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昨日啟蒙

    孩子都踏上社會了,就如同海鷗在大海上翱翔,家只是孩子的避風港,歇歇腳,多關心鼓勵!主要還是靠自己在外拼博,孩子們總要長大的,我們終將老已,不能把孩子再當孩子,相反的,有能力的孩子反將老人當孩子照顧了。

    所以說,孩子們長大了,多珍重他們,既是出現了失誤,也會吸取教訓,不會再錯的。對於關鍵問題,作為家長還是要認真把握好!

  • 2 # 良友鄉村

    這個還真不好回答你,如果是孩子還在幼兒園裡,那麼只有請孩子的爺爺奶奶帶管了,週六週日有時間一定要抽空把孩子接來自己身邊,增強親情關係,和孩子溝通丶暢享天倫之樂,教孩子一些簡單的做人道理,正確引導孩子向健康的生活。如果離家太遠了,建議安盾好後將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共同生活,這樣對孩子健康成長百誼無害

    切記:人生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而生活。

  • 3 # 布衣學堂

    據首部《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資料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有6100萬,加上城鄉的隱性留守兒童,數量更大。這些缺少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後患無窮,首先給大家講兩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我們家怎麼就出不了一個讀書人?

    一位進城務工者說他們夫妻倆在城市裡漂泊打工,自己初中沒畢業就出來,家裡三個孩子,大的15歲,初中沒畢業也出來打工了,為什麼他們辛苦賺錢寄回家讓他們讀書,他們就是不讀。於是問:你跟他們談過心嗎?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他說:“一年回去一次,沒有幾句話說,哪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唉,我們這樣的家裡怎麼就培養不出讀書人呀?

    第二個案例我一個人的時候最舒服。

    一位家長,因為女兒上高中,越來越不說話,幾乎與父母沒有交流,與同學老師也沒有話說,一家三口找李靜老師,女孩一直低頭不說話,最後她一個人留下來向李靜老師控訴她的父母,她說從小到大,爸爸媽媽除了生活需要與她交流兩句,從來沒問過她的感受,她已經習慣一個人,與別人在一起就覺得不舒服,所以只想一個人關在房間裡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一位父母守著的精神孤兒。

    (一)留守兒童和隱性留守兒童

    這兩個案例一個是父母常年不在家的留守兒童,一個是父母在家卻不懂得如何陪伴的隱性留守兒童。前一種情況對孩子的影響為社會共同認知,只是我想告訴大家,留守兒童的境遇有些遠超過我們的想象,特別是後一種情況更容易被很多人忽略,甚至會認為父母天天守著如果沒效果,就是孩子的問題。如同第二個故事裡的女孩的父母想到的就是給女兒治病。

    我想這兩種情況的父母都在努力做好父母,用他們自己認為的好的方式,去給孩子一些不知道需不需要的東西,卻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東西。

    因此今天的分享我想告訴各位爸爸媽媽們,對孩子成長來說比物質更重要的東西有很多,我們即使不在孩子身邊也要努力去提供這些,一位好父母要達到下面的三個要求才能滿足孩子健康成長的需求:

    1.全心的關愛和陪伴

    據說孩子在被上帝送到人間前非常害怕,上帝承諾幫他找兩位每天都會無微不至地照顧他、每天對他歌唱和微笑,並且極具耐心的守護天使,那就叫爸爸媽媽。如果有守護天使的守護,孩子成為天使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沒有了守護天使,孩子成為魔鬼的機率真的就高了很多。

    這裡常見的兩個誤區:

    一是在傍邊就是陪著,很多父母的陪孩子就是坐在旁邊玩手機,聊天,

    吃零食,甚至不耐煩的打擾和催促。

    第二個誤區是:陪孩子是媽媽的事,爸爸沒有太多責任。

    特別是第二個誤區成為很多男性忙於事業的藉口,他覺得男人就應該在外打拼事業,母親在家帶孩子。如果你把事業看得比孩子重要多了,那麼你的孩子一定會出比事業更大的問題。如果一個孩子在0—6歲時缺失爸爸的陪伴,缺失爸爸的肯定,他對自己作為一個男孩或女孩這樣的一個性別價值缺乏認同。所以生活中常會有一些男孩子像女孩子,女孩子像男孩子,你只要去觀察他的家庭,你就會發現那是爸爸的缺位或者爸爸的弱勢導致的結果。

    下面我講的這個故事大家在網上、手機上也許都看到過,我依然像讓大家用心體會一下。

    這個故事叫做“爸爸我買你一個小時”。

    戴維下班回到家時已經疲憊不堪,他只想吃口熱飯趕緊睡覺。但5歲的兒子哈利怯生生地走過來問他:

    “爸爸,你工作一小時賺多少錢?”

