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內ERP專題
-
2 # 影視路頭社
答:這首詩,短短四句,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細緻豐富,又寫出了江南美景的朦朧深邃。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既是寫實,也是懷古。“南朝”二字指的是南北朝時期梁朝侍佛誤國,借古諷今。
杜牧所在的晚唐時期,國力已經衰微,然而統治者卻篤行佛教,廣建佛寺,似有重蹈南朝覆轍之勢。短短十四個字,藝術造詣卻非常高,不是三四樓那麼高,簡直可以比肩紫峰大廈。
今天小僧不多分析,不做批判,只談談這“四百八十寺”中幾座著名的寺廟。如今我們國家宗教信仰自由,不提倡,不反對佛教,自由發展。小僧以為,佛教對當世的影響,不在於多添居士比丘,而是教人心誠性靜,也就是所謂過一過“佛系”生活。
目前比較公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寺就是坐落於南京雞籠山東麓山阜上的雞鳴寺了。又稱古雞鳴寺,始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雞鳴寺歷史可追溯至東吳的棲玄寺,東晉以後,此處被闢為廷尉署。後來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使這裡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而雞鳴寺的名稱,是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下令重建寺院後所題賜。後來古寺毀於咸豐戰火,同治年間重修後規模已經縮小了很多,不過一直香火鼎盛。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雞鳴寺改為尼眾道場。1983年起,在原住持宗誠師太的帶領下,依明清時規模形制,雞鳴寺逐步恢復並對外開放,成為南京一所重要寺院。也就是說,現在雞鳴寺中都是尼姑師太了,眾位讀者若有興趣前往參觀,可不要覺得驚訝。雞鳴寺的櫻花可是聞名全國的哦。
1992年,《新白娘子傳奇》劇組因當時西湖的雷峰塔已倒而新的尚未修建好,來到南京古雞鳴寺借用藥師佛塔來拍雷峰塔相關劇目。現在的藥師佛塔是雞鳴寺歷史上的第五座佛塔,於1990年4月落成。2011年5月9日凌晨,藥師塔發生火災。塔內佛像、佛龕、什物均毀於火災,塔內一層藥師銅身佛像也被火熔,只留下塔身混凝土骨架和一些木質殘骸。隨後塔得到修復。小僧住在南京,此前曾多次去過雞鳴寺瞻仰寶塔,對於失火一事感到非常惋惜。
雞鳴寺票價不貴,隨票附贈高香三炷,普通遊客無需再購買香火。寺內每日早課晚課,也常舉辦大型佛教活動,感興趣的讀者,不妨抽空前往,聆聽梵音,遠離喧囂,盪滌心靈。
另一座重要的寺廟就是位於南京市秦淮區集慶路南側的瓦官寺,又稱古瓦官寺,始建於東晉興寧二年(公元364年),至今已經一千七百年的歷史,名列中國五山十剎,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寺院。
瓦官寺因顧愷之畫維摩詰像而成名,留下了點睛之筆的成語;因異鳥飛臨此處,才有了後來的鳳凰臺;因其是天台宗的祖庭,智顗大師修行地,日本、南韓人漂洋過海來尋訪。明中期著名文學家王士禎寫有《遊瓦官寺記》。
滄海桑田,如今的瓦官寺已經不復當年規模,隱沒城南小巷之中,在鬧市中留下一抹傳奇。
南京江北,也有一座南朝古寺,那就是中國禪宗發祥地和最初祖庭之一的定山寺。其位於南京市浦口區獅子峰下,是中國禪宗的重要寺院,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由梁武帝蕭衍親自撥款建造,與江南棲霞寺、雞鳴寺齊名。也有人稱它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如今的定山寺是2012年原址重建的,其中還有不少古蹟遺留。其中一處是明弘治四年(1491年)潔雲禪師在寺內豎的一塊達摩造像碑,此碑是中國最早達摩造像碑。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前去參觀參觀。
要說當今最為出名的南朝古剎,那非棲霞寺莫屬了。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
棲霞寺
