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上的小白鼠
-
2 # 江湖小曉生窮兵黷武用在諸葛亮身上,其實並不合適。
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在蜀漢最危難的時候,接過了權柄。這個時候諸葛亮直接北伐了嗎?當然沒有,他知道蜀漢當時並不具備這種實力。
那麼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在幹什麼呢?平定內亂。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劉備的死,直接導致了蜀漢變成了一個四分五裂的政權。
南方的叛亂不斷,荊州和上三郡的丟失也讓蜀漢損失慘重,劉備東進討伐東吳失敗,對蜀漢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
這一系列的問題擺在諸葛亮面前,如果換做是你,可能早就繳械投降了。可是諸葛亮沒有,每一件事他都做得井井有條。
首先派人扼守邊境,以防曹魏和東吳趁虛而入。其次吩咐使者進入東吳,與東吳互通友好,並且承認孫權的合法地位,從而解決蜀漢與東吳的糾葛。
再後來,諸葛亮南下平定叛亂,將四分五裂的蜀漢帝國,從死亡的邊緣給拉了回來。而這一段時間,諸葛亮都沒有動用大規模的兵馬。
也就是說,諸葛亮給了蜀漢長達三年修生養息的機會,這對蜀漢帝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切都準備好了以後,諸葛亮才表示要興兵北伐,你能說他是窮兵黷武嗎?你能說這是隨隨便便就發動戰爭嗎?當然不能。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同時,注重開源節流。很多人對諸葛亮最大的詬病,那就是六出祁山一無所獲。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我們只能說最終結果是一無所獲,而過程中,對曹魏的打擊,那是相當慘烈的。
尤其是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幾乎拿下了長安城,整個大西北就完全成為諸葛亮的地盤了。要不是司馬懿襲擊孟達,那諸葛亮恢復中原的志向完全可以在那個時候實現。
可惜那次北伐的一個致命失誤,那就是馬謖丟了街亭。在這之後,諸葛亮多次努力,其實也就是希望從街亭找出突破口,挽回這次的失誤。
很可惜的是,不管諸葛亮強攻街亭,還是假裝攻打其他地區以此要奪回街亭,都沒能成功。這等於是從一開始就把諸葛亮北伐之路給封死了。
在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為什麼他一直想要從祁山這裡北伐呢?這裡是非常偏遠的地區,按道理是不利於北伐的,唯一的原因那就是諸葛亮為了方便運輸糧草。
用水路運輸糧草,要比陸路節省大量時間,同時也就減少了極大的消耗,這是諸葛亮最重要的目的。
而且諸葛亮的北伐,是在精密部署下不斷尋找機會。這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說窮兵黷武的話,可能早就把蜀漢的那點老底給打光了。
我們看諸葛亮去世以後,其實蜀漢小日子過得還不錯,這跟他治理蜀地有方是分不開關係的。
諸葛亮治理蜀漢,有自己的辦法。六出祁山的諸葛亮難道就什麼其他的事情都不做了嗎?當然不是。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那是軍政大權一把抓的角色。
除了在軍事上有比較突出的才能外,諸葛亮在政務上的能力,就顯得更加突出了。比如說他依法治國的理念,幾乎是超脫了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縛。