    戴維強壓住了不高興:“你問這個幹什麼嗎?快去玩去吧!”

    哈利堅持說:“我就是想知道嘛!”

    “好吧好吧,我一小時能賺30元。”

    “爸爸,那你能借給我10元錢嗎?”

    戴維有點煩躁,他讓哈利趕緊自個玩玩就洗澡睡去,不要再纏爸爸了,他很累,想休息一會。哈利一臉無奈地回到自己房間去了,過了會,戴維覺得自己對兒子的態度有點過了,就趕緊拿了10元錢給兒子。哈利很開心的接過錢,從自己的被子下面抽出一疊皺巴巴的零鈔。戴維一下子又火了,責問道:“你不是有錢嗎,幹嘛還要錢呢?”

    “剛才……我還差10塊錢呢,爸爸”,哈利怯生生地回答,“呶,這裡有30塊錢,爸爸,我可以買你1個小時,你陪我玩好嗎?”

    故事裡的戴維肯定會被兒子感動的,畢竟,這只是個故事,大量孩子們只會眼巴巴地被爸爸們拒絕,或者是心不在焉的陪伴。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全身心投入,把自己的事放下,與孩子一起遊戲、聊天,這就是真的愛孩子,如果一個人對你說,我很愛你,只是沒有時間陪你,請問你會覺得這是愛嗎?

    所以說,說自己愛孩子,但是沒有時間的父母一定要反思,當你說自己沒時間的時候,誰會相信這是愛呢?你的孩子會相信你是愛他嗎?所以沒有時間的爸爸更要反思,如果你有時間賺錢,你覺得這就是愛,那只是你覺得而已,你的孩子不會這樣覺得的。

    第二點就是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很多人說留守兒童最自由呀,沒人管,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我們要知道自由的前提是安全,安全的前提是愛,有愛有安全的孩子才會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們說在愛的基礎上去給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離開了愛的不理不管那是心理上的遺棄!

    恰恰有很多人因為沒有在孩子身邊,往往會去實施一些錯誤的管教,比如因為心中對孩子的養護者心懷愧疚和感激,只要養護者反應孩子的問題,就會把孩子責罵一番,曾經有孩子告訴老師,討厭接到父母的電話,因為爸爸媽媽打電話肯定是奶奶告狀了,要聽她們數落一大堆,這種做法就是把跟孩子連結的唯一通道都給堵塞了。

    還有就是因為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內心有焦慮,一打電話就是你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完全不顧孩子心裡想什麼,有什麼需要。而很多替代父母的養育者,往往覺得安全第一,不願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擔一點風險,所以會阻止孩子的很多積極健康的活動。比如不讓與同學外出呀,少去參加戶外的活動呀,特別是年齡太高的養育者本身的體能也跟不上孩子成長的需求,沒有能力和精力去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

    我們說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一個不被信任、總是被當小偷一樣提防的孩子,很難發展出誠信、自尊的品質。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會逐漸從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他的壞習慣正式束縛他的,讓他痛苦的桎梏。他不是心裡不想擺脫,是他沒有能力擺脫。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明星的孩子會有成癮症,為什麼,就是家長陪伴太少,控制太多導致的。

    第三點恰當的支援和引領

    我們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讓孩子學會去獨立面對生活,我們作為父母最應該做的是什麼呢?那就是“恰當的支援和引領”,何為恰當的支援呢?“孩子,我隨時願意幫你,但什麼時候幫由你決定”,這句話各位爸爸媽媽一定要牢記:那就是“未經許可的幫忙就是打擾!”何謂恰當的支援,那就是孩子需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

    再忙的家長也可以每天會跟孩子聊十分鐘,而且只聊四個問題:1.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2.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3.今天有什麼好收穫嗎?4.有什麼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四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包含了恰當的支援和引領: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瞭解女兒的價值觀,瞭解她心裡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麼;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我很關心你,第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我不會替代你。

