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尿血即尿中有血液,並超出正常生理範圍。又有溺血、溲血、小便血等名稱,可見於泌尿生殖系統的多種疾病。無痛者,中醫稱為“尿血”(溺血);伴有尿頻、尿痛或腎絞痛者,中醫稱為“血淋”。朱丹溪所謂“痛者謂之淋,不痛者謂之溺血”是也。

    剛排出的尿液呈血紅色或粉紅色樣,或有血塊,為肉眼血尿;如僅在顯微鏡下發現較多的紅細胞,為顯微鏡血尿,簡稱“鏡下血尿”;古代所云尿血都是指肉眼血尿。在正常情況下,新鮮尿液標本不經離心沉澱,每高倍視野內紅細胞超過1~3個;或收集3小時尿液作尿沉渣細胞計數,男性每小時紅細胞排出數目大於3萬,應認為血尿。

    由於感染、結石、損傷、藥物、腫瘤等直接損傷,或梗阻尿路的血管壁破裂,或代謝障礙、免疫損傷、中毒、凝血障礙,心血管病變及尿路鄰近器官病變,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主要分為:①泌尿生殖系統多種疾病;②尿路臨近器官疾病的影響;③全身性疾病;④功能性血尿。就臨床資料分析,尿血有以下特點:①無性別差別、無年齡差別;②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③可以是生理性,也可以是病理性;④可以是全身性疾病,也可以是區域性性病變;⑤經治療絕大多數可以治癒;⑥對老年男性要有警惕性,防止貽誤病情。

    尿血屬於中醫血證範圍,病變部位在腎與膀胱。常見證型有膀胱蘊熱證、陰虛火旺證、中氣虛弱證等。

    病因病機

    《景嶽全書·溺血論治》曰:“溺孔之血,其來近者,出自膀胱……此多以酒色慾念致動下焦之火,而然常見相火妄動,逆而不通者,微則淋濁,甚則見血……溺孔之血,其來遠者,出自小腸……蓋小腸與心相表裡,此內火氣化之源清濁所由以分也,故無論焦心勞力或厚味酒漿而上下二焦,五志口腹之火,凡從清道以降者,必皆由小腸以達膀胱也。”

    《太平聖惠方·治尿血諸方》曰:“夫尿血者,是膀胱有熱客,血滲於脬故也。血得熱而妄行,故因熱流散,滲於脬內而尿血也。”

    《血證論·尿血》曰:“膀胱與血室並域而居,熱入血室則蓄血,熱結膀胱則尿血。”

    《醫學衷中參西錄·理血論》曰:“中氣虛弱,不能攝血,又兼命門相火虛弱,乏吸攝之力,以致腎臟不能封固,血隨小便而脫出也。”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尿血證候》曰:“病者小便出血,多因心腎氣結所致,或因憂勞、房室過度,此乃得之虛寒。”

    《沈氏尊生書》曰:“尿血溺,竅病也,其原由於腎虛,非若血淋之由於溼熱,其分別處,則以痛不痛為斷,蓋痛則血淋,不痛則為尿血也。”

    以上古代醫家已經認識到:熱擾血分,血從內溢為病。病變部位在腎與膀胱,病理上常互為影響。實證多屬溼熱下注,結於膀胱,傷及血絡;虛證多屬腎陰不足,虛熱內生,血絡受損。此外,還有中氣不足,虛寒不固,攝血無權;瘀血內阻,血不歸經;砂石內留阻竅,損及血絡;藥毒傷及脾腎;外傷跌僕,損傷血絡,引起血尿。

    目前臨床上尿血者病因主要從火分析,分實火和虛火。實火包括溼熱、熱毒、瘀熱、肝火;虛火主要指肝腎陰虛、陰血虧虛。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尿血是重要的症狀,一旦發生即應進行全面徹底檢查,包括尿常規、細菌培養、X線造影、B超檢查及系統的泌尿外科檢查和內科檢查,仍未查明血尿原因者,必須堅持定期複查。①無論鏡下或肉眼血尿,均說明可能有病變存在。可根據尿血患者年齡、性別、伴隨症狀等進一步綜合分析,必要時可進行紅細胞形態分析、CT檢查、腎動脈造影、膀胱鏡等特殊檢查,必要時進行腎活檢。儘可能找出出血的原因及出血部位。②觀察有無伴隨症狀:無痛性血尿,應排除泌尿系腫瘤;腎絞痛後的血尿,常見於上尿路結石;血尿合併膀胱刺激症狀者,多見於結核或非特異性感染;長期輕度全血尿,經反覆系統檢查,仍原因不明者,一般稱特發性血尿,表示現有診斷手段尚難顯示出血病灶。

