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澗一清泉

    老子,處於春秋晚期,生於約公元前571年,死於約公元前471年,是道家創始人。為西行出函谷關,強為弟子關尹子寫了5000言的《道德經》,其思想要求我們循天道,效法天之德而自強不息,效法地之德而厚德載物。勸導統治者少出人道(政令)以擾亂天下。第八十一章末尾總結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其所提倡的道是我們華夏的世界觀,其書通篇都在告訴我們陰陽相生相剋的道理(方法論),也即是黑格爾馬克思的對立統一理論。

    孔子,與老子基本處於同一時期,比老子小20歲左右,是儒家學說創始人。其思想以道為核心,主張克己復禮,以仁治天下,內聖外王是其思想的終極目標。

    莊子,戰國中期道家學說繼承人。其與老子合稱“老莊”。

    孟子,戰國中期儒家學說繼承人,基本與莊子同時代。其思想核心為義。稱為亞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為貴君為輕等都是其思想。

    韓非子,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是荀子的弟子。與李斯是同學,後被李斯所害。

    他們都是我們華夏民族的聖賢,其思想澤被後世兩千年,亦將是繼續為我們修身成人、齊家治國平天下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源泉!

  • 2 # 道濟天下854

    人類社會中,分野養,即自然生死,有家養,即人為而生死,例如,狼和狗,你說的什麼這子,那子都是人為而矣!束縛人的,即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都是坑害人的,他們都是統治階級的走狗,老百姓的罪人,枷鎖的製造者!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 3 # 最大玄機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最具有代表性的儒家代表人物

    老子是道家創始人,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最具有代表性的儒道家代表人物,

    韓非子是法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彼此生活的時間上略有差異,非要說這6人總的關係,那就是都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時代各家各派各自的傑出代表人物。

  • 4 # Liyuanxun

    當年孔子見到老子,老子指著東去的江水對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按曾仕強曾老的說法,老子和孔子,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二人見過面,這件事情儒、道兩家都沒有意見。老子和孔子見面後,他說:有些事我們分開來做,宇宙論這一部分工作由我來弄,人本體論這一塊由你來搞搞。結合著《易經》,寫幾篇論文發表那麼一小下[靈機一動]。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他是替大多數中等智慧的人來解釋《易經》。而老子的分工是專門替高等智慧的人講《易經》。換句話來說,孔子主要是在講《易經》裡面人道的部分,老子是在講《易經》裡面天道的部分。二人殊途同歸。老子說:“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道本來就在你身上,可它不會自己發揚出去,而是要你隨時把它表現出來。孔子也講過同樣的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對孟子、莊子、韓非子幾位先賢的認識還不夠,學習了以後再回答吧。

  • 5 # 起名改名聶老師

    揭秘《你所不知道世界之莊子》

    姓名學聶老師

    2014-6-30 13:51

    莊子在靈界的身份資歷,其實要高於老子。

    他的前世,其實是周公,也就是姬旦。他曾是終南山主人的弟子,終南山主人曾借用過他的身體,借用身體之時,將那的靈儲存安放於崆峒山,後來又歸還於他。

    而周公後來取了夭夭的肉身為妻,到現在,崆峒山還流傳著周公與桃花女的故事,只是面目全非一些罷了。

    因為這多層關係,周公離世後,終南山主人讓他管理崆峒山,並且管理那幾百號仙人。等於替終南山主人管理仙界常務。

    春秋之時,眾靈多有入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時代,而這時的周公,仍呆在崆峒山上,後來孔子曲解儒家思想,周公一時動心,於戰國時轉世於人間,成了莊周。

    這也就是他為什麼多反諷儒家的原因,其實,他才是儒家的思想的創始人,而孔子,是扭曲者。

    那時,真正的儒家思想已死了的,周公便用自己修來的新思想來消解儒家。

    周公所奠定的儒家思想,其核心,只有四個字———敬德保民。

    當時人們心中的“德”,與現在說的“道德”二字無關,“德”的本義是順應自然,保民的核心是“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敬德保民”的思想本質,是順應自然,順應規律,以民意為大,所以說是”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周公後來所倡導的,不只是一種思想,而且透過他的推行,變成了一種制度,他認為民意為大。因此,周公定的很多制度,最初都是要求王公貴族的。家天下的思想中指,天下之人,皆為一家,皆為天子,都是上天的子孫。而君王,只不過是上天的長子。所以他可以代表家長來管裡家中的各種事務。

