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映紅
-
2 # LoveEduction
2-3歲階段的寶寶一般都要及時上早教課程,提前感受集體生活,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開始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而且慢慢地會形成意識,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且小朋友會格外關注大人的行為舉止,並且學著模仿。可以試著教幼兒繪本課程、基礎英語、科學、情景故事、音樂等親子課程,早接觸對孩子的發展大有益處。
2-3歲的寶寶即將進入幼兒園,所以早期啟蒙非常重要!
-
3 # 二少你老了
2到3歲的兒童心理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奇,這個時期的兒童在心裡開始有自己對外界的認識,學習能力極強,孩子的一些性格也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舉兩個例子,1、兒童開始學會說一些簡單的句子,並不斷的去模仿周圍的人說一些新的話;2、不斷的吵著鬧著要買玩具,新買的玩具玩上一兩天便不再喜歡。
為什麼說兒童的性格是在這一時期養成的呢,因為這個時期的兒童總喜歡在父母面前做些事情來“表現自己”。如果總能得到誇獎,那將來小孩很大程度上變得調皮搗蛋,當然也會聰明伶俐。如果總是被批評,那麼小孩就會產生自卑心理(當然也有很多兒童會產生叛逆心理,你越是批評,他就越是和你對著幹),做什麼事都會變的畏畏縮縮,長大後做事也會經常先爭取父母的意見。所以父母要合理鼓勵這個時期的兒童,當他做錯了事的時候也不能打罵,要多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導他們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
4 # 稻田裡有青蛙
2到3歲兒童開始心裡建立概念,將自己的認知感覺跟語言配對。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有新鮮感對各種小動物都有強烈的興趣。
我家茜茜兩歲時根本不願意待在家裡,喜歡出去玩,我驚奇的發現,就蹲下來看那麼小的螞蟻,她都能饒有興致的觀察許久。孩子在這個對細微事物的敏感期,這個時期孩子可以做到耐心,專注,她可以耐心的聽完一個故事,看完一集動畫片。對各種不認識的東西都會問個“那是什麼”。對未知知識渴望瞭解。這時候家長應該多帶孩子瞭解孩子感興趣的東西。
2到3歲的孩子其實已經可以自己做很多事情了,自己獨立去完成許多事情。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孩子學會說“不”了,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開始拒絕別人的方式有意識地練習使用自己的意志,會說“不”。
茜茜有段時間幫她穿衣服,她說“我不要你穿,我要自己來”,結果穿了很久哭起來了說“我不會穿”“這不是我的衣服”。“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另外孩子在獨立的同時也怕大人沒以前那樣疼愛她,經常會伸出手要大人抱。
2到3歲的孩子自我意識產生,也就是私有意識的產生,明確指明“這是我的”。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東西,在和小朋友玩玩具,分得很清楚,“這是我的玩具”“那才是你的玩具”“這是我媽媽幫我買的”“自己的玩具自己玩”。
茜茜兩歲半上幼兒園,上了幼兒園突然覺得性格變內向了,小眼神總是帶著一股失落。我們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了,後來暗中觀察才發現在家裡她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小公主,一家人都圍著她轉,後來到了學校了,沒有人圍著她轉了,發現小朋友好多比她獨立,內心的失落感而使她變內向了,後來在我們的慢慢開導下又變活潑開朗起來了,也更加獨立起來了。孩子到一個新的環境下,可能因為很多因素剛開始不太適應,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變化,有利的繼續鼓勵,不利的找出原因加以引導。