    這樣的溝通對孩子來說就是恰當的支援和引領,即使不在孩子身邊,你也可以問問孩子這四個問題,孩子會感受到你時刻在他身邊,無論遇到什麼,你都會支援他。有些父母天天守著孩子,卻從不用心與孩子溝通交流,那只是守著而不是陪伴。

    以上三點就是好父母要達到的三個要求,那怎樣做才能達到這些要求呢?接下來,我具體講講不在孩子身邊如何盡力達到這三個要求,給大家一些具體的行動建議:

    第一行動建議就是:傳遞愛的語言

    你不在孩子的身邊,但一定每天把你愛的語言傳遞給孩子。我曾經遇到一位上訪的年輕媽媽,因夫妻不和鬧離婚,孩子只有兩個月就出來打工,回來時孩子一歲了,已經不認識媽媽了,說到這裡,媽媽很傷心,我就推薦她找到李靜老師,李老師送給她一本寶寶睡前故事,讓她每天錄製一個故事,開頭一定是:寶寶,媽媽愛你,今天媽媽給你讀個故事喲。在這樣的開頭下就給孩子讀故事,她堅持了一個月,再回到家,一開口叫,寶寶,媽媽愛你,孩子就咯咯笑個不停,撲向她,夫妻也和好如初。當她告訴我這一幕的時候,她一邊笑著一邊流著眼淚。

    第二個行動建議是:傳遞愛的照片

    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但曬出與孩子合成在一起的照片,特別溫暖。建議爸爸與孩子閱讀合影,或者全家合影共讀,這樣的踐行特別有價值!

    第三個行動建議就是;充滿愛的陪伴

    正因為平常沒有時間陪孩子,一旦與孩子在一起,一定請你拿出一個時間段,放下一切雜事,全身心的聆聽孩子、注視孩子,與孩子互動。

    有這樣一個故事

    93歲高齡的日本小兒科醫生,內藤壽七郎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據說愛哭鬧的孩子只要一見到他就會停止哭泣。

    有一天,一位媽媽帶著2歲男孩前來找內藤先生看病。媽媽說, 1升裝的牛奶,這孩子一口氣就能喝光。因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癬,面板刺癢睡不著覺,舉止焦躁不安。內藤不慌不忙地將白大褂脫下,然後蹲在那個男孩面前,看著對方的眼睛。

    “你喜歡喝牛奶嗎?”內藤溫和地問道。

    男孩點點頭。

    內藤仍然目不轉睛地看著他說:“如果不讓你喝你特別喜歡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嗎?”

    男孩顯出一副煩躁和不滿的神色,並且把臉扭向一邊。

    內藤並不氣餒。他跟著轉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說:“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嗎?”不管男孩怎樣不耐煩和拒絕回答,內藤的目光一直充滿著信賴,口氣也十分誠懇。

    終於,男孩輕輕地點了點頭。

    奇蹟發生了。男孩回家後不喝牛奶了,溼疹症狀很快消失。1年半以後,他的母親認為可以少喝點兒牛奶了,可男孩說:“大夫說能喝我才喝。”母親只好請內藤來幫忙。

    這一次,內藤仍然是看著男孩的眼睛,微笑著說:“你現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從那天起,男孩真的又開始喝牛奶了。

    內藤博士透過這件事總結出:哪怕是才兩歲的孩子,只要他明白

    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於是,他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愛的目光足夠嗎?”這個口號提出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現在聽起來仍然覺得十分親切。

    所以只要你在孩子身邊,就請你看著孩子,認真聆聽,那一刻,你會讓孩子感受到你是全心全意愛著他的,這種感受會伴隨他的終身,她會覺得我值得擁有愛,我配得到愛,這份值得感和配得感會讓他勇敢前行在屬於自己的人生路上。

    這樣的三點具體建議希望每一位爸爸媽媽都能夠用心認真做到。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愛孩子是我們的本能,會愛孩子才是我們的能力,只有本能沒有能力那只是動物性父母,要成為真正的人性的父母,需要學習提升我們的愛孩子的能力。

