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丁資訊站
-
2 # 記錄生活喲
《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1970年的經典珍珠港戰爭片《虎虎虎》(Tora! Tora! Tora!)是由知名導演深作欣二與李察佛萊雪(Richard Fleischer)聯合執導,內容揉和了日美雙方的觀點,爸媽級影迷對這部電影應該不會 陌生。
本片忠實呈現日軍攻擊珍珠港的始末。日本帝皇決定要展開攻擊,但美軍高階將領卻不把這當成一回事;他們雖然攔截了日軍的通訊,但卻把這項重要訊息壓了下來,甚至對雷達上的警訊也視而不見,連發現日軍強大的海軍艦隊逼近珍珠港時都未警覺到事情的嚴重性。最後終於爆發珍珠港事件,美軍在毫無戒備下,損失慘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在二戰結束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昔日的敵對雙方:美國和日本,終於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用電影共同探討觸發這一場人類浩劫的原因。本片由美國與日本電影界合拍,日方原想請大師黑澤明負責掌舵,後來日軍部分的戲由深作欣二執導。全片從美日雙方的發展狀況同時呈現珍珠港事變的歷史真相,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會成功的來龍去脈,故不像其它大型戰爭片那麼富有戲劇性和衝擊性,但嚴謹的製作可讓觀眾瞭解歷史,日機轟炸珍珠港的場面亦拍得逼真可觀,曾獲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
3 # 麓山瀟瀟子
該片講述了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軍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損失慘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的故事 。
《虎!虎!虎!》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前半段對偷襲的鋪墊,這種鋪墊採用的是一種加速方式,最開始的軸心協定是幾年前,然後隨著時間臨近12月8日,事件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出場的人物也越來越多,就好像戰鼓敲得越來越密集一樣。一方面,美國這邊種種情報彙集在一起,週日遭到襲擊的可能性越來越明顯,但是長期的孤立主義情節使得從上到下很多單位或個人對這種危險的來臨有種天生的忽視。另一方面,日本在不斷的加緊著戰備,從山本的決策到黒島的制定計劃。從聯合艦隊的爭論到源田淵田等人的閃亮登場。這一段如果有什麼缺陷的話,就是對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形勢交代似乎不太明顯。看似是日本在把戰爭絞索套在美國的脖子上。其實這是美國為首的ABCD包圍圈對日本遏制所形成的必然結果。日本要想繼續吧侵華戰爭繼續下去,必然要挑戰美國和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不過這當然是日本的咎由自取。美國對日本動用石油禁運的時候,就已經是在向日本宣戰。如果影片能更好的交代這個背景,那麼前半部分的鋪墊環節就更加完美了。