總之,只要用心去關注孩子成長,誇誇孩子的優點孩子,讓孩子更加自信。發現缺點不要太嚴厲去指責,慢慢加以引導改正。每個孩子都是最可愛的。
-
5 # purpose1500
三歲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發展
1、有獨立傾向,生活自理行為開始出現
幼兒在日常生活紅開始表現出獨立的傾向。他們嘗試著自己洗手,用小匙進食,自己穿脫衣服、鞋襪等。在如廁方面懂得表示需要,並能在成人幫助下自行如廁。但由於受動作能力發展的制約,動作仍然遲緩、笨拙,生活自理行為還需要成人幫助。
2、情緒不穩定,有強烈的情感依戀
幼兒情緒發展的明顯特徵是易感性和易變性,他們的情緒非常外露,極易受環境的影響。如一個孩子想媽媽哭了,便有一群孩子跟著哭。他們一嚇就哭、一鬨就笑,高興與不高興、願意與不願意都流露在臉上。
3歲兒童對親近的人有強烈情感依戀,當與親人分離時,大多數都要經歷或長或短的分離焦慮過程。他們用啼哭等方式表示分離的痛苦,這種因情感依戀而產生分離焦慮期。兒童對依戀物件存在和消失十分敏感。
3、自我中心傾向明顯,出現反抗現象
動作、語言和認知能力發展,擴大了社會交往範圍,逐漸習慣與同齡夥伴及其成人交往,如在遊樂場願意到小朋友在很多地方玩。但在交往中帶有明顯自我中心傾向,常常以自己需要作為唯一標準,如在與小朋友玩時常常會搶別人東西,不能滿足時甚至會抓咬別人。這個年齡段出現了人生第一個反抗期。
4、動作發展速度較快
幼兒已能完成坐、立、行、走、爬、鑽等基本動作,並能扶著欄杆上下樓梯。手眼協調能力也有了較快發展,可以同時一手捧碗一手拿匙,還會進行穿珠等活動。此年齡的幼兒動作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關鍵期,但做事動作遲緩,身體控制力較差,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需要成人幫助。
5、思維存在與動作之中
3歲兒童各種心理活動帶有明顯直覺行動性,記憶及思維都是在直接與該事物接觸或在活動中進行。離開了具體事物和具體活動便不能進行,他們往往先做後想、邊做邊想。如在捏泥之前往往說不出自己要捏什麼,而常常在捏出某種形象之後才會說“蘋果”、“大餅”等。
6、嘗試模仿、喜歡重複
這個階段的幼兒愛模仿別人,他們看見別人玩什麼,自己也玩什麼。在家裡模仿大人活動,在託兒所模仿小朋友、教師行為。模仿大多是一些具體、簡單外部動作。
3歲兒童注意及記憶是不隨意、短暫。喜歡重複是這個年齡段幼兒顯著的特點。他們喜歡重複地擺弄物品,喜歡聽教師重複講一個故事,重複做某個動作,如反覆地喂娃娃吃飯。在往返重複中逐漸認識物體屬性、發展語言與動作,並由此逐漸認識事物簡單關聯、產生簡單想象。
7、詞語發展迅速、聽說能力基本形成
2—3歲是兒童口語發展關鍵期,此時幼兒變得特別喜歡說話,詞彙量迅速增加,已能用簡單複合句來表達意願,基本理解常用簡單句型。2歲後期會用“我”來表達自己需求和願望,開始把自己從客體中區分出來,言語發展促進了自我意識萌芽。
8、對鮮豔色彩、節奏感興趣
3歲幼兒處於新異性探索階段,此時幼兒對新奇事物特別感興趣。因此,色彩鮮豔、有聲響、會動物品特別能引起他們注意和喜愛,能激起他們興趣,使他們能主動去認識環境,投入活動。
-
6 # 輕鬆育兒學堂
2-3歲的孩子 開始萌芽自我意識,有和父母對著來的跡象,學會開始說不,有了簡單的物權意識,同時對世界充滿好奇。
如何教育這個階段的孩子呢?
一.要給孩子自由。
允許孩子自由發展他的潛能和興趣,這樣的孩子不需要不停地反抗大人,將來孩子才能成為一個積極工作,快樂生活的人,成為他自己。我們常說的“叛逆”的根源,正是孩子缺乏他發展自己的自由。
當然自由不是放縱,自由要建立在不能侵犯別人的基礎上!
二.平等相處。
成人不要用自己的權威壓制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執行任何事情。
被大人壓制下的孩子,要麼自卑壓抑,要麼愛挑釁,惹父母生氣,同時也不停製造麻煩,只為對父母作出反抗。
三.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孩子開始有物權意識,這個時候不要強迫孩子分享,要學會尋求孩子的意見,在孩子同意的基礎上自願分享,即使孩子不願意分享,也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自私”“小氣”的標籤。
四.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只要是安全的,就不要過分限制孩子的行動,這裡不能去,那裡不能動,那孩子還能做什麼?
