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無聲老師

    家長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孩子能快樂幸福地過一生,比所謂的功成名就更重要,快樂幸福的生活不一定要有很多的財富。

  • 2 # 教育圈兒

    【只要你還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作為家長,你或者就甭想擺脫教育焦慮】

    古人的智慧:知足常樂。但往往,我們都做不到。

    今天當上了科長,盼望著趕緊升處長;月工資2萬了,盼著老闆給漲到3萬;今年生意賺了1000萬,明年的小目標就可能是1個億。

    同樣,孩子這學期考了班級第三,家長會想:我孩子為什麼不是第一?孩子考了班級第一,家長會想,怎麼不能是年級第一呢?等孩子真的考了全年級第一了,家長還是焦慮:孩子可得保持住嘍,別讓別的孩子搶了咱的第一!

    對啦,這就是一心盼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家長們的一個內心畫像。

    而相反,有少數家長就“想得開”:只要不回回兒考倒數第一就行啦。當然,這類家長也是太沒追求哈,這種家長應該很少,但他們基本不會有啥“教育焦慮”。

    不能否定家長盼子女“成龍成鳳”,人心向好,怎麼能不支援?圈主想強調的是:凡事有度,這個度就是,家長加在孩子身上的種種期盼,孩子的時間、精力和現有的能力能接受、能實現才好!比如,孩子現在就能考90,你非得逼著他考滿分,你焦慮,孩子更焦慮!

    另外,奉勸家長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上。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有個觀點:一個家庭,一定不要把孩子擺在最重要位置上!圈主認同。事實上,若家長真能做到這一點,關於子女教育,恐怕也就沒那麼焦慮了。

    (圖自網路)

  • 3 # 修媽育兒

    我覺得我沒有教育焦慮,可能我對孩子的期望值比較低,我不要求他有多大的作為,有多優秀,只希望他開心快樂。

    我希望開心快樂,成為他人生的基調,一個人如果過得不開心不快樂,就算有很大的作為,又有多大意思呢?

    在開心快樂的基礎上,如果他有大作為,當然很好,如果沒有,也沒什麼,做一個普通人也很好。

    可能我對孩子要求不高,心態放得比較平,孩子學習反而不錯,作業主動完成,學習的事我沒怎麼操心過

    也沒給他報課外輔導班,興趣班,反正他不喜歡就不報,他願意去體驗的,就讓他去體驗,他不喜歡的,就算了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人生的成就,並不在於他知道的有多少,而在於他在自己專精的領域,走得有多遠

    不在於他的能量撒得有多廣,而在於他的能量有多聚焦

    一個人只有在自己心情放鬆的時候,創意性的靈感才能迸發出來,所以如果父母很焦慮,孩子也很焦慮,總想用學習去填滿時間,很難有有創意的靈感出現

  • 4 # 梵文儒傑

    現在的社會中,家長想要擺脫教育焦慮基本是實現不了的,要知道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早熟,理解能力越來越強,自我意識也是越來越強,經常能看見小孩把家長懟的啞口無言,原因是什麼呢?我想就是孩子在跟著時代在進步,但是家長卻一直在原地踏步,不能跟孩子一起成長進步,這可能是造成家長對教育焦慮的最根本原因——家長的教育能力太弱,或者說是太多家長不求上進,依然用自己父母教育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想而知,陳舊的教育觀念能教育好孩子嗎?

    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是有沒有想過家長們自己是不是“龍鳳”呢?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憑什麼要求孩子要做到?這是中國式教育的最大誤區,也是最可悲的地方,明明自己不求上進,一事無成,卻把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強加到孩子身上,讓本該快樂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承受來自學業和家長的壓力,這公平嗎?在教育這件事上,不能總把問題推向孩子本身,我們更應該找找家長自身的毛病,好好反思一下,假如你是孩子,你能不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那樣,你對這種壓力有什麼感想,會不會因此討厭學習討厭父母?想要孩子成才,我想最重要的是家長自己先得變成一個優秀的人,用自身的“魅力”去影響孩子,給孩子做榜樣,時時刻刻都能以身作則的給孩子帶來正面能量,而不是天天唉聲嘆氣的抱怨、焦慮,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人跟人是永遠沒有可比性的,能比的只有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昨天跟今天比,把自己的過去跟現在比,一天比一天進步才是人生正確的成長軌跡,把思緒放在相互比較上真不如多學習多進步,早晚會超越別人,把孩子教育成才了,還用得著跟人比較嗎,奉勸家長們多思考多學習,少把精力放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別人家的孩子在優秀也成不了你的孩子,想要自己的孩子變優秀,就得跟上孩子的腳步一起學習進步,永遠保持空杯心態,少用家長的威嚴去命令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拉近親子間的距離才能更有效的教育好孩子。

