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百家爭鳴

    現在人多少都會背幾首李白的詩,比如靜夜思,就是現在很多家長都會教小孩背的詩,李白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意思就是神仙被貶入凡間的一種狀態。李白的詩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而且具有極高的文學成就,完全打破了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筆法多端到了,任意隨性而為之,變幻莫測的境界。她的詩歌大多數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唐朝的詩人賀知章在評價李白的蜀道難的時候,稱李白為謫仙人,的確如此,李白的詩歌成就後人,沒有一個能夠企及,所以李白也被稱為詩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字太白,會被認為是天上太白金星的轉世,已成為詩仙也就不奇怪了。

    要說李白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灑脫,那是因為它生活在盛唐,這是個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杜甫則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的詩風穩重樸素,深刻的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社會風貌,具有豐富形象的社會內容和鮮明的時代色彩,他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曾經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對老百姓的同情。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由於貼近現實,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聖人具有悲天憫人的胸懷,而且杜甫也有很高的文學成就,杜甫也很關心民生,所以被稱為詩聖。李白和杜甫被稱為李杜,他們的風格截然相反,但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好朋友!

  • 2 # 曉行凌波

    唐朝大詩人們大多都有綽號,雖然不像水泊梁山上那幫好漢一樣,綽號起的五花八門,倒也比較貼切,既體現了詩人性格,也表現出其作品的風格特點,並不是誰比誰低的問題,只不過是各有特色,就拿唐詩的三位大神李白、杜甫、王維來說,他們分別被人稱作詩仙、詩聖、詩佛,實際上 就是中國文人常說的,“儒、釋、道”三家的代表。

    李白,人稱“詩仙”,號稱是 道家老祖——老子李耳的後代,他生性豪放不羈、自命不凡,自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還愛背把破寶劍,做著行俠仗義的武俠夢,牛皮吹的烏泱烏泱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他還喜歡尋訪問道、尋找靈丹妙藥,但最愛的還是喝酒了,“兩人對酌山花飛,一杯一杯復一杯”,老賀頭為他“金龜換酒”,給他起個綽號叫“謫仙人”,李白大為受用,於是說:“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杜甫,人稱“詩聖”,生於大唐盛極而衰的時代,國家不幸詩家幸,釀成了他那種沉鬱蒼涼的風格,和悲天憫人的精神情結。“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讀老杜的詩難得輕鬆,總能感受那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緒,因為他深受孔孟思想影響,有著儒家人物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施仁政”的強烈的家國情懷。從藝術角度看,老杜的詩格律森嚴、煉字精到、沉鬱頓挫,“語不驚人誓不休”,可以說是中國詩歌史上格律詩第一人,完全當得起一個“聖”字。

    王維,字摩詰,看這名字就知是“佛系”詩人,人稱“詩佛”,他的詩充滿禪機、禪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詩人中“釋”的代表。

    總之,“聖、佛、仙”對應的是“儒、釋、道”,都是牛人,誰也不比誰低一籌,“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 3 # 田明茂

    杜甫詩聖低李白詩仙一籌,這種說法就象有點兒欠妥,從唐至今,人們習慣於李、杜連稱。如同代名詞一樣。“李、杜”代表了中國古代盛唐時期詩壇處於最鼎盛形象。但人們為什麼下了一個“神仙”、一個“詩聖”的特定稱謂,那是因為其當代僅次於李、杜的大家們根據二人詩風的特徵來稱呼他倆的。李白的詩偏重浪漫主義而被稱為“詩仙”、杜甫的詩偏重於現實主義而被稱為“詩聖”。

    李白(701一762)我們這代人從小就從他那裡聽到了“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他是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他年少時就在四川遊覽了不少的名勝古蹟。二十五歲,便“仗劍獨行,辭親遠遊”,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開始了以安陸(今屬湖北)為中心十六年的漫遊生活。這為李白日後之所以成為“詩仙”給予了大量的素材沉澱。天寶四年他將離開東魯時寫下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一首以遊仙詩形式表現的鄙視權貴、追求自由生活的浪漫主義傑作。李白的詩,自然、豪放、雄峻、壯美,具有真摯的感情和強烈的藝術魅力:“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太陽照在廬山的香爐峰,升騰起紫色雲霧,遠看如同幾千尺的瀑布飛流直下,就像九天的銀河傾注下來一般,這是極盡豐富的想象力。表現了廬山瀑布的氣勢磅礴,姿態萬千。他對黃河的描寫也是如此這般:“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這些詩都是李白對黃河的千古絕唱,詩中只用少量的字詞,就使這條波濤洶湧、曾經孕育過祖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河流,呈現在人們眼前,令人們讀後深感祖國的偉大、可愛。