五.不要強迫教學。
不強迫教學 真正的早期教育不是智力開發而是快樂自然成長。
-
7 # 必須狂奔的小羊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個體的認知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0~2歲)
前運算階段(2~7歲)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2~3歲的孩子屬於第二個階段,這個時期孩子的特徵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眼裡的世界應該和她一樣,觀點也一樣,比如說TA喜歡吃蘋果,ta就會認為每一個人都喜歡吃蘋果,再比如說,ta去玩滑梯,別的小朋友也去玩滑梯,ta就會不開心,甚至會委屈的大哭,不讓別人玩兒,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覺得孩子不懂事兒,不懂得謙讓,自私,你應該明白ta這個時候的特徵,ta覺得這個滑梯是ta的,別人也應該覺得滑梯是ta的,既然是自己的,別人玩了,ta肯定會覺得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了,所以這個時候家長不要著急批評孩子,而應該安撫,ta本身已經覺得委屈了,你再指責,肯定是得不到好的效果,包括玩玩具也是一樣,一些無知的家長肯定會說,“你家孩子真毒性啊,太護東西了吧,我家孩子就不這樣,自己的玩具誰玩都行,可愛分享了,”這個時候別覺得沒面子,而應該明白護東西是這個時期孩子的典型特徵。
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切不可凌節而施,拔苗助長。我們應該循序漸進,孩子的發展都是有順序性的,我們家長應該瞭解一下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有針對性滴對孩子的教育採取相應的措施。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說什麼你怎麼那個叛逆,那麼膽小,記住,不要給孩子這種心裡暗示。
-
8 # 沛澤媽讀心理
現在有一種流行說法叫“terrible two”,指的是兒童在兩歲左右開始的第一個自我意識形成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兒童的第一個叛逆期。
我家老二現在兩歲零一個月,就處於惱人的兒童第一個叛逆期,每天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走開”,“我的”,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學著大人剪指甲,拿著刀子要削蘋果,非要穿著我的高跟鞋出門……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討厭至極啊!因為是親生的,你還拿他沒辦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要試圖擺脫大人的控制,凡事都要自己去試試,而且越是你不讓他去做的事情,他越要偷著去幹,簡單地說,就是什麼事都跟你對著幹。
這是孩子成長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而且是寶寶長大的一個重要表現,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一些非原則的事情,就讓寶寶自己去嘗試吧,總體原則就是,父母既要有自己的原則,又要適當給寶寶一定的權力。
在這個階段,寶寶對父母的對抗,其實是他想證明自己獨立性的一種表現,父母在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同時,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
-
9 # 久明教你管孩子
3歲的孩子,“吃、玩”還是他的最大需求,而且不太能等待,需要立刻滿足,因為他的思維方式相對比較簡單,所以當需要得不到及時滿足時,就會立刻生氣、憤怒、哭。
同時語言能力還比較弱,不能準確、完整表達自己的訴求,當別人不能第一時間準確理解他時,他就會特別著急。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啟用最快、也是最能直接抒發想法、情緒的本能反應,也就是打人的動作,而且這種方式也最能立刻引起別人的注意。
還有,3歲的孩子,主要以自我為中心,只知道自己的感受,卻很難體驗別人的感受,所以他理解不了打人給別人帶來的影響!
-
10 # 深圳怡寧心理健康
作為成長的一個正常部分,你的孩子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問題。這個階段的孩子情感開始豐富,喜歡發脾氣,踢人和咬人,喜歡尖叫,喜歡說“不”。然而,重要的是要記住,每個蹣跚學步的孩子都有獨特的表達方式。現在,你的幼兒展示的大部分行為將是暫時的,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讓你的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作為家長,你需要教育你的孩子,有一些規則需要遵循。如果行為問題在這個年齡沒有解決,他們可能會變成終身習慣。1、處理幼兒脾氣暴躁:在這個年齡段,你的孩子正處於情緒的過山車上。有一刻你可能會在父母的幸福中,接下來可能會看到你的幼兒把那種可怕的脾氣暴躁扔出來。這在一到三歲之間最常見。在這個年齡段,你的幼兒可以理解你在說什麼,但仍然很難正確表達自己。這可能會導致挫敗感,從而導致發脾氣。如何處理它:保持冷靜。請記住,你的孩子已經發脾氣,所以如果你也開始發脾氣,不會有任何幫助。事實上,提高你的聲音或試圖強迫你的孩子停下來很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就可以坐在孩子身邊,輕輕伸出你的手。你可以輕輕地抱起你的小孩給他一個安慰的擁抱。撫摸你孩子背部,告訴他你愛他,一切都會好的。
