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吊蘭清清
-
2 # 小姚的記錄
讓我來答。首先題主所說的“祖”、“宗”都是古代皇帝的廟號,是皇帝崩逝後他們的後代所給他們定的。在古代,皇帝廟號一般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而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而不是李世民,所以李淵的廟號是唐高祖,而李世民雖然開創了貞觀之治,但也只能稱為唐太宗。
首先,讓我們瞭解下廟號的起源,廟號起源於商朝,當時只有對國家有大功大德的君主才有廟號,以便永遠立廟祭祀之意。但在商朝滅亡之後,廟號被廢除了一千年之久,當時只有諡號而無廟號。
其次,讓我們看看唐朝以前廟號的一些變化,西漢時期逐漸恢復廟號制度,從此廟號一直延用了兩千年之久。但漢朝對廟號的使用是很謹慎的,不是每個君主都有廟號的,除非真的是有大功大德的君主。經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確認,西安最終只有四位皇帝有廟號,開國皇帝劉邦廟號為漢太祖、開啟文景之治的劉恆為漢太宗、漢武帝劉徹為漢世宗,中興之主劉詢為漢中宗。
圖為唐國強版李世民
漢朝滅亡後,進入三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因這一時期比較混亂,小國眾多,所以“祖”這一廟號也被濫用。
從唐開始,廟號普及,每位皇帝都有廟號。到了唐朝,因為皇帝的諡號加長,所以廟號被廣泛應用。如唐朝以前,我們用諡號簡稱一位皇帝,如漢武帝,諡號為“孝武”,但唐朝因諡號變成只能以廟號簡稱。
圖為唐高祖李淵
在古代封建王朝,大多隻有開國皇帝廟號為”祖“,而其他皇帝大多隻能為”宗“,但也不是絕對,像到了清朝出現了”一朝三祖“的情況。但在廟號制度比較嚴格的唐朝,儘管李世民的功績很大,但因為不是開國皇帝,廟號也只能為”唐太宗“。
-
3 # 沈冰37
因為李世民的親爹唐高祖李淵是開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怎麼排也只能是唐王朝第二代皇帝。除非李世民是爹,李淵是兒子?能成嗎?
-
4 # 青衫隱逸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受到後世的祭祀,在太廟中位置的稱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比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等。按照古代的宗廟制度,只有同時祭祀的幾代先祖才可以建立廟堂。
廟號是按照嫡傳世系來編排的,“祖有功而宗有德”。在隋唐以前,因為太廟裡有神位的限制,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西漢十二帝中,被稱為“祖”或“宗”的僅有五位皇帝(另有光武帝劉秀追加的宣帝劉詢“中宗”廟號),東漢十三帝中則只有七帝。
廟號除了表明帝統以外,還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已經死去的皇帝政績和德行的評價,告誡在位皇帝,如果沒有突出政績,死後可能不能進入帝統,接受後人的祭祀。在位的皇帝擔心自己死後能否在太廟中擁有位置,所以會採取各種辦法來限制甚至取消這種做法。
因此到了隋唐以後,皇帝的廟號發生了根本變化,所有的皇帝都能取得廟號(除某些亡國之君和短命皇帝外)。開國或者有重大貢獻者稱為“祖”,其餘稱為“宗”,不再按世系和政績來排位。
那麼為什麼有著平定天下之功的李世民卻是太宗呢?
“太宗”的特殊含義“祖有功,宗有德,存至公之義,非其人不居,三代立禮之本也”(《舊唐書·禮儀五》)。“祖”和“宗”字還是有差別的,而同樣是宗,也會因為前面的字而褒貶不同。“太宗”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形成了特殊的含義,總有將王朝發揚光大的意思。
歷史上有“太宗”廟號的有:商文王太甲,漢文帝劉恆,晉簡文帝司馬昱,成漢武帝李雄,後趙孝帝石寇覓,前秦高帝苻登,南朝宋明帝劉彧,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唐李世民,宋趙光義,遼耶律德光,金完顏吳乞買,西夏李德明,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明太宗朱棣(後改為成祖),清愛新覺羅·皇太極等。這些人雖然功績有所差別,但是總的來說都在開國以後繼往開來,有所作為,將王朝發揚光大。
唐太宗李世民雖有跟隨高祖李淵征戰平定天下之功,但這只是次要的。他在位時,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選課農桑,實現修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奠定唐朝全盛基礎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其功重在立國以後對國家的治理,因此開國之功已成次要。(更何況李世民對唐朝開國的功績,尤其說他是太原起兵的“首謀”和“勸舉義兵”的人物並不可靠)
唐朝廟號裡的“祖”唐朝在位皇帝當中,確實只有李淵一帝廟號為“高祖”,但李淵稱帝以後卻追封了其先祖。《舊唐書·高祖本紀》記載:
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諡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武德初,追尊景皇帝,廟號太祖,陵曰永康。皇考諱昞,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唐國公,諡曰仁。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廟號世祖,陵曰興寧。可見,在武德年間李淵就已經追尊了兩“祖”,即祖父李虎廟號太祖,父親李昞廟號世祖。在李世民雖功高德廣,但再稱“祖”已不太合適。
明清時期的多“祖”現象至於之後的明清,題主也有問到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是“祖”,前面說“太宗”時有提到說朱棣其實原本的廟號也是太宗。“成祖”這一廟號來源於嘉靖皇帝。因為嘉靖皇帝是因為正德皇帝無子,以近支宗室的名義才被擁立為帝的。所以他為了確認自己的正統,將自己的先父(興獻王)追尊為“興獻皇帝”,強加廟號“睿宗”。又將透過“靖難”篡位的朱棣的廟號由太宗提升為“成祖”,其實同樣是為了強化自己的正統地位。
清朝則出現了“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皇帝,聖祖康熙皇帝三個“祖”的廟號。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對明朝形成的特例“二組”的繼承,有明朝的先例可循。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政權,皇太極在1636年才改國號為大清,但此時清軍仍在關外,努爾哈赤的廟號其實更類似於追尊。直到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以後的順治和康熙也就相當於“二祖”。康熙被加“聖祖”廟號的也與其開疆拓土,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完成全國統一不無關係。
因此,李世民不稱“祖”而稱“太宗”的原因,我認為有:
1、“祖”與“宗”的側重不同,廟號“祖”多用於開國皇帝,其開國之功相對於後代皇帝之功來說更大;
2、明清以前在位皇帝多“祖”並存現象並不常見,而唐朝李淵開國廟號“高祖”,又追尊先人,已有多“祖”,不宜再尊為祖;
3、“太宗”之廟號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有著將基業發揚光大的特殊含義,用於評價李世民的主要功績更為貼切。
-
5 # 帝國烽火
李世民是中國帝王中建立不世之功的偉大帝王,他征戰沙場,所向霹靂,打下了大唐一一半的江山,他開創貞觀之治,修生養民,使國力得到恢復,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帝。但是李世民的廟號為唐太宗,而不稱“祖”,這是為何呢?
