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32074963674

      人際交往的定義  交往,是指兩個以上的人為了交流有關認識性與情緒評價性的資訊而相互作用 的過程。簡言之,人際交往就是在社會生活活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意見溝 通,資訊情報交流與相互作用的過程。 ?交往具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徵,即:  ①資訊交流--凡交往必須有人們之間的資訊交流,如知識、經驗的交流,需 要、慾望、態度、情緒的交流。  ②交往必須有交往雙方心理上的接觸和相互作用。交往的雙方都是活動的主體 。從資訊理論的觀點看,在交往中,發出資訊者是主體,他所發出的資訊內容, 可以影響或改變資訊接受者;資訊接受者也是積極的主體,因為他不是被動地 接受資訊,他會注入新的資訊,又返回影響資訊的傳送者。透過交往雙方的相 互作用實現著對觀念、思想、興趣、心境、情感、性格特徵等的相互交流,相 互影響。  人際交往對建立、鞏固和發展人際關係十分重要。馬克思指出:“由於他們的 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絡起來,(兩性關係 ,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第514頁)任何個人只能在社會內部滿足自己的需要,單個的人無法 滿足和發展自己的需要,於是,一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你依賴我,我 依賴你的本性把人與人緊緊地粘合在一起。人際關係就是在人們的接觸和交往 中建立起來的。拒絕一切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也沒有不進行交往而建立人際 關係的先例。一個廣泛交往的人必然會有廣泛的人際關係,不善交往的人,人 際關係也是極其有限的。人際關係的發展和鞏固依賴於交往的重複和深化。有 的人雖然也廣泛接觸,建立了不少關係,但卻都很浮泛,很淡漠,流於一般化 ,這是由於沒有在多次重複交往中不斷髮展和深化這種關係的緣故。  人際交往是個體社會化的必由之路。交往的特點是人與人的相互影響。人在交 往中總是拿他的所作所為和周圍人的期待進行核對,從瞭解他們的意見、情感 、要求中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把別人的行為方式、態度、價值觀念等 吸收過來納入自己的人格組織,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個性。人總是在交往中不 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定向,使自己和他人更加相似一些。正是交往形成了人們進 行活動的共同性。一句話,一個人的人格和行為方式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產生, 沒有人際交往,人只能永遠是一個生物的人而不能成為社會的人。  關於交往的功能,在社會心理學中有各種不同的提法。蘇聯學者洛莫夫認為交往的功能分為三類:即資訊溝通;思想溝通;情緒溝通。西方社會心理學家一 般認為有兩種功能,即傳達情報和滿足個人精神需要。我們概括為以下幾點。  1.資訊功能  人們之間的交往就是資訊交流的過程,所以交往可以使人獲得大量的資訊資料 ,首先在群體內部的交往,可以使人獲得更多的資訊情報,促進師生之間、同 事、同學之間的瞭解,增進團結和友誼。對領導來說,透過交往可以瞭解群眾 的願望要求,態度與幹勁,以及個人之間、部門之間的關係等,有助於管理工 作的開展和目標、制度的制定。其次,與群體外的交往可以獲得大量外界資訊 ,上至政府政策法令,下至市場行情,這是個體對外界適應、生存和發展不可 缺少的條件。在今天資訊社會條件下,資訊不靈,就會被競爭所淘汰。  2.情緒互動功能  人們需要交往,需要人際溫暖如同生物體需要空氣、Sunny和水分一樣。這種交 往與叢集的需要在人的需要結構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如果阻斷同一切人交往的可能性,人 就會產生孤獨和恐懼,感到似乎被這個世界所遺棄,非常痛苦。據說,美國對犯人最嚴厲的 懲罰是單獨監禁,在幾個月,幾年中不讓他見人影,縱使食宿不受虐待,犯人將會受到比死 更痛苦的折磨,他會因失去社交而發瘋。一個人退休後整天悶在家裡,不進行必要的社交活 動和資訊交流,他就會感到寂寞、孤獨、空虛、壓抑,腦細胞會因之加快萎縮,壽命也會因 之縮短。只有在廣泛的不拘一格的交往中,彼此產生情緒互動作用,人們的鬱悶才能得到排 遣,感情才能得到宣洩,思想才會感到充實,精神才能得到滿足,否則,將象置身於暗夜荒 郊而被孤獨所吞噬。  