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楊堅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棲霞寺古蹟頗多,其舍利塔為南唐遺物,是長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始建於隋代,隋文帝曾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壽舍利塔,棲霞寺有其一,十世紀南唐時重建,是棲霞寺內最有價值的古建築。大佛閣,又稱三聖殿,供無量壽佛,為南齊時弋開鑿,位於舍利塔東。千佛巖位於舍利塔後邊的山岩中,還有一組南朝時期開鑿的石窟,內鑿佛像500餘尊,稱千佛崖。無量殿為千佛巖最早最大的佛龕。無量壽佛居中,兩側分侍觀音、大勢至。
同時棲霞寺景區風景優美,尤其秋季,是全國聞名的賞景區。
-
3 # 熒熒之光通天之亮
大家好,我是青島臨沂人,我來簡單回答一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出自唐代詩人杜牧所作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了江南如痴如畫的風景。,實際上想借古諷今,警告晚唐那些統治者們不要重蹈覆轍!杜牧以南朝為例,抒發了自己的憂慮和對老百姓的關心之情。
南朝是東晉滅亡之後隋朝統一之前存在於中國南方以建康為都城的四個朝代的總稱,簡單說來就是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別看國小,存在時間短,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卻奉南朝為正統。因為這幾個政權是漢人的政權,關鍵還是嫡傳了華夏文明,傳播了優秀的漢族文化。 杜牧的這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其實描寫的就是南朝的寺廟太多了,四百八十寺,只是個大約數,實際上多的多,四個朝代共建有大約7000座寺廟。這麼多的寺廟,如今儲存下來的在煙雨中若隱若現,朦朧迷離,也成為了美麗的江南風景。實際上杜牧是帶有極大諷刺南朝意味的。 南北朝佛教的主要特點是“北造像,南造寺”,也就是說北朝喜歡建造佛像,而南方喜歡建造寺廟。南朝幾乎所有的帝王都重視佛教。宋朝中,宋文帝最重視佛教,經常研究佛理,興建寺廟;齊武帝及他的第二個兒子竟陵文宣王蕭子良都是忠實的佛教信徒;到梁武帝蕭衍時,迷信佛教達到極致,建有愛敬、光宅、開善、同泰等諸大寺,他的兒子們大都也信佛教,興建寺廟;陳武帝、陳文帝、陳宣帝及陳後主等也都是效仿前朝,十分迷信佛教。客觀地說,佛教文明確實是非常繁榮昌盛,但是建造瞭如此龐大的寺廟群,勞民傷財,實在是不可取。晚唐時期,大唐王朝風雨飄搖,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而憲宗呢又一心向佛,妄想長生不老,後繼的皇帝依然迷信佛教,國庫空虛,人民水深火熱。當杜牧來到江南以後,心中苦悶,所以就作了這麼一首詩。杜牧希望晚唐統治者能夠明白其中緣由,勵精圖治,發展經濟,造福百姓。
-
4 # 八零後愛做夢
典故:借古諷今,表達了對唐朝皇帝佛道誤國的擔憂。
背景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唐王朝藩鎮割據嚴重,已經快要崩塌了。而唐憲宗執政期間,為追求長生不老而一心向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層的官員為討皇帝歡心,也是向佛,興建寺廟。反對佛教的韓愈上書《諫佛骨表》反而被貶潮州。即使後來唐憲宗死後,繼任的皇帝也都向佛,倡導佛教,因此這段時間,寺院、僧人急劇增加。土地被用來興建寺院,農民少了耕地,收入減少;僧人增加,勞動力就減少;而且佛教寺院不需交稅,僧侶免除賦役,這一切都導致國庫收入下降,國力衰退。
引用背景魏晉南北朝(宋齊梁陳)時期全國都信佛,一百多年間修建佛寺幾乎無法數的清楚,直到唐朝時期遺留的寺院、廟院、佛院還有數千座,然而大面積佛教聳立,導致生產者的減少,導致國家實力倒退,到統治者卻毫不關心,有為甚者是出現了“皇帝佛子”。
梁武帝可謂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為了佛教竟然捨身要當和尚,害的大臣們湊錢又把他從寺院贖了出來,而且還是連著幹了四次,大臣們都無語了。
作者背景杜牧經歷了佛教的興起,也經歷了佛教的頹敗。在唐武宗時期,他崇尚道教,反對佛教,因此推行滅佛政策,遣返僧尼,拆除寺廟,不準官府和民間供養佛牙、佛骨等一系列政策,佛教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最後,唐武宗卻因為長期服用道士的“仙丹妙藥”,元氣大傷,不久就死了。唐王朝經歷了這些劫難後,經濟再也無法恢復,最後也逃脫不了亡國的下場。
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大唐王朝命運的擔憂,對佛教盛衰的嗟嘆,統治者沒有大智慧,躲避不了興盛和衰亡的自然規律。
-
5 # 流芒流
這是當時全民信佛拜佛的結果。也就有佛子佛孫,農忙想請佛出來幫忙,板子打屁股打出佛來(唸佛求饒),佛跳牆也可能有關...