  • 5 # Maple老師談教育

    經濟大發展的那些年,我們一心只關注和熱衷於賺錢,因為賺錢這件事真的太容易。突然近些年經濟紅利逐漸消失時,我們開始感覺到賺錢已經變得很艱難,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裡,各種投資都收效甚微。冷靜下來,所有人都發現教育下一代變成了最好的投資渠道,無論是投資自己子女的教育,還是投資教育這個行業。

    “整個社會都瀰漫著各種焦慮和浮躁,在這種氛圍下,向社會大肆的販賣焦慮,兜售浮躁,就變成了摟錢的耙子。”我們都焦慮嗎?

    所有人都在焦慮嗎?是的。因為焦慮來源於害怕和恐懼。每個人都有害怕和恐懼的事情,正是因為害怕,我們開始不斷的恐慌和焦慮,而焦慮又是種很容易被利用的情緒,於是我們在無意間不斷的“被成交”。

    我們都在焦慮什麼?

    我們所處的時代所賦予我們強大的生存壓力,讓我們開始為孩子的未來擔憂和害怕。害怕孩子落後,害怕孩子沒有出息,害怕孩子考不上重點學校!害怕孩子考試成績差!害怕孩子沒有好前程!這都是我們的焦慮,正是這些焦慮,社會各種輔導機構應運而生,玲琅滿目。他們一邊在販賣焦慮,一邊還在準備著鼓鼓的錢包。

    我們為什麼焦慮?

    首先,社會競爭壓力開始變得越來越大。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近千萬,每個人都在追逐著優質的工作機會,但前提是,優質的工作機會很少。現在讀書不一定能成才,但不讀書一定不能成才。當經濟非常不景氣,作為父母我們在工作中發現掙錢越來越難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競爭鋪面而來的時候,我們不自覺地會一面感傷當下時運不濟的自己,一面將視線轉移到了自家孩子身上——望子成龍。

    其次,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獨生子女政策實行多年,家家戶戶都是一個孩子,輸不起導致了所有家庭都必須讓家裡的獨苗不管是不是讀書的料,都要在教育這條路上奮力拼搏,直到高考。第三,教育是每個家庭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當下國內的優質教育資源非常稀缺,尤其是在高考和未來緊密連線下,所有人都在將目光瞄向優質學校,於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催生了大量的課外輔導機構崛起。所有家庭的喜怒哀樂都跟成績綁在了一起,看似別無選擇。第四,近些年很多熱錢從房地產出來開始走向教育,不管是懂教育還是不懂的,都想在教育上分一杯羹。於是為了投資的回報,販賣焦慮和兜售恐慌就變成了手段。如何解決我們的焦慮?

    第一,把對孩子的關注放大到更長的時空裡。孩子的發展和進步是一輩子的事情,而不是19歲上大學以前。如果我們對待孩子的成長是用一生的時光來考量,現在的焦慮會被發現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第二,關注孩子成長的過程,而不單單是結果。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才有果,內心的想法決定了外在的行為,不斷的行為決定了最終的結果。所以我們作為父母更重要的是關心孩子內心的想法,關注孩子的行為的過程,而不是隻看到結果。很多焦慮都是因為忽略過程,而單純的只看重結果導致的。第三,冷靜思考,避免盲目跟風。讓教育慢下來,靜心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最適合孩子發展的。不是所有的輔導班都適合自己的孩子,不是所有的目標自己的孩子都能達成。真正的低下身來走入孩子內心世界,為孩子量身製作的培養計劃才是最適合孩子的。否則,盲目跟風給孩子報名各種輔導班只會讓孩子負擔更重,也會讓家庭的壓力更大。第四,承認並接納孩子的差異,避免過高期待。高期待就會產生高壓力,高壓力會讓孩子活的很累,但是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都綁在一條道上,勢必就會產生有的快有的慢,跑的慢的不一定就是差孩子,跑的快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完美的孩子。理性看待孩子的優點和不足,無條件接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第五,要求孩子每日鍛鍊身體30分鐘。身體是一個人成功最基礎的保障,一個Sunny燦爛且成功的人生往往都是從不斷的自律和鍛鍊運動開始的。
  • 6 # 歐比旺羅克