3.人際協調功能人際交往是在群體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節工具  為了使群體內部各個體之間行 動上的協調和默契,行動步伐和節奏的統一,為了使群體活動與外界環境之間 保持協調,取得活動的效益,都需要依靠人際交往這一手段來不斷取得外界環 境變化的情報。  群體內部的人際交往則是形成群體的輿論、士氣、風氣、凝聚力,是各個體之 間協同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充分的人際交往,能使群體關係中、上下、左右和 前後之間結合緊密,把各方面的力量彙集在一起,成為統一的力量。反之,群體 內部的人際交往不充分,在人與人之間就會產生誤會、隔閡、矛盾和糾紛,破 壞群體氣氛,各人的目標不統一,行動不協調,引起群體渙散。  4.自我調節功能  人的個性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與人接觸,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透過交往逐 漸形成和發展的。正是交往,才使人獲得社會歷史經驗,掌握社會行為規範, 不斷進行自我調節,以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例如大學教師透過交往獲得有關 專業學術動態方面的資訊,便可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科研及教學方面的內容 和方法;獲得有關職稱評定方面的資訊,便可確定努力方向;獲得學生反饋信 息,可以及時採取適應性行為以滿足教學需要。  人們交往的性質、範圍、密度、程度等是極其複雜的。根據中國學者近年來的 研究成果,人際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如下互相區別互相聯絡的十個方面。  1.口頭交往與非口頭交往。 口頭交往即使用語言作為符號系統的交往。人際交 往中,主要的大量的是口頭交往,因為這種交往簡便、迅速、準確,能使人 的思想很快得到交流。但是,非口頭交往也經常被採用,如書信、電報、傳真 等。有時兩個人朝夕相處,但由於羞澀、難堪等原因,卻靠書信等非口頭手段 來表露心曲。地處異地的親友,兩地分居的夫妻,非口頭交往便成了維繫他們 感情的強有力的紐帶。  2.直接交往與間接交往。兩個人面對面的,不透過任何媒介和中間環節進行的 交往稱直接交往。一般來說,口頭交往都屬於直接交往,但也不盡然,如打電 話,託人轉告資訊,雖然都是透過口頭進行的,但卻是間接的。由於一個人的 活動範圍有限,間接交往就顯得必不可少。不然,人際關係就只能侷限在一個 狹小的範圍內。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與人的交往方式越來越朝超時空 的,以象徵、符號進行間接交往的方面發展。  3.定向交往和隨意交往。定向交往,即交往的物件、目的都十分明確、具體 ,如朋友之間,上下級之間,左鄰右舍之間的交往。隨意交往即交往的物件、 目的不明確、不具體,如公共場所的交往,大家偶爾走到一起來了,既可以傾 心相談,也可以淡然處之。隨意交往可以轉化為定向交往。  4.個性交往與非個性交往。人際交往總是以個人的身份出現進行的,因此, 一般情況下人際交往都屬個性交往。但是,需要個人參加的交往過程常常會出 現在非個性的關係體系中,如某人以某一集團代表的身份與另一集團的代表進 行交往,同時就存在兩種關係:非個性關係與個性關係。作為非個性關係,他 不能違背這一集團的意圖和設想;作為個性關係,他在交往中仍可體現自己獨 特的個性,或幽默風趣,或機警幹練,或溫文爾雅,或恢宏大度。一般來說, 我們在工作中以團體名義所進行的交往多屬非個性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個人間 所進行的交往多屬個性交往。  5.知名交往與匿名交往。互相認識的人之間的交往為知名交往,互不認識的 人之間的交往稱為匿名交往。知名交往會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減少一些繁 文縟節,可以具體人具體對待,但是知名交往常常會把私人感情帶到公共關係中去,給正常 工作帶來困難和麻煩。匿名交往較少捲入私人感情的糾葛,較能按照規章制度給予決斷。但 是匿名交往會使得罪犯容易作案和逃匿,騙子容易 行騙,一般人也容易做出平時不敢作的越軌行為,給社會管理、青少年教育等都帶來了一定 困難。  6.適度交往和超度交往。