-
6 # 小七談歷史
這首詩是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中的。
全詩: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江南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一些學者認為杜牧這首詩名為詠春,實則是借往昔繁華抒古今興亡之嘆。
唐代詩人素來有借古諷今的傳統,在《全唐詩》中詠史的詩句隨處可見,而杜牧更是其中傑出者。據《新唐書》記載,時人稱杜牧“有王佐才”,“剛直有奇節……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至。”與胸懷天下計程車子一樣,杜牧強烈的使命感在其作品中表露無遺。
-
7 # 漠北流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用典主要是東晉之後隋朝以前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建都於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史稱南朝。因為南朝時,佛教在中國非常盛行,所以寺廟在當時也興建了很多,所謂四百八十寺是指南朝遺留下來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因為南朝和杜牧所處的時代都存在佛教惡性發展的狀況,所以也有人認為作者有借古諷今的用意。不過我覺得,詩人只是以時空的視角,來感嘆江南的煙雨之美而已!
-
8 # 遊學行者
宋、齊、梁、陳四個短命政權稱為南朝。
從東晉滅亡到隋朝統一,大約為一百七十年。短短的一百多年間,就走馬燈一樣更換了四個王朝,這樣混亂不堪的歷史時期,人們惶惶不可終日,統治者居然還有閒情逸致修築“四百八十寺”?
其實,杜牧“四百八十寺”只是泛指,南朝一百多年間修建的佛寺具體數字只怕誰也說不清楚的。就拿建康一地來說,到唐初時,就至少有寺院五百餘所,歷史上,建康城的寺院大多建在城南,直到今天,南京地方仍有“出了南門盡是事(寺)”的俗諺留傳。據專家統計,劉宋時,有寺院1913所;蕭齊時,2015所;蕭梁時達到巔峰,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陳朝時,尚餘寺廟1232所。
杜牧作《江南春》的時候,正是唐宣宗大中年間,在經歷了唐武宗大肆毀寺滅佛之後,唐宣宗開始著手恢復佛教。史料記載“自元年(847)正月,洎今年(大中五年)五月,斤斧之聲不絕天下,而工未以訖……”。
杜牧作此詩,正是借詠江南春景之意,行詩諫之實。“煙雨”二字為全詩詩眼處,景可以空瀠飄渺淡遠,歷史卻是觸手可及,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借古諷今,杜牧此詩真所謂用心良苦。
-
9 # 穿越再現彼岸
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牛僧孺是“牛李黨爭”中牛黨的代表人物。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府,擔任宣州團練判官,他由宣州去拜訪牛僧孺時,有感而發創作了《江南春》這一詩作。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不考慮歷史背景,杜牧的這首詩應該是一首非常好的景色詩,如果聯絡到杜牧的身份和所處的歷史背景,這首詩就不是單純的景色了。(杜牧像)
《江南春》的創作背景如何?763-840年間,安史之亂後,自唐代宗開始就崇信佛教,佛教得以迅速發展。在這一時期,佛教享有特權,寺廟的土地可以免稅,佛教僧人可以免除徭役。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農民將土地“送給”寺院,繳納一定的稅額差給寺廟,剃度出家也可以免除勞役,寺廟經濟蓬勃發展。幾十年下來之後,大量的土地和人員依附到寺廟中,各地的建立的寺廟鱗次櫛比,寺廟發展影響到了國家的賦稅和勞役,已經觸及到唐王朝的底線。(煙雨濛濛中寺廟景色)
作為官員的杜牧也清楚瞭解這一事實,但也無可奈何,只能發出隱喻的感慨罷了。安史之亂後到唐武宗時期的皇帝們都崇信佛教,819年大文學家韓愈上奏了《諫迎佛骨》的奏摺,被貶往地方,差點身死,誰還敢多說話。
安史之亂後崇信佛教的唐朝皇帝有: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等。
《江南春》有什麼典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一詩句中的講到的是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皇帝們都崇信佛教,不過最終都消亡了的歷史典故,王朝短命,佛也沒有解救這些王朝。
南朝是指420-589年在中國南方先後建立的四個王朝。其中劉宋王朝時宋文帝崇信佛教,他聽說佛教有助於統治,教化民眾,就開始信佛教了。宋孝武帝時期,甚至有僧人參與朝政,僧人慧琳被當時的劉宋人稱之為“黑衣宰相”。南齊的齊武帝深通佛教理論,甚至著有佛教著作。南梁梁武帝曾經四次將自己捨身寺廟,讓大臣將自己贖回來,其中有一次花費了一億錢。南陳的諸位皇帝為了統治的需要也崇信佛教。(南朝梁武帝像,崇信佛教,最終被餓死)
根據統計,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的全境寺廟和僧侶如下:
一、劉宋時期。佛教寺院1913座,僧侶36000餘人;
二、南齊時期。佛教寺院2015座,僧侶32500餘人;
三、南梁時期。佛教寺廟2846座,僧侶82700餘人;
四、南陳時期。佛教寺廟1232座,僧侶32000餘人。
杜牧詩中的480寺只是一個大概數,但和南朝歷代的寺廟數量比起來差距非常大啊。關鍵是杜牧(803-852年)所處年代的唐朝寺廟紛紛建立,和南朝的那些王朝可以比擬了,同時有大量的土地不納稅,大量的僧人不服勞役,能不讓詩人憂心嗎!