    李白是親身遭逢過安史之亂的人,國家的殘破使他憂心如焚,他想起了晉朝祖逖“渡江擊楫”的史事,慷慨激昂地唱出了這樣的詩句:“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他對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禍害,提出了強烈的控訴:“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此外,李白還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詩篇,如《蜀道難》、《望天門山》等,篇篇膾炙人口。李白的詩歌,其藝術特色是:想象豐富、氣勢奔騰、大氣磅礴、風格豪放飄逸。他善於用新穎的比喻,和高度誇張的手法來抒發強烈的主觀感情,創作上反對雕琢詞句,追求清新自然,達到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境界。李白的詩,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及後代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唐代的著名文人賀知章,驚賞李白的詩,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因此,後世人便把李白稱為“詩仙”。

    杜甫(712一770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三十五歲前,過的是讀書與漫遊的生活,先後遊歷吳、越、齊、趙等地。天寶三載(744)夏,與李白相會於洛陽,他們一起“或飲酒賦詩,或慷慨懷古”親如兄弟。這個時期,杜甫的詩歌大都描寫自然景物,風格豪放,洋溢著少年豪氣。其中歌頌泰山高大莫測,氣象雄偉的《望嶽》是其代表作。

    天寶五載(746),杜甫懷著一顆追求功名的心,來到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想透過科舉登上政治舞臺,以實現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但由於奸相李林甫的破壞,致使應試的人全部落弟。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爆發了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亂”。杜甫在投資奔靈武的路上,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在長安,他目睹了安史叛軍蠻橫殘暴,寫下了《春望》、《悲陳陶》《悲青坂》、《哀江頭》等悲憤深沉的愛國主義詩篇,759年,是他一生中最艱困的一年,也是他創作空前豐收的一年。他的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與“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都是在這一年完成的。這組詩歌透過典型的事件和場面,揭露了鄴城敗後唐統治者不顧人民的死活亂抓壯丁的罪行,也表現了人民忍痛愛國的精神。反映了人民在兵役制度下生離死別的痛苦,是當時動亂時代的一個縮影。這是他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曾為椽吏趨三輔,憶在潼關詩興多”。這些詩真實反映了唐代由興盛走向衰落這一歷史轉折過程中的社會面貌,充滿了現實主義精神,把唐代詩歌在思想上的成就發展到了頂點。

    760年,由於飢寒交迫,他只得“冬季攜童稚,辛苦赴蜀門”,杜甫經過千辛萬苦來到四川成都,在朋友和親戚的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築起了一座草堂,到了秋天,草堂頂上的茅草全給大風捲走了,風定後接著又下起雨來,這使杜甫一夜沒睡,他由自己的災難想到了天下流離失所的人們,寫下了一首動人的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這首詩裡,詩人唱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透過自己貧苦生活的真實感受,表現了推己及人、捨己為人的高尚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大曆三年(768),杜甫離開四川,沿江東下。本想回河南家鄉,未能如願,展轉兩湖之間,後病死在湖北耒陽附近的一條小船上,終年五十九歲。

    杜甫流下來的詩,有一千四百多首,編為《杜工部記》,這些優秀詩篇真切地反映了那個動亂年代的社會現實,深刻揭露了“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的尖銳階級矛盾,嚴厲抨擊了統治者的橫徵暴斂,對下層人民的疾苦寄予誠摯的關懷和同情,被後人譽為“詩史”,是當之無愧的。

    杜甫的詩,自然、樸實、氣勢雄渾、絢麗含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給後世的詩歌創作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歷代的人們,包括許多傑出的詩人在內,都把他的詩奉為學習的典範。人們都尊稱他為“詩聖”,以此來對他表示永遠的紀念。

  • 4 # 金民千祥雲集

    謝謝邀請!李、杜詩之造詣,在有唐一代,乃至今世,皆為詩歌的登峰造極巔峰之作,是有史以來對詩歌做出里程碑貢獻的少有的兩位天才,千餘年來無出其右者,他們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難分伯仲,誰也不能代替誰,至於世人所謂“誰一,誰二,誰高於誰”,其根本就是不能成立的“偽命題”。

  • 5 # 祁門小謝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詩聖比詩仙低一籌呢?