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人們之間的交往由於雙方關係的深度、 以及各自地位、個性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具有相對穩定的規範,這 些規範制約著交往的頻度,適應這一頻度的交往為適度交往,超過一定的頻度即為超度交往 。除頻度外還有向度(和哪些人交往)、深度(交往到什麼程度 )、廣度(交往的範圍有多大),不同人之間的交往有不同的度。在和異性朋友交往中要準 確把握愛情和友誼的界限。在交往過程中要做到自愛而不驕傲, 尊敬別人而不流於諂媚,幫助別人而不變成恩賜,批評別人而不盛氣凌人。這裡都有一個“ 適度”的問題。  7.近體交往與遠體交往。這裡所說的近體,是指人面對面交往時的空間距離。國外學者 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認為不同性質的人際交往其空間距離是不一 樣的。他們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範圍分為四個區:親密區、個人區、社會區和公眾區。處於 親密區時,互相間的距離約為一英尺半,如果談話對方少於這個 距離,要麼關係十分親密,要麼雙方會感到不自在。一英尺半到四英尺的距離為個人區,朋 友之間非正式接觸時一般保持在這個距離。四英尺到十二英尺為 社會區,在辦公室一起工作的人們總是保持這種距離交談。十二英尺以上則是 公眾區的距離。非常正式的公開講話,或者人們之間極生硬的談話往往保持這 個距離。當然,交往者的距離與個體的社會地位,彼此雙方的關係以及不同民 族的傳統和文化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8.積極交往與消極交往。在人際交往中有時雙方的態度都很積極,雙方都把 對方當作知音,都有加深瞭解、傾吐衷腸的強烈渴求。但是,有一種情況是一 方積極,另一方不積極,如到商店購物時,為了挑到一件稱心如意的商品,你 對售貨員非常謙恭、客氣,可她對你卻冷若冰霜、愛理不理。還有一種情況是 ,雙方對交往都持一種消極態度,但由於工作或生活需要卻又不得不進行交往。  除了交往態度,交往的性質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那些有助於人的心理健康和 個性形成,有利於人的進步和事業的成功,能增進團結和友誼,使人愉快和歡 樂的交往都是積極交往。反之為消極交往。我們要發展積極的人際交往。  9.奢華交往與淡泊交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交往,首 先是思想上的溝通,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互通有無主要也是為這一目標服 務的。由於受不正之風的影響,有些人在交往中興起一種奢華之風,動輒盛宴 招待,厚禮相贈,使人際間的交往染上了一股銅臭氣。有的人在交往中奢華並 非出於自願,而是由於淡泊無以成事,不得已忍痛而為之。奢華交往與行賄受賄 往往緊密相連,因為兩人關係真正好,用不著奢華,關係一般無所求時,沒必 要奢華。我們提倡交往中淡泊自守、平等相待。  10.兩人交往和多人交往。人數多對人際交往也可有很大影響。兩人交往具 有依賴性、對等性,相互間易於保密,一些問題也易混淆。倘若再多一個人, 變成三人的話,人際關係由原來的一重變成三重,對等關係被破壞,情況就變 得複雜起來。倘若四個、五個或更多的人同時進行交往,人際關係就會複雜得 多,有人在其間起中介和聯結作用,有人起分裂和離間作用。現代社會是個無 限廣泛聯絡的社會,人們的交往一般不限於兩人之間,但兩人交往卻是人際關 系最基本的結構。  除了客觀環境、個人地位、生態 距離等因素會影響人際交往的進行外,還有以 下幾種心理因素會影響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相互理解,相互感知。  1.第一印象 ?  人們初次見面時產生的印象稱第一印象,往往會影響對人以後一系列行為的解釋,有先入 為主的作用。人們初次相遇,總要首先觀察對方的衣著、相貌、舉 止及其它可察覺到的動作反應,然後根據觀察到的印象對對方作出一個初步的 評價,雖然第一印象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根據有限的、表面的觀察資料所得出來的,但由於它 的新異性和雙方鮮明的情緒色彩,卻能在人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 烙印。第一印象有時和一個人的氣質相吻合,有時和一個人的氣質大相徑庭。不同的人會對 同一個人產生不同的第一印象,如對一個蓄長髮留鬍鬚的男青年 ,有的人認為他流裡流氣,有的人卻覺得他很時髦,很“派”。因此,我們在交往中要儘量 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響,要把第一印象作為一種資訊儲存在腦子 裡,且慢對一個人作出什麼結論,要想對一個人理解得準確,有待於交往的進 一步深化。