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水情苑樹仁
-
2 # 鴻鵠迎罡
如果說“超寫實主義”油畫中沒有筆觸是不對的,只是因為這種風格的油畫中的筆觸痕跡不是那麼明顯罷了,不靠近畫面是難以發現的。
超寫實油畫是藉助照相技術而誕生的一種油畫技法,重點是突出畫面逼真的細節效果,並刻意放大一些區域性細節的表現力,讓觀者感受到不容易被發現的真實。
下面,我用具體作品來說明這個問題。
冷軍超寫實《蒙娜麗莎》
先看國內當代著名超寫實油畫家冷軍的代表作《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刻畫了一個長髮飄飄的年輕姑娘,畫面背景是淺黑色,姑娘衣服是灰色,而面部和手則用白色畫出,尤其是白皙的面龐和黝黑的頭髮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讓觀者一下子能首先注意到姑娘的面部,其次是手。
《蒙娜麗莎》區域性
在面部和手上,冷軍對他們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尤其把姑娘手背上毛細血管的走勢,面板的紋路,手指關節處的皺褶,以及臉部細小的黑痣,灰色毛衣上的軟毛,都刻畫得纖毫畢現,比照片看起來還具有視覺衝擊力,彰顯了冷軍高超的寫實功底。
馬什尼科夫超寫實油畫作品
之所以能看到這麼多細節,是因為冷軍刻意隱藏了筆觸痕跡。畫面的所有細節,他是用極其尖細的畫筆筆頭,一點一點平塗出來的,整個畫面看起來是平滑光潔的,所以很難看到筆觸痕跡,實際上,眼睛湊近觀察,或者用放大鏡觀看,還是能看到筆觸痕跡,只不過肉眼不容易發現罷了。
馬什尼科夫超寫實油畫作品
再如,當代俄羅斯著名超寫實油畫家“馬什尼科夫”,同樣是一位善於表現細節,用細節打動觀者的畫家。
馬什尼科夫更喜歡錶現人體在光影作用下所展現出來的細節效果,他也是用非常細小的油畫筆,用極大的耐心,一點一點平塗出肌理效果,把女性光滑而富於質感的肌膚展現在觀者面前,觀者是很難發現他的筆觸運動痕跡。
表現主義·蒙克《吶喊》
超寫實油畫追求細節的精緻和逼真,以及畫面色彩的和諧有序,體現工匠精神是他們的藝術使命,因此,一幅超寫實油畫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數年才能完成,不像其它大多數油畫風格,比如,印象派、表現主義、立體派,甚至之前的浪漫主義、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都能看到明顯的筆觸走勢,以及飽滿的色彩搭配。
-
3 # 燈影書畫
超寫實繪畫是興起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的一個油畫畫種。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將寫實繪畫推到一個極致,具體表現在對區域性細節刻畫十分細膩逼真,達到惟妙惟肖纖毫畢現甚至超過照像圖片的程度,因此超寫實繪畫又有照像主義繪畫之說。
超寫實繪畫作品
因為超寫實繪畫極為細膩逼真,曾讓很多人難辨其究竟是為繪畫作品還是攝影作品,也難像欣賞其它畫作那樣比較容易看出畫家留下的筆觸痕跡,這是很正常的。
但是,繪畫做為一種圖象視覺藝術,其特定的創作方法創作過程必然會有筆觸的痕跡。因為只要是繪畫,必定是作者手工用畫筆在畫布上一筆一筆描繪出來的,任何一種繪畫都不可能將筆觸掩飾的無跡可尋,超寫實繪畫也不例外,也會留下筆觸的。只不過由於超寫實繪畫十分細膩,畫面效果勝如攝影作品,筆觸痕跡相當輕淡,不大容易辨識倒是真的。
超寫實繪畫作品
從我們看到的許多當代超寫實畫家的作品中,乍一看,人們會以為是照片,但仔細看,會看出原來是超寫實繪畫,因為它的一些地方還是顯現出畫家的筆觸痕跡的。
超寫實繪畫作品
-
4 # 水寒雅芙
如果“超寫實主義”風格的油畫作品輕易讓你找到繪畫的痕跡,你覺得這些油畫作品怎麼達到以假亂真的藝術效果。
“超寫實主義”又稱高度寫實主義,風格類似於照片,超寫實繪畫就是透過光影的效果,創造逼真的畫面,讓人得到一種視覺上的幻覺,讓你分不清是畫的還是照片。
如果你一眼繪畫的痕跡,那麼只能說作品存在一定的瑕疵,畫家的功力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為在繪畫的過程中,畫家必須找到模特拍下照片,然後放大幾十倍後細心地觀察人物的各種細節,那種精細程度是你無法想象的。照片透過畫家精確的描摹後,你根本找不到粗糙的描痕,因為它們都被處理在虛實介面之中。你遠觀成像非常逼真,近觀你必須放大才能找到蛛絲馬跡。
而且,超寫實繪畫在細節處理上要比照片更精細才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否則,任何瑕疵都是敗筆!