    要想擺脫教育焦慮,先了解一下教育焦慮的來由。家長們的教育焦慮來源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當別人家孩子都補課的時候,你家孩子也要補課,假設補課都有效果,當所有的孩子都補課的時候,所有孩子的成績同比上升,考試的位次沒有改變,高考能上985、211的還是那幾個前排的,原本成績較差的競爭力並未提升。結果是大家花的錢、操的心,孩子犧牲的本來應該用於遊戲和活動的大好時光統統沉沒,毫無效果。

    下面說好訊息,這是重點,也是福利——它來自《萬維剛精英日課》的付費內容,全文轉述:

    2018年,中國海洋大學教育評估與質量監測中心對青島市的13680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和11734名初二學生的調查表明,課外補課與學業成績的相關度不大。我看到的報道沒說數學,但是就語文成績來說,小學四年級學生,上補習班的平均成績為490.13分,不上補習班的平均成績為500.08分;初二學生,上補習班為500.65分,不上補習班為499.36分。 另一個調查,長沙市2018年釋出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報告》也認為,“參加課外培訓班越多並不意味著學習成績越好”。兩項調查都發現,課外學習時間越短的學生,反而成績越好。當然我們知道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也許是差生不得不更多地選擇上補習班,如果不上補習班他們的成績會比現在更差?但是更正規的研究就只有國外的了。 2013年,哥倫比亞大學的一篇博士學問論文對南韓的補習班做了大量的研究,基本結論大約可以總結為三點:

    1. 課外補習對差生最有效;

    2. 對數學和英語比較有效,對語文作用不大;

    3. 補習的效果主要發生在初中階段。上了高中以後,課外補習只在數學方面、而且是隻對差生有一定的效果。

  • 7 # 思並快樂著

    擺脫教育焦慮,學會一點“阿Q”精神很重要。

    比如孩子考不上985、211等好大學怎麼辦?還是退後一步,安慰自己孩子依然有翻盤的機會。比如我們的孩子可以透過考研究生,考博士,出國深造實現人生反轉。我高中考大學,班裡好幾個同學上的是985,211大學,我高考失誤只考上了一個省內普通大學。上985,211大學的同學本科畢業後即就職,而我則選擇繼續考研考博,最後成功就職到大學,做副教授,教授,博導,事業小有成就,就我的現實境遇而言,不僅不比其他上了985,211大學的同學差而且還略有超越。我的姐姐大學上的也只是一所省內大學,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某大型國企,她的同事中有一位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後國企不景氣,我姐辭職,通過出國,創辦公司成功再創輝煌,而那位清華大學的同事,職業幾經變換早已湮沒無聞。

    我現在身處大學,周圍有很多本科院校一般的同事,都是在研究生階段後,乃至就職後成功實現了人生的大反轉,我們學校現在的兩位長江學者,本科都來自雙非院校,但他們現在的學術成就,已經超越了很多本科北大、清華、復旦的同事太多。

    再比如孩子考不上大學怎麼辦?退後一步,安慰自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可以去學一門技術比如理髮,修車,廚師、室內裝修設計等;孩子也可以去做一些非技術工種比如開出租、送外賣,做服務員等;或者孩子也可以投資一個小本生意自己創業等,總之,在中國即將邁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負增長的年代,孩子只要態度端正,做人正派,不走邪路,找一份職業,自力更生,養家餬口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

    更何況,我自己的觀察,現在的中國諸多職業之間,收入差距是一個逐漸拉平的狀態,被很多家長趨之如騖的職業比如公務員,教師等,要單論收入的話,並不會超過很多行業,這些職業所擁有的最大優勢不過就是一個“穩定”優勢。穩定固然好,但也會弊端,它會削弱人生的種種機會可能性。試想一下,馬雲如果還是呆在體制內安於老師職位,他也不會變成現在的首富。