“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仍不失為一個真理。同時,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 ,應該努力給人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美國學者倫納德·曾寧博士在他所著的《接觸: 頭四分鐘》一書中指出,交接新認識的人時,頭四 分鐘至關重要。為了給對方一個好的第一印象,他認為交接新朋友時,起碼要 高度集中精神四分鐘,而不應一面與對方交談,一面東張西望,或另有所思, 或不斷匆匆改變話題,致使對方不悅。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對教師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 響。因此,每個教師都要善於進行第一印象的管理,力求一開始 就給學生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  2.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叫成見效應,或概面效應。這是指當一個人對某人產生了良好印象 或不良印象後便以偏概全,以點概面,認為這個人一切都很好或一切都很差, 形成了某種成見,好象月暈一樣,把月亮的光擴大化了。產生暈輪效應是由於 在人際交往中掌握有關對方資訊資料很少的情況下作出總體判斷的結果。成見 效應往往會影響到人們的相互交往。如在一個集體裡,當你對某人印象好時就 覺得他處處順眼,“愛屋及烏”,甚至他的缺點錯誤也會覺得可愛;當你對某 人印象不好時,就覺得他處處不順眼,“憎人及物”,對其優點成績也視而不 見。這種心理狀態必然會影響到人際關係的融洽與和諧。  3.社會刻板印象  是指由於受社會影響,對於某個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也 叫定型化效應。一般來說,定型的產生是以過去有限的經驗為基礎,源於對人 的群體歸類。如在人們腦子裡,知識分子書生氣十足,工人粗獷豪放,會計師 都精打細算的,教授必然白髮蒼蒼。方下巴是堅強意志的標誌,寬大的前額象 徵智慧,胖人心地善良,厚嘴唇則忠厚老實等等。  社會刻板印象在人際交往中有利有弊。一方面,它會導致在認識別人過程中的某種 程度的簡化,有助於人們對他人作概括的瞭解;另方面,倘若在非本質方面作 出概括而忽視了人的個別差異,就會形成偏見,作出錯誤的判斷。 ?在人際交往中必須克服上述心理偏見,要辯證地、發展地、全面地、歷史地觀 察瞭解一個人,要加強相互間的交往,提高對人對事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從而 提高交往的水平。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型別 ?  大學生在校四年,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生活在集體中,因此,人際交往是複雜多 樣的。交往的型別一般可分為直接交往與間接交往。  直接交往一般為運用人類交際手段(生動的語言,面部表情或體態表情)“面 對面”的自然心理接觸,具有迅速而又清楚的反饋聯絡系統。  間接交往一般為藉助於書面言語,大眾傳播或技術裝置所進行的充分的心理接 觸,其反饋聯絡有一定困難,而且在時間上比較緩慢。  不論是直接交往或間接交往又可細分為個體間的相互交往,群體間的相互交往 ,個體與群體間的交往等三種類型。 ?在個體間相互交往過程中,又可細分為以情緒情感為中介的特定個體間的相互 交往和與偶叢集中某一個體的一般交往。 ?  二、大學生交往的方式 ?  大學生相互交往的方式,隨著他們社會交往內容的擴充套件,範圍的拓寬,從單一 向多樣化發展。目前,大學生交往的方式有學習、聊天、通訊、參加文娛體育 活動、郊遊、聯歡玩耍、各種沙龍聚會、社團活動、社會實踐、軍訓等等。  1.學習。學習活動是大學生交往的主要方式,它主要是透過課堂討論上的雙 方應答,自習中的互相幫助,作出練習和實習活動中相互鼓勵以及對優異成績追求中的競爭 表現出來。這些以學習為核心的活動往往被一些人排除在大學生 社會交往的方式之外,顯然是不恰當的,我們認為,大學生的社會交往是以學習為中心的, 是包括了學習在內的全部大學生生活的。  2.沙龍聚會。沙龍聚會是近年來在高校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活潑的大學生相互 交往方式。大多數沙龍都有一定的主題,有的叫文藝沙龍,有的叫改革沙龍。 透過沙龍活動,彼此在思想上或情感上獲得理解和溝通。