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estsky

    糾正一下,司馬懿並沒有自己做皇帝,而是後人追的,這個問題要怪就怪三國演義的作者,尊劉抑曹的傳統思想毒害了不知道多少人!

  • 2 # 孟凡嶺6

    謝邀,論勝負,司馬懿贏了,論智慧,司馬懿也不差。為什麼沒有諸葛亮出名?還是那句話,名不正言不順,諸葛亮代表正派,而司馬懿是曹操的手下,一個寧願我負天下人的手下,連自己的恩人都全殺,近墨者黑,老百姓沒幾個喜歡這樣的人,最關鍵是作者對諸葛亮開了美顏了,誰看見都覺得順眼。

  • 3 # 惠集讀書社

    諸葛亮名聲大是因為《三國演義》的推介,歷史上諸葛亮的謀略還不算頂尖的。《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多次講:諸葛亮真是奇才,其實反證司馬懿有識人之明。諸葛亮也多次講,司馬懿不如我,其實更有自驕之意。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古典小說被廣泛推介,而陳壽的《三國志》及相關史書很多人都沒有認真讀,難免就得出泛泛的結論。

    而歷代帝王均喜歡“鞠躬盡瘁”式的忠臣,諸葛亮父子均盡心輔佐蜀劉,沒有二心,這也是諸葛亮被誇大的重要原因。

  • 4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因素:

    1、封建社會歷代帝王政治需要,需要樹立一個良相的典範,讓朝臣為標。諸葛亮鞠躬盡瘁,效忠恩主劉備。適合推立。司馬家謀朝篡權,扳倒曹魏,豈能多作正面宣傳。

    2、羅貫中《三國演義》推波助瀾,讓美顏的諸葛亮走進千家萬戶,名聲愈響。

    事實上在品格上,諸葛亮比司馬懿也確是強出。千多年來,在朝堂一直是良相的代名詞,在民間是智慧的化身。

    公道自在人心,古人看事論事的智慧並不低於今人。

    反到是有些今人吃的比古人精細了,腦洞開大了,質疑發聲歪曲諸葛亮。這其實對社會無益,易混淆人們的價值觀,是一種負能。

  • 5 # 老王春秋觀史

    首先這問題提的就有問題,司馬懿什麼時候成了皇帝了?司馬懿是像曹操一樣的權臣。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曹魏四代託孤輔政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終司馬懿一生,連王都沒有被封,更沒有篡位稱帝。篡位稱帝的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司馬炎稱帝后才像曹丕追贈曹操一樣追贈司馬懿為高祖宣皇帝,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諸葛亮和司馬懿可以說都是三國時期名噪一時的人物,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名垂青史,比司馬懿的名聲大呢?

    諸葛亮是輔政之臣,司馬懿卻成為了權臣,兩相比較諸葛亮的名聲比司馬懿高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前面不多說,就說劉備死後,諸葛亮作為託孤重臣並沒有像曹操和後來的司馬懿一樣成為蜀漢的權臣,而是一心為了蜀漢,鞠躬盡瘁,直到死也是死在為蜀漢征戰的路上,很好的展現了一個忠臣的形象。

    司馬懿一生中,在曹操和曹丕、曹睿在位的時候,一直表現的很很有忍耐力,看上去都是本本分分的一個臣子的形象。直到曹睿去世後,才逐漸顯露除了掌控朝政的野心,最終成為了像曹操一樣的權臣。為其孫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打下了基礎。

    在從古至今人們的觀念之中,對忠臣肯定時多加褒揚,對權臣往往很是憎惡,因為按照封建時代的忠君思想來說,忠臣就是一心為國,為朝廷盡心盡力的臣子,而權臣則是把持朝政,專權跋扈,擾亂朝綱的賊子,所以,從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一生的事蹟上,諸葛亮在人們的心目中形象更好,也因此名聲比司馬懿高。

    司馬炎的篡魏稱帝對司馬懿的名聲有影響

    諸葛亮死後,其後代還是一心一意的為蜀漢在奮鬥著。司馬懿的孫子卻篡奪了曹氏的魏建立了晉。這在封建時代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中那就是大逆不道。雖說曹魏也是篡奪的漢建立的魏,可是曹魏是曹操一手支撐起來的,漢獻帝基本就沒有為曹魏做過什麼貢獻,再加上三國戰亂不斷,人心思定,所以在曹魏建立的時候反對的人已經不是很多了,大多數人都認為曹氏當政是名正言順,理所應當的事。