    本病診斷並不困難。凡肉眼見到血尿,或尿常規檢查即可診斷。①尿血有多少之分:多者尿呈血紅色,稱“肉眼血尿”;少則尿色正常,僅在顯微鏡下發現紅細胞,稱“鏡下血尿”。對無症狀性鏡下血尿也不應忽視。據統計,在泌尿外科患者中,50%以上的感染患者、67%結石患者、40%結核患者、20%腫瘤患者均表現為鏡下血尿。因此,鏡下血尿與肉眼血尿同樣重要,決不應認為血量輕微而忽視其臨床意義。②尿血有遠近之別:確定尿血後必須全面檢查,明確出血部位和原因。在連續排尿過程中,分別取開始、中間、終末三部分尿液作尿三杯試驗,可幫助估計出血的部位。根據血尿出現的先後,判斷髮生血尿的可能病變所在。排尿開始尿內有血者(初始血尿),以後逐漸變清,提示病變多在尿道;排尿終末出現血尿者(終末血尿),提示病變多在膀胱三角區、頸部或後尿道;全程血尿,排尿全程均為血尿,提示出血來自膀胱頸以上部位。尿三杯試驗可幫助估計出血的部位。③尿血發生的部位不同,特點不同:腎、輸尿管,常伴腎絞痛,一般無排尿症狀,呈全程血尿、暗紅色,可有細條狀血塊,尿鏡檢常有管型。膀胱,常伴排尿症狀,鮮紅色全程或終末血尿,常伴大血塊,鏡檢無管型。前列腺、尿道,終末或初血尿,鮮紅色,多有排尿症狀。④對無症狀性鏡下血尿不應忽視,據統計,在泌尿外科患者中,50%以上的感染患者、67%結石患者、40%結核患者、20%腫瘤患者均表現為鏡下血尿。因此,鏡下血尿與肉眼血尿同樣重要,決不應認為血量輕微而忽視其臨床意義。

    2.鑑別診斷

    應鑑別泌尿系統疾病、全身性疾病、尿路鄰近器官疾病等3類。其中95%以上的血尿是由於泌尿系本身疾病所致,80%是由腎小球疾病感染和泌尿系腫瘤所致。血尿常見病因的初步確定,首先應結合發病年齡,伴隨的臨床表現,地方性流行病、多發病等,作出初步篩選。小兒期的血尿多見於急性腎炎、泌尿繫結石、胡桃夾現象等。青少年或中年出現血尿,應考慮為泌尿系感染、結石或腎炎等。40歲以上無痛性血尿,應多考慮泌尿系腫瘤。如伴有腎絞痛者,應考慮腎、輸尿管結石。伴有膀胱刺激症狀,如病程長、病情起伏不愈且日益加重者,應考慮膀胱腫瘤、膀胱結核的可能性;如同時伴有高熱、腰痛,則應考慮腎盂腎炎;如同時伴有排尿痛,尿流中斷或排尿困難,則應注意膀胱或尿道結石的可能性。如伴有腎臟腫塊,單側性者應考慮腎腫瘤、孤立腎囊腫、種種原因所致的腎盂積水、腎下垂及異位腎等;雙側性者,則多考慮為先天性多囊腎。如伴有身體其他部位出血,應考慮血液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等。如合併乳糜尿者,應考慮絲蟲病,尤其在絲蟲病流行區更應注意。如伴有浮腫、高血壓、明顯蛋白尿者,則應考慮腎小球腎炎。

    (1)腎性血尿特徵:血尿為全程性,均勻,暗棕色;可常伴發腎區鈍痛或腎絞痛;血塊為蠕蟲狀,時可發現紅細胞管型或其他管型;除非伴有膀胱病變,一般無明顯排尿不適症狀,只有血塊堵塞尿道時才發生排尿困難。