再談談影片中的角色,作為一部史詩影片,出場人物眾多是必須的,每日雙方在這裡出現了幾十個人物,對於普通觀眾,可能僅僅能區分哪個是美國的,哪個是日本的,所以,識別劇中人物和歷史人物,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另外因為美日部分導演不同,所以人物的塑造也有明顯的差異。美國方面的人物延續60年代戰爭片以來的一貫風格,他們就像是從最長的一天,從遙遠的橋當中走過來一樣,同樣,日方人物也有當時日本海軍電影的鮮明特點,雖然沒有《啊!海軍》中平田一郎那樣個性鮮明的有點變態的人物,但是從淵田,山口等人身上,還是能明顯的看出和美華人的不同。 從高層說起,美日雙方的國家元首都沒有出現,美國方面出現的是國務卿,國防部長,參謀長馬歇爾,海軍作戰部長諾克斯等幾人。可能是因為劇情需要的原因,會讓觀眾感覺因為諾克斯的原因,沒有及時通知總統,因為馬歇爾早上騎馬,也沒有及時聯絡……珍珠港遇襲完全沒有防備,作為軍隊高層當然是要負責的,但是美國在這方面還是顯得比較寬容,出了倒黴的金梅爾,似乎戰後沒人為此過於倒黴。另外美軍的兩個情報軍官在前半段戲份很多。特別是海軍情報官,感覺只有他一個人在真正的重視情報,可惜他軍銜有限,影響力也有限。軍隊方面,海軍的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還是在自己的許可權下努力提高珍珠港的戰備,而且當他看到艦隊終於遭到滅頂之災時,那種絕望,還是相當到位的,給我的感覺就好像一隻老母雞,看到自己的孩子都被殺害那種感覺。另一方面就是陸軍,肖將軍一方面為了防備滲透,將陸軍飛機集中停放,造成了後來在空襲中的慘重損失,另一方面有力推雷達站的建設,可惜,最終因為著名的泰勒中尉,沒能起到作用。另外哈爾西也在片中有不少戲份,“前所未有的好命令”“他這是驢頭對馬嘴,根本對不上”都是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臺詞。雖然沒有珍珠港裡面神勇的開了外掛一樣的傑夫和丹尼,但是沃德號年輕的艦長,疏散出去的飛行員,都在空襲的前後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他們是未來太平洋這個戰場上真正的主角,聯合艦隊註定在這些人的手裡灰飛煙滅。
再看看日方的人物,因為導演不同,所以雙方人物的那種對立,格外的明顯,這點也算是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了。第一個出場的人物就是就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山本五十六大獎,因為身為條約派代表人物,兼之在海軍中的巨大聲望,山本就任聯合艦隊司令可以看成是日本海軍走向對英美開戰之路的重要一環。山本的扮演者山村聰已經去世十多年了,雖然不是御用的三船敏郎,但是山村在外形和氣質上還是很接近山本的,就是個子有點高,另外也比山本英俊一些。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就是綽號剃刀的陸相東條英機,那種飛揚跋扈,不把政府,海軍甚至天皇放在眼裡的囂張勁,表現的很到位。特別是他站在太平洋地圖前,伸手一抓,好像日軍就已經席捲東了……
再就是海軍一線人員了,著力描寫了機動部隊的指揮官,南雲忠一。其實南雲這人出身水雷戰部隊,本身又不太懂飛行,開戰之初仗著日軍精心備戰,精銳盡出,也算是席捲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時之間成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猛將,連山本都覺得“南雲這老小子,終於開竅了……”其實這都是表象,他的缺陷從偷襲珍珠港就能看出來了。此人用來防禦作戰還可以,他的第一要務不是殲滅敵人而是儲存自己,典型的存在艦隊學說。也正是他的原因,第三波襲擊被取消,珍珠港的海軍油庫以及修船廠得到了保全,也算是為日軍最終戰敗的棺材釘下了第一顆釘子。等到中途島慘敗後,就只能落得個守島切腹的下場了。還有一個人物就是看成昭和海軍第一變態的黑島龜人參謀,綽號“甘地”的他堪稱超級工作狂,偷襲珍珠港的具體計劃就是他指定的。最後,不得不提一下淵田美津雄了。作為偷襲珍珠港的空中總指揮,又全程參與了從開戰知道中途島的全部日本海軍機動部隊的作戰,又幸運的活到戰後,還在美國遊歷當了傳教士,?當傳教士有點無厘頭……他的經歷對於後人研究太平洋戰史特別是珍珠港事件來說,太重要了。