-
5 # 山顛一寺一壺茶
寫實油畫目前分古典寫實和超寫實。古典寫實是有微弱筆觸的,而超寫實是完全沒有任何筆觸的。這和它的創作手法有直接關係,一般都是很薄的色彩層層罩染,罩染過程中會用羊毛筆擦抹,有點像工筆畫裡用沾水的筆進行烘染。會把畫面擦的沒有任何用筆痕跡。就是這種風格,也是它的特色所在。下面附圖是青年油畫家楊勃的古典寫實油畫作品。以及我和畫家的合影。
-
6 # 落花沁月夜
一副冷軍的畫放在你面前,一般是看不到筆觸的,但這僅僅是距離的問題,常人看到的確立馬被震撼到,但當你細緻觀察,還是會有端倪的,以冷軍的作品天光為例:
1.真實的作品距離真實是有距離的,我們會看到作品相對於真實是比較柔和的,好像有一層淡淡的霧,但是卻很耐看。
2.筆觸並不是沒有,你會發現高光部分顏料的微小的厚度,這種堆砌是能夠發現的,有冷暖秩序的變化,細看很賞心悅目,很有趣味性,這些細微的抽象的筆觸構成了誠懇的人為的逼真,震撼源於此,即便你知道這是畫,是假象,但還是被吸引其中,很矛盾吧,但你還喜歡這樣的矛盾。
3.這樣的痕跡,這樣的細微,你慢慢的把玩,你再去聯絡到冷軍老師無數個日夜的所做此畫的不同的思維感受,與每個區域性的執著鬥爭,真是盡精微而至廣大。
如果你曾經學過畫,吃過學畫的苦,和細節較真過,一次次的被細節打敗過卻頑強的死磕過,在老師的批評聲中,一次次的陷入不整體,卻痴迷於此,你會更加的有體悟。
-
7 # 心靈雕刻師
超寫實主義風格的油畫作品講究的就是細膩,沒有筆觸,其細膩程度可以和攝影比肩,用眼睛看不出明顯的筆觸,這也是為什麼叫超寫實繪畫,但放大觀看和攝影寫實細膩還是相差甚遠的,但超寫實繪畫和攝影寫實拍攝區別卻是非常大的,畫家再繪畫過程中並不是完全照抄現實,並不是攝影那樣完全照印下畫面,畫家繪畫是經過自己理解分析的,有取有舍有增減變化的創作,畫的細膩是超寫實畫法技巧的作用,真正體現超寫實繪畫強於攝影作品的並不只是繪畫技巧上的細膩,更重要的是畫家的繪畫理念,藝術修養帶來的創作思想,繪畫時畫家會根據作品的需要進行調整,有的地方需要加強要加強,有些地方需要減弱的要弱化,顏色與明暗調子都會進行調整變化,主次關係刻畫也是有著很大的考慮的,整體畫面協調性上都會在繪畫中有著總體佈局分析的,這也是攝像無法取代超寫實繪畫的原因,畢竟攝影無法做到這些,只能是對映下來現實,即使拍出照片後期處理也無法達到超寫實繪畫的藝術性。
這是冷軍的超寫實油畫
這是工筆寫實繪畫
-
8 # 雲森畫廊
你這個提問提的有一種說不出的味,屎到屁眼又拉不出的憋屈感。
既然是超寫實,就不能看到有筆觸,能看到筆觸,就不是超寫實了,頂多算寫實,你要理解超寫實的概念。 作 者:冷軍
就舉例幾位畫家的作品來說吧,就說天天有人推他作品的冷軍吧,懂與不懂藝術的人對他作品第一眼都會驚歎一下。很真實。即使用放大鏡也看不到筆觸。對了,這就是超寫實。就是這樣,很真實,真實的讓你感受不到畫。