    (2)膀胱性血尿特徵:常伴有排尿不適的症狀,但腫瘤出血也可無排尿不適;血尿顏色較鮮紅,可分全程血尿或終末血尿;血塊呈不規則形。

    (3)尿道及前列腺性血尿特徵:尿呈鮮紅色,前列腺及後尿道出血為終末血尿,前尿道出血可呈尿道滴血或初血尿;常伴有尿急、尿頻、尿痛及排尿困難等表現。

    辨證施治

    1.膀胱蘊熱證

    證候:病初起,病程短;或有飲酒、喜食肥甘、辣椒嗜好。多為先血後尿,或全程血尿,尿多為血色鮮紅,或夾有血塊,伴尿頻、尿急、尿熱澀微痛;腰痠心煩,口乾口苦。舌紅起刺,苔黃或黃膩,脈數。

    基本治法: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運用:小薊飲子加減。小薊飲子來自《重訂嚴氏濟生方》,為涼血止血、清熱瀉火良方,光考慮涼血止血尚不行,要根據尿血的程度和火熱的起因。方中竹葉、山梔、通草清熱瀉火,尤其瀉心火,心主血脈與小腸相表裡,小腸主泌別清濁,心熱甚移熱於小腸,則下焦熱甚搏迫血分,血熱外溢而成尿血,木通、生地、甘草為導赤散,是治療心移熱於小腸專方;小薊、生地為涼血止血主藥,小薊炭止血功效加強,涼血功效減弱;離經之血則易生瘀血,故以當歸、蒲黃炭、藕節活血止血,並能引血歸經,大便稀或日行2次以上,可去當歸;佐以滑石清利溼熱,如用碧玉散加強清熱瀉火涼血功效。為了鞏固療效,清熱瀉火可加連翹、土牛膝、土大黃等;涼血止血可加苧麻根、血餘炭等;利溼加車前子之屬。心熱甚移熱於小腸,常有尿道或莖中疼痛,古人喜用甘草梢,亦可加虎杖等。總之,本方涼血止血之力強於清熱瀉火,清膀胱溼熱之力稍遜。另外,《重訂嚴氏濟生方》中本方是用通草,而非木通;近年來研究發現“關木通”含馬兜鈴酸腎毒性,要慎用或不用。

    食療:茅根車前飲:白茅根、車前子各50g,白糖25g,水煎服,10天1療程。

    2.陰虛火旺證

    證候:病程較長,或有慢性疾病。多為先尿後血,血少鮮紅,時作時止,伴有腰痠乏力,潮熱顴紅,頭暈耳鳴,咽乾口燥,夜寐盜汗。舌紅苔少,脈來細數。

    基本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運用:知柏地黃東加減。本方由六味地黃東加知母、黃柏組成。六味地黃湯是補腎陰的基本方,其特點是三補三瀉。本方三補三瀉,幾乎每一味藥之間都有交叉關係,補而不滯,瀉而不傷。加用知母、黃柏是針對火旺,加強清瀉之力,火旺得清,才能儲存真陰。如陰虛明顯可加龜板、阿膠珠、女貞子、早蓮草等;如火旺明顯加玄參、黃柏、煅人中白等;出血明顯加仙鶴草、苧麻根、槐花炭等。

    食療:仙人粥:制何首烏30~60g,粳米60g,紅棗3~4枚,白糖適量。將制何首烏煎取濃汁,去渣,同粳米、紅棗入砂鍋內煮粥,粥將黏稠時,加入紅糖或冰糖少許以調味,再煮二沸即成。本粥可每日1~2次,7~10天1療程。

    3.中氣虛弱證

    證候:病程較長,常體弱多病,或有慢性疾患。尿中帶血,尿色淡紅,小便頻數或自遺,或尿無力,滴瀝不盡;少腹墜脹,面黃心悸,神疲食減,四肢清冷。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基本治法:健脾攝血。