影片從日機編隊起飛後,那些情景基本上都是再現淵田回憶錄中的情景。而淵田和源田實等航空參謀,在影片總也是那麼的生機勃勃和活力煥發。從那一聲,“隊長回來了!”開始,那種日本右翼樣板戲的感覺是那麼的強烈,好像影片又變成了《啊!海軍》變成了《聯合艦隊》。現在又很多女性也開始關注戰爭片,我覺得她們如果觀看這部影片,應該會很欣賞淵田這個角色。從他展示山本的電報,說,“可能是我乾的不好吧……”(其實這是典型的降級使用,讓他這個業務骨幹帶隊)開始,到他帶隊瘋狂訓練,到出發前和源田實的基情告別,到返航後的迷茫憤怒,都把這個人物烘托的那麼高大……這也算是史學界對淵田做出貢獻的肯定吧?最後說說戰鬥場面和道具吧……戰鬥場面,由於拍攝時間原因,1970年的戰爭片戰爭場面當然無法像2001年珍珠港那麼火爆,戰機凌空爆炸啦,戰艦桅杆砸倒在鏡頭前啊,著名的炸彈視角啊,這些全都實現不了,而且轟炸時一些水面艦艇的鏡頭看起來還是像模型。但是本片戰鬥場面也還是有一些亮點的。首先,就是畫面比較嚴謹,由於珍珠港事件距離影片拍攝不過20餘年事件,很多親歷者都可以給出參考意見,也有很多的資料可查,所以日方空中編隊的組成,甚至到每一架飛機的編號都能輕鬆查到,日方的進攻過程也有很詳盡的介紹。影片當然無法面面俱到,但是大場面交代的還是很不錯。比如黎明時分的起飛,如果仔細看,可以看到鏡頭中出現飛機的編號,基本上符合歷史,特別是淵田指揮機的紅黃相間的垂尾。還有機動部隊起飛前的種種流程,旗語,口令等等。起飛後的隊形排列。飛赴珍珠港途中的隊形,可以很明顯看到戰鬥機在上方掩護,魚雷機,轟炸機排著整齊的隊形。相對於後來的珍珠港那些亂飛一氣的飛機,檔次高了不止一星半點。
-
4 # 名車偵探Det
《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1970年的經典珍珠港戰爭片《虎虎虎》(Tora! Tora! Tora!)是由知名導演深作欣二與李察佛萊雪(Richard Fleischer)聯合執導,內容揉和了日美雙方的觀點,爸媽級影迷對這部電影應該不會 陌生。
本片忠實呈現日軍攻擊珍珠港的始末。日本帝皇決定要展開攻擊,但美軍高階將領卻不把這當成一回事;他們雖然攔截了日軍的通訊,但卻把這項重要訊息壓了下來,甚至對雷達上的警訊也視而不見,連發現日軍強大的海軍艦隊逼近珍珠港時都未警覺到事情的嚴重性。最後終於爆發珍珠港事件,美軍在毫無戒備下,損失慘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在二戰結束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昔日的敵對雙方:美國和日本,終於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用電影共同探討觸發這一場人類浩劫的原因。本片由美國與日本電影界合拍,日方原想請大師黑澤明負責掌舵,後來日軍部分的戲由深作欣二執導。全片從美日雙方的發展狀況同時呈現珍珠港事變的歷史真相,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會成功的來龍去脈,故不像其它大型戰爭片那麼富有戲劇性和衝擊性,但嚴謹的製作可讓觀眾瞭解歷史,日機轟炸珍珠港的場面亦拍得逼真可觀,曾獲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
5 # 0015088022
這電影早年已看過,後來有空也看了幾次,好電影,是真誠之作。不認同日本的侵略戰爭,但客觀的說,確實佩服,以一彈丸島國單挑列國,而且還存在勝利的可能性,唯物上認可它的強大。對於這電影的觀後感,第一直觀,當時中國是不如日本的,除了中華民族血性以外的一切,包括武器、軍容、指揮系統和執行力……
-
6 # 目夕綜藝