    作為長子,首先要修德,首先要知言善行,一言而定,不妄言,在行為上要為其它人做表率,讓其它人能以身效法。同時,做為君王,必須像家中的長子一樣,保護和疼愛自己的弟弟妹妹,並且虛心順從他們的意願,不要以長兄的威權處處壓制他們的意願、不要與他們爭利。這樣才能體現父母的本意。

    如果作為家中的長子,上不知道照顧家中的老人安康度日,下不體恤病弱與幼兒,中不聽手足意見,那麼他在這個家中只會變得越來越孤立,作為父母的上天,也不會讓你來替他管理這個家,而是會換掉。

    因此,最初的敬長明德保民,是要求君王和全體子民都要這樣做的,而且君是要首先做到

    隱形的翅膀:

    2014-6-30 14:49

    好玄啊,不是說孔子老子那些都是外星人嗎

    姓名學聶老師 回覆 隱形的翅膀: 未知的東西太多,慢慢發出來慢慢消化,否則會被別有用心的缺乏涵養素質閱歷的人士一句迷信 全部否定。慢慢都會公佈出來。信不信就當個故事聽吧 。。

    千年輪迴我是誰? 回覆 隱形的翅膀: 才不是那

    千年輪迴我是誰? 回覆 姓名學聶老師: 我信

    姓名學聶老師。:

    2014-6-30 15:49

    認知有很多侷限性,比如政治,這個不談,因為統治階級想讓你成為什麼樣的青蛙很容易,關鍵是給你多大的井,比如老師說人是猴子變的,那麼咱們的科學認知就會記住。所有不這麼說的都是騙子。其實不然。全世界一直較真這麼說的只有很少幾個不發達國家,也是出於某種統治需求,就是教育不允許質疑。

    在中國,教科書裡的達爾文進化論是完美無缺的,學生不需要對其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只要接受即可。教科書把它作為唯一正確的結論性的東西教授,其實不太合適。 我們的教育不允許對“權威”提出質疑,很多東西我們只知如此而不知其所以如此,這也是一些漏洞百出的理論能夠大行其道的原因。

    在西方,有關進化論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而華人則是不假思索地接受。儘管華人認可進化論觀點的比例更高,但這並不能說明進化論在中國更加成功,而只能讓我們依稀感到中國式的教育所存在的隱憂。

    如果現在告訴大家,達爾文對生物進化方式的解釋完全是錯誤的,相信很多人會出現不適的症狀。

    現在有種種跡象表明,達爾文很可能對生物進化方式作出了誤讀。如果這種理論是錯誤的,由此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人的生命觀、社會價值觀,這些改變都會對人類發展有重大影響。

    千年輪迴我是誰? 回覆 姓名學聶老師。: 贊一個

    Cecilia 回覆 姓名學聶老師。: 寫得很好強

    不忘初心 回覆 姓名學聶老師。: 這個必須贊,我就不贊同。人就是人,怎麼會是猴子變的~~太扯了~

    姓名學聶老師。:

    2014-6-30 16:20

    多看看 多出去走走,多虛心請教而不是固步自封 小河流水才會嘩啦啦。心存感激,包容而不是對一切的懷疑不屑,自身的閱歷素質修養決定了個人的視野心境。握緊拳頭只會讓別人看到攻擊的狀態,放開雙手 張開雙臂 你將會擁有一切。。

    孫家迎 回覆 姓名學聶老師。: 贊一個,聶老師說得真好強

    胖丫丫 回覆 姓名學聶老師。: 強強強強強

    燕談笑語 回覆 姓名學聶老師。: 呵呵,老師何出此言吶?莫非此間有人否定您的某些言論?沒見著哇。如果有,放出來看看唄,當然,在您的空間,您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您看這不是全國山河一片紅,全是讚美叫好聲?

