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半哥哥愛
-
2 # 黃氏773
6666669999999就兩句話:1,一樣的肖申克,不一樣的地方而已,老布在此一遊
2,幹不死往死裡幹
-
3 # 被打扮的歷史
《美國工作》這部紀錄片是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投資的影視公司拍攝的,很多人將這部紀錄片當做中美文化差異來看待,我不這麼認為。作為提出美國“製造業迴流”的再工業化口號的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其深知美國要想實現再工業化就必須在競爭性上超過目前最大的工業產值國-中國,就需要師夷長技以制夷,用華人的視角來看待美國再工業化出了什麼問題,尋求社會共識,以期推動美國再工業化的進一步進展。
美國為什麼要再工業化應該承認,在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大國中,美國的地理條件綜合來看是最好的(兩側臨海,便於航運,減小經濟成本;平原多,土地肥沃,礦產資源豐厚);政治條件也非常號,僅有的兩個陸地鄰國都比較弱小,周邊政治環境良好,自建國以來除南北內戰外沒過發生過大的外部戰爭,戰爭破壞少,國民經濟沒有被戰爭打亂或破壞。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經濟自建國以來快速發展,1894年就超過其原殖民宗主國-英國,成為世界第一,並一直保有這項桂冠到現在。
由於早期的國民經濟主要統計生產性部門,國民經濟總值就是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總和,因此美國自1894年來也一直是世界上工業產值最大的國家,指導2010年中國的製造業超過美國之前,這一直是美華人的驕傲和自豪。
製造業在美國從很早就已經佔據有世界頭把交椅,甚至在二戰後超過了世界上總製造業的60%,遠超當時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的總和,令人瞠目結舌。但隨著美國經濟的日益攀升,在美國進行生產的陳本也是與日俱增;加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貿組織的成立又大大的降低了關稅的影響,基於成本考慮美國的大公司開始進行全球生產,將生產價值低的製造業進行外包,保留技術、研發和品牌,以獲得巨大的利潤。
在美國企業進入全球化之後,美國的以計算機、網際網路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日漸升起,同時美國的金融業利用美元在全球的儲備貨幣的地位呼風喚雨,茁壯成長,留給美國製造業的成長空間是越來越小,製造業在美國的GDP的比重日益萎縮。由於製造業是創造就業的大戶,過去很多美華人透過在工廠上班可以獲得中產階級的地位和收入,而隨著製造業的萎縮,高新技術和金融服務業又不能吸納如此多的就業人口,大量的就業人口湧入低端服務業,也帶來了社會的不穩定。而2006年又爆發力次貸危機,之後在2008年有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使美國深深的認識到,沒有製造業根基的社會是不穩固的,產業空心化會有很多的問題,必須加以糾正。
美國的再工業化政策沒有達到預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製造業進一步加速下滑,2010年達到最低點,並在這一年被中國超越,這無疑對於美國有著更進一步的刺激作用。基於這種情況,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提出了“製造業迴流”的再工業化目標,到現在已經過去9年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最明顯的結果是,2006年次貸危機剛剛爆發時,製造業佔美國GDP的比重是13%,而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始終沒有超過這個數字,2018年更是低到11.4%,並且仍有進一步下滑的趨勢。說明製造業的發展速度低於GDP的發展速度,脫了經濟發展的後腿。