後話:840年,唐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即位,他寵通道教,開始“滅佛”運動,歷史上稱會昌毀佛,佛教稱作“會昌法難”。
其實唐武宗“滅佛”是基於唐王朝的大局出發,釋放佛教寺廟的土地和一大批佛教僧侶,為王朝帶來足夠的賦稅和勞役人員,緩解唐王朝面臨的危機局面。唐武宗滅佛的成果如下:
1.拆毀寺廟:4600餘座;
2.拆毀蘭若(私立寺廟,未經國家批准):40000多座;
3.沒收寺廟土地:數千萬畝;
4.釋放寺院奴婢:150000多人;
5.強迫還俗僧侶:260500多人;
6.釋放依附寺廟的良人:50多萬;
7.寺廟中的金銀上交國家,鐵器用來製作農具,銅器、銅像等銅製品用來鑄造錢幣。
透過和南朝宋齊梁陳四朝相比,唐朝被拆毀的寺廟和還俗的僧人比那些王朝多多了!
這是世俗地主階層和佛教寺院地主階層的一次總對決,唐王朝在毀佛中受益頗豐,如果不加以制止,中國的歷史上可能出現佛教國家了!
-
10 # 知味free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江南春》裡的詩句,詩人在描繪江南春色之際,也借古喻今,表達了對現實的嗟嘆。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南北朝時期大肆崇信佛教,廣建寺院的真實景象。
大肆興佛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以來,在三國魏晉時期已經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播,不僅在上層統治者中不乏信奉者,士大夫群體中也有許多人開始研讀佛學典籍。佛教關注對宇宙人生真理的探求,而在悽悽亂世之中,知識分子很容易對外在的社會環境感到絕望、無助,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而佛學正好契合了他們的這種心理需求。東晉以後,佛教人士與社會上層士人來往非常多,僧人與名士,可說“情投意合”。進入南北朝後,南方佛學的空氣與北方不盡相同:北方較為重視實地修行,南方則受清談之風的影響,較重於論理談玄;北方表現為多造佛像,南方則是多建寺廟。
南朝的梁武帝篤信佛教之甚,竟四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為僧。據記載,當時“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光京都附進就500餘所,全國上下不知多少,“南朝四百八十寺”毫不誇張。
三武滅佛有興佛就有滅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都是主張滅佛的皇帝。唐武宗認為滅佛是利國利民的,《武宗本紀》載: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經過唐武宗的滅佛運動,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煙雨樓臺,不止是春風細雨的潤澤,更是天威皇皇的雷霆萬鈞。
杜牧所生活的晚唐,是一個式微而亡的時代。杜牧的詩集中也反映了詩人對時政的進步見解,抒發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力挽狂瀾、安邦救國的遠大抱負。後世學者對於這首詩的解讀,也多傾向於杜牧有借景抒懷,諷喻晚唐社會的意味。
回覆列表
江南春
唐代: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此詩表面上讀起來似乎是描寫江南春天的美景,遼闊的江南到處鶯歌燕舞綠樹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很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籠罩在這濛濛的煙雨之中。
其實是借古諷今,詩人想到這個地方很漂亮,但僧道、寺院很多,在南朝時建立的寺院有還有多少留煙雨之中呢?建這樓臺的人哪去了呢,大浪淘沙不見了蹤跡。那些曾經名噪一時的僧人們現在還不是一樣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要真正理解這首詩,還得與當朝對佛教的政策有關。