    姓名學聶老師 回覆 燕談笑語: 從來都是任何理論都有人支援或者反對,因為我的文章涉及到大部分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然感慨是為了提前預防,分享也是有風險的。明白我

  • 6 # 節度使95

    “因果決策(八)中華文明解讀……修道德經篇

    三皇立儒,唯治唯用,《道德經》是為治天下的思想總結。錢穆因不能證有老子此人故以此書為偽,即使後來考古發掘證明此書在戰國中期已有,也不能證明有老子其人――那個時代任何一位稱“子”的人沒有隻留下一文的。

    《道德經》是先王治國大略,按文義推應該是此是把先王治國的思想熟讀並作記錄。因為王弼注版的《道德經》第六章與《列子天瑞》篇裡提到的《黃帝書》有一模一樣的句子:“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此書跟內丹修煉沒有關係,也不是說自然——“希言自然”。總論人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每個人的天賦本真與人生道路本就不一樣。

       《道德經》全文兩條線,一條告訴我們道是什麼,一條告訴我們個人怎麼為道。第一條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起,天地、聖人都不說仁但是對所有人公平無二對待,從整體行文看作者沒有對聖人和天地不滿的意思,所以不要曲解作者原意;然後說“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意思是公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道恆在,與你肉體還在不在沒有關係,這後面有層意義是“死也者,德之徼也”。

        第二條線是以第十六章首句為全文主打內容:“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虛靜觀至開慧:虛不是空,是心容萬物而不執一物;靜是守意,心猿意馬、定心了還要拴住意;復是本源,人事發展規律有定數、能追本究原抓本質。所以《道德經》為人經,因為這一條對所有人類適用。所以當你把思維深度推到一定的程度結果也是開慧,慧是進入悟的層次,悟後用行為選擇來證實、悟道是證道也是行道。接下來一句是“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故“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有所屬是知道自己的本真,有歸著、自信;能知事態本質就不會扔掉自己的本真;少思寡慾是因為妄念叢生、慾望迭起會導致七情過甚生病,還是說身體健康要緊;絕學,是生活中摒棄附從別人價值觀才能無憂長壽。絕學不是叫人不學習,什麼都不知道,怎麼確定自已的天賦,怎麼會有思維的融合,怎麼能“無為而無不為”?

       子曰:“無為而治者,…恭已正南面而已哉。”貫穿《道德經》全文的是思維的提升、融合、為治天下的思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這個道與“不出戶,知天下”是一個意思。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之、動詞去,所、地方,惡同嗚,解為居於眾人去的地方啊、同理心推已及人。把“恍恍惚惚”這類一直被誤解為丹道的句子當做思維的本質和人在思考時外觀此人狀態來解讀,穀神、玄牝這類詞用《內經》解,《道德經》全文在說思維、自修、管理和如何取勢決策,與儒家求治無異。“長生久視”也可理解為長治久安,只能說這句是傳抄者自己的嚮往——“理無長生,理無不死”,道門說清靜自然修本真,怎麼可能逆道求長生呢?屬作者價值觀混亂。其它所有的章句無不以思維和自我言行修正來論管理、為治,“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取勢也!人皇之後,儒因此文被後世人分為儒、道兩家。但實際道為儒用,有分別心的是後人而已。

       王弼版《道德經》是不是原版,存疑。崑崙仙本的《道德經》因果推理更嚴謹,思維宏闊、條理清晰,“四言正體,雅潤為本”、質樸流暢,其立意不是現代人能偽造出來的。有這麼強大推理能力的人在當代能統領意識形態領域了,並不用冒名偽造。王弼注版相比崑崙仙本倒更像是讀後感,但是此版《道德經》能流傳下來就得益於思維有跳躍處。像崑崙仙本那麼直白地推理出管理者與民治之間的關係,若早幾百年出世估計已經被銷燬了。