    耳濡目染教育領域太久,有時候你都會忍不住懷疑命運和性格的作用。有些孩子,如果註定他會在某個領域有天賦有擅長,父母不必焦慮半分孩子都會自然而然成才,成才不過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有些孩子,可能很早就開花結果,但他們的輝煌不過就是曇花一現的幻境。有些孩子,即便父母對孩子苦苦相逼,嚴加管教,但終究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孩子依然走不上正軌。

    基於孩子的不同天性和天賦,教育應該是自然而然地實現淘汰的過程:不要超前教育,不要拔苗助長,尊總孩子的天性,自然而然地實現優勝劣汰。讓擅長讀書的孩子去繼續深造,對不擅長讀書的孩子實現自然分流。但依照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這明顯是奢談,父母的焦慮也由此而來。

    也基於這種焦慮,中國父母的阿Q精神,為自己為孩子留足退路就成為一項必修的功課。當然,這種退路不意味著我們從此不努力,而是需要“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最後用一句話作為結尾:“所謂的成功,並不是你掙了多少錢,積累了多少的財富,取得了多高的事業成就,而是無論你身處何時何地,都有追尋快樂的能力。”以我對身邊諸多高知的觀察,他們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他們的快樂指數是很低的。所以,這是否能帶給焦慮中的中國父母一些反思呢?

    以上,供參考。

  • 8 # 彭華勇家庭教育

    現在整個社會,不少家長都非常焦慮,焦慮已經成為危害家長心理健康的重大殺手,當然,焦慮,也是導致家長家庭教育跑偏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強調,學習家庭教育,很多家長都進去了誤區,急功近利找方法,找快速解藥,卻成天神經兮兮的,看到這個擔心,望著孩子那個又焦慮,如此心態,談何教育好孩子,只要家長的心態是焦慮擔心的,那麼,再好的方法,她也運用不了!

    而且,我一直強調,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很多孩子出現厭學叛逆、抑鬱等問題,就是家長從小孩子過度擔心導致的,擔心了那麼多年,終於把孩子擔心成問題少年了!

    所以家長調整自己的心態至關重要,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勢!那麼如何調整心態呢?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就會焦慮擔心?怎麼辦呢?

    第一,家長要放下對孩子的高期望,放下就是成就,沒期望反而是最好的期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家長如果心中一直有高期望,就像一直踮起腳尖,伸直脖子,兩眼直視孩子的分數,每次考試,一上一下,都牽動著家長的心態,一驚一乍的!

    而為什麼說放下就是成就呢?因為放下高期望,家長才能真正學會放手,學會放手,才能給孩子自由,有自由孩子才會有自覺!而家長如果有高期望的執念,就會容易擔心,一擔心,就焦慮恐懼,一恐懼就會控制,要求,監督,一控制監督,孩子就失去內在動力,而且必然叛逆,於是,各種問題來了?

    第二,家長要覺察自己,區分界限。什麼事情是孩子的事情,吃飯,讀書,睡覺,健康,未來都是孩子自己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要區分界限,讓面對,讓孩子承擔,即使暫時一承擔面對,就出問題,就犯錯,但是沒有嘗試,沒有犯錯,孩子怎麼會長大呢?嘗試犯錯,是孩子成長進步的階梯!

    而一旦家長把孩子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替孩子承擔了,替孩子著急了,那麼問題就孩子。即使你再嘮叨,再說教,孩子從來不面對承擔,孩子也一點都不著急,氣得你進醫院他都會無動於衷!

    第三,先敬父母,再愛伴侶,再愛孩子。這是家族的序位,不要把這個順序顛倒了,先盡心盡力孝順雙方父母,讓老人身心愉悅,感覺自己很受尊重,被重視。其次就是處好夫妻關係,彼此恩愛,其次才是愛孩子。

    而很多家庭裡,老人是被忽視的,夫妻之間是冷淡的,一股腦跳進了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火坑。殊不知,孩子能承受起這個福報嗎,所以人都以他為中心,考慮照顧他,這樣的孩子早早地把福報享受完,那麼長大了,能不吃苦嗎,能不命苦嗎?

