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
2 # 房產老J
我媳婦也剛生完孩子,新手媽媽知道得不多,小孩又喜歡哭鬧,媽媽不自主的要在網上查攻略,但是老人又堅持自己的方法,同時初為人母,笨手笨腳,也被家人嫌棄,說來說去又擔心,晚上還睡不好,自然就容易多想,久久鬱結於心,久抑鬱了。
我媳婦也剛生完孩子,新手媽媽知道得不多,小孩又喜歡哭鬧,媽媽不自主的要在網上查攻略,但是老人又堅持自己的方法,同時初為人母,笨手笨腳,也被家人嫌棄,說來說去又擔心,晚上還睡不好,自然就容易多想,久久鬱結於心,久抑鬱了。
鬱證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鬱滯所致,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根據鬱證的臨床表現特點,西醫學中神經衰弱、癔症、焦慮症、圍絕經期綜合徵、反應性精神病等疾病出現鬱證的表現時,可參考本篇內容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鬱證的病因為情志所傷,肝失疏洩,脾失健運,心失所養,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是鬱證的主要病機。
一、病因
1.情志失調
悲憂惱怒,七情過極,刺激過於持久,超過機體的調節能力,因而致病。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氣失疏洩,而致肝氣鬱結。氣鬱日久化火,則為火鬱;氣滯血瘀則為血鬱;謀慮不遂或憂思過度,久鬱傷脾,脾失健運,食滯不消,或蘊溼、生痰、化熱,則又可成為食鬱、溼鬱、痰鬱、熱鬱。
2.體質因素
體質素弱,情志不舒,肝鬱抑脾,飲食漸減,生化乏源,日久氣血不足,心脾失養;或素體陰虛肝旺,復加情志刺激,鬱火暗耗營血,陰虛火旺,心病及腎,而致心腎陰虛。如《雜病源流犀燭·諸鬱源流》所說:“諸鬱,髒氣病也,其源本于思慮過深,更兼髒氣弱,故六鬱之病生焉。”
二、病機
鬱證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腎。肝喜條達而主疏洩,情懷不暢,肝失疏洩,可致臟腑氣血失調。肝氣鬱結,橫逆乘土,則出現肝脾失和之證。肝鬱化火,可致心火偏亢。憂思傷脾,思則氣結,既可導致氣鬱生痰,又可因生化無源,氣血不足,而形成心脾兩虛或心神失養之證。更有甚者,肝鬱化火,火鬱傷陰,心失所養,腎陰被耗,則可出現陰虛火旺或心腎陰虛之證。
由於本病始於肝失條達,疏洩失常,故以氣機鬱滯不暢為先。肝脾氣滯,飲食不化則為食滯;脾失健運則生溼,溼聚則生痰,而致痰氣鬱結;氣鬱日久,由氣滯而致血鬱,氣血久鬱又可化火。鬱證雖有種種,但均以氣機鬱滯為病理基礎。
病理性質初起多實,以氣、血、溼、痰、火、食六鬱邪實為主,但病延日久,正氣漸傷,呈現虛實夾雜,甚或由實轉虛。因火鬱傷陰而導致陰虛火旺、心腎陰虛證;因傷脾而氣血生化不足,心神失養,導致心脾兩虛證;久虛不復,則有成為虛勞之虞。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以憂鬱不暢,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或有易怒易哭,咽中如有炙臠,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症。
2.大多有憂愁、焦慮、悲哀、恐懼、憤懣等情志內傷的病史,病情的反覆常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
3.多發於青中年女性。
二、病證鑑別
1.虛火喉痺
鬱證梅核氣多見於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鬱而起病,自覺咽中有物梗塞,但無咽痛及吞嚥困難,咽中梗塞的感覺與情緒波動有關,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時,症狀可減輕或消失,心情抑鬱或注意力集中於咽部時,則梗塞感覺加重。虛火喉痺則以青中年男性發病較多,多因感冒、長期吸菸飲酒及嗜食辛辣食物引發,咽部除有異物感外,尚覺咽乾、灼熱、咽癢,咽部症狀與情緒無關,但過度辛勞或感受外邪則易加劇。