虎虎虎這部電影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看片子了,主要是講日本偷襲珍珠港,而美國當時是沒有絲毫防備的,比較喜歡歷史類戰爭電影的可以去看一下,現在回過頭看已經近50年的電影也別有一番滋味。電影算是高度還原珍珠港事件,虎虎虎這個電影名稱的來源是當時日本大營偷襲成功的暗號。電影的很多爆破場面即便現在去看其實也會覺得效果不爛,可能也是因為已經是黑白電影了,而且現在即便現在有資源能看以前的電影拍出來清晰程度也不高。所以只能看劇情的部分,記得幾年前看過這部電影,戰爭後的場景也很震撼,不過不像國內電影,煽情片段幾乎沒有,有點紀實片的風格。珍珠港事件雖然日本偷襲成功,到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突然想到這部電影其實可以作為現在學生的歷史教材來學習瞭解珍珠港事件,這樣的學習方式會很有意義
-
7 # 村裡小土鱉
倘若說要我說,我心目中完美的表現珍珠港的影片應該怎麼拍?那我可以很肯定的說,《虎!虎!虎!》的劇情加上《珍珠港》的視覺。
但時間畢竟不會倒退或者電影歷史會改變,這兩部幾乎相隔二十年的影片註定不會融合成一個整體,也無法達到我心目中的那種完美。因此,這兩部影片同時存在的最大價值,便是給了觀影之人一個對比。
因此,當這兩部影片同時擺到檯面上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將這兩部影片進行比較。 先說說《珍珠港》,可以說,《珍珠港》就戰爭片來說,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戰爭大片,因為影片中無論從戰爭場面的震撼以及人物感情的細膩都可以讓珍珠港成為一部吸引人進入電影院的商業片。而珍珠港事件的由來,以及日本對整個珍珠港事件的策劃都輕鬆的一筆帶過,只有一些快速的蒙太奇以及一些較為寫意的鏡頭來表現日本人對珍珠港偷襲的“處心積慮”。於是,這部名為《珍珠港》的影片,其真正表現珍珠港事件其實是從影片的二分之一處開始,此時,給我們展現的才是真正的戰爭。
可以說,淡化事件發展的原因,而強化事件發展的過程,這是一種屢試不爽的商業手法,畢竟觀眾進電影院不是為了受教,對於這樣一部片子,除去美國觀眾外,其他國的觀眾就是衝著視覺效果去的。畢竟,珍珠港事件前後的那些複雜的歷史,倘若全部加入電影中,難免有點羞澀難懂(對於二戰知識比較匱乏的觀眾來說)。《珍珠港》的眼光是針對整個全球市場,導演這樣的處理可以說是完全為了票房著想,他所希望的就是讓大家可以在不用腦袋的情況下感受到這次偷襲所帶來的震撼,以讓大家知道,在六十多年前,在珍珠港,日本人曾經偷襲了美國艦隊,僅此而已。
所以,《珍珠港》是一部戰爭大片,而不是一部優秀的戰爭片便是這種原因。 而真正讓《珍珠港》背上罵名的便是被加入了愛情,而且還是個三角戀。在戰爭片中加入愛情,無意會更加反襯戰爭的殘酷,也可以更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可能最賺銀子的一種手段之一,或者說,可以爭取到一定的女性觀眾。但可惜的是,導演的這個嘗試幾乎是失敗的,他忘記了人們之所以進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就是為了看戰爭而不是愛情,而導演的手法有點本末倒置,將原本不重要的愛情在影片的開頭就開始反覆的講述,而且篇幅居然佔了一半之多。另外影片中的愛情幾乎與愛情無關,可以說,裡面的愛情故事放到任何一個戰爭片中都可以,因此,《珍珠港》因為其愛情元素,使其成了一部在戰爭背景下的愛情片,而不是一部戰爭片了。
因此,不禁想起《虎!虎!虎!》。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很小,在時隔十幾年後,在我反覆看了多遍《珍珠港》後,再次看這部影片,才真正體會到了這部影片的經典之處。
但是,《虎!虎!虎!》這部影片,可以說是無法討好觀眾的。其一,影片的空間感太強,在珍珠港偷襲事件前的影片,其鏡頭完全是在珍珠港,美國情報部,日本艦隊,日本大使館這四個空間切換,而影片所講述的完全是珍珠港事件的由來,以及山本五十六策劃整個珍珠港事件的前後。其中的情報戰,以及許多的細節表示當時的美軍對情報的忽視,對於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來說,無意是吸引人的,宛如一部小小的懸疑片,影片中的每個細節幾乎都為後面的偷襲埋下的伏筆。但這種的手法處理,是讓觀影之人破費腦筋的,所以如果除去後面的空襲橋段,前面的這些伏筆對於一部分觀眾來說,無疑是枯燥的,甚至連我看到日本大使館內那個愚頓的打字員在敲字的時候都感到隱隱的焦躁。