    因為仙與聖的概念不一樣。

    仙人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他不受世俗汙染,超然物外,他的本質是神。

    聖人還在世上,他超過我們平凡人,到了我們平凡人達不到的高度,他的本質是人。

    世上能成聖的人要多一些,而成仙就難上加難了,所以我們潛意識裡會覺得詩聖比詩仙低一籌。

    另一方面,這是兩個派別的較量。

    道家成仙,儒家成聖,仙高還是聖高,這是兩種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

    李白是道家,除了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之外,他骨子裡那種瀟灑和飄然,給人仙氣飄飄的感覺,我們嚮往這種超然的感覺,希望自己也能那麼瀟灑,那麼飄逸,心生嚮往,傾慕不已。

    杜甫是儒家,他骨子裡是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所以他有抱負,有很強的使命感,我們會由衷欽佩這種人,但我們知道自己很難做到,望塵莫及。

    我們嚮往著平靜的生活,無慾無求,快意自在,但我們靜不下心。因為我們有牽絆,有慾望,有追求,想改變世界,想實現自己的價值。

    儒家講究入世,道家講究出世。

    儒家看道家出世,滿眼都是消極。道家看儒家入世,滿眼都是低階。

    老莊要清靜無為,道法自然。

    孔孟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自罷黜百家以來,孔孟之學成為主流學說,成為正統思想。

    這種思想教導下,讓我們覺得主流才是對的,其他流派就有些不正統,不為人所取。

    其實不過是一種思想而已,大家喜歡選哪個就選哪個,何來高低貴賤?

    李白和杜甫一樣,都抱有入世的思想,期望實現自己的價值,但都沒有成功,所以李白轉向出世,尋仙問道,即便他失意潦倒,我們仍然能感到他那一絲豁達瀟灑。

    杜甫始終沒有放棄他入世的追求,他一直在找門路,一直在找機會,所以他失意潦倒,愈發沉鬱。

    其實不論是仙還是聖,我們都無法企及,更無法去評比誰比誰高。

    有人喜歡儒,有人喜歡道。

    所以有人喜歡李白,有人喜歡杜甫。

    李白是浪漫主義,杜甫是現實主義。

    這是兩種不同的風格,用不同風格來比較,缺乏標準,也失去公平。

    我看有人說杜甫的詩精雕細琢,李白的詩都不加工,所以杜甫的詩比李白的好。

    這種人就不會讀詩,讀詩若是隻看雕琢,那就是以辭害意。

    能引發人深思,能引起人共鳴的詩才是好詩,一味看重外表算什麼?

    也有人說,杜甫的詩能學,李白的詩學不來,所以李白的詩比杜甫的詩好。

    詩人的氣質是很難捕捉的,其實不可能再出杜甫第二或者李白第二了。

    不過這句話倒也說明了一些道理,我們能夠追趕聖人,學習聖人,聽他們的言論,受他們的教誨,跟著他的腳印,做一個像聖人一樣的人。

    但我們追不上仙人,仙人也不會給你什麼教誨,神龍見首不見尾,凡人想成仙,連途徑都沒有。

    大約如此吧。

    -----------丸----------

  • 6 # 小杰瞎扯淡

    杜甫並沒有低李白一籌,只是“詩”的風格不同,從而稱號不同,並沒有誰高誰低的說法。

    可能大多數人覺得:仙,超脫於凡塵之外,不臨凡間,超越凡人,俯瞰芸芸眾生;

    聖,還在人間,駕凌世俗,地位超然。一般人看來,仙就是人的一種嚮往,表達的是一種最美好的境界,不是凡人所能達到和想像的,但是聖人,行走於世俗之間,人們努力可以達到的一種境界,所以看來“仙”比“聖”高階,但在這裡並非如此。