2.噎膈
鬱證梅核氣應當與噎膈相鑑別。梅核氣雖有咽中梗塞感,但易出現在情志不舒或注意力集中於咽部時,進食順利,無飲食難下或食入即吐表現,多發於年輕女性。噎膈多見於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覺主要在胸骨後的部位,吞嚥困難的程度日漸加重,甚則飲食不下或食入即吐,食管胃鏡檢查常有異常發現。
3.癲證
髒躁多發於青中年婦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間歇性發作,但神志清楚,無精神錯亂表現,在不發作時可如常人。癲證則多發於青壯年,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別,病程遷延,有精神錯亂表現,而且症狀極少自行緩解。
三、相關檢查
鬱證結合病情相關的檢查,常無異常發現。如以咽部症狀為主要表現時,需進行咽部的檢查。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症狀時,可行食道的X線及內窺鏡檢查。髒躁的臨床表現與西醫的癔症關係密切,主要需與精神分裂症相鑑別,後者具有思維障礙、知覺障礙和性格改變等症狀,如被控制感、被洞悉感、幻聽、原發性妄想等。
【辨證】
一、辨證思路
1.辨證候虛實
氣鬱、血瘀、火熱、食滯、溼阻、痰結六鬱病變均屬實證,實證病程較短,表現精神抑鬱,胸脅脹痛,咽中梗塞,時欲太息,脈弦或滑等。心、脾、肝、腎等臟腑氣血或陰精虧虛所導致的證候均屬虛證,虛證病延日久,症見精神不振、心神不寧、心慌不安、虛煩不寐、悲憂善哭等。但應注意實中夾虛、虛中夾實的複合證候。
2.辨所鬱臟腑
鬱病的發生主要為肝失疏洩,但病變影響的臟腑有所側重,應結合六鬱,辨明臟腑。一般而言,氣鬱、血鬱、火鬱主要關係於肝;食鬱、溼鬱、痰鬱主要關係於脾;鬱證虛證與心關係密切,如心神失養、心血不足、心陰虧虛等,其次是脾、肝、腎的虧虛。
二、類證鑑別
注意氣、血、痰、火、食、溼六鬱的區別。
氣鬱:氣鬱不順,鬱悶不舒,胸脅脹痛,流竄不定,嘆息為快。
血鬱:胸脅刺痛、鈍痛,部位固定,女子或見經閉,舌質瘀斑瘀點。
痰鬱:咽中梗塞,咯吐不利,或精神抑鬱不寧,舌苔白膩。
火鬱:煩躁易怒,口乾口苦,頭目脹痛,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
溼鬱:胸悶脘痞,不思納谷,噁心嘔吐,大便稀溏,苔膩脈濡。
食鬱:脘腹脹悶,噯腐酸臭,大便稀溏,甚或食物不化,糞便臭如敗卵。
三、證候
1.肝氣鬱結證
症狀:精神抑鬱,情緒不寧,脅肋脹痛,胸部滿悶,痛無定處,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女子月經不調,舌苔薄白,脈弦。
病機分析:肝主疏洩,性喜條達,其經脈布脅肋。肝氣鬱結,疏洩功能失常,經脈氣機不舒,故見精神不暢,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肝鬱乘脾犯胃,則見脘悶噯氣,不思飲食,腹痛腹瀉;氣滯血行不暢,則女子月經不調;肝氣鬱結,故見脈弦。
2.氣鬱化火證
症狀:急躁易怒,胸脅脹痛,口苦而幹,頭痛目赤,或見嘈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病機分析:肝氣鬱結,疏洩不利,故見胸脅脹滿疼痛;肝鬱日久化火,故性情急躁易怒,口苦而幹;肝火上炎,擾亂清空,則見頭痛,目赤;肝火犯胃則見嘈雜吞酸;熱盛傷陰,則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均為氣鬱化火之象。
3.痰氣鬱結證
症狀:精神抑鬱,咽中如物梗塞,胸部悶塞,脅肋脹痛,咽中之物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見咳嗽有痰,或吐痰而不咳嗽,或兼胸脅刺痛,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滑。