    第四,每天朗誦經典,朗讀經典好處很多,可以靜心,可以提神,可以增強自身能量。越古老的文字越有能量。所以,比如儒家《論語》《大學》《中庸》《孝經》《弟子規》等,道家的《清淨經》《道德經》《莊子》《陰符經》等,釋家《心經》《金剛經》《壇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藥師菩薩本願經》等,這些經典,哪怕每天讀一點點,只要堅持了,對於人的心態,精神狀態,能量氣場都會非常有幫助!只是很多人不會堅持去做!

    第五,每天練靜心養身的傳統功夫。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流傳下來了很多好的養生功夫。比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蓮花生動功》等,這些養生功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多的的可以提升精氣神,讓人能量強大,心也隨之更靜!

    比如,我自己,就經常練習站樁,混元樁,以及《蓮花生動功》,堅持了不到半年,身體精氣神好多,堅持一年,走路感覺好輕鬆,全身很有勁,而人的能量提升了,心態也自然容易平和寧靜。傳統是個寶,可惜很多人還不知道,需要我們多多弘揚!

    第六,禪修打坐,內觀自己。人之所以有很多的煩惱,痛苦,其實是因為自己雜念太多,慾望太多,而禪修,就是很好的覺察,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的心,起心動念,從而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需要說明的是,分享的這些方法非常有有價值,只是很多家長不一定懂價值,所以很多人只是看一看,那麼幫助就有限;如果真的懂價值的,就會發現,這一節分享的價值太太,如果看懂了的,去行動了,甚過你在外面參加很多數萬元的課程!因為這些都是我諮詢實踐證實很有效果的!

    總而言之,心態對於家長來說非常重要,學方法之前調整自己的心態,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心態好了,感覺就好,感覺好,離目標更近,吸引來的都是美好的事情!

  • 9 # 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

    前段時間很火的《銀河補習班》提出了一個關於教育的問題:學習和考試都是一個拉弓的過程,但是將弓拉滿以後,我們的箭要射向何方?

    而過多地著眼於這個拉弓的過程,忽略了箭的方向,則是我們過度焦慮的源頭。

    我在當老師期間曾經見過這樣一個場景:

    我一宣佈下課,一位奶奶就急匆匆地走到孩子身邊,一邊幫孩子收拾書包,一邊拿出麵包催孩子快吃。

    後來我才瞭解,原來孩子有很多課程,接下來的一節就在一小時以後,可是到達上課點坐地鐵就得一個小時,所以孩子只能趕緊趁著收拾東西吃幾口,或者在車上解決。

    這樣的趕場式瘋狂補習,其實就是父母焦慮的產物。

    父母害怕孩子學習不如別家孩子好,才藝不如別家孩子多,所以只能壓縮孩子的睡眠時間。

    為什麼家長會有這種普遍焦慮,進而施加在孩子身上?其實不是孩子怕輸,而是父母自己輸不起。

    父母的過度焦慮,其實很多時候就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希望,把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一股腦地塞給了孩子。

    父母越焦慮,孩子越脆弱,父母越平和,孩子越強大。

    那麼如何緩解這種焦慮,實現科學育兒呢?

    1.父母要懂得發展自我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焦慮,往往是把過多的時間放在了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自己。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孩子去努力,自己卻放棄了成長,孩子怎麼會心甘情願?

    最好的家庭關係,就是父母和孩子保持共同的節奏,一起努力。

    《少年說》中有一個四年級的小男孩,抱怨自己38歲的媽媽每天沉迷考研,學習比自己還瘋狂,以致於沒時間搭理自己。而媽媽是這樣回答的:

    “我們是一個團隊,要一起合作,沒有人可以掉隊,正是因為在你身上看到了學習的風采,媽媽才要去努力。”

    過度在意孩子,會讓自己和孩子都失去獨立空間,不利於發展良好的親子關係。

    不妨把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縮減到兩小時,其他時間留給自己,可以用來學習,充實自己,但並非需要父母達到一個怎樣的高度,而是要把我們對孩子過多的關注收回一些,這樣,雙方的壓力都能小一些。