    李白,號稱“詩仙”,只是由於他所寫的詩詞大多是大膽幻想,誇張描述,是一種浪漫主義手法。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等,李白擅長運用誇張、想像的寫作手法,就像仙一樣,不可捉摸,具有仙的氣質,所以稱為“詩仙”。

    杜甫,號稱“詩聖”,是由於他的詩大多紀實,他的詩詞從早期到晚年,大概講述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交代的大多是身邊的故事以及當時自己1的心情體會,是一種現實主義手法。比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等。由此他的詩也被稱作“詩史”。

    所以,並不存在誰更高階的說法,只是風格不同而已。

  • 7 # 指間行走

    這樣提問有失偏頗了,“詩仙”與“詩聖”並無高下之分,之所以如此稱謂,僅僅是因為二人的作詩風格與詩作意義有不同。何為“仙”?“人”在“山”旁修煉成仙,多是棄塵而去的高人,他們看破了紅塵,看淡了名利枷鎖,嚮往逍遙自在的人生,不受世俗的管制與約束,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那麼何為“聖”?一顆塵心悲憫世人,渴望有所作為而又不甘同流合汙,歷盡滄桑與苦難,一心只在乎天道公理人心,哪怕是捨棄一切也要存仁心。即使忍受孤獨寂寞,也不忘初心初念,勇於擔當,積極有為!

    如此,我們再來看看“詩仙”與“詩聖”的各自所指吧!李白之所以被稱作“詩仙”,那是因為他的詩作過於飄逸而讓人難以企及了,如同“仙人”般蹤跡難尋。其創作過程中多采用誇張手法,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又比如“白髮三千丈”,還比如“千里江陵一日還”等,他將誇張手法運用到了極致。他的誇張手法與浪漫主義激情,共同譜就了李白的“詩風”,再加上李白個人特質:愛酒而豪邁,不羈而隨意。不稱“詩仙”也太難!我們再來看看“詩聖”杜甫。杜甫的詩多是與現實相聯的,比如其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多是關係民生疾苦的,具有紀實的特點。因此,他的詩作也被稱為“詩史”。他不僅僅是將當時社會的現實問題以詩歌形式寫就出來,更多的是他還將自己的個人情感注入其中,讓人讀後不自覺間受其感染並生出悲憫之情來。對比二人作詩風格,李白是追求自由灑脫,充滿著理想主義色彩,具有著浪漫主義情懷。而杜甫追求的是悲憫蒼生,充滿著現實主義特點,講求的是紀實手法。李白更多的是自我解放,而杜甫更多的是為生民立命。前者在“虛”,後者在“實”。僅是出發點與著力點不同而已,並無高下之分。如此,對於題主所問,我的回答是:李杜各有所長,並無高下之分。

  • 8 # 煙花三月是隻貓

    為什麼李白是詩仙,杜甫只是詩聖,比他低一籌?

    以這樣的理解,那王維還是“詩佛”呢,豈不更厲害?“詩囚”豈不是犯罪分子了?

    其實,“詩仙”也好,“詩聖”也罷,“詩佛”、“詩鬼”、“詩魔”、“詩囚”……這些稱呼,只不過是對這些大詩人們的詩歌最有特點的地方的一個形象化的說法而已。

    李白之所以被稱為“詩仙”,是因為他的詩歌想象力瑰麗而豐富,論想象力,不光那時,就是現在也沒有幾個人能和李白相比的。

    他寫蜀山高,有多高?“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太陽神走到蜀山邊也要繞道而行,翻不過去了。高的把天都穿破了。蜀道是怎樣來的?地崩山摧壯士死 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神人修的。一般人說雪花大,大如鵝毛就很誇張了,可人家李白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那鵝毛算什麼?你說瀑布高,高千丈萬仞就是誇張了,可是人家李白的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從天上流下來的,千年以來,誰家的瀑布也高不過李白的廬山瀑布了。

    這種想象,凡人能有幾個?因此賀知章才稱李白是“詩仙”,不是凡人,是天才的意思。

    杜甫被稱為“詩聖”,是因為杜甫詩歌的內容的思想境界已經到了“聖人“的境地。好賴也是宰相的孫子,小時候也被爺爺帶著出入豪門府邸,見過世面的杜甫,中年的時候生活是如此窘迫,在成都草堂有了三間茅草屋住著,就高興的不得了。

    秋天到了,秋風把屋頂掀起來了,秋雨一下,屋子裡就下了雨,家裡唯一的一條被子,被子裡被睡覺的兒子一蹬,就能聽到撕裂的聲音。這就是中年杜甫生活的現狀。擱到一般人身上,一定是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可是老杜說了自己的苦楚之後,馬上就想到天下還有多少不如他的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看看老杜的境界,是不是已經達到了聖人的的思想境界了?