病機分析:肝鬱脾虛,聚溼生痰,氣滯痰鬱,故胸部悶塞,脅肋脹痛,咽中如物梗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阻礙肺氣,則咳嗽有痰,或吐痰而不咳嗽;氣滯則血瘀,故可見胸脅刺痛;苔膩,脈弦滑為痰氣鬱結之候。
4.心腎陰虛證
症狀: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腰膝痠軟,視物昏花,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機分析:五志過極,或思慮太過,或久病體衰,均使心腎陰傷。心失所養,故心悸健忘;神不守舍,故情緒不寧;心陰虧虛,陰陽失交,則失眠,多夢;肝腎陰虧,虛火內生,故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心火亢盛,腎陰虧虛,髓海失充,精關不固,則遺精,腰膝痠軟,視物昏花;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有熱之象。
5.心脾兩虛
症狀:多思善慮,納差神疲,頭暈健忘,心悸失眠,夜寐多夢,心悸膽怯,面色無華,少氣懶言,自汗,食後腹脹,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病機分析:憂愁思慮,久則損傷心脾,致使氣血生化不足。氣血不足,心失所養,神明失主,則多思善慮,健忘失眠;不主血脈,則心悸不安;氣血虧虛,故面色無華;不能上榮於腦,故頭暈;脾失健運,則見納差,食後腹脹;舌質淡,脈細,均為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象。
6.心神失養證
症狀: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或罵詈喊叫。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患者每次發作症狀大多相似,舌質淡,脈細。
病機分析:五志過極,心氣耗傷,營血不足,以致心神失養,故見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時時欠伸;心神惑亂,不能自主,則見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手舞足蹈或罵詈喊叫等髒躁之症;營血不足,心氣虧虛,故見舌淡脈細。
【治療】
一、治療思路
1.疏肝理氣解鬱
鬱證為情志所傷,肝氣鬱結為基本病機,因此,疏肝理氣解鬱為鬱證的基本治則。正如《醫方論·越鞠丸》方解中說:“凡鬱病必先氣病,氣得疏通,鬱於何有?”
2.分虛實論治
對於實證,首當理氣開鬱,並應根據是否兼有血瘀、火鬱、痰結、溼滯、食積等分別採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溼、消食等法。虛證則應根據損及臟腑及氣血陰精虧虛的不同情況而補之,或養心安神,或補益心脾,或滋養肝腎。虛實夾雜者,則當視虛實的偏重而兼顧。
二、基本治法
1.疏肝解鬱,理氣暢中法
適應證:肝氣鬱結證。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香附、枳殼、青皮、蘇梗、陳皮疏肝解鬱,理氣暢中;鬱金、合歡皮、川芎調氣活血解鬱;白芍、甘草柔肝緩急。
加減:肝氣犯胃,胃失和降,噯氣頻作,脘悶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和胃降逆;兼有食滯腹脹,加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消食化滯;肝氣乘脾,腹脹,腹痛,腹瀉,加蒼朮、厚朴、茯苓、白朮健脾化溼,理氣止痛。
2.疏肝解鬱,清肝瀉火法
適應證:氣鬱化火證。
代表方:丹梔逍遙散加減。
加減:熱勢較甚,口苦,大便秘結,加龍膽草、大黃洩熱通腑;肝火犯胃,脅肋疼痛,口苦,嘈雜吞酸,噯氣,嘔吐,加黃連、吳茱萸清肝瀉火,降逆止嘔;肝火上炎,頭痛,目赤,耳鳴,加菊花、鉤藤、刺蒺藜清熱平肝;熱盛傷陰,舌紅少苔,脈細數,去當歸、白朮、生薑之溫燥,酌加生地、麥冬、山藥滋陰健脾,或改用滋水清肝飲養陰清火。