不管是誰犯了法,都需要受到懲罰。比如說馬謖犯了法,那就必須要殺了,不管馬謖是不是諸葛亮最鍾愛的徒弟。
諸葛亮本人也因此而受到懲罰,這就是依法治國的嚴格程度。有這樣的執行者,那麼蜀漢內部的政治當然就比較開明瞭。
老百姓們也生活在相對公平的環境當中,諸葛亮並沒有忘記老百姓。他改革水利,幫助老百姓們改革農作技術,這些都是諸葛亮促進蜀漢農業生產的重要事件。
所以說,諸葛亮絕對不是執迷於打仗,他是為了能夠完成劉備的遺願,才會走上這條北伐之路。他真正感興趣的,其實是治理國家。
他從來不以軍事統帥著稱,而是以丞相自居。其實這已經說明了一切,他壓根就是個文官,也不想管著打仗的事情,如果能夠只讓他治國,他求之不得。
總結:沒有諸葛亮的執著,也就沒有蜀漢四十多年的歷史。不管多少人黑,蜀漢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永遠無法抹殺的。尤其是他長達43年的歷史,這是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
兩朝開濟老臣心,作為蜀漢帝國重要的支柱,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幾乎達到了巔峰。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在大家心目中地位那麼高的原因。
他用北伐打怕了曹魏集團,用內政將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這就是諸葛亮最大的功勞。不管後來費禕休養生息還是姜維九伐中原,其實都離不開諸葛亮為他們墊底的基礎。
所以說認為諸葛了窮兵黷武,實在是有些過分了。你只能說他是一個執著的人,是一個沒有忘記誓言和忠心的人。
參考資料:《三國志》
-
3 # 有思想的蘆葦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接手的蜀漢政權是個爛攤子,一手爛牌,國土小,人口少,缺將才,內鬥嚴重,益州土著派不滿鳩佔鵲巢的荊州派,南蠻虎視眈眈,外交困頓,和老朋友東吳鬧翻了,東線吃緊,跟曹魏是死敵,荊州掌權派倒魏這杆大旗是決不能放棄的,放棄意味著死亡,所以諸葛亮定的國策便是東撫孫吳,以攻為守北伐曹魏。這便有了像是窮兵黷武的六出岐山,五伐中原。不北伐行嗎?不行。只有開動這架戰爭機器才能把國內的黨派鬥爭民族矛盾轉移到對曹魏的同仇敵愾上,才能使蜀漢政權屹立不倒,才能使最弱小最沒希望的蜀漢絕處逢生。不現在北伐行嗎?不行。諸葛亮深知後繼無人,趁自己這點餘熱沒有散盡前必須拿下涼州,有了強悍的西北勢力支撐才有可能光復漢業,且這時曹魏政權不穩,西線薄弱正是北伐最好時機。諸葛亮是何等聰明的政治家,不戰爭,不北伐就等於等死。
-
4 # 真正鱷魚不哭
復興漢室是蜀漢立國之本,反曹魏是政權合法性標誌。如果他們滿足於偏安一隅,不思進取,那就等於自我矮化為叛亂政權。人活一世還是要有精神追求的,升官發財自有更好機會,不見得非吊死在你劉家這棵歪脖子樹上。
好比常凱申當年“轉進”寶島,本來他挾洋自重便可自保無憂,但仍念念不忘反攻大陸。即使到六十年代,幾乎所有人都明白,反攻只是白日夢,他還是堅持對大陸進行有限襲擾。原因無他,不這樣做,作為外來政權的他就只能是“島夷”之酋,自身合法性蕩然無存,他的追隨者將上下解體分崩離析,而對之並無感情的本土勢力隨時可能反戈一擊。