首先李世民不是開國皇帝,而唐朝之前一般“高祖”“太祖”都是用在開國皇帝或者奠定基業的君王身上,如劉邦為漢高祖,,楊堅為高祖。剩下的一些“祖,如“世祖”其含金量並不是特別高,如楊廣被稱為世祖。李世民不是開國皇帝,自然就不能拿用“高祖”,而“世祖”的含金量不如“太宗”,並且“世祖”還有重新打天下的意思,但是李世民很顯然沒有重新打天下,他只是繼承和擴充套件了國土,所以使用世祖不適合李世民。
其次“太宗”的廟號有其特殊的含義,因為歷史上廟號為“太宗”的帝王有漢文帝這樣被後世稱頌的帝王,所以太宗也被賦予了德行的意思。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對李世民廟號“太宗”也是對他的貞觀之治進行的肯定。並且在昭穆制度下太宗是僅次於太祖最為重要的環節,所以太宗擁有極高人榮耀。
雖然李世民又平定天下之功,但是這些功勞都是在他作為臣子,他老爹做皇帝的時候建立,所以可以稱之他老爹為開疆擴土,平定天下的君王,他老爹作為高祖也是實至名歸。
對李世民平定“太宗”則剛剛好,也彰顯李世民將唐朝發揚光大的意思。
-
6 # 三叔小記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唐朝第一位皇帝是李淵,即位之後,追封祖父李虎為太祖,父親李昞為世祖。李淵死後,諡號高祖。李淵傳李世民,李世民死後“太宗”。
為什麼李世民只是太宗呢?這裡,宗,祖。說的是廟號。所謂廟號,也就是在太廟中享受祭祀時所稱呼的名號。
李淵不屬於白手起家,而是承蒙祖上廕庇。具體是祖父李虎,李虎為唐國公。李淵繼承。若像朱元璋、趙匡胤、劉邦,才是當之無愧的太祖。
太祖廟號用了,李淵只能稱高祖。功高者,是為高,開國立業,則是高祖。祖有功,宗有德。
到二代皇帝李世民,縱然唐朝一半江山是李世民打下的,縱然李世民有平定天下之大功,李世民也就只能是太宗。一個蘿蔔一個坑。用了一個,“祖”名就沒了。除非不講究,比如曹魏。曹操太祖,曹丕高祖,曹叡烈祖,一家三代,都是“祖”。
如果李淵為太祖,那麼李世民有可能是“高祖”,前提是子孫給力,因為廟號是由後人評定。有人問,為什麼朱棣是“祖”。都是二代皇帝(暫且略過建文帝),都是有平定天下之大功。朱棣怎麼就是“祖”了呢。
注意了,朱棣死後,廟號“太宗”。發揚光大,是為太宗。朱棣和李世民差不多,符合“太宗”廟號規則。但是,明朝皇帝傳到第十代,到朱厚照這裡,出了問題。
什麼問題?朱厚照沒有子嗣。朱厚照不但沒子嗣,在家裡,他還是獨生子,沒有同父兄弟。皇位該怎麼傳?沒辦法,找旁支。以兄終弟及的依據,迎立興獻王的兒子朱厚熜。也就是世稱的嘉靖皇帝。
嘉靖是藩王入京,旁支繼承大統。在禮制上,又怎麼尊親?大臣們主張,讓嘉靖尊明孝宗(朱厚照老爸)為“皇考”(父親的意思),這樣繼統。嘉靖不願意,嘉靖堅決認為自己當皇帝,理所當然,此乃天授。
於是,嘉靖改制祭制。最終目的是要將其父親興獻王的神位搬入太廟,享受祭祀。並給廟號“睿宗”。
但太廟神位的位置有限。怎麼辦?祧,遷廟,騰位置。朱棣那麼牛,敢將他“祧”出去?嘉靖皇帝乾脆改他的廟號太宗為成祖。和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
為了保證睿宗不被遷出太廟。嘉靖皇帝讓去世的孝烈皇后預佔廟次。這下祧仁宗皇帝朱高熾。並定下規矩。祧之後宣宗、英宗……總之,不祧睿宗。
總結起來,後人給力,一切皆有可能。
回覆列表
因起事之初,他的父親李淵在挑著大旗,平定天下後,李淵還一直掌管朝政,李世民只能算是打天下時的一個功臣,密謀殺死李建成後才登基,所以,不能稱: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