3.行氣開鬱,化痰散結法
適應證:痰氣鬱結證。
代表方:半夏厚朴東加減。
常用藥:厚朴、紫蘇理氣寬胸,開鬱暢中;半夏、茯苓、生薑化痰散結,和胃降逆。
加減:溼鬱氣滯,胸脘痞悶,噯氣,苔膩,加香附、佛手片、砂仁、蒼朮理氣除溼;痰鬱化熱,煩躁,舌紅苔黃,加竹茹、瓜蔞、黃芩、黃連清化痰熱;病久入絡而有瘀血徵象,胸脅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加鬱金、丹參、降香、薑黃活血化瘀。
4.滋養心腎,補虛安神法
適應證:心腎陰虛證。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加減。前方滋陰降火,養心安神;後方滋補腎陰;合用適宜於心腎陰虛之心悸,失眠,腰痠,遺洩。
常用藥:熟地黃、懷山藥、山茱萸、天冬、麥冬、玄參滋養心腎;西洋參、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血;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丹參養心安神;丹皮涼血清熱。
加減:心腎不交,心煩失眠,多夢遺精,可合黃連、肉桂交通心腎;遺精較頻加芡實、蓮鬚、金櫻子補腎固澀。
5.健脾養心,補益氣血法
適應證:心脾兩虛證。
代表方:歸脾東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黃芪、當歸、龍眼肉等益氣健脾生血;酸棗仁、遠志、茯神養心安神;木香、神曲理氣醒脾。
加減:心胸鬱悶,情志不舒,加鬱金、佛手片理氣開鬱;頭痛加川芎、白蒺藜活血祛風止痛。
6.甘潤緩急,養心安神法
適應證:心神失養證。
代表方:甘麥大棗東加減。
常用藥:甘草甘潤緩急;小麥味甘微寒,補益心氣;大棗益脾養血;鬱金、合歡花解鬱安神。
加減:血虛生風,手足蠕動或抽搐,加當歸、生地、珍珠母、鉤藤養血息風;躁擾失眠加酸棗仁、柏子仁、茯神、制首烏養心安神;喘促氣逆,可合五磨飲子開鬱散結,理氣降逆。
三、復法應用
1.疏肝解鬱,活血通絡法
適應證:鬱證肝氣鬱結,遷延日久,氣滯絡阻,精神抑鬱,胸悶噯氣,脅肋脹痛刺痛,舌有瘀斑瘀點。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東加減。前方功在疏肝解鬱,後方偏重行瘀通絡。
常用藥:柴胡、枳殼、青皮、香附行氣解鬱;桃仁、紅花、全當歸、川芎活血通絡;白芍、甘草養血柔肝。
2.甘緩寧心,理氣降逆法
適應證:鬱證心神失養,氣鬱氣逆,心緒不寧,喜悲傷欲哭,胸悶脅脹,喘促氣逆者。
代表方:甘麥大棗湯合五磨飲加減。前方甘緩寧心,後方理氣降逆。
常用藥:甘草、小麥、大棗、酸棗仁甘潤緩急,寧心安神;沉香、烏藥、枳殼、陳皮開鬱散結,降逆止喘。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法半夏15g,陳皮6g,水煎服。用於痰氣鬱結之鬱證。
(2)百合30g,生地黃30g,水煎服。用於陰虛火旺之鬱證。
(3)太子參15g,麥冬15g,五味子10g,夜交藤15g,浮小麥30g,大棗10g,生甘草6g,水煎服。用於氣陰兩虛,心神失養之鬱證。
2.常用中成藥
(1)歸脾丸:功能與主治:健脾養心,益氣安神。用於鬱證心脾兩虛,心悸膽怯,頭暈神疲,食慾不振。用法與用量:每次6~9g,每日2~3次。
(2)逍遙丸:功能與主治:疏肝解鬱,養血健脾。用於鬱證肝鬱脾虛,精神抑鬱,脅肋脹痛,神疲食少。用法與用量:每次6~9g,每日2~3次。
(3)越鞠丸:功能與主治:理氣解鬱,消食除滿。用於食鬱胸脅脹滿,脘腹痞悶,噯腐嘈雜。用法與用量:每次6~9g,每日3次。
五、臨證勾要
1.因鬱致病、因病致鬱與形神學說
因鬱致病以情志為主要病因,病機發展以氣鬱為先,進而變生他鬱,為狹義鬱證。因病致鬱者,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如六淫、飲食、勞倦、其他疾病等,引起臟腑氣血失調而發生鬱證,為廣義鬱證。