所含的兩個典故就是:
梁武帝極端推崇佛教,但最終最後被人所逼,餓死臺城。之事佛教受到的最高禮遇和尊崇,是在太武帝滅佛的八十一年後。這一年(527),有一位南朝皇帝來到建康的一座寺廟,脫下皇袍,披起袈裟,以普通訊眾的身份在佛寺裡服雜役,誦經文,講佛學。這中國皇帝是要捨身。捨身,就是捨去凡身,供奉佛祖。自願捨身的是梁武帝,地點則是同泰寺,它的舊址上現在是明代所建的雞鳴寺。梁武帝的捨身共有四次,當然每次都被群臣贖回,贖金是一個億。也就是說,梁武帝四次捨身同泰寺,便為寺廟募得四個億的國家捐款。
這可真是佛教的最大讚助商。佛教也因此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很多寺院,四百八十是一個泛指數,不是具體資料。
但梁武帝卻不得善終,最終最後被人所逼,餓死臺城。
第二就是“會昌滅佛”
杜牧寫這首詩時,正是歷史上有名的“會昌滅佛”事件時期,雖然,武宗滅佛並出於公心,武宗本人沉迷於服丹藥、求長生,故而親通道士,滅佛實亦隱含著佛道之爭的因素。
唐朝本來因為皇帝姓李而把道家被擺上了宗教神壇第一位,武德八年 , 高祖李淵給三教排了個序:“老先,次孔,末後釋宗。”這種說法為以後很長時間的宗教政策定了調,太宗皇帝繼位後,延續了老爹的政策:“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因為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和“唐玄藏西赴天竺取經”一事,唐太宗開始讓佛教再次盛行起來。並且因為崇拜舍利的原因,使佛教的地位逐漸超越了道、儒,把迎舍利這種宗教信仰,當做國家大事來大操大辦,不僅場面極其奢靡,還對迎奉諸寺施財鉅萬。
後續唐高宗、唐憲宗、唐中宗、武則天都繼承了對佛教的狂熱。而導致了佛教寺院已經影響了國計民生,大偵探狄仁傑也對武則天在位期間大肆禮佛多有微詞:
今之伽藍,制過宮姻,窮奢極壯,畫績盡工,寶珠彈於綴飾,瑰材竭於輪免。寺院膏腆美業,倍取其多,水碾莊園,數亦非少。逃丁避罪講集法門,無名之僧凡有幾萬,都下檢括,已得數千。且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眾,又劫人財。
所以,到了唐武宗時代,有人對佛教引發的經濟問題做了系統論述,《舊唐書·武宗紀》記載到:兩京城胭,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 …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偕擬宮居,晉、宋、齊、梁,物力凋燎,風俗澆詐,莫不由是而致也!
唐武宗對佛教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認知是十分深刻的,經歷安史之亂,唐朝人口數量大大下降,而佛教的興起給了許多人一個避世的去所,以至大量青壯年加入其中,從生產者變成消費者,拉低了社會生產力水平,長此以往,對社會穩定造成了嚴重影響。於是宣佈拆毀寺院,把那些金屬製作的佛像以物盡其用,金銀之類的貴金屬上交國庫,鐵質類的回爐做農具,銅質的鐘、馨、佛像,統統鑄成錢幣,拆下的建築材料用來維修政府的辦公樓。全國共拆毀寺院四千六百多所,私人僧居四萬餘所,勒令僧人還俗二十六萬人,釋放寺院役使勞工五十萬人。
大詩人杜牧對滅佛的贊成則是出於儒家知識分子為求國富民強的社會責任感。正由於這樣的出發點不挾有私情私利,也不帶偏見, 在他的《杭州新造南亭子記》已經將立場表明得非常清楚。只是杜牧的官小,影響力實在有限,也因為韓愈因抗佛被貶一事,杜牧只能在詩裡發發牢騷了。而且,寫詩手法相對含蓄。
杜牧寫詩本來就擅長借古諷今,所以在《江南春》一詩中,面對著江南美景,惆悵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實際上告訴了人們,像梁武帝這樣的帝王如此信奉佛主,還不是照樣已經不存在了,可見佛是救不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