但所有看似拖沓的情節,所有看似累贅的對話,都構成了影片中造成珍珠港事件發生的眾多因素之一。因此,從今天看,《虎!虎!虎!》的成功,便是在於他的純粹。因為從影片的一開始,所有的橋段,所有的鏡頭都是為最終的珍珠港事件服務,因此,影片的鏡頭看似鬆散(比如鏡頭屢次在多個空間切換,以及諸多發生在珍珠港內的一些瑣事),其實都緊緊圍繞著影片的主旨服務,而不是《珍珠港》那般,影片看似一條線,卻是有兩條毫不相干的平行線——即愛情和戰爭,那樣的處理,反而將電影拆成了兩部電影。
因為對珍珠港事件發生的願意以及策劃的鏡頭過多,難免使得《虎!虎!虎!》的劇情看起來有點生澀,對於那個時期的人物以及歷史不清楚的人來說,這更是一個災難。可以說,會願意去電影院看包含諸多歷史元素的影片的朋友基本上是個對歷史頗為熟悉的,因此,《虎!虎!虎!》就現在看來,可以說更像是一部拍給影評人,拍給較為專業的影迷看的電影,而不是一部娛樂眾人的娛樂式戰爭片。
但也正是因為其對歷史較為認真的態度,其對那個時期幾乎流水帳的敘述,使《虎!虎!虎!》的風格介於電影和記錄片之間,雖然沒有《珍珠港》中那樣炫目的視覺(雖然《虎!虎!虎!》的大場面的處理及視覺效果就當時來說已經式相當的出色),也看不到人們在機槍在的掙扎,卻也能使其註定可以成為戰爭片中的經典之作。
他的經典,如今已經用時間來證明了! 就胡扯這麼多,當作拋磚引玉,大家輕點砸。
-
8 # 八點半小故事
《虎!虎!虎!》是上世紀的一部影片,講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故事
用珍珠港事件作為電影背景的影片太多,《Tora Tora Tora》無疑是開宗立派的一部。後來的《Pearl Harbor[珍珠港]》等片中有關空戰和整個事件的描述手段,基本也沒有超出《Tora》的水準。科技和電影工業的進步還是低不過貨真價實的飛機、艦船在觀眾面前燃燒、起火和爆炸。將偷襲珍珠港事件這一無形之物作為電影主角的手法,湮滅了演員的表演(Sô Yamamura飾演的山本五十六除外),但卻客觀真實地還原了一段歷史真相。從電影之中,觀眾可以尋找到自己想要的真實歷史。
偷襲珍珠港無疑是二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受到日本打擊的美國站到了軸心國的對立面,正式加入同盟國作戰序列。對當時苦苦掙扎的重慶政府和歐洲大陸,唯一的救命稻草也就只有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了。間接提供物質、培訓人員、派駐高階軍事人員,都不如來一些實實在在計程車兵、坦克等戰爭機器。遠離戰爭硝煙的美華人民一直反對羅斯福儘早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打算,珍珠港事件改變了這一觀點。不宣而戰的日本太過卑劣,珍珠港事件的慘痛損失激起了美華人愛國和反日的浪潮,獲得國會和人民支援的羅斯福總統,便能開始改變並創造新的歷史程序。
陰謀論的解讀也正在如此,美國是否提前預知了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但為了達到更高層的目的,故意犧牲了太平洋艦隊的“部分”力量。按甲午海戰的歷史經驗,當時排名世界三十多名的日本海軍力量擊敗了排名前十的清朝海軍後,徹底扭轉了清日兩國的力量對比,一個彈丸之國是有能力和一個大國進行抗衡,並能達到戰而屈之的目的。“透過襲擊珍珠港,擊潰並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乃至美國海軍力量,從而達到摧毀美華人民和軍隊的戰爭意志的戰略目的”,山本五十六語。襲擊珍珠港日本取得了超出想象的戰役成果,但美國幾艘航空母艦恰恰就在1941年12月7日之前不久離開了珍珠港,從而得以倖免(在中途島海戰中,這幾艘航母的存在成為了美國獲勝的重要砝碼)。由此看了,美華人耍丟車保帥一招也不無可能。