2、處理幼兒的踢和咬:兩到三歲孩子可能會出現這些侵略性跡象。不要擔心,因為這些不是一直存在的。有時候,你的幼兒可能會這樣做只是為了讓你的瞬間關注。如果你每次都回應,這可能會變成一種習慣。如何處理孩子行為問題:你的孩子需要明白他的行為會產生影響。如果你的小孩在踢,咬,不要喊。相反,要拿走某些特權,比如玩最喜歡的玩具或觀看最喜歡的卡通表演。向你的孩子解釋你為什麼要拿走這些特權。或者,你可以在你的幼兒身上放兩到三分鐘的時間。讓孩子安靜地坐下來,不要做任何事或與任何人講話。解釋你為什麼這樣做,以及下一次你的孩子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3、處理幼兒的尖叫聲:你的孩子充滿活力,這也是他體積大多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尖叫並不總是喊出或表示憤怒的手段。有時候,你的小孩根本不知道這是錯誤的。他的聲音可能令他激動。或者,他可能會喜歡這樣一個事實,即每次他大喊大叫時,總是轉過頭來看他並與他說話。如何處理它:向孩子大喊讓他停止不會有幫助。事實上,這可能只會讓情況更加惡化,因為你的幼兒可能會有這樣的印象,即可以大喊大叫。確保你的孩子吃得好,休息好。如果你的孩子可以理解,試著教大聲和柔軟的區別。和你的小孩一起喊,並告訴他大聲喊叫。接下來,把你的聲音降低到輕聲說,並告訴你的孩子也這樣做。下次你的孩子喊,提醒他開始使用他柔和的口語聲音,確保你也在輕聲地說話。
4、處理你的幼兒說"不":這不是你最喜歡用的詞嗎?最近你的孩子發現了說“不”的樂趣。它引起你的注意,這也意味著你的孩子有一個選擇。如何處理它:在這個年齡段給你的孩子兩到三個選擇,讓你的幼兒感受到事物的幾部分將有助於他與你分享他的選擇。你總是可以將簡單的情況變成一種選擇的遊戲。就像"你現在想從車裡出來嗎?還是你想再坐兩分鐘然後出來?可以成為完成任務的簡單方法。
這些問題都是幼兒必須經歷的。如果你處理好幼兒這些問題,請記住,長大後,你一直都是孩子的榜樣。不要在已經充滿能量的情況下提高你的聲音。相反,幫助你的孩子冷靜下來。請記住,你的幼兒可能並不總是發脾氣或大喊大叫。這可能僅僅是他精力的渠道或者引起你注意的一種方式。用愛淋浴你的孩子,並不斷告訴他你有多愛他和關心他。家長要放鬆!很快,這些階段將會結束。有一種愛叫點贊,喜歡的話,關注一下唄!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了不起的醫生# #真相來了#
回覆列表
發展心理學裡面,根據被廣泛引用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一般把孩子早期的發展分為0~1.5歲,以及1.5歲~3歲兩個發展階段。2~3歲的兒童是其心理社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前一個階段,嬰兒發展階段的定義為“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可以理解為孩子未來一生安全感的關鍵時期或敏感期,嬰兒透過與母親或撫育人之間的互動建立起基本的依戀模式,並持續地影響兒童期、青春期以至成人期的人際關係。
1.5~3歲階段,幼兒發展階段被定義為“自主性對羞怯和懷疑”,這個階段的幼兒開始具備清晰的自我意識,開始用自己的判斷取代父母或撫育人的判斷。通俗地理解,這個階段是孩子行為塑造的關鍵時期或敏感時期。當孩子具備自我意識,開始意識到“我”和“世界”是不同的,那麼他就急切地探索“我”和“世界” 的邊界。換言之,無論父母或撫育人是否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指導和規訓,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會有樣學樣,從模仿成人的言行中來塑造自己的言行。有時候,這個階段的兒童又被稱為“小叛逆”期,是“可怕的2歲”。
那麼,對2~3歲的幼兒進行教育,下面幾條要點就很重要:
1、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和塑造孩子的行為。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是發展他們良知,即包括做了錯事感到愧疚,以及剋制再次犯錯的能力最關鍵的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積極地引導和塑造孩子的行為,那麼接下來就可能為日後的“熊孩子”埋下伏筆。
2、父母要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言行。這個階段孩子有強烈地學習、模仿的動機,無論成人做什麼,說什麼,他們都會有樣學樣地模仿。因此,如果一個父親暴躁,那麼幼兒就會學會暴躁;如果一個母親懶惰,那麼幼兒就會學會懶惰。所以,做父母的應該讓自己的行為至少在孩子面前是積極的,用自己的良好言行給孩子以示範。如果父母本身言行就存在問題,那麼就不要怪孩子有樣學樣。
3、慎用懲罰,特別是不要體罰。這個年齡的孩子很難理解父母透過懲罰試圖讓他明白和學會的規則,幼兒要到5歲以後才會逐漸形成規則意識。相對地,如果父母採用體罰的方式,他們沒有學會“道理”,反而更可能學會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幼兒會模仿父母的懲罰方式來對待他人。
4、避免與孩子情緒衝突,特別是不要再情緒上與孩子對立。一旦父母與孩子情緒上衝突,那麼孩子就會發展出退縮,並逐漸發展為在父母面前和身後兩套行為模式。對幼兒發脾氣,幼兒是不可能瞭解父母憤怒後面的用意,他只會注意並強烈地感受到憤怒的壓力,這會對幼兒產生極為負面的心理影響,阻塞掉未來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很多父母苦惱孩子什麼都不跟自己說,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追溯到這個年齡階段父母與孩子的情緒衝突。
總結一下,可以這麼說,幾乎所有的“熊孩子”都可以追溯到1.5歲到3歲之間父母對孩子的誤導或錯誤對待上。父母如果在上述1、2兩項沒有做好,孩子就可能發展為“I型熊孩子”,父母熊,孩子也熊;父母如果在上述3、4項沒有做好,孩子就可能發展為“II型熊孩子”,孩子在父母面前安靜,揹著父母就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