    而且當我們的眼界放開,格局擴大,心態就會更平和,我們努力的樣子也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2.給孩子一些時間自由分配

    父母的焦慮,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不愛學習,學習效率低,或者娛樂時間過長等等。

    與其要求孩子學習,不如讓孩子自己去分配時間,剛開始,可以先選出某一段時間交由孩子支配,我們只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出合理的任務清單即可。

    這樣,我們省心,孩子也會得到尊重和信任,最重要的是,透過管理時間,孩子認識到了光陰的可貴,懂得學習和娛樂的合理分配,這將是他們受用一生的好品質。

    3.重視孩子的興趣培養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什麼都學,帶來的結果很可能是什麼都學不會。

    所以,適當地做出取捨是很有必要的,選取孩子喜歡的,然後一直做下去,因為一個人只有在喜歡的領域,才更容易獲得幸福和成功。

    曾經有一位女觀眾提問俞白眉導演:一個只重興趣、不給重壓的孩子,真的可以成才麼?

    俞白眉說:“現在的社會競爭其實一點都不激烈,因為在我接觸的行業裡,95%的人都只是謀生計,而剩下那5%真心熱愛的人中,就沒做不好的。”

    心理學認為,如果孩子在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興趣得到重視和正確引導,那他的一生將可能被改變。

    所以,只要孩子的愛好是健康和積極的,父母要做的就是支援他,並且讓他在這條道路上專注和深耕。

    放開無謂的過度焦慮,不以單一的速度來要求孩子,是父母最應該做的。

  • 10 # 童童樹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大概是每一位家長最大的期待了,可能方式不對,但都是希望孩子以後能有更好的生活。可是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壓在孩子小小的肩膀上並不是什麼好事。

    我們從小就被比較,生活條件、成績、能力、獲獎等,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渴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他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焦慮是哪裡來的呢?

    “別的孩子又獲獎了,我家的一個特長都沒有”

    “xx的孩子考上了重點高中,好厲害啊!”

    “這道題不是講了很多遍嗎?怎麼又不會?”

    ……

    你內心總少不了比較的想法,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為什麼到我家就是不及格的成績?別人家的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怎麼我家的就…真是丟人啊。

    於是你在這樣的比較下,逼迫孩子快速成長。將孩子的時間精細到每分每秒,認為孩子離開了你的“監視”便再也管不住自己。

    可是啊,並不是每個孩子生來就是人中龍鳳。《少年派》編劇在談到教育焦慮的時候給我們分享了一段導師給予她的話:“焦慮或者擔憂,是媽媽對孩子的詛咒。你所有擔心的事,最後都會在孩子身上出現。所以人性是沒有改變的,自己的人性都不高大光輝,卻指望孩子一出生就像“天使小孩”,這是不可能的。”

    是的,這樣的焦慮不過是家長把自己的壓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當家長賦予孩子太多壓力的時候,是否感受到孩子內心的變化?

    作為家長要及時認清教育焦慮的危害,擺脫焦慮。

    自我成長

    家長把自身未完成的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在孩子身上得以實現。

    演員海清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自曝也曾希望兒子能彌補自己“音樂上的缺失”,但後來領悟“他不是我們後半生的延續,他是他新生命的開始,你不能用他來滿足你的遺憾。”孩子從來都是獨立的個人,是完整的個人,家長未完成的理想不應該讓孩子揹負。家長努力提升自己,才不會產生過分的焦慮和恐懼。

    留給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

    有些家長大到人生大事,小到一日三餐,都要幫孩子安排好,覺得孩子沒有這樣的能力去完成。這樣的孩子只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果斷的做出決定。

    自己不放手又怎會知道其實孩子比你想象的優秀很多,只是你從來不給機會。就像我弟,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去收拾自己的東西,我媽還一把搶過來,硬要幫我弟整理好,弟弟因為受到質疑,最後跟我媽吵起來。

    我們是可以幫孩子安排好這些瑣事,但社會不會養一個閒人,家長要把屬於孩子的事還給他,才能讓孩子發展全面完整的人格。

    家長要相信孩子也能依靠自己走好人生路,不必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全部,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活在父母的庇護下,而是適當的放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軍為何不派遣特種兵對敘利亞東古塔地區的敵人速戰速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