  • 4 # 哼哼寶貝四月天

    我認為沒有好的陪伴,就沒辦法盡到教育的責任,總是不在孩子身邊,他的心理狀況,他的情緒,他在學校的情況,你都沒辦法很好的瞭解。但父母有父母的無奈,陪伴了可能就沒有辦法給他更好的物質生活。所以如果你認為孩子的成長更重要,那你就選擇就陪伴,選擇就近工作,如果情況不允許,那就利用電話,影片的方法經常給孩子多溝通,跟老師多溝通,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愛他的,是關心他的,只是因為工作,沒辦法陪在他身邊,但你只要一有時間和機會一定要帶著孩子多轉轉,也可以讓孩子去你工作的地方,讓孩子也有機會了解你的不容易。

  • 5 # 丁驥良家庭教育研究所

    特殊家庭家長必知1(1)——離異和重組家庭的家庭教育: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孩子適當的影響,幫助其性別角色充分發展。要多關心、幫助和親近孩子,減輕孩子心理壓力,幫助孩子正視現實;互敬、互愛、互信,為孩子樹立榜樣;對雙方子女一視同仁;加強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創設平和、融洽的氛圍。

    特殊家庭家長必知1(2)——離異和重組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導:家長要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對離異配偶的不滿,不簡單粗暴或者無原則地遷就、溺愛孩子;多與孩子交流溝通,給孩子當家作主的機會,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定期讓非監護方與孩子見面,不斷強化孩子心目中父(母)親形象和情感。

    特殊家庭家長必知2——服刑人員家庭:監護人要多關愛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用教育力量和愛心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並引導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定期帶孩子探望父(母),滿足孩子思念之情;與學校積極聯絡,共同為孩子成長創造好的環境。

    特殊家庭家長必知3——流動人口家庭:家長要勇敢面對陌生環境和生活困難,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為孩子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多與孩子交流,多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加強自身學習,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與學校加強聯絡,共同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特殊家庭家長必知4——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家長或被委託監護人要重視孩子教育,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充分關注。

    特殊家庭家長必知4——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家長要增強監護人責任意識,認真履行家長的義務,承擔起對留守兒童監護的應盡責任;家長中儘量有一方在家照顧孩子,有條件的家長尤其是嬰幼兒母親要把兒童帶在身邊,儘可能保證嬰幼兒早期身心呵護、母乳餵養的正常進行。

  • 6 # 清風清風

    有個朋友類似情況,她會經常打電話,長時間下來,效果也是有的,孩子禮貌懂事。但我看到她很辛苦,並沒有達到她理想的效果,也很苦惱。其實留守兒童的教育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

    首先家庭要有一個共識,並且大家都遵守

    教育孩子不止媽媽,爸爸爺爺奶奶乃至其他的親人也有責任。

  • 7 # 咬文嚼字的魚

    這個問題應該是許多留守兒童的父母都要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各方面條件所限,孩子不在身邊,但教育的責任不能落下。

    1.改變觀念,主動盡責。為人父母,生養並重,把孩子撫養教育好是職責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客家諺語有云:不要錢財多,只要後靠高。孩子就是父母的後靠和依託。所以當孩子不在身邊時,父母更要把盡到教育的責任放在心上,時時惦記,天天用心。只要重視了,辦法總比困難多。

    2.利用科技,主動溝通。都說言傳身教,科技進步讓孩子不在身邊也能接受父母的言傳和身教。父母要每週定期和孩子溝通幾次,聽取孩子的傾訴和敘述,分享孩子的成功和進步,傳遞父母的關心和鼓勵。還可透過照片和影片,瞭解對方的工作和學習狀況,例如家長可以看孩子的作業、獎狀,孩子可以看父母工作的場所、裝置等。

    3.潛移默化,重在鼓勵。孩子不在身邊,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變得間接,影響力也受限,要營造默契的交流環境,長時間、高頻率地教育引導才會有效。父母在交流時要重鼓勵引導,內容不要只提學習要求,要結合天氣變化引導孩子自理;形式不要一味灌輸理論,可以創造話題多聽孩子訴說;語氣不要平淡或嚴厲,要和氣而堅定。多表揚多鼓勵,可以借老師或爺爺奶奶的口表揚,例如,我聽老師表揚說你如何如何。