影響製造業的主要因素有能源成本、土地成本、工人技能和數量、人工成本、金融成本等等。從奧巴馬的角度,由於頁岩氣的開採,美國的能源成本大大的低於中國,也低於歐洲和日本等競爭對手,是美國製造業的優勢;美國地廣人稀,土地成本也是佔優的;由於實施多輪的放水政策,美國的基準利率遠遠低於中國,資金和金融成本這不可能成為阻擋美國製造業發展的阻力;考慮到這些,就把影響美國製造復興的角度對準了人的因素,從紀錄片來看,影響人工的因素有三個方面:
工人年齡結構老化。福耀在美國的工廠僱傭了大量的年紀相對較大的工人,這說明美國願意重從事製造業的人不多,並且透過福耀員工的嘴巴說了原因:工人需要三班倒,工作就是不停的重複、有一定的工作危險等等。並且年齡結構老化還帶了片中表現出來的學習過程長且效果不好,效率較低的劣勢,我想這也是國內的流水線喜歡年輕人的主要原因。
美國的工人工資、福利過高。從片子中一個黑人婦女的口中說出了在福耀的待遇每小時12.8美元,並且一週工作5天,每天8小時;相比之下,中國工人可以做到一個月休息一天,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考慮到待遇和工作時間、效率的差異,兩者不可同日而語。美國工會力量強大。工會罷工不止是爭取工人福利、待遇,從而提高人工成本的問題,更主要的是罷工停止生產,導致企業慢慢死掉,所以福耀才會說如果成立工會自己就不幹了的話。對於這些影響美國製造業的負面影響,奧巴馬給出的是華人的辦法,發展自動化生產線,減少人工。這一副良藥,作為前總統的奧巴馬沒法自己說出來,只能透過福耀的嘴巴講出來。
-
4 # 大春撩遊戲
《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這部紀錄片,帶著“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製片公司的首部作品”的光環,在Netflix這個影片流媒體平臺的加持下,拍攝的又是華人在美國“鐵鏽地帶”開辦工廠的事情,幾乎就是流量神器。
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曾經有好幾家美國大型汽車製造廠。20世紀初,當地汽車廠陸續被關閉,轉移到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和地區。2008年12月,通用汽車公司關閉了代頓市的最後一個工廠,大量當地人失業,城市陷入蕭條,淪為“鐵鏽地帶”。
導演斯蒂夫(Steve Bognar)和朱莉婭(Julia Reichert)夫婦兩人,就生活在代頓市旁邊。2009年,夫婦倆拍攝通用汽車廠關閉的短片《最後一輛卡車:通用工廠的關閉》,獲得奧斯卡最佳短片獎提名,並在HBO上播放。
2014年,中國的福耀集團,買下代頓市的通用汽車舊廠房,改造成玻璃廠,並招聘當地人上班,此事在當地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紀錄片導演,斯蒂夫和朱莉婭的靈感被觸動了。隨著幾百個中國工人和管理者來到代頓市,他們如何適應美國生活?中國與美國的管理者和藍領工人之間,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是有趣的故事。
恰好福耀玻璃想找一個團隊,記錄他們在美國的開廠過程。於是兩位導演就開始了跟蹤拍攝。
獲取被拍攝者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導演首先告訴所有的被拍攝者,他們做的是獨立紀錄片,跟資方、管理層、工會完全無關。兩位導演的住址,距離拍攝地開車僅有25分鐘,經過頻繁的來往和持續的拍攝,攝製組和被拍攝者逐漸建立了互信,甚至可以進入被拍攝者的家庭空間。
對此,曹德旺先生非常大度,並沒有反對。相反,他給了拍攝團隊自由出入的門禁卡。
最初,導演想圍繞著核心問題“所有人的努力都能成功嗎?”來展開故事,更詳細的則是“在美國傳統產業地區,一箇中國投資的工廠,2000個美國藍領工人,300箇中國管理者和培訓者,所有人的努力都能成功嗎?”