    司馬炎篡奪曹魏政權是發生在和平時期,人心已經安定,禮教也重新建立起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篡位,就會被世人認為是大逆不道,名不正言不順。得位不正,那麼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形象自然不會怎麼好。作為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在曹魏時期成為權臣,掌控朝政大權,為司馬炎能夠篡位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當然就是司馬家族篡位的罪魁禍首,那名聲肯定在世人的心中不會好。

    《三國演義》帶來的負面效應

    作為普通人,在封建時代讀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大多數老百姓都不識字。那麼,人們又是怎麼知道三國時代的故事的呢?這就要提到說書人了。大家看電視劇或者電影都會看到在茶館裡有人驚堂木一拍,開始講老百姓愛聽的故事。這些故事又是哪來的,就是古代文人寫的小說。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像《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故事更受歡迎,所以說書人就喜歡講。就這樣《三國演義》等小說才會在老百姓中家喻戶曉。

    而《三國演義》整本書都存在著抑魏揚漢的中心思想,將漢作為正統來體現。那麼作為匡扶漢室的劉備和諸葛亮等人也就成了整本書的主角,是作為正義的一方來進行的描述。作為小說既然中心思想已經確定,為了故事情節的精彩和感人,當然要對於作為主角之一的諸葛亮進行正面形象的描寫和昇華,對於作為反面的曹魏一幫人既要可以的打壓和醜化。那麼作為反面角色的司馬懿當然也成為了打壓可醜化的一員。

    綜上說述,諸葛亮之所以比司馬懿名聲大,一是因人們對於忠臣和權臣的理解,二是因小說《三國演義》的傳播,三是因司馬家族篡魏帶來的負面形象,使人們普遍對司馬懿的正面評價不高,才會在人們心中形成諸葛亮比司馬懿名聲大的印象。

  • 6 # 黃昏史話

    首先說一下古代君臣關係,作為各個朝代的輔政託孤大臣,自古以來凡居此位者結局大多隻有兩個,推翻皇帝自己上位或被皇帝清算。諸葛亮開創了權臣的第三個結局,即君臣和睦,互不猜疑。

    其次,諸葛一家為國盡忠,諸葛亮死在北伐前線,兒子和孫子死在綿竹關外的戰場上。為國盡忠,三代英烈。諸葛亮的人性光輝傳誦千年。

    司馬懿父子三人篡奪國家權力,到孫子輩終於登上帝位。篡逆心腸,路人皆知。司馬氏的行徑連自己的後人都感到羞愧無地。

    最後,權大不欺弱主,諸葛亮輔佐弱主劉禪,軍政民一把抓,“權傾朝野”。可以說,只要他想取而代之,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諸葛亮並沒有這麼做。相反,事無鉅細,處處為朝廷著想,最後把自己累死了!可以說是那個世道上一股難能可貴的清流。

    綜上,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正能量昭示後人,自然比那個竊魏的司馬家要被推崇的多,後世的帝王肯定喜歡諸葛的人設以及事蹟,竊國謀反的人事是絕對不會被推頌的。

  • 7 # 風去了無痕D

    司馬懿從勳臣,憑軍功慢慢樹立威信人望,幾十年積累,又十年隱忍,一擊制政敵,然後成了權臣,再然後,其子孫輩們又奪了政權,將曹魏天下變成了司馬氏天下,類似套路,在春秋戰國時有,後來二千年中,又常有之~所以,司馬懿及其子司馬昭,是篡位者們的典範,名氣也不小,但總是壞的比好的多~雖然在權力之爭道路上,已成騎虎難下,進一步,功成名就,退一退,則身死族滅。

    而諸葛亮則不然,劉備臨終時,深知諸葛之能,以及己之兒子之弱。故而曰:“若嗣子可輔則輔,不可輔汝可取而代之”

    自少時即被稱為有梟雄之姿的老英雄劉備,深悉權力鬥爭之道,也明白,諸葛若生野心,其兒子萬萬不是對手。所以乾脆就為諸葛將來可能的奪權,來了個合法化背書。如此,一則可期望用大義縛住諸葛亮。二者,萬一諸葛奪權,因為合法,也可保住了劉氏宗族子孫性命,不必斬草除根。

    而諸葛亮執政後,權勢遠勝於時在魏國的司馬懿。由於有劉備遺訓,所以能宮中府中,俱為一體。蜀國小到民生雜務,大到軍國大事,甚至後主劉禪的日常行止、吃穿用度與納幾個后妃,都由諸葛亮一言決之。諸葛亮在蜀國,事實上,就是不戴王冠的帝王了。

    而司馬懿在魏國,先有曹真等宗室重臣宿將壓著,後來又受大將軍曹爽排擠猜忌,被迫韜光養晦,做了十年縮頭烏龜。司馬與諸葛二人,際遇仕途,在司馬懿政變前,實有天壤之別!