    4.分工協作,樹立榜樣。時間緊,工作忙,父母二人可根據自己的工作實際,商量好交流內容,分時段分重點與孩子溝通,有時轉達另一人的意見,也可收到教育奇效。家中有大小几個孩子,可以重點教育大的,引導其自立,併為小的樹立榜樣,幫助爺爺奶奶教育小的。這樣既能激發孩子的自豪感,也能促進孩子共同成長。

    5.藉助外援,形成合力。注意和孩子的爺爺奶奶聯絡,表達自己的謝意,提出教育的建議。主動和孩子的老師溝通,並轉達老師對孩子的表揚、鼓勵和教育。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做到線上線下的立體化,就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父母在外闖蕩,謀生存求發展,已屬不易。但孩子的教育也不容耽擱,不能等到賺到錢了再教育,父母們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並加強家庭教育的學習。

  • 8 # 米米幼師

    回答這個問題,心情很沉重,轉眼間春節過去了,又到了父母與孩子分離時間,父母為了生活,為了給孩子多掙些錢,只能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自己外出打工掙錢,而分離的場面就是孩子抱著父母哭得撕心裂肺,父母則是頭一扭,淚水模糊了眼睛,這樣的場面多不勝數。然而不能因為不在家就不盡到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責任,那如何教育呢?我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打電話、影片聊天

    工作之餘抽空打電話給孩子,鼓勵他學習,鼓勵他交往,告訴他爸爸媽媽很愛很愛他,只是因為工作暫時離開,讓孩子知道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他是有人疼,有人愛的。現在網路也很方便,家長還可以影片跟孩子聊天,聊一聊最近學校(幼兒園)都開展了什麼活動?你最喜歡哪個老師和同學(小朋友),為什麼?有些孩子可能靦腆,在電話裡或者影片裡不說話,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扮鬼臉或者出示孩子喜歡的物品,逗孩子開心,只有孩子開心才會跟你聊。

    二、家庭教育要一致

    父母為了工作,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多數爺爺奶奶都很寵孩子,孩子有求必應,要什麼得什麼,還包辦所有的事情,把孩子培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要解決這個隔代教育的問題,父母和爺爺奶奶必須溝通好,孩子在什麼年齡段該學會什麼事情就必須讓孩子掌握。比如:孩子三歲,大人就應該退出飯桌,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孩子四歲,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小書包了;孩子五歲,該退出臥室,讓孩子自己睡覺;孩子六歲,應該讓孩子自己沖涼,洗洗小內褲,小襪子;孩子七歲,上小學了,應該引導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等等。孩子是獨立的,應該做的事情大人不可以包辦,理應引導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利用節假日相聚時教育

    節假日抽空陪陪孩子。陪,要高質量的陪,而不是因為平時不在家,所以就用金錢或者物品來彌補孩子,以為那就是愛孩子。其實不然,高質量的陪伴,是和孩子在一起享受快樂時光,可以給孩子講故事、玩益智玩具、動手製作美食、陪孩子去圖書館、去親近大自然的美景;偶爾使用一下孩子,讓孩子幫自己倒杯水、拿拖鞋、捶捶背,跟孩子說一下自己在外面工作的情況,引導孩子好好讀書,禮貌待人,尊老愛幼,思考未來。

  • 9 # 超人奶爸go

    前提就錯了,孩子由父母親自養大,是父母最大的責任。長期離開父母,對孩子心理、教育各方面成長都不利。這個問題無異於海嘯來了,還糾結家裡的花澆了沒,塵掃了沒。有效的做法是努力把孩子帶到身邊養育。

  • 10 # VIP珍影社

    孩子獲得成功的機率有三種,第一種父母懂教育又負責人的孩子成功機率90%.第二種父母不懂教育負責任的孩子成功機率有50%,第三種父母不懂教育又不負責的孩子成功機率只有%10,所以如果你想孩子可以有一個好的成長,不在身邊的情況下,解決一,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經常與孩子影片溝通,給予物質獎勵,解決二,幫孩子找尋一個好的輔導機構,不是單純的小飯桌看孩子,而是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講好習慣,學到好的學習方法的地方。解決三,交代孩子的爺爺奶奶一些注意事項,不在過度溺愛孩子,畢竟如何做好一個人比如何學習更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吃了土黴素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