的確,電影中已經交代,在襲擊之前,英國情報部門已經向美國提出日本可能偷襲珍珠港的資訊,還有傳說當時的周恩來也獲知了日本的行動計劃,並也向美國發出了警報。結合當時美國破譯了日本駐美大使館與本土的電報密碼,關係切身利益的美國沒有理由去忽略這些情報——寧可錯殺不可放過應該是謹小慎微的人的做事方法。但,珍珠港被襲最後還是發生。
並非記錄片的《Tora》詳細地呈現了美國大陸和珍珠港駐軍在珍珠港被襲之前的各個細小的環節,把珍珠港最終被襲表現為一連串的大、小人物的疏忽,如肖特將軍的大意,馬歇爾過分規律的早睡和休閒習慣,一份緊急軍事電報由民用郵政的日裔美國郵遞員傳遞,首次啟用的雷達探測了日軍機群卻被上級誤認等等,太平洋艦隊好像又是被一根一根稻草壓垮。看不到明確主角的《Tora》把可能影響珍珠港事件走向的微小細節都一絲不漏地在銀幕表現,是非判斷的主動權在觀者心中,到底誰該為珍珠港被襲負責?誰又是珍珠港事件的最大收益者?
有關山本五十六的描寫,電影充分表現了他作為日本海軍一名高階將領的謀略和遠見。本片中珍珠港事件的日本方面描寫,電影利用構圖表達了明顯的儀式感,對比著美華人的隨意和舒適。
-
9 # 炊煙撫人心
《虎!虎!虎!》我看過以後感覺這是亞洲人的勝利
珍珠港事件,以及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節節勝利,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我們亞洲人在歐美人面前一次強烈的宣示。近代以來,日本和中國先後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壓,而日本的勝利,則在西方列強面前強烈的發出了亞洲人自強的民族氣息。
這部老片前一個多小時錯以為在看記錄片。開始轟炸才稍讓我集中精神。敘述手法太過單調乏味,但很多對抓小細節的拍攝看完之後會去回憶。(如日本人戰鬥精神對比美國官僚作風,各種導致最終偷襲成功的失誤)相對拍攝年代,如此客觀得最大限度的還原真實性已屬不易。與《珍珠港》相比,《虎虎虎》用敘述形式還原戰爭歷史,有它獨特的魅力。
無論是失敗的勝利還是勝利的失敗,現在討論日本偷襲珍珠港本身已經意義不大。冥冥中自有天意,歷史也自有它的宿命。人的意志和力量在時代的大潮裡只能被動地向前。政治人物的偉大不在於與時代抗衡,不在於逆潮流而動,而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那一刻當機立斷。山本五十六的悲劇性不在於他的野心,而是他的格局和視野恰恰與時代格格不入,同時歷史又賦予他違背自己意志的使命和責任。山本的命運和日本帝國宿命都是被戰爭機器的慣性推向毀滅。
該片的視角我很喜歡,真實的刻畫了小社會。日軍內部的爭鬥,美軍內部的不和,都被表達了出來。
日軍的瘋狂,獻身,刻苦讓人印象深刻。這個民族讓人尊敬,歷經磨難而頑強;歷經磨難而依舊崇拜軍國主義,從未真正反思歷史。
雖然早已知道結局,但卻讓人緊張揪心。
《虎!虎!虎!》是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製作的一部戰爭片,由理查德·弗萊徹執導,約瑟夫·科頓、山村聰、馬丁·鮑爾薩姆等主演,於1970年9月23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致使毫無戒備的美軍整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的故事。《虎!虎!虎!》從美日雙方的狀況同時呈現珍珠港事變的歷史真相。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會成功的來龍去脈,故不像其它大型戰爭片那麼富有戲劇性和衝擊性,但嚴謹的製作可讓觀眾瞭解歷史,日機轟炸珍珠港的場面亦拍得逼真可觀
不知道參演的日本演員是什麼心情,反思戰爭,但不能把日本人的精氣神給丟掉?看得感覺就是美軍實在是傻大兵啊!
