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媒體爆料
-
2 # 李勇0623
首先,紙質媒體要增強自身的時效性,縮短髮行週期。傳統的報刊一般是週刊或者是日刊,而網路一般幾分鐘就能更新一次,2008年5月12號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等地發生8.0級特大地震,在震後幾分鐘內網路就率先做出了報道,而如果想在報紙上看到相關的報道至少應該等到第二天,這樣在時效性方面紙質媒體的劣勢就非常明顯了。我們無可否認報刊具有深度報道和詳實分析等優勢,但時效性因素對受眾的去留的影響有時是致命的,因此我們建議紙質媒體特別是報刊縮短髮行週期,日報可以發行晨刊、午刊、晚刊三刊以保證其時效性,同時縮短髮行週期,使發行渠道更加通暢,讀者能夠在第一時間讀到重大新聞,不能讓新聞“失鮮”太多,否者紙質媒體就會遭到讀者的遺棄。增強時效性是一連串的整個工作程式的體現,記者採稿、編輯編稿、審稿、印刷、發行整套都要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要保證質量。
其次,紙質媒體要增強與讀者的交流與互動。紙質媒體要經常展開調查,瞭解讀者的思想動態,根據他們的要求做出相應的調整。紙質媒體要克服固有的閉塞通病,要展開互動,在數字化語境下新媒體呈現出強烈的互動性,新媒體的發展甚至模糊了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丹·吉爾默提出:“我們即媒體”的概念,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稱為資訊的釋出者,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播的過程中來,以調動其積極性。以網路為例,其互動性遠遠超過了紙質媒體,如果紙質媒體不能做出相應的變革,只能讓更多的受眾流失。在2007“全球傳播論壇”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約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認為,傳統媒體應該打破傳統,透過互動的方式將受眾抓回來。在增強互動性的具體措施方面,紙質媒體可以集思廣益,以一種受眾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同時可以借鑑網路的經驗,比如,為了爭取更多群體和領域的讀者,可以發展不同群體和階層的通訊員或者是特約記者,以透過紙質媒體表達他們的觀點與心聲的方式爭取注意力,這樣報刊就可以打破傳統意義上一味充當主流喉舌的角色,能夠呈現出更多副可愛的面孔,報道角度的多元化理應會導致讀者群體的多元。
-
3 # 恬淡虛無30
目前,有這麼一種聲音,認為電子媒體會遲早會取代報紙,這種發展了幾百年的傳統媒體。
但是,我更希望兩種媒體並存。
我從下面三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從閱讀習慣來說,電子媒體剛興起,不如報紙那樣,有長期的閱讀群體。
二,從閱讀成本來說,報紙幾塊錢一份,好幾十個版面,可以打發多餘的時間。而電子媒體,需要一部智慧手機,需要網路覆蓋,還需要較強的訊號,才能開啟版面。
三,從宣傳作用來說,報紙是黨的喉舌,國家會長期需要。電子媒體需要博得眼球,需要流量的支援。
-
4 # 漠上孤舟
而且報紙現在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了,年輕人基本上不會看報紙,即便是老一輩人,看報紙的也已經非常少了。
報紙現在最主要的是用來供應各機關部門,或者國有企業單位。
將來,它或許不會真正意義上的消失,但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小,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走在了滅亡的道路上。
回覆列表
我覺得不會走向滅亡,雖然現在的紙質媒體集團都在開始做新媒體了, 報紙確實是越來越蕭條了, 但我卻並不覺得它會消亡. 這就好比之前電子書籍風靡時大家都說紙質書籍會消亡。
但這些年過去了, 紙質的書籍依舊存在, 具體的銷售資料我不是很清楚,或許確實瀕臨死亡了. 但從身邊朋友購書情況來看, 紙質書籍的需求依舊存在. 從經濟學角度上說, 需求意味著經濟行為。
報紙也是一樣, 只能說對於它的需求在減小, 但並沒有消失, 未來消失的可能性個人覺得不大, 存在即合理, 有些人就是有看書讀報的習慣與愛好及需求. 手機電腦ipad出現了這麼久, 這些人沒有改變得了習慣, 那麼未來就會依舊存在那麼一批使用者群保留這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