同樣道理,蜀漢之於益州也是外來政權,從實力對比看還遠不如常凱申,因此他們不僅要把北伐作為口號,還要實實在在作為國策執行。即使丞相身後諸人對北伐沒有真興趣,也要作秀以示重視——蔣琬曾組織研究出漢水攻上庸的可能,費禕也曾多次批准姜維萬人以下襲擾行動。停止北伐當然可以省下大筆錢糧,但是這部分資源不見得會投入生產建設,改善國計民生增強綜合國力。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是蜀漢這種外來政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更加尖銳。想要關起門來“各顧各”,生產力發展必然趕不上需求擴張,內部各派必定會為搶資源打出狗腦子,省下的那些錢糧只會成為各方眼紅的爭奪目標,然後作為各方撕逼的彈藥被無意義消耗。所以“躲進小樓成一統”的美好幻想註定破產,與其留著這些錢糧當誘發動盪的禍亂之源,還不如投入對外征伐,雖然產出前景不看好,但至少有利於內部安定團結。
大軍出征日費千金,要消耗海量資源,雖說有國家會帳,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還是社會各階層買單。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沒有人會心甘情願放棄資源,除非有足夠補償。喊口號談情懷都是空的,真金白銀的利益才有意義,對統治階級來說,升官發財才是他們需要的。三國政權本質上都是軍政府,對於一票軍頭來說,不打仗拿什麼升官?軍功是加官晉爵的不二法門。對丞相來說,憑藉掌握的策勳評估體制,能夠籠絡大批死忠。比如大將王平目不識丁,正常情況下勢必沉湎下僚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因軍功封侯官至鎮北大將軍。諸葛亮透過北伐,大大拓寬了益州寒門人士的仕途通道,培植了一個親荊襄的軍功貴族集團,有效分化了益州本土勢力。
對於荊襄集團,北伐是必須支援的。雖然他們入仕渠道比較暢通,不太依賴於軍功;但身處亂世,要維持統治地位,就必須把握軍事大權。而隨著時間推移,蜀軍士兵和基層軍官將不斷本土化,如果荊襄集團不能透過戰爭在軍中建立起威信,勢必被架空,到時候“槍桿子出政權”,得勢的益州集團必然反攻倒算。
即使對於那些消極不合作的益州大族,北伐也不是全無好處。這事說來不雅,丞相固然治軍有方,但蜀軍終歸是一支中世紀軍隊,不可能完全避免擄掠——第一次北伐失敗時,諸葛亮主力撤回同時,也遷移了西縣千餘家平民回漢中,實際就是掠奪人口,等待這些人的命運就是農奴。漢末三國連年戰亂,人口損失極大,勞動力非常缺乏,人口是稀缺資源。蜀軍回師後有人以獲得大量人口為由向丞相祝賀,雖然不無奉迎之嫌,也說明這份人口收穫相當可觀。此後北伐雖無大功,但回撤更加從容,人口收穫自然更多。為了換取益州集團支援,這些收穫必然也會對他們有所分潤。北伐戰略其實有深厚群眾基礎,統治階級各派絕大多數人出於不同考慮對此表示支援,反對聲浪相當微弱。諸葛亮有效的籠絡吸收了大批益州寒門優秀人才,基本解決了益州土著排外問題,為他身後蜀漢政壇數十年安定,打下了良好基礎——蜀漢後期名將、益州豪強代表張嶷甚至抱病主動請纓參加北伐,最後英勇犧牲在前線戰鬥中,可見已經有相當多益州人士認同蜀漢政權。
後來姜維九伐中原,因為不懂經濟,認識不到投入產出平衡問題,雖然取得一些戰術勝利,卻不能在進攻頂點前適時收手,最終轉勝為敗,不能帶回可觀戰利品。於是益州土著怨言漸多,前期已經趨於平息的保守主義、失敗主義、投降主義論調又甚囂塵上。
-
5 # 文古平說
要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要糾正一件事情,正史中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有兩次規模較大,也就是這兩次出了祁山,其他三次都是小規模的。並沒有向《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動不動就幾十萬的兵力,當時的蜀華人口總共不過百萬,哪來幾十萬計程車兵?