歷史能讓我們學習到很多東西,而戰爭則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對於珍珠港事件直到今日我們也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很多歷史學家對馬歇爾規律的作息和梅爾金上將猶豫的態度提出質疑,從歷史觀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珍珠港事件應該是美國有意為之,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也認為自己是“落入了美國的圈套”。主要原因是12月7日之前,美國的航母艦隊和潛艇離開了珍珠港,導致主力部分沒有受到重創,只是統一停放的P40、P36等戰機損失慘重。
《虎!虎!虎!》作為最經典的二戰影片,其價值是不可估計的,尤其是對於探究歷史真相的價值,影片中還原的事件原貌基本屬實,雖然近兩個半小時,但不會讓人產生困頓的感覺,道哥非常推薦,有時間也可以看一下《珍珠港》,這是以人物為主線的另一種歷史觀。
《虎!虎!虎!》的拍攝目的,在於提醒美國,不要因為當時越南戰爭期間日美的“親密”協作,就對日美關係報以盲目的樂觀態度。在歷史上,對日美關係的盲目樂觀態度曾導致美國的慘敗。在《虎!虎!虎!》中,著重對比刻畫了日美不同的戰爭態度;提及了德國、義大利和日本軸心聯盟的締結;隱晦提及了日本對東亞、東南亞的侵略,是一部比較客觀、中立反映日本侵略戰爭的現實主義風格電影。美中不足的是它對當時美國國內從國會議員到民眾,都普遍存在的“孤立主義”心態有所忽視、展現不夠。
總有那麼些危機嗅覺敏銳的,卻總被個別環節掉鏈子的全盤拖累。真正可怕的,不是對手的虎!虎!虎!,而是隊友裡的豬!豬!豬!
很可惜這樣一部好片在剛上映的時候沒有被美華人接受,傲慢的他們沒有勇氣把這段沉重的教訓搬上銀幕,認為電影所表現的是對美華人的羞辱,致使這部優秀的戰爭史詩巨片在美國當年的票房慘遭失敗(轉)然而經典是永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在如今的我們看起來它仍然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戰爭片,它的“老”讓我印象深刻。
回覆列表
這部《虎!虎!虎》電影完整的展現了日軍攻擊珍珠港的始末。日本帝皇決定要展開攻擊,但美軍高階將領卻不把這當成一回事;雖然攔截了日軍的通訊,但卻把這項重要訊息壓了下來,甚至對雷達上的警訊也視而不見,連發現日軍強大的海軍艦隊逼近珍珠港時都未警覺到事情的嚴重性。最後終於爆發珍珠港事件,美軍在毫無戒備下,損失慘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這部電影共同探討觸發這一場人類浩劫的原因。本片由美國與日本電影界合拍,日方原想請大師黑澤明負責掌舵,後來日軍部分的戲由深作欣二執導。全片從美日雙方的發展狀況同時呈現珍珠港事變的歷史真相,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會成功的來龍去脈,故不像其它大型戰爭片那麼富有戲劇性和衝擊性,但嚴謹的製作可讓觀眾瞭解歷史,日機轟炸珍珠港的場面亦拍得逼真可觀,曾獲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