    方藥運用:歸脾東加減。方中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為主藥,脾胃得健,氣血自生,氣能攝血;黃芪、當歸補氣益血,為輔藥,使氣固血旺;酸棗仁、龍眼肉、遠志養心陰安神志;木香理氣醒脾,並防補脾益氣藥之滯,此4味為佐藥;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為使藥。本方在此,意在健脾補中,氣旺而血生,血生而氣旺,達到脾能攝血,不用止血藥而使尿血自除。明代張景嶽在歸脾湯基礎上加黑山梔、炒丹皮,謂之加味歸脾湯,對於有出血者更為合拍。如出血日久,出現貧血者可加用阿膠;如少腹墜脹明顯,可加用補中益氣丸;如神疲食減,可加用砂仁、谷芽、麥芽等;大便偏溏,四肢清冷,血尿色淡,可加用艾葉炭、杜仲炭等。

    食療:黃芪粥:黃芪30g,粳米50g,紅棗20g,先用水煮黃芪取汁去渣,再用汁煮粳米、紅棗成粥,早晨空腹食之,半月為1療程。

    轉歸及預後

    尿血如長期治療無效,可以轉化成慢性,特別是“鏡下血尿”,較為反覆和頑固;長期出血易出現貧血,由實轉虛;尿血者大都能找到病因,經過對症治療一般能治癒,預後良好。

    預防與調護

    1.保持個人衛生,忌洗桑拿或燻蒸。

    2.平時注意補充水分,多飲水;控制含糖飲料的攝入;食品忌過鹹,過分油膩。

    3.少飲或不飲酒;忌食生冷,宜食新鮮水果。

    4.要慎用過多的活血藥品,減少或不作騎跨動作,保持大便通暢。

    5.心情要舒暢,不動怒,注意勞逸結合,適當控制性生活。

    臨證經驗

    治療原則:明代王肯堂認為:“初起之熱邪不一,其因皆傳於膀胱而成淋,若不先治其所之本,止從末流胞中之熱施治,未為善也。”說明治病必求其本,不能光見血止血,要四診合參,結合現代醫學檢測去分析;徐靈胎亦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當要分別。”

    說明具體的治法,有祛邪和扶正之別,不能拘泥於一法;大多是病初起以祛邪為主,病久扶正或扶正兼祛邪;關鍵是要抓住火去做文章,有火還是無火,實火還是虛火,好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1.尿血一證,暴發多屬實火;勞損久虛,多屬虛火。大抵實火之證,脈必數而有力;虛火之證,脈必數而無力。依次為辨,庶不致誤。

    2.若小腸火盛而尿血者,症見虛煩不寐,或舌咽作痛,治宜涼血洩熱,如導赤散加黑山梔、瞿麥、琥珀。若肝火內熾而尿血者,必兼少腹脅肋刺痛,口苦耳聾,寒熱往來,小便紅赤,治宜涼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東加丹皮、鬱金。若熱結下焦而尿血者,其症小便通利,餘瀝滴血,痛如血淋,治宜涼血止血,如小薊飲子,或用新鮮苧麻根30g,煎服亦可。若房勞傷腎而尿血者,脈多洪數,治當滋其化源,如六味地黃東加土牛膝;若無熱象者,則宜治宜溫腎止血,如鹿角膠丸(鹿角膠、沒藥、血餘炭)。至若尿血日久,腎液虛涸者,又宜補陰止血,如六味阿膠湯(六味加阿膠、童便)。若肺腎兩虛而尿血者,必見口乾腰痠,治宜肺腎並調,如六味丸合生脈散之類。

    3.初見尿血,必先用寒涼。涼藥不能止,或雖稍止,而終莫能除,法當甘溫以補。若開手便溫,適足以招謗,亦非自全之道也。

    驗案舉例

    商某,32歲,已婚。1977年6月18日初診。

    房事後血尿近8個月,有時小便血量多並夾有血塊。曾在某軍區醫院多方檢查,已排除腎結石及尿道炎症,但無明確診斷。因原因不明,未予治療。每當房事過後第1次小便為全血尿,並夾有血塊,第2次小便肉眼已見不到血液,鏡下有少量紅細胞,第3次小便鏡檢陰性。平時除頭昏無力外,無其他不適。舌紅少苔,脈無變化。此症因腎陰不足,媾精之際,相火內動,血被火衝,因而妄行。擬補腎洩火,涼血止血之法。

