時代被打壓。

    結尾處,經過激烈的戰鬥,隨著時勢越來越高漲,貝多芬終會等到那個時代到來,最後落下貝式簽名。

    貝多芬被尊稱為樂聖,個人覺得不是說音樂好聽被稱為樂聖,貝多芬不像莫扎特(作曲很少修改,雖然莫扎特本意也希望修改至自己滿意)甚至推翻之前所寫的東西,加入更好的想法和做法,他的音樂給人精神上帶來振奮,鼓舞失意或者不如意的人,重新振作向上。

    以上個人粗淺的見解,僅供閱讀參考。

    大家聽音樂建議聽全曲,尤其是感受貝多芬激烈昂揚的鬥志,第三樂章英雄出場的感覺。

    (以上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 9 # 音樂研究所

    首先闢個謠,我們小學語文課本里講的《月光曲》的故事是杜撰出來的。

    然後爆個料,貝多芬其實並不知道他自己創作了《月光曲》。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月光》創作於1801年,原名叫做《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之一,貝多芬從來沒有將這首作品命名為月光,也從未在樂譜上標註暗示月光的詞彙,所謂的《月光》是樂譜出版上為了增加銷量而憑想象加上去的,這首作品是一首純粹的無標題音樂。

    1801年,貝多芬31歲,正值音樂創作的青壯年期,那時候貝多芬的耳疾還沒有到來,樂聖創作這首作品時心裡想的什麼,恐怕只有樂聖自己知道了。

  • 10 # 江香香遊戲解說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1. Adagio sostenuto)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透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絃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緻而沉靜,略帶些憂鬱。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2. Allegretto)

    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複。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象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3. Presto agitato)

    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絡,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連連的跳腳聲。 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裡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後,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湧澎湃的心情並沒有就此平靜。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複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一般來說,如要遵循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一個樂章裡,而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盪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社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絡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裡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鬱、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圭查蒂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

    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鬱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壓力導致抑鬱了,能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