    在之前,安史之亂的時候,叛軍來了,皇帝唐玄宗帶著一班重要的大臣跑到四川去了,連王維這樣副部級的官員都被皇帝扔下不管了,害得王維被叛軍俘虜,抑鬱後半生。杜甫那時是一個副股長——一個後勤部管倉庫的主任,可是他偏偏心繫朝廷祖國,把一家老小安頓到一個小村子裡,就一個人跑向長安城,尋找朝廷組織去了,杜甫認為自己是朝廷命官,亂時更要為朝廷出力。結果被叛軍俘虜,幾經生死,杜甫才逃脫叛軍,找到了在寶雞的朝廷組織。為國效上力之後,杜甫才再去顧自己的小家。他找了家人住的那個小村子。妻子一見他就哭了,告訴他,他們最心愛的小兒子已經被餓死了。看著自己已經長成大姑娘的女兒,穿著補丁摞補丁衣服,褲腿掉半截,大冬天還光著腳,穿的鞋子露出了腳趾頭,聽著老妻的哭訴,杜甫眼淚縱橫,可是從自己家到悲慘,老杜立即就想到戰亂不知讓多少家庭遭受和自己家庭一樣的苦難,悲憫起天下的受苦人了!這種境界,不是聖人,還是什麼?

    老杜的這些內心思想,都被他用詩歌表達出來,穿越千年,留在華人的文化中,杜甫自然是當之無愧的“詩聖”了。

    這就是“詩仙“”詩聖”稱呼的原因。個人更喜歡老杜。每每讀老杜的詩,看一個微塵一般的小人物,憂國憂民的,本來想笑,可是笑著笑著就流淚哭了。

  • 9 # 邏輯文史游

    別亂想,李白的詩仙之名,和他的道教信仰有很大的關係。

    要論中國文學史上誰受道教的影響最深,李白稱第二,恐怕沒人敢稱第一了。四川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四川綿州昌隆更是李白的出生地。盛唐時期,佛教並不流行,道教被定為“國教”,老莊自由飄逸的道教文化有機會一展風采,於是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道教的風靡直接影響到了文藝圈的風氣。道家文化崇尚自由奔放,崇尚自然之美,追求和諧,對文人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而美麗的仙境傳說和典故也賦予了他們無盡的創作源泉。不僅在思想上影響著人們,而且也在教育文人,使他們能夠找到新的創作靈感。所以,在這種影響下李白對他人給予自己的各種頗具道教意味的稱號十分滿意,比如“謫仙”、“酒仙”等。

    李白在蜀中尋仙訪道時的經歷也對其有著深深的影響。在其青年時大唐正是李隆基時代的 “開元盛世”。李隆基本身對道教很友好,自然在民間也形成了不錯的風氣。道教形成於東漢年間,貴為本土ZJ自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寶地四川更是有著不錯的發展,有關的名勝古蹟遍佈大江南北,自然對民眾而言也是一種刺激。