    鹿角膠6g,阿膠、蛤粉各10g(同炒),血餘炭5g,茅根(去心)15g,川柏(鹽水炒)5g,丹皮炭6g,生地、墨早蓮、女貞子、炙龜板各10g。

    7月3日二診:藥進3劑,未見療效。繼服半月,性交2次,未見尿血,但仍頭昏無力,舌紅少苔。還系陰傷火旺之象,再用丸藥鞏固療效。

    大生地120g,血餘炭30g,炒丹皮60g,墨旱蓮、女貞子、炙龜板各90g,阿膠90g、蛤粉30g(同炒成珠),炒菊花45g,鹿角膠60g,炙知母30g,川柏(鹽水炒)45g。

    上藥共研極細末,用茅根(去心)90g,打汁,陳阿膠、鹿角膠煎湯泛丸,如綠豆大,每服9g,日2次,開水送下。

    現代研究進展

    1.孫香娟等論五臟六腑皆尿血

    尿血的成因:任何原因使臟腑功能失司,血不循常道,均可致尿血。尿血的病位,主要在膀胱,但與心、腎、脾、肺、肝、小腸和三焦有密切關係。

    (1)熱犯少陰證:以小便黃赤,顏色淡紅或暗紅,喉核赤腫,夜寐不安,手足心熱,舌紅,脈數或細數為主症。治以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用黃連阿膠東加減。黃連阿膠湯是治療少陰熱化,腎經鬱熱的代表方,常用於熱病之後,餘熱不清,真陰受損而心中煩,不得臥的臨床證候。

    (2)心火亢盛證:以小便熱赤,尿中帶血,顏色鮮紅,或如洗肉水,或如葡萄酒,或如濃茶,心煩不寐,口舌生瘡,面紅口乾,渴喜冷飲,舌尖紅,脈數為主症。以清心瀉火,涼血止血為法。方選小薊飲子加減。有“血尿第一方”之稱的小薊飲子,是嚴用和在錢乙導赤散基礎上加用涼血止血藥而成,是目前治療尿血的代表方,可見尿血源於心者最為多見,尤其是病變初期。

    (3)熱邪犯肺證:以惡風發熱,眼瞼浮腫,或咽痛,或咽中赤腫,或咳嗽,或面板斑疹,繼之出現尿血,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或浮數為主症。以清熱宣肺,解毒利咽治之。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東加減。此方為治療風水相搏,眼瞼浮腫,狀如臥蠶的代表方,常用於尿血伴有浮腫的證候。

    (4)脾胃積熱證:以小便黃赤,尿色鮮紅,口乾口苦,便秘,或反覆口瘡口糜,或伴關節腫痛,或伴皮疹,或伴面板瘙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主症。宜清胃瀉脾,涼血止血。以瀉黃散出入。瀉黃散瀉脾胃伏火,多用於紫癜性腎炎早期見紫癜密佈,顏色紫紅,瘙癢,苔膩者。

    (5)肝膽鬱熱證:小便短赤,尿色鮮紅,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情志異常(或抑鬱太息,或急躁易怒),頭暈頭痛,大便秘結,月經不調,舌紅苔膩,脈弦。宜清肝利膽,涼血止血。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此為肝經鬱熱的代表方,症見尿血時間偏長,每因情緒波動而加重,常有抑鬱太息,心煩易怒的證候。

    某男,四川省宜賓市人。2005年07月5日初診。眼瞼浮腫半天。發病前1周有感冒史,雙眼瞼浮腫,咽部不適,納差,尿黃短少,大便正常。舌紅苔薄黃,脈浮數。尿常規潛血(+),紅細胞(++)/HP。辨為風水相搏。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東加減疏風清熱,利水消腫。處方:麻黃8g,連翹12g,赤小豆10g,金銀花12g,黃芩10g,射干10g,牛蒡子10g,竹葉8g,蘆根15g,小薊12g,白茅根20g。3付水煎服,1劑/日。用藥後腫消,尿常規潛血陰性,紅細胞2~3個/HP。