好了現在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的觀點:諸葛亮不是窮兵黷武。
分析一下原因,北伐時諸葛亮在蜀漢政權的地位是很高的,他所進行的軍事行動並不是單純的軍事行動,因為他首先是一個政治家,而且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我們只看到諸葛亮北伐,沒有看到北魏南征。
據《默記》記載,諸葛亮每次北伐不過“步卒數萬,長驅祁山”。
根據《默記》的記載諸葛亮五次北伐的兵力統計:第一次北伐,6萬;第二次北伐,3萬;第三次北伐,1萬;第四次北伐,4萬;第五次北伐,8萬。
總共疊加在一起只有22萬,而魏國在石亭之戰一場戰役就動用了25萬軍隊。
諸葛亮的北伐,其一可以看作是對於恢復漢室的行動,我想在那個時代,更多的應該是保護國內的安全,畢竟主動出擊,總好過被動的防守。這幾次北伐看似失敗,但是他都以少量的兵力牽制著魏國,給蜀漢贏得更多的時間。
-
6 # 張遠宏37772303
根本沒有研究,想什麼就說什麼的人,在一些人以出語怪異刷存在感,以否定歷史博出位的流行季,必然會出奇談怪論。
-
7 # 藍色海沙
三國時期,各國攻伐乃是常態。然而,對諸葛亮北伐之事,卻肅有窮兵黷武之爭議。其實,孔明北伐之時,魏吳之間也是各有攻防。世人為什麼會唯獨盯著諸葛亮不放呢?
那得從雖說三國的綜合國力差距說起。先說人口,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魏華人口500多萬,吳國200多萬,而蜀國卻只有90多萬。再說 兵力,當時魏國65萬兵,吳國25萬兵,而劉備夷陵戰敗,蜀國元氣大傷,舉國僅剩下12萬兵左右。但面對魏國碾壓式的優勢,諸葛亮連續發動五次北伐,且都以失敗告終。這也就難怪有窮兵黷武的質疑了。
但真的是嗎?我們只需看一看北伐期間蜀魏兩國的對比就一清二楚了。據陳壽所言: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反觀北伐時的魏國,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見過對方民有飢色而我方越幹越有的“窮兵黷武”嗎?怕是對窮兵黷武有了什麼誤會。
其實,諸葛亮北伐,是不得不為之,而且並不能算是失敗。當時蜀國偏安一角,拼發展,是拼不過強魏的。若雙方同時罷兵發展,待魏興兵來攻之時,必是蜀國滅國之禍。所以,近智為妖的諸葛亮,以舉國僅12萬兵力,竟然與兵力近6倍有餘的魏國打了五局消耗戰,直打得魏國邊境無一日之娛,而自己越打越強。這事也就諸葛亮敢為能為了。大神就是大神,不服不行!
-
8 # 小怪軟體管家
說諸葛亮是窮兵黷武的人是有依據的,畢竟諸葛亮的一生不是在北伐,就是在計劃北伐的途中,所以有的人便會說諸葛亮窮兵黷武,他還真的是這樣嗎?
熟知諸葛亮的人便會知道,諸葛亮不僅是一個軍事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非常傑出的政治家,甚至他處理內政的能力要遠遠超出他的軍事才能,一個擅長處理內政的人又怎麼會窮兵黷武呢?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透過戰爭來統一國內的政治勢力,透過戰爭安定國內形勢,透過戰爭來尋求蜀國的生存之道,許許多多的因素都迫使諸葛亮發動了一場又一場戰爭,很多時候都是迫不得已的!