        按《諸子系年》西出函谷關的老子是後人拼湊的,老聃其人語出《莊子》。但其養生主篇:“老聃死,秦佚弔之”說明其人沒有出關而隱不知所終其事。戰國時可能是老子的有三人:一老萊子即論語中荷蓧丈人,二太史儋、在周烈王時西入秦見獻公,三詹何、為楚人。太史儋以神讖著稱,詹何以前識聞名,將三人傳說混為一身神其事者由莊周。出關遊者為太史儋,神其事者為秦人。著書談道為楚人詹何,神其事者為晚周小書俗說。道門其他典籍經義以道化老君的形象明示“修心即修道”:這個老君不是李耳,是盤古天王一氣所化三清之一。

       至於李耳地位高,是李世民為李唐篡隋朝位的正統合法性而抬高的:李淵以臣奪君位,得舉個大旗!實際上隋朝沒有那麼腐敗,只是觸動世家利益太急了導致世家叛亂;二因為世家血統論盛行,李唐擔心自己血統被人提出來。篡位者總提防別人幹一樣的事,抹掉某些痕跡、抬高某人做自己的先祖這事對做到第二代皇帝的李世民來說不要太容易。《莊子》寓言故事裡講到孔子五十一問道老子,實孔子五十不惑其時已得道,戰華人託言老子如龍,因為藏龍、龍藏,人各有志。後世道家弟子亂世下山濟天下實為儒行,以道術遵儒安邦定國的宗旨而行,先秦之時道儒不分家派。”

    《道德經》是人經,第十六章虛靜觀和論以德行道是對所有人適用,但不是所有人能看懂。看懂一點的人,依心性和理解層次,又往丹道上扯去了!丹道能把全文解通嗎?所以肯定不是說丹道啊!尤其最後說到“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取勢也!這是一整篇文章被人顛顛倒倒翻譯的原因,聖人之道不是誰都懂,另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斷章取義、此句的意思是天地不說仁對萬物平等以待!

    接下說孔子的聖人之道。只有《論語》裡能整理出孔子的思想,其餘的什麼家語啊史記啊是偽撰的!史記掰扯故事很精彩,但以訛傳訛中沒有辨偽,孔子家語是王肅偽撰的。《論語》中先要扒除弟子的話,孔子說為學的言辭微言大義,老少咸宜;其餘歸於仁、治、識人,這是為治;聖職教化,追求大治,孔子的思想行為都做到了。所以孔子是至聖先師,因為其時不適宜,孔子是為教在先。孔子是聖人之道,不是什麼儒家!

    孟子曾在孔門弟子門下求過學,在孔子之後大張師道。其實孟子是想以諸侯師自尊,無奈孔子光芒太勝,對於作為決策者的諸侯而言孔子的思想才是為治的適宜之道。孟子沒有承孔子,如果不是為研究文明承繼中思維衍生順序,我根本不想花時間在孟子書裡。孟子書的解讀繼續貼一段在下面。

    “因果決策(八)中華文明解讀……孟子篇

    接下來介紹秦國的天然盟友,孟子(前372-前289),魯國沒落貴族後裔、“鄉愿,德之賊也。”從春秋到戰國諸侯混戰已經四百年,民心思安。當秦國實幹興邦赴大一統之際,孟子四處找諸侯談仁義。孟子當齊威王時遊梁見惠王襄王,返齊見宣王,得益於孟子的長期教化,公元前221年齊王建不戰而降。孟子見的都是思維能力不夠的決策者,稅賦田制好像都懂,其實什麼也沒說也不能實行。只要對比一下後來商鞅見秦孝公的情況就懂決策者的思維差距了。當他把“陽虎曰為富不仁為仁不富”拿出來說時,心裡是深深認可了這個觀點的,而孔子是說富而無驕易、主張富民而教。

        《孟子》首篇即把義利對立“王曰仁義何必曰利”,“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並沒說富貴就等於不義;至於魚和熊掌,生和義二者難道不可得兼嗎?仁為本心、公心而行為義,人本生而有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如果生與義只能是二選一,孟子的價值觀裡哪有仁可言?取義,所以不要利不求生,孟軻在教人為奴!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因為道對了自然有食祿能持續,求治也是庶富教三步走。所以荀子評價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博雜”,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你瞎我不傻。