    2.王小滿從腎論治難治性尿血

    (1)尿血:張某,43歲,2001年3月10日初診。持續出現尿血(++~+++),經B超檢查未見異常,多方求醫效不佳。口苦心煩,失眠多夢,腰膝痠軟,食慾不振,小便頻數,大便乾結,舌質偏紅津少,脈細數。證屬腎陰虧虛,火動迫血。治以六味地黃丸加味。山茱萸、山藥、丹皮、澤瀉、茯苓、益母草、梔子各10g,生地、白茅根各20g,仙鶴草30g。3劑,水煎,每日1劑。服後尿血微量,繼服3劑,尿常規檢查正常,隨訪1年未復發。

    (2)多發性腎囊腫尿血:陳某,69歲,2006年3月21日初診。腰痛3年,加重半年,小便頻下,量不等,無澀痛,經B超檢查發現雙腎多發性囊腫,輕度積水,尿檢隱血(+)、蛋白微量,經地級市醫院腹腔鏡手術。現術後1個月,尿血不減,頭暈乏力,腰痠綿綿,下肢浮腫,飲食如常,小便頻數,大便偏幹,舌質淡紅,脈象細弱。證屬腎虛失藏,尿血自下。治以六味地黃丸加味。山茱萸、山藥、生地各15g,丹皮、澤瀉、肉蓯蓉、杜仲各10g,白茅根20g。水煎,每日1劑,分早晨、中午2次服。服藥30劑後症狀消除,繼以六味地黃丸鞏固療效,隨訪3個月未復發。

    (3)水腫尿血:鎮某,20歲,2006年5月5日初診。面浮腫,下肢輕度水腫,反覆尿血,頭暈乏力,腰膝痠軟,納谷不香,小便短少,大便尚調,舌淡苔薄,脈象沉細。尿檢隱血(+),蛋白微量,白細胞(+)。證屬腎虛絡傷,氣化不利。治以六味地黃丸加味。山藥、生地、白茅根、車前草、萹蓄各15g,山茱萸、丹皮、澤瀉、茯苓、荷葉各10g,仙鶴草30g。5劑,水煎,每日1劑。服後症狀大減,尿血轉陰,繼服2個月症狀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

    3.張琪辨治IgA腎病尿血證經驗

    (1)急性發作期

    ①風熱擾絡證:IgA腎病若因外感風熱,熱邪入裡,熱傷血絡,則臨床症見:發病後1~2天即見尿血鮮紅或尿色如濃茶,惡寒發熱,肢體痠痛,咽痛,舌邊尖紅,苔薄微黃,脈洪數或滑數。辨證:外感風熱,熱傷血絡。治宜清熱解毒。下焦溼熱證:IgA腎病若因感受溼熱之邪或飲食不節等而出現溼熱蘊結證候,則臨床症見:尿色鮮紅,或尿黃赤,尿常規檢測以大量紅細胞為主,伴咽乾口燥,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咽痛,或兼見尿道灼熱或疼痛,腰痠痛,脈滑數,舌質紅,苔白乾。辨證:溼熱蘊結。治法:清熱利溼,涼血止血。

    (2)慢性進展期

    ①氣陰兩虛證:IgA腎病患者反覆出現血尿,遷延不愈,症見:周身乏力,氣短心悸,腰痠膝軟,咽乾口燥,手足心熱,舌淡,脈沉細或細數無力,屬氣陰兩虛之證,用自擬益氣養陰攝血合劑治療。

    ②氣陰兩虛,溼熱留戀證:IgA腎病患者反覆出現血尿,遷延不愈,症見:肉眼或鏡下血尿,尿黃赤而灼熱,倦怠乏力,五心煩熱,口乾而黏,舌淡紅,苔白微膩或少苔,脈細數。辨證屬氣陰兩虛,溼熱留戀。治法:益氣養陰,涼血止血。

    ④陰虧火動,迫血妄行證:IgA腎病患者症見:頭昏腰痠,疲倦乏力,五心煩熱,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舌紅苔白少津,脈細數。辨證屬腎陰虧耗相火妄動者,可用滋陰涼血輔以收斂法治療。