形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衰則神無所主,神亂則形有所傷。鬱證病理變化離不開形神。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情志怫鬱,悶悶不樂,心情低落,抑鬱不歡,這是心理精神層面上的含義,此為傷神;二是指臟腑失調,氣血鬱滯,這是生理病理方面的改變,為軀體生物層面的含義,此為傷形。中醫認為,心身是統一的,心身二者相互影響,既可“因鬱致病”也可“因病致鬱”。
因鬱致病是鬱證的主要發病過程,是由傷神到傷形;因病致鬱是鬱證的另一發病過程,是由傷形(軀體臟腑)到傷神。
2.重視鬱病虛實轉化,治療注意邪正兼顧
鬱證之實證多屬初鬱不久,體質壯實,病變部位淺,治療以疏肝解鬱、清火化痰為主。久鬱不解,或稟賦體弱,或原有宿疾,病變部位較深,病情複雜,多虛中夾實。初在氣機失調,再由氣及血,由氣滯到血瘀,進而導致溼、痰、熱、食相因或相兼為病。病久正氣受損,傷及心脾腎等髒,甚至可導致虛損重症。本病雖以氣、血、溼、痰、火、食六鬱邪實為主,但病延日久,可由實轉虛,如火鬱傷陰而導致陰虛火旺、心腎陰虛之證;或因脾傷,氣血生化不足,心神失養,而導致心脾兩虛之證。治療宜分辨主次,正邪兼顧,甚則以補虛為主。
3.移情易性,重視精神療法
精神治療對鬱證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正如《臨床指南醫案·鬱證》所說:“鬱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醫者應關心病人的痛苦,做好心理工作,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因素,解除思想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藥物、氣功、體育運動、音樂療法等綜合治療,以利於鬱證的緩解。
4.梅核氣、髒躁與百合病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曰:“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前者屬梅核氣,痰氣交阻所致;後者屬髒躁,為陰血虧耗,心神失養之證。髒躁既可因五志過極,心氣耗傷,營血不足而致心神失養,是為因鬱致病;又可因婦女中年以後氣血漸衰,或他病損傷氣血,而致心神失養,是屬“因病致鬱”,又可歸屬於廣義鬱證。
《金匱要略·百合狐陰陽毒病脈證治》謂百合病“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百合病的病機屬心肺陰虛而生內熱,多發於熱病之後,治宜滋陰清熱,用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從百合病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藥推測,仍屬因病致鬱,百合病和部分髒躁一樣,可以歸屬於廣義的鬱證。在臨床治療中,甘麥大棗湯、百合地黃湯是鬱證的常用治療方劑,如辨證得當,隨證加減,往往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周仲瑛教授治療鬱證注重疏肝調氣,用藥輕靈活潑,主張慎用攻伐,對更年期抑鬱症重視補腎寧心,燮理陰陽。
1.重在疏肝理氣解鬱,用藥慎防傷陰
鬱者,鬱塞不通也。鬱證多緣於情志怫鬱,氣先受病,治療重在疏肝理氣解鬱。但理氣之品多偏辛香燥烈,久用陰血耗傷,對久病陰血不足之體,用藥更當慎重,周仲瑛教授習用柴胡疏肝飲為基礎方進行加減,常用炒柴胡、枳殼、香附、白蒺藜、佛手片、綠萼梅等平和之品,配合白芍、甘草酸甘養陰柔肝。全方輕靈活潑,理氣解鬱而不傷陰,無論鬱證新久,均可適當選用。
2.以調為主,以平為期,藥用苦辛涼潤宣通,慎用攻伐
鬱證一般病程較長,鬱則氣滯,久必化熱,熱鬱則陰液耗傷,升降失其常度。初傷氣分,久延血分,而為沉痾痼疾。用藥宜苦辛涼潤宣通,以調為主,以平為期,以疏肝理氣為基礎,針對受病臟腑之虛實、六鬱之兼夾,結合其他治法以開鬱。不可妄投燥熱斂澀呆補及亂用攻伐。實證應注意理氣而不耗氣傷陰,活血而不破血動血,清熱而不苦寒敗胃,祛痰而不損脾傷正。在虛證治療中,應注意補益心脾不呆滯,滋養肝腎而不過膩。正如《臨證指南醫案·鬱》指出,治療鬱證“不重在攻補,而在乎用苦洩熱而不損胃,用辛理氣而不破氣,用滑潤濡燥澀而不滋膩氣機,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長”。