也有些沙龍沒有恆定主題,而以某 種時尚的飲料為手段,成為一些非正式團體成員和好友交往的好方式。  在大學生活中還有一種更常見的沙龍,這就是宿舍聊天。宿舍聊天無論是所聊 的內容,所聊的時間以及對大學生彼此間的影響程度,不亞於任何一種沙龍。 而且,在一定的時間內會緊緊圍繞一個主題而展開,戀愛觀和政治時髦是它的 兩個永恆的主題。  3.文娛體育活動。這是一種大學生經常性的社會交往方式。文體活動 的內容很廣泛,各種球、棋、書、畫活動,各種舞會和歌詠活動、郊遊、聯歡等等。  4.社會實踐。社會實踐作為一種交往方式,除了大學生內部的相互交往,更 多的是大學生與社會其他人員的相互交往。例如,透過軍訓使大學生與部隊官 兵發生相互作用,是讓大學生了解軍旅生活,加強組織性、紀律性的一種好方式。透過下工 廠、農村實踐活動,使大學生與工人、農民打成一片,並受到他 們良好品質的感染與薰陶。?  5.通訊。通訊方式是大學生人際交往、資訊溝通的一種常用 手段,它可以擴大人們交往的範圍,使間接的人際關係不斷持續下去。  1.交往動機的迫切性  大學生自我意識逐漸成熟,對社會的參與意識增強,使其急於讓他人瞭解和承 認自己,期望得到他人的理解、關心和尊重,同時,大學生也有急於瞭解社會 和他人的強烈願望。他們普遍希望透過交往獲得友誼。特別是大學新生,由於 環境的改變,首次離開家庭,使他們產生孤獨感,為擺脫孤獨,他們急於與人 交往。在交往中十分注重情感的交流,有時甚至以感情代替理智,例如一大學 生僅僅因為同鄉被人欺負而大打出手。同時,他們也希望透過交往獲取更多的 知識資訊,擁有行為的參照物件。  2.交往的物件以同齡人為主  大學生重視同齡人之間橫向交往,由於成人感和獨立性增強,忽視非同齡人之 間的縱向交往,造成所謂的“代溝”心理定勢。一項調查表明當遇到有趣的事 或煩悶、苦惱的事首先告訴的人是同伴的大學生高達76.6%,初中一年級 為61.6%,小學二年級為54.4%。大學生喜歡與同齡人交往的原因是 因為他們在生理上、心理上有更多的相似之處,有共同的理想、愛好,能相互 理解和幫助,可共同探討人生,分擔憂樂。  3.交往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範圍廣泛。  由於大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他們交往的內容十分豐富。內容涉及政治、 經濟、文學、藝術、體育、學習、娛樂、個人情感等廣泛領域。不僅在本系、 本專業內交往,還與外系、外專業的人交往。交往形式多樣,除了書面語言, 口頭語言形式,還注重非語言交往形式,例如運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姿 態、聲調、禮物、衣飾等來交流思想情感。  4.交往的標準。  最重視的是個性品質,其中以“真誠”為首位。據調查表明 ,大多數大學生把“誠實坦率”(64.8%)和“品德高尚”(60.5% )作為選擇朋友的首要標準;其次是“聰明、才華和富於創造精神”(43. 9%),第三是性格方面的特點如“尊重別人”、“重友誼”、“興趣廣泛” 、“助人為樂”、“風趣幽默”等。大學生對“人緣型”(人緣好,討人喜歡 )的學生和“嫌棄型”(人緣差,令人討厭)的學生評價往往以個性特徵為依 據。認為“人緣型”學生主要是尊重、關心他人,對人一視同仁,富有同情心 ;熱心班級集體活動,工作負責任,持重,有耐心,忠厚老實;熱情開朗,待 人真誠等。而“嫌棄型”的學生則具有相反品性。 ?  四、大學生的三類朋友圈  大學生的朋友圈主要有三類:地緣圈,業緣圈和趣緣圈。  1.地緣圈。地緣圈主要指大學生中以地域異同而結成的人際關係圈 ,他是大 學生人際關係中一種主要的關係。因為地緣的先賦特徵,儘管他們原來互不相 識,但由於一種相對共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別是剛入大學時由於語言相近,使地緣 相近的同學間很快交成朋友。 ?在地緣圈中,最為常見的形式是同鄉會。同鄉會在不同的城市和院校,分為不 同的層次,其中以文科和綜合性重點大學為盛。此外還有以某中學為核心的校友會。  地緣型人際關係的密切程度取決於三個變數:第一,關係的密切程度與地域的 遠近有關。地域越小,關係越密切,他們彼此間共同的東西越多;第二,與他們所處的生活 環境有關,鄉情隨離開家鄉的遠近而增減,與所處的地域大小成 正比;第三,與專業異同有關,一般專業較近的同鄉間關係更密切些,因為增 加了一層業緣關係。  地緣圈能滿足交友需要,有助於交流資訊促進合作,互相幫助,但在參與大群體活動時, 地緣圈易形成小邦派。在處理同鄉與他人關係時,也易感情用事。 因此,在大學中要適當引導,並加以必要的控制。  2.業緣圈。業緣圈是以所學專業為紐帶形成的人際關係圈。這種業緣圈有不 同層次,其中以師生關係,同班同學為核心。師生關係圈的親密程度受到下列 三個因素的制約:第一,教師的知識量,學生喜歡知識淵博的老師。