    而諸葛亮能讓後世敬仰者,一國權柄盡握於手,生殺大權,軍國大計皆由己決,卻不培養家族子弟接班,身死之際,所有權力全部交還。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諸葛亮就是二千年以來的忠義楷模。

    雖然諸葛亮在軍政方略等等,與司馬懿各有千秋,但諸葛亮以蜀國一州之力,能屢屢耀武揚威於魏境,據天下之半的強魏,讓諸葛亮打得每以堅壁待蜀軍,而不敢與之正面爭鋒。諸葛亮戰略恰當與否暫且不論,就他練出來的蜀軍,堅甲利兵、器械精巧、營陣無雙,這就是諸葛亮的練兵之能!有人說諸葛亮不懂軍事,那就是無知了。

    故而,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在名垂青史上,則遠非謀權篡位的司馬懿可比也!

  • 8 # 農夫說歷史

    諸葛亮被劉備三請茅廬出山輔佐到屢屢北伐曹魏,期間的諸多的軍事謀略都在說明他是頂尖的謀士,稱職的軍師,司馬懿從扶持曹丕到高平陵之變,完成了他的蛻變,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作為一個軍師名垂青史,為什麼司馬懿成為了皇帝,名聲卻沒有諸葛亮大?筆者以為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貢獻不一樣。

    諸葛亮能成為劉備的謀士得益於水鏡先生的推薦,在三顧茅廬後,劉備找到未來發展之路的指路明燈,從六出祁山,七擒猛獲,輔佐劉備收取漢中、益州。東和吳國孫權,北抗魏國曹操,在紛繁的東漢末年,異軍突起,從而成就了自己的名氣,也成就了劉備的蜀國建立。劉備死後託孤於諸葛亮,他事必躬親,最後說是累死的一點也不為過。司馬懿呢,為人比較沉穩,懂得收斂鋒芒,後隨著曹丕,曹叡,曹芳等幾代君主的信任下,其地位也越來越高,但是他所作的是靜待時機,最後勝利取得曹魏天下,可以說諸葛亮是實幹家,司馬懿多少有點穩坐釣魚臺,在合適的時機摘取果實而已,其貢獻比諸葛亮要低一些。

    其次,名氣不一樣。

    諸葛亮與他的朋友圈好友有司馬徽,崔州平,徐庶,孟建,石韜等,他們都是東漢比較有名的人物,人與人交往會有人以群分之說,能和這些牛人在一起,諸葛亮也絕非凡人,水鏡先生推薦給劉備的人才有臥龍鳳雛,也就是諸葛亮和龐統,水鏡先生對劉備說得此兩人可得天下,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再來看看司馬懿,雖然司馬懿家祖上也出過大官,可是到漢朝時河內只是一郡,而司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昔日的榮耀已經開始衰退,比起琅琊望族之名河內司馬家似乎也落了下風,況且天下紛亂之世,也沒有見哪位大儒或者名人推薦司馬懿的。

    最後,名聲不一樣。

    諸葛亮自從到了劉備處,處處為的是劉備陣營的強大,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連劉備去世前託孤都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就說劉禪如果可以勝任可以繼續輔佐,如果不行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自然是誠惶誠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把自己的輔佐之心不是放在嘴上,而是放在了具體行動,劉備死後,諸葛亮不忘昔日的承諾,以討伐曹操為己任;而司馬懿呢,曹芳繼位後,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明為兩人輔佐,最後還是漸漸一人大權在握,甚至私下豢養死士,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之際,動手竊得曹魏的控制權,成為實際意義上的主宰,曹操: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看見了吧,曹操都能感覺到司馬懿不那麼簡單,可惜曹操是見不到自己的辛苦果實被摘的那一天了。