    這種超凡脫俗的仙境在李白的詩中比比皆是。無論他意識中的世界是真是假,他總是試圖透過詩歌所創造的境界來表達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強烈的個人抱負。道教中所體現的超越與自由精神無時不刻都在激勵著他,也成為了他創作的一大動力,更是直接影響了他的詩歌創作觀念,所以他的詩句更動人更有靈性,也是這個原因了。李白雖然初學儒術,但儒家思想還是和道家的諸多理念有所衝突的,在矛盾的交織下,李白也曾痛苦過,也曾迷茫過,也曾彷徨過,但這些矛盾沒有讓他糾結,反而交織成一股強大的內心風暴,轉變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情感浪潮,緊緊的包裹在“複雜”的內心糾結中,透過詩歌這一載體,毫無保留髮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正是這種個性使李白的詩歌具有無與倫比的審美情趣。同時,這種情結激發了他的藝術才能和創造性想象力,使他心中的不朽境界成為了他的藝術創作的物質。因此,孤獨的李白能在積極浪漫主義詩歌中反映出這種矛盾和困惑,間接地反映出盛唐的精神面貌和一些問題。從道家影響的角度看,李白以其卓越的才華,發揮了道教神仙信仰的美學因素,他的作品自然能受人推崇,無出其右。李白的詩歌雖然內容悲劇性,但卻蘊含著一種英雄的精神、一種浪漫的個人風格,從中我們可以深刻地理解天才詩人的敏感而美麗的靈魂追求,以及他的慾望、焦慮、矛盾、悲傷和幻滅,這就是為什麼李白的人氣一直能居高不下的原因了。

    所以,詩聖和詩仙其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

  • 10 # 斌比冰水冰

    因為杜甫混的慘啊,亂軍之中投奔唐肅宗,混了個左拾遺,位從八品上,結果沒過多久就得罪了肅宗,就被貶到華州去了。後來雖經推薦當過檢校工部員外郎,也不是啥大官。而李白呢,經常跟著唐明皇和楊貴妃一起混,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且有高力士掌權大太監為李白脫靴的典故。相比一下,杜甫真是慘兮兮,所以給了人錯覺,是不是杜甫的詩聖比不上李白詩仙了。其實論起對中國文化甚至日,本文化的影響,杜甫還真是甩了李白幾條街。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活著的時候,詩作並不若後來那般出名。甚至於死後,其子孫無力為他立碑。其子孫求救於當時的大詩人元稹,就是那位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和白居易並稱元白的元稹,只若李白之後大唐的二位天皇巨星。人家出了錢才使得杜甫落葉歸根的願望得以成真。元稹翻看杜甫詩作之後,突然發現,這個杜子美的詩怎麼寫的這麼好呢,為何當時卻無其名呢,實在是唏噓感慨。所以一路幫忙宣傳。後來更是給到白居易看了,白居易看過之後,一下成為杜甫謎弟。以前寫的詩不叫詩,差點就要唱眼前的黑不是黑,杜子美的詩怎麼那麼白。從此寫對現實生活更有意義的詩作。搞到寫出詩後還要請老婆婆來聽一聽,能不能聽懂,不懂就繼續改。當時白居易的詩作傳到了日,本,引起一陣風靡。後來日,本聽說白居易對杜甫如此推崇,更是引進老杜的文章詩作,影響了日本文學的發展。

    反觀李白早年也是命途坎坷,後來遇到賀知章,一見其詩作,只呼為太白星精轉世,稱之為謫仙人,後來極力向唐玄宗推薦,終於一路青雲直上。從唐玄宗和楊貴妃遊,詩作揚名天下。但是唐玄宗雖然愛其詩,卻在政治上並不相信李白,只是當作如梨園藝人一般的寵臣罷了。李白的政治抱負得不到實現,但是好歹他寫的雲想衣裳花想容,不至於觸怒皇帝。而杜甫當個左拾遺,天天唧唧歪歪的就沒那麼幸運了,得罪肅宗一輩子不得出頭。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所寫詩作奇特瑰麗,極盡想象,李白更是天縱其才,詩作達到浪漫主義詩人的頂點,後世之人便想學,卻是無從下手。杜甫關心民間疾苦,而且自己更是飽經患難,經過安史之亂,詩作被稱為詩史,現實意義及其強烈。而唯其如此,卻可為萬古詩法,給無數的後來學詩人帶去了饋贈。

    李白杜甫是中國詩作上的雙子星,因其外號便褒一人貶一人實在不應該。李杜文章在,光芒萬古常。詩名二人並列,但真算起對後世的影響,只怕杜甫的要大的多。中國神話中無數的神仙人物,但是孔孟卻也是隻被稱為聖人,孔聖人,孟亞聖,但是說起對中國的影響,只怕難有誰能超越孔孟了吧。哎,杜甫很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男人可以犯賤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