3.更年期抑鬱症重視補腎寧心,調理陰陽
婦女圍絕經期綜合徵是指婦女在絕期前後卵巢功能衰退,內分泌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軀體和精神心理症狀。中醫認為婦女進入更年期,腎氣轉衰,陰血不足,天癸將竭。以抑鬱精神症狀為主的更年期抑鬱症病機以腎虛為本,心腎失交,陰陽平衡失調。臨床可出現心情抑鬱,情緒不寧,或心煩失眠,胸脅脹痛,或易怒易哭,咽中梗塞不適,或烘熱汗出,頭暈腰痠等症狀。
臨證治療可選用知柏地黃丸、滋水清肝飲、交泰丸、甘麥大棗湯、二仙湯、龜鹿二仙膠、半夏厚朴湯、越鞠丸等方劑,治療原則以補腎寧心、調理陰陽為主,用藥不可過寒過熱,不可過升過散,不可蠻補滯膩,緩緩方能收功。
二、驗案舉例
案一 梅核氣案
陳某,女,46歲。
初診(2003年4月10日):自訴咽喉部經常梗阻,胸部悶塞,似有欲吐之感,飲食吞嚥欠利,病歷20多年,久治乏效,脈沉小而滑。痰氣壅塞,肝氣上逆犯胃。處方:旋覆花(包煎)9g,煅赭石(先煎)9g,姜半夏9g,川樸9g,鬱金8g,檳榔9g,枳實15g,炒竹茹10g,茯苓12g,生薑6g。10劑。
二診(2003年4月20日):嘔惡之勢已除,咽部梗阻之感減輕。舌淡,苔薄膩,脈沉。上方去茯苓,加炒川楝子9g,淡吳茱萸3g。10劑。
三診(2003年4月30日):諸症悉除。
按:患者為更年期女性,咽喉時覺梗阻,胸悶欲吐,此乃肝鬱不舒,痰氣交阻,肝氣上逆犯胃所致。選方半夏厚朴湯行氣散結,降逆化痰,合用旋覆代赭湯和胃降逆。本案痰氣壅塞20多年,已屬沉痾痼疾,非一般疏肝理氣、降氣化痰方藥所能化解。故除用半夏厚朴湯外,加枳實下氣降逆,檳榔行氣導滯,含四磨湯之義,令氣滯得開,鬱結得化,肝氣自能條達,20餘年之頑症服藥一月即霍然而去。
案二 髒躁案
王某,女,42歲。
初診(2005年3月2日):心悸,恐懼,時而戰慄,發時臥床震搖,格格作響,甚則一日戰慄數次,歷時數日,疊進諸藥未效。頭痛,眩暈,失眠,自汗,胸悶,納差,大便偏幹,間日或數日一行,舌淡,脈細。據症作“髒躁”論治,證屬心陰受損,肝氣失和,心神失寧。甘草9g,小麥25g,大棗5枚,太子參15g,磁朱丸(包煎)2g,酸棗仁15g,柏子仁15g,夜交藤20g,茯神12g,代赭石(先煎)8g。10劑。
二診(2005年3月12日):諸症悉減。上方繼續服用。10劑。
三診(2005年3月22日):戰慄得止,飲食增加,睡眠良好,逐漸恢復正常勞動。
按:本案患者僅以心悸、恐懼、戰慄、失眠為主訴,似與髒躁病證不符,但究其病理,同屬心陰受損,肝氣失和,神不內守。故按髒躁病證處理,選方甘麥大棗東加減治療。《素問·益氣法時論》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五味》謂:“心者,宜食麥。”本案病位在心、在肝,症狀以心悸、恐懼、戰慄為主,甘草、小麥、大棗三藥均為性甘之品,重用以緩其急,寧其心。
【預後及轉歸】
本病預後一般良好,但由於鬱證各證候之間關係密切,往往虛實兼夾,虛實又可互相轉化,如經久不愈可由實轉虛,形成五臟虧虛之證;甚則轉成虛勞。如《類證治裁·鬱證》說:“七情內起之鬱,始而傷氣,必及血,終乃成勞。”如婦女氣鬱血滯,久則發為閉經、癥積。如精神刺激不能解除,病情可進行性加重,亦有演化成癲狂的可能。
【預防與調護】
正確對待各種事物,避免憂思鬱怒,防止情志內傷。用誠懇、關懷、同情、耐心的態度對待病人,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
鬱證患者應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保持開朗、樂觀的心情,增強治癒疾病的信心。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進鬱證的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