  • 9 # 段輝時

    說明一下,司馬懿的皇帝是他孫子晉武帝司馬炎追封的,司馬懿生前沒有當過皇帝。

    回正題。

    若論才能司馬懿和諸葛亮應在仲伯之間,諸葛亮能青史留名,司馬懿的名聲卻不太好,我以為是有四個原因。

    一,兩個同樣的都是託孤大臣。劉備在白帝城病危,以幼主劉禪託孤於諸葛孔明,孔明因此蠍盡忠誠,至死方休。曹叡病重,以幼主曹芳託孤於司馬懿,曹芳抱其頸不放,曹叡再三囑咐‘太尉記之,不可誤也’。可魏明帝死後不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曹爽三族,逼幼主加封自己為丞相,加九錫,二子各授重權,父子三人同理國事。拉開篡奪曹魏政權的序幕。

    二,諸葛亮行政治軍,執法公正,不徇私情。對蜀國和後主,忠心耿耿,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司馬懿當丞相之後,一面大殺曹氏宗親,削弱曹家勢力,一面網羅人才,收歸己用,培養親信,為子孫後代掃清道路。

    三,後世統治者為了穩固皇權,需要臣子們效忠自己,拿諸葛亮作正面典型加以宣揚。希望有諸葛亮似的人來輔佐自己,誰想有個司馬懿似的人來呢?老百姓也是一樣的,如果你做個生意,開家公司,跟司馬懿合夥,你敢嗎?

    四,司馬氏建立晉朝,雖然得國不正,可總算是結束了三國亂世,老百姓人心思治。你好好地把國家治理好,讓人民能安居樂業呀,可司馬家族卻為了各自利益,爆發了‘八王之亂’。置天下百姓於不顧,緊接著‘五胡亂華’,開啟了一個更大更持久亂世,,中國幾近滅國,漢民族幾乎滅種。因此,老百姓都不待見司馬氏,後世史學家對晉朝普遍沒有好評,司馬懿亦不例外。

    司馬懿和諸葛亮生活在同一時代,一正一邪,兩個形成鮮明對比。古人云: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誰叫你吃曹魏的又偷曹魏的呢?名聲不好,只能怪自己。

    現在,有些人想為司馬懿翻案,拍了部電視劇《軍師聯盟》,完全不顧歷史,胡編亂造,顛倒黑白。勸君莫看,免得被洗腦。

  • 10 # 劉坤忠120

    諸葛亮的職位比司馬懿高,不只是軍師,是軍師中郎將,益州牧,丞相,武鄉侯,總攬蜀漢全域性。司馬懿是丞相府司馬,大都督,太尉,太傅。司馬懿連侯都沒封過,太傅有職無權,是要退休的樣子了。二人的名氣在當時的三國還有一比,諸葛亮自出山忠心輔漢,一路風生水起,助劉備成就帝業。先主劉備臨終託孤與諸葛亮,後主能輔就輔,不能君可代之,創業不易,守業更難。諸葛亮肝腦塗地也要把後主輔佐好,把蜀漢維護好。諸葛亮治理國家,法度嚴明,公正無私,蜀中有口皆碑。儘管北伐對蜀漢人民加重負擔,但丞相為的是先主遺願,國家安全,百姓對丞相毫不怨無怨言,而是非常敬重丞相。司馬懿才華橫溢,在曹操時期善於隱忍偽裝,因曹操多疑忌諱,只能折戟沉沙,鋒芒不露,等待時機。曹丕時期,為帝師者雖受尊重,曹丕還是處處防備著高深莫測的司馬懿。曹睿時期,諸葛亮北伐,曹真等人不敵,不得不起用司馬懿。諸葛亮司馬懿你攻我守,將遇良才,棋鼓相當。魏明帝英年早逝,託孤於曹爽司馬懿,曹爽仗著是宗室親貴, 處處打壓監視著司馬懿,司馬懿只能裝死裝病,麻痺曹爽,時機成熟,發動高坪陵事變,一舉剷除曹爽勢力,司馬懿逐漸掌控曹魏政權。司馬懿的謀略和軍事才能在曹魏出群拔萃,知名度很高,但跟曹操一樣,不為天下社稷黎明百姓著想,只為自己家天下打基礎,不受百姓擁戴。雖然司馬家取得天下,建立晉朝,但司馬懿的名聲卻不如諸葛亮大。此後歷朝歷代統冶者都推崇諸葛亮,忠君愛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德傳承發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上碌碌而平庸的中年,需要怎樣度過下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