    馬某,男,22歲,2004年11月7日來我院初診,自述兩個月前感冒後出現腰痠乏力、食少等症,家人帶其至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院就診,經病理活檢確診為IgA腎病。就診時患者腰痛乏力,胃納差,眠可,雙下肢無浮腫,舌紅,苔白,脈弦細。尿常規示Pro:(±),RBC:(++)。診斷為Ig腎病,辨證:氣陰兩虛,兼有血熱。治法:益氣養陰,清熱涼血。方藥:黃芪50g,太子參30g,枸杞子20g,菟絲子20g,茜草20g,藕節20g,地榆炭25g,棕櫚炭20g,貫眾20g,三七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30g,金櫻子25g,甘草10g。服上方2個月後,患者腰痠乏力、納差明顯好轉。複查尿常規示RBC:(+),Pro:(-)。於上方去枸杞子、菟絲子、茜草、藕節、地榆炭、棕櫚炭、貫眾、半枝蓮,加柴胡10g,黃芩10g,益母草30g,車前草15g,麥冬20g,茯苓20g,黃芪改為20g。此後,在本方基礎上加減長期服藥,複查尿常規示RBC:(±),Pro:(-)。

    治療體會:IgA腎病臨床最大的特點就是肉眼或鏡下血尿,或伴有輕度蛋白尿。張老認為:疾病初期,病勢頗急,尿血量多,呈肉眼血尿者,尚屬易治。而久病血尿,時輕時重,反覆發作,肉眼與鏡下血尿交替出現,病勢雖緩,然治癒頗難。久病血尿,以氣虛統攝失職為多,血尿日久必傷陰分,且溼熱內停又易灼傷血脈,故主張用益氣養陰、利溼清熱、涼血止血法施治。在此基礎治法上,加白茅根、瞿麥、小薊等通淋止血之品。若兼有熱象者,加梔子、生地等以涼血止血;若溼熱漸去,常配龍骨、牡蠣、海螵蛸、茜草以增強收澀止血之力。此時純用益氣養陰、收澀止血之品,恐過於壅滯留邪,每加大黃3~7g,以疏洩氣血,使補而不滯,攝而不凝,且大黃更有清熱止血之妙。此外,IgA腎病發展到慢性遷延期常兼見瘀血之證,在臨床辨證治療中,若能辨證精當,巧妙運用活血化瘀之品,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但亦不能濫用,若用之不當,則往往會加重病情。所以,在治療IgA腎病中,運用活血化瘀之品應當慎重。

    小結

    1.尿血屬於中醫血證範圍,病變部位在腎與膀胱。經過系統治療,大多數能治癒,一般預後良好。

    2.尿血的原因可根據血尿伴隨的症狀及患者年齡、性別等進一步綜合分析,對不能確定者應隨訪、觀察,必要時可進行膀胱鏡、尿路造影、腎動脈造影、腎活組織等特殊檢查,找出出血的原因。對於一時難以確診者,應注意觀察和隨訪。

    3.尿血總的病機是氣火逆亂,血不循經,絡傷血溢。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證為氣火亢盛,虛證一為陰虛火旺,灼傷血絡,一為脾氣虛弱,血失統攝。辨證當分清實火和虛火,陰虛和氣虛。

    4.治療原則為治血、治火、治氣。尿血臨床上以火熱居多,不宜長期用苦寒藥,中病即減或中病即止;臨證當注意虛實的聯絡和轉化,採取相應的處理。如離經之血蓄積為瘀者,治應祛瘀止血,不宜單純用苦寒或止斂。對長時間治療無效者,一定要慎重其事,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

    5.預防與調護。注意補充水分,多飲水;控制含糖飲料的攝入;食品忌過鹹,少飲或不飲酒,宜食新鮮水果;注意勞逸結合,適當控制性生活。

  • 2 # 石頭醫生講腎

    尿血兩次後期有到醫院檢查過嗎,只是單純兩次尿血,後面沒有在出現過此類的情況並不代表是腎臟出現了問題。也有可能是由於生理性一過性指標升高,導致尿血的情況出現,或者是由於尿路感染等情況導致形成。因此,建議儘快到醫院有檢查確診一下,避免錯過病情的最佳治療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前5回中名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