但隨後他們發現,對於不同的人,“成功”的定義是不同的。
導演們認識到,沒有所謂的“好人”和“壞人”之別。每個人都面臨挑戰和壓力,為了各自不同的“成功”定義而努力。
兩位導演說,優秀的紀錄片導演,需要去理解並展現出被拍攝者的情感。在此片的創作過程中,他們最大的挑戰,是去理解中國文化和華人的思維。
在中方聯合制片人的幫助下,創作團隊還來到中國,拍攝福耀玻璃的年會。
這部影片就像《唐頓莊園》一樣,觀眾既能看到貴族的觀點,也能看到管家和傭人們的觀點。
導演希望在這個越來越極端化的世界,讓各方能相互理解對方的處境。
然而導演也說,一旦有了“我們”和“他們”的區別,有了“我們比他們更好”的優越感,達成共識的難度就加大了。
在影片的最後,工人的崗位逐漸被機器人所取代。在影片結尾處,鏡頭凝視著熙熙攘攘的美國工人的臉龐,以及同樣熙熙攘攘的中國工人的臉龐。
不同導演的初心和人文關懷,境界還是非常不同的。紀錄片說到底,拼的是導演的整體素養,是對社會的感知,而不光是理論素養和拍攝剪輯技巧。
同樣是拍普通人,法國導演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的紀錄片就擔得起《人類》這個名字,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就擔得起《中國》這個名字。
《美國工廠》這麼好的選題是怎麼找到的?紀錄片導演陳為軍說:“好的選題就在你身邊50米內”。《美國工廠》兩位導演拍攝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長短兩部片子分別獲得聖丹斯大獎和奧斯卡提名。
紀錄片導演李成才說:“我從事紀錄片創作三十多年,目睹了國家的變遷,我用什麼樣的作品,來與中國的發展相匹配呢?”
《美國工廠》的兩位導演,朱莉婭從業50年,擁有三個奧斯卡提名、兩個聖丹斯大獎、一個艾美獎。她從來不拍名人,只拍普通人。她說:“普通勞動人民的故事、困境、和希望,與名人故事同樣引人入勝”。由於她對當地平民的關心、對於世界的好奇、對於社會的貼近,讓她完成了《美國工廠》這部作品。
如前文所述,導演不提供答案,而是抱著尊重的態度,儘可能把各方的觀點,都放到影片中。
從福耀集團的角度來說,其初衷僅僅是想記錄工廠的開業。但對於導演的獨立創作訴求,曹德旺先生非常大度,給予最大限度的自由。影片播出後,代頓市的工會代表說,他們希望這個片子能讓當地人看到。
-
5 # 陽城導航
今天偶看到了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主持拍攝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相關訊息,同時也看到了一些朋友對該片的評價,心情激動,不能平靜。
這裡涉及三個問題:
第一、如何看待美國工會以及如何維護工人的權利?第二、如何看待資本家投資以及他們提供的就業機會?第三、如何看待人工智慧以及市場經濟的未來?對於《美國工廠》紀錄片筆者不作內容描述,單刀插入,直奔主題。
一、工會是維護工人階級利益的合法組織,美國工人維護自已利益以及人格尊嚴沒有錯在這部紀錄片片裡,在華人看來曹德旺是解決了美國工人就業,成功在美國開廠,為美國爭光的英雄。可在美華人看來曹德旺這不就是卓別林電影中諷刺的那個,用流水線剝削工人的資本家嗎?
許多人病詬工會,認為工會拖垮了企業的競爭力。事實上,沒有歷史上美國工人(工會)的鬥爭,就不會有現在通行的八小時工作制,同樣我們現在都在享受這一福祉。我們知道,今天的“五一”勞動節就是美國工人爭取來的。
在歷史上,具有工會鬥爭傳統的美國工人與資本家形成了利益相互搏羿的格局。從資本家看來這影響了企業的人工成本,而從工人看來這是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一環一一利益分配。美國工人經過一百多年的奮鬥,與資本家搏羿而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造就了龐大的中產階級,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突然有一天,這種利益格局被打破了。資本家不和美國工人玩了,而是搬到亞洲僱傭更聽話更勤快價格更低的亞洲工人做工。這就好比一個工人與老闆正在商談工資,突然另一個工人跑進來說他不能幹我能幹。美國資本家奉行的全球化是很厲害的戰術,它直接把美國工人拋棄了。
在《美國工廠》影片中,要價很低但很勤奮的亞洲工人與注重權利維護的美國工人在交鋒。我們有很多人為自己勤勞善良有效率而辯解,而不注重權利維護。在影片中多次出現是否組建工會,併為此展開鬥爭。我們許多朋友把工會看成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累害。事實上呢?你失去了平等參與分配勞動成果的手段,在企業利益分配中你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你可以視美國工人懶,人家呢?視你為傻!
更何況,在影