第二,師 生間的教學協調,這包括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現在大學生喜歡既能體現學習中的公平競爭 而又不使學生為難的教師。第三,情感認同。大學生喜歡那些敢 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眼光,和學生有一定專業外的共同語言的教師。  同班同學較師生關係更為密切。因為他們天天在一起共同生活了若干年,而 且今後要麼成為業務合作的好夥伴,要麼成為競爭對手,這種關係一直會維繫 到終生。因此,大學生的同班同學圈是大學生的第一關係圈。  業緣圈有四個特點:第一,是後天獲取性。大學生業緣圈是在後天學習專業知識中形成的 。第二,以專業為紐帶。第三,相對穩定性。他們無論在大學階段或在今後的工作中,都有 可能保持相同或相近的職業。第四,合作性與競爭性 。同一專業的同學會因為攻克共同的專業課題而協力合作,形成所謂的科學共 同體,同時,由於他們在共同的專業圈中從事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因此,誰先 有所發明,就要透過競爭來體現。  3.趣緣圈。趣緣圈是以興趣為主而結成的大學生人際關係圈。實際上專業興 趣所形成的業緣圈也屬於趣緣圈,為了區別起見,我們這裡的趣緣圈專指以各 種業餘興趣所結的緣。如球類的各種隊,牌、棋的各種協會,科技類的電子協 會,航空協會等,是大學生社交圈中最廣泛的圈子,而且越來越成為一種發展 趨勢。所謂的“結社熱”就是這種趣緣圈發展的反映。它有如下特點:第一, 以各種興趣愛好為紐帶,情趣相投。第二,變動性大,經常發生轉移,熱什麼 就興什麼。一哄而起,一鬨而散。第三,隨意性,這種圈子比較散,無嚴格的 規範,有的因興趣相投而結成好友,如圍棋好友,氣功、武術好友等。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並非七拼八湊的,而是依據一定的指導思想,並在一定原則 支配下進行的。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是:  1.平等尊重原則。平等尊重是人們進行交往的基本前提,也是大學生進行人 際交往的重要原則。大學生由於自我意識提高,他們形成了強烈的自尊心,他 們特別注重人格平等,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任何以強欺弱,盛氣凌人的作法 ,都將嚴重阻礙人際交往的進行。在交往中不干涉他人的私事,特別是對同學 隱私的保密,對同學信件、日記的保護。同時,還要做到自尊、自重。 ?  2.互利互惠原則。人們在交往中之所以要互利互惠,這是與人們的交往動機 和交往目的分不開的。人們交往的動機在於使社會了解自己,承認自己,同時 獲得個體所需要的利益,交往所追求的目的就是維持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 我”的互利關係。交往雙方若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也得到了對方的報答, 人際關係就能繼續發展,若交往只想獲得而不給予,人際關係就會中斷。互利 互惠性越高,交往雙方的關係就越穩定和密切,反之,交往雙方就疏遠。所以 ,交往雙方都必須尊重互利互惠的原則。這種互利互惠廣泛地包括物質、精神 、文化三個方面。對大學生來說,主要的是在精神、情感、文化方面的互相奉獻。  3.信用原則。信用,本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它和忠誠一樣受到人們的 推崇。它要求人們在與他人交往中,說真話,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能否守 信用,可以透過相互交往得到檢驗。守信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者 只能交一時的朋友。交友取信的準則有四個方面:一是守信,有約必按時到,借物按時還; 二是信任他人,不亂猜疑;三是不輕易許諾,不大包大攬,實事 求是;四是要有自信心,待人誠實,不搞虛假,不作表面文章,更不背後搞小 動作。  4.相容原則。相容原則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對於非原則性的問題,對於遇到的 衝突、矛盾要有耐心,持寬容忍讓態度,不要用“放大鏡”來照對方的不足之 處,而應以豁達、寬容和開闊的胸懷來容納別人的缺點。社會越是發達,社會中的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什麼牌子手機的人最多?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