-
9 # 老曹講史
窮兵黷武是無奈之舉諸葛亮的確是窮兵黷武,諸葛亮自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是時不我待,沒有辦法。諸葛亮二出祁山,在《後出師表》中,對群臣的質疑做過解答: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諸葛亮認為,北伐中原是勢在必行的,如果不能儘快滅亡曹魏,則西蜀必為其所滅。
所以儘管西蜀面臨著民生凋敝,經濟困難,兵力不足,內政不穩等等諸多困境。諸葛亮依然力排眾議,執著的六次北伐。
關羽丟失了荊州,徹底打亂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和劉備說: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在諸葛亮的戰略構思中,荊州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其重要意義有三:
從荊州北上,一馬平川,易攻難守。哪怕一支偏軍,用好了可以牽制敵軍主力,減輕秦川主力的進攻阻力。荊州乃富庶之地,漁米之鄉。以荊州之糧草足以做為北伐的軍資。當時荊州人口雖不能和北方比,但也相當可觀,能夠為北伐提供大量的兵源。時間佔在了魏國一邊,西蜀拖不起當時魏國佔據了約十個州,且均是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地區。而西蜀只有一個州——益州。雖然益州很大,但大多是不毛之地。
據現代學者考證,當時西蜀總人口約90餘萬,魏華人口440萬人,約是西蜀的五倍。
魏國擁有的地域是當時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聚集著各個領域的人才。而西蜀在劉備時期雖然也收攏了很多人才,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才俊逐漸老去。西蜀本地卻沒有多少人才的補充,所以西蜀出現了人才的斷代。
諸葛亮去世,鄧艾陰平渡險,帶著幾千疲兵出現在成都平原時,西蜀竟無人能擋。從這一點就能看出西蜀人才缺失的嚴重性。
劉備逐鹿天下,以漢室宗親的名義,打著恢復漢室的旗幟。這面旗幟曾經給蜀漢政權的建立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心思定,漢王朝的正統觀念正逐漸失去號召力。
綜上所述,時間拖的越長,蜀魏之間實力的差距就越大,這就是諸葛亮說的“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
10 # 油茶歷史絲語
當然不是!
絲語認為:要判斷諸葛孔明主導蜀漢發動“北伐”之戰是不是窮兵黷武,首先就得弄明白什麼是窮兵黷武,並且根據蜀漢“北伐”之戰的性質,發動“北伐”之戰的目的以及這場“北伐”之戰對國家、社會和普通百姓的影響等進行綜合評估,才能作出歷史的、客觀的評價和判斷。
窮兵黷武是指不考慮國家的實際情況,違反民情民意、好武窮兵,恣意發動戰爭,其結果通常是國虧財貧,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歷來都是兵家不主張和反對的。
那麼,諸葛孔明主導蜀漢發動“北伐”之戰算不算、是不是窮兵黷武?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和判斷。
1、戰爭性質劉備是“漢室之胄”,從這一點上說蜀漢屬於“漢室”正統,匡扶漢室乃蜀漢本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欺世盜名之嫌,曹魏名不正言不順。所以,蜀漢為了恢復“漢室”討伐曹魏是“民心”所指,“大義”所向,從某種程度上上說是名至實歸,討伐曹魏之戰屬於“正義”之戰。
2、戰爭目的荊州和益州雖然土地肥沃,物產相對豐富,但是,畢竟土地和人口資源等有限,不利於蜀漢的長期穩定及發展,而且隨著當時蜀漢治下的“政通人和”,這種資源上的不足對蜀漢發展的制約作用也不斷體現和日益明顯。蜀漢想要恢復漢室,成為真正可以“代表”漢室大統之存在的目的,就必須完成劉備討伐欺世盜名的曹魏、漢室一統天下的夙願,這不僅是蜀漢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更是諸葛孔明應該有的責任擔當。
3、蜀漢當時面對的國內國際情況“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當時蜀漢面對的周邊情況是南方已經平定,並且已經外聯孫吳,形成與孫吳相互依託和支援的局面;國內更是“甲兵已足”,“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呼聲及願望越來越強烈,正是順應“民意”討伐曹魏、北定中原的大好時機和時候。
4、戰爭的規模及對蜀漢國內的影響諸葛孔明先後對曹魏進行過五次討(北)伐,都是在鞏固後防、穩定國內形勢、財力完全可以支撐的前提和基礎上展開的規模都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的區域性戰爭,沒有對蜀漢國內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因此,說諸葛亮主導展開的蜀漢討(北)伐曹魏的戰爭是窮兵黷武沒有事實依據,也是站不住腳的,是對那段歷史缺乏基本的瞭解,甚至是誤讀誤解的表現。
回覆列表
諸葛亮知道, 不北伐,遲早被吞併。趁他還能北伐的時候,以攻為守,或許有機會成功。 北伐是大勢所趨,非窮兵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