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炮三木
-
2 # 微電腦一本書大小
火藥發射金屬彈頭的槍械,威力主要是子彈頭上,穿透力/破壞力,低伸彈道飛行距離(直射距離),然後是槍械自身的火力(射速),最後就是壽命適應能力操控性,
-
3 # 鐵血執金吾
威力的標準不同,所謂威力就不一樣。在同等型號子彈前提下,有的武器需要穿透力強,就是口徑小而威力大。有的武器需要阻停能力強,就是口徑大而威力大。所以威力大小也是相對而論的。理論上口徑越大,殺傷力越強,但重量和後坐力更難控制,小口徑威力小但機動性強,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啊。
槍械的威力始終和槍管口徑、身管長度有關,一般情況下槍管的口徑大,相對彈頭的質量就會更大,動能和勢能也就越大;身管越長彈頭在膛內收到的加速度時間越長,子彈的初速就也高,威力當然也就會更大(當然身管長度也是有上限的,超了會適得其反)。以上條件的實現都必須要一個高膛壓前提,不然都是然並卵。以前提高堂壓的方法是加厚槍管,增加裝藥量以提高膛壓。現代槍械則更注重身管材料和加工工藝以及更高效的發射藥配方,和蛋形設計。彈型設計很重要,長徑比過大飛行穩定性好。穿透力大,但對人和其他有生目標的停止作用小,如日本當年的三八大蓋子彈,射入人體後就一小洞敞口較小。AK47以及我們56槍族所使用的7.62X39的中間威力彈,其彈道穩定性正好在一個臨界值上,一旦射入不同密度介質體內即會發生變形和翻滾,這種設計既保證了設計的精度也提高了停止作用。
-
4 # 瘋狗的輕武
動能是子彈威力的統稱,也是基礎。你很難想想一個動能1.8J/cm³的子彈能對人造成多大傷害,不管這個彈頭是啥造型。
所以說,基本的動能是要有的。而動能和子彈的裝藥量以及彈頭質量有直接的關係。
畢竟動能公式是
m代表著彈頭質量,v代表著速度(裝藥推進的效率)
對動能有了基本瞭解之後,咱們再推敲威力這個很玄乎的東西。
還是打比方吧,.45ACP(11.43mm口徑)的1911和7.62口徑的TT33(五四大黑星)
1911發射15克彈頭的.45ACP FMJ彈時的動能是477焦耳。而TT33發射5.6克 7.62mm FMJ彈時的動能是488焦耳。兩者相差無幾,但是效果卻截然不同。
1911的初速很慢,發射15克彈頭時候僅有250m/s,連音速都沒到,加上過大的彈頭截面導致其穿透力很弱,甚至厚實一點的門板都打不穿。但是這樣的好處在於擊中人類這種軟目標的時候方便把477焦的動能全部釋放,也就是說它強調停止力。
而TT33的初速有409m/s,彈頭截面也比.45那種大口徑小的多。因此TT33或者說54一直有警察殺手的諢號,因為警察普通的軟質防彈衣無法抵禦這種高速、相對小口徑的手槍彈。但是TT33在二戰中已經證實,它太強調穿透,導致彈頭一穿而過之後浪費了動能。使得其停止作用很差。
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停止力和穿透力那個更像威力呢?但我們也不能把停止力和穿透力對立起來。
再說說步槍彈。
就拿M4和AK來說
兩者的動能有差距,AK47發射7.62x39mm彈的槍口動能為2000焦耳,而M4發射5.56mm彈動能為1638焦耳。
很多人都說AK的口徑大,威力大,穿透強。而M4這類小口徑的威力小,穿透也弱。
其實這本來就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我們得從彈頭構造方面去談。
AK的M43彈是鋼芯的,而早期5.56的M193彈是純鉛芯的。
用腳趾都知道鋼的硬度比鉛好的多,所以說AK的穿透力確實比M4強,但是鉛芯彈+高初速在擊中人體後產生的破碎和翻滾效果卻比AK的鋼芯要好的多。
再到後來,北約那邊也覺得純鉛的穿透真的太弱了,甚至打不穿樹,就算打穿了一些車門以及門板之類的,後效也比較差,所有後來開發了M855彈,彈頭部有一坨鋼芯
這樣一來5.56除了具備穿透力,也具備小口徑高速入體後翻滾,讓後部鉛以及銅被甲碎裂的特性。
再後來,5.56新彈M855A1問世,採用外露的疊錐型鋼尖彈頭,後部為鉍錫合金,此時它穿透已不弱於AK的鋼芯彈,但依舊保留了翻滾碎裂特性。
我想說的是,步槍彈你覺得威力是什麼呢?穿透依舊是一個指標,但是小口徑在人體內破裂和翻滾的彈頭依舊可以將大部分動能傳遞到人體,停止力也不錯。
反觀AK則是和TT33一樣,雖然穿透力不錯,但是因為初速不夠,和彈頭構造問題,讓他往往會過度穿透,導致毀傷和停止力不如小口徑。
所以說,在步槍彈上,因為高初速帶來的翻滾和碎裂與停止力密切相關,而彈頭構造、材質則需要在停止力基礎上考慮一定穿透力,這兩者不是絕對反比。
回覆列表
戰鬥射速、最大射程、有效射擊距離、初速、口徑、射擊精度、彈種等方面。戰鬥射速取決於槍的自動方式(也就是完成一次射擊所需時間),最大射程、初速取決於槍管長度。,射擊精度取決於瞄準具的構成和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