       《告子上》第一章將習性和本質心地混淆,二章將使不善和本質混淆,三章質色並不能類比,四章混淆德政…第六章:“惻隱之心仁也,羞恥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那儒行在哪?!七章“謂理也、義也”、“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義到底是哪個意思?本心為道不懂嗎?荀子斷其“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意思孟軻的價值觀混亂。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社稷,生而平等為用、君不輕,決策思維需要逐層連結。聖人儒的民本建立在德政基礎上,上政下俗為教,禮是資源配置和價值觀引導、法為制。民本不是民貴,任何管理都以決策思維為框架主導下級思維的逐層連結和執行,否則不成為管理運轉。“民貴君輕”否定了天賦和後天訓練不同造成的思維層次差異,而且根本不可行,是畫大餅哄人。甚至於“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以什麼標準定義盛德?承《大學》價值觀標榜自我?為人天生的孝慈心都沒有?這話不合平等觀。以德行道,聖人儒說要心行合道,並不是公道之上誰的道更好。 道可道,非常道。   

       至於“無恆產者無恆心”,完全站在私心立場說話,恆產指什麼?國政給予全民社會保障的前提下恆產有什麼所謂?這完全取決於大政統籌。“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又把士與民割裂,士民本為一體。“民之為道”並不在產業區分,這是戰國時期以資本割裂人類的價值觀灌輸!孟子用職分定大人小人的等級,分工合作哪有等級之分?“勞心者治人,治人者食於人”,這心是為什麼目的?仁心為治是分工,不是以產業或心計為憑剝削別人成為得上等享受的人。孟子打著民為貴的旗幟,實則行奴役人民之事:以其稱季氏反叛家臣陽虎為士大夫,即知其人崇尚強權壓迫為上――“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孟子的思想配不上決策思維層次。孟子不懂道,也沒有德、自己口稱並不是德!《孟子》裡大段文章不好篡改,是他本人所作,狡辯與墨子一脈。因為符合了既得利益者們維護私利且奴役人民的目的,所以孟子被稱為“亞聖”。前人若能找出他偷換概念的話,早被一腳踩地下了。”

    莊子是列子的小迷弟。列子補全聖人之道,莊子書又補充理解列子書和聖人之道,莊子書裡最有價值的是齋心那段話。其人文采很好,想象力特別豐富,是編故事的高手。但莊子書只有內篇是莊子寫的,外篇是別人瞎續上去的,狗尾續貂。

    韓非子是孔門的第五代弟子,我記得我數過一次。韓非子是學的聖人之道,可惜被害死了,還背了個法家的鍋。法家跟韓非子啥關係也沒有!我分辨過韓非子的價值觀了,一個崇尚仁心平等的人不可能是強力支援威權壓制為政的人,道理就這麼簡單。

    ……還好題主對歷史沒啥研究,不然若是把先秦諸子一把提出來,我就得把中華文明解讀部分全複製過來了!

    給諸位提點讀書和發言的建議,你想批判就得先研究瞭解。順便贊一個題主,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7 # 哲學兔

    題△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和韓非子他們是什麼關係?

    解○問題無厘頭,為提問而提問。勉強試回答如下。

    一、在先秦諸子百家中,五人均被尊稱為子。子是對男子的美譽。在學派上,老莊齊名,稱為道家。孔孟合稱為儒家。韓非子為法家。按照“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人生態度,三家實際為兩家。道家是出世學說,儒家和法家是入世學說。出世和入世是截然相反的道路,但兩者可以根據時勢,隨時轉換。

    二、早在公元1300,中國先民的對立統一的思維規律就以形成,證據是安陽殷墟出土的奇偶數字卦。時至700年後春秋末期,出現了道家的老子(公元前570)和儒家的孔子(公元前551),兩人都是辯證思維大師,為後世楷模。比如,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孔子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兩家都運用辯證思維,但思維方向相反,道家出世,儒家入世。