再說幾位畫家,楊雲飛,陳丹青,陳逸飛,艾軒這幾位,作品也很寫實,但從來不會有人把他們的作品劃入到超寫實派裡去。因為他們的作品雖然也寫實,乍一看也看不到什麼筆觸,但直接也能看到特意藝術處理的顏色變化,近處仔細看也能看到筆觸的繪畫痕跡。 作者:楊雲飛
但不能說誰比誰的好,兩種風格。各有各的味道。蘿蔔白菜,各有喜歡的,論繪畫本身,超寫實做到了繪畫的極致,論藝術性,超寫實就沒什麼可說了,打死你論不過印象派,國畫寫意,也比不過爛大街的現代主義的實用性。 作者:陳丹青 作者:陳逸飛 作者:艾軒
-
9 # 大美農村綠水
油畫的繪畫特徵就是明暗,不同於國畫的線條。(國畫)
國畫是要留下線條的,油畫無論是不是超寫實都是利用明暗來表現畫面的。
只要明暗做的更細緻,就成了超寫實的畫面,就如同彩照。
怎樣做到更精細呢?
明暗過度的層次更多一些。就如同高畫質電視機的畫面,電子掃描幀數越多清析度就越高。
粗糙的情況是這樣的
這樣明暗的過度層次是少的。隨層次的增多就精細起來。這是讓我們看到了筆痕的。
明暗做得精細了就好像彩照。其實無論怎樣精細還是會有筆痕的。
這是我的觀點。
你同意我的觀點嗎?
我是做不到,我想做到,想學會這樣的技能。敬請明師!
-
10 # 藏畫育民
任何畫作都會有筆觸的痕跡,一種清晰,一種模糊;一種有規律可循,一種顯得無序,有時會刻意表現,有時會刻意隱藏。當然,超寫實主義風格的油畫會有筆觸的痕跡。
如果對超寫實主義有所瞭解,可能就會對其風格表現出來的筆觸有所認識和理解,因為對於超寫實主義,通常會稱超級寫實主義,或是新現實主義,目的是為了與超現實主義有所區別,因為早先現實主義和寫實主義是可以混為一淡的。只是在它們之前加了一個超字就開始分道揚鑣了,不能再混為一淡了。
超寫實主義又稱為照相寫實主義,追求的是一種逼真程度,畫作猶如相片,通常畫家會畫真人,或是畫照片,作品也會讓觀眾如見照片或是真人,將寫實表現到一個極致的地步,幾乎是去主觀純客觀的表現。自然筆觸就是如表現照片和真人的筆觸了。
-
11 # 山水畫家劉燕聲
他追求細,不讓人看出繪的痕跡來,我認為這隻能是技術層面的工藝品,不能算繪畫藝術。油畫筆觸,是油畫的特徵,筆觸本身就是律動的美,不能丟掉。
-
12 # 使用者思緒87
為什麼叫神筆?為什麼象照的一樣?這就藝境,意境。
-
13 # 多才柳葉—追昔
超寫實油畫也是一種繪畫風格。他能詮釋出最美的,相機拍不到的細膩入微的畫面,給人以美的享受。因為是寫實,筆觸當然要細膩到看不到,但是也是有筆觸的。放大看。
這個寫實畫細膩到看不到筆觸。能說不美嗎?
色彩斑斕的魚。
老人肖像。
細緻入微到汗毛。
女孩的畫,不論你怎麼放大看,都能看到畫家的細微筆觸。
回覆列表
超現實的畫法也有筆觸,只是要放大仔細看一下還是有的,只是大師技術較高超,己經達到高境界,輕柔,若有若無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