    三、儒家學說“博而寡要,勞而少功。”但有關“君臣父子之禮,夫婦長幼之別”的排序,構築了中國三千年王朝國家的、家國政體和意識形態。後世宋儒朱熹發展了入世學說,即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論語》中有很多排比句。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些反映了對立統一的思維。君子小人品德對立,但兩個種概念在“人”這個屬概念中統一了。個人的你應當成為哪一種人,時時面臨對立的品德的選擇。

    《論語》是哲學著作,又是文學著作。這反映出華人的辯證思維,既能運用抽象思維,也能運用形象思維。比如,描寫君子品行的名句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可託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孟子為僅次於孔子的宗師,著有《孟子》,多寓言故事,文學性極高。其入世的四端學說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都應爛熟於胸。

    四、韓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治國名句有:“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主(君主)施其法,大虎(臣下)將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寧。法制苟信,虎化為人,復反其真”。同為入世,韓非學說的法制思想與孔子“己所不欲,勿欲使人”的仁政,大相徑庭。 韓非入獄後,被同學李斯毒之,不得善終。

    五、道家主張清靜虛無。老子曰:“人法地,敵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指稱規律,即天地人構成的自然界有其規律。“自然”指稱自然界規律的自在狀態。清靜是要求人順應自然。虛無不是講不作為,是講“無為,無不為”,即隨著時勢的發展而發展,用力少而功效多。道家學說在亂世中又發展出“無道則隱”的避世思想。中國古代沒有西方式民主政治,但出世就是不與政權合作,不跟你玩,軟暴力,厲害吧?這其實是大一統國家下人生出路的積極補充。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著《莊子》。在中國文學史上,莊子的形象思維是繼詩經後達到的另一次高峰。不讀,可惜。

    道家和道教沒有半毛錢關係。道教硬扯老子入教,尊為始祖,封“太上老君”。兩者差別是,道家倡導順應自然,而道教要人長生不老,違背自然。

  • 8 # 鯤鵬國學

    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的創始人,後來被神話,成為天上的太上老君!三清之一!

    孔子曾經問道於老子,從一定意義上說,孔子是老子的學生,孔子就說老子,是神龍一樣的存在!孔子對老子是有點崇拜的!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的學生把他的教學內容整理成了書,就是儒家經典,《論語》!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

    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曾子)的學生,是儒家的很有名的代表人物,在宋代之前地位不是很高在宋代之後,被宋代的文人稱之為亞聖!孟子也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發展了儒家的學說!孟子就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概念!沒有論述的!

    莊子是道家的繼承者,被稱為道家的南華仙人,《莊子》也被道家成為南華經!莊子留下的最著名的故事就是莊周夢蝶,逍遙遊和庖丁解牛的故事!

    韓非子是先秦時期最後一位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學生,著有《韓非子》一書!荀子和孟子不同,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惡的學說!而且這個學說韓非子進行了繼承和發展!韓非子同事也修習了法家的學說,將人性本惡的理論融入了自己的著作《韓非子》,作為法家立論的理論基礎!同時韓非子將法家的法術勢三個分支融合為一體,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著有《韓非子》一書!《韓非子》這本書是太牛了,秦始皇看了之後就非常的喜愛,但是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華,害死了韓非!但是《韓非子》這本書就從此成為放在皇帝枕頭邊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書是房中術!

    這也可以看出來皇帝對韓非子是多麼的重視,漢宣帝一語道破天機,漢家天下從來都是霸王道雜之治理天下了!霸道就是法家的學說,當初商鞅就是用霸道的思想引得秦孝公和他交談了三天三夜!王道就是按照道德的標準、儒家的仁政的思想來治理天下的思想!

  • 9 # 有趣的小D

    孔子和孟子是一家,他們兩個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聖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鄒華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稱“亞聖”。

    老子和莊子是一家,他倆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且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孔子和老子雖然不是一個學派的,但他們兩個人的關係也是很不錯的,亦師亦友,《史記》記載,孔子還像老子請假過問題。

    儒家、道家、法家都是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鼎鼎有名的流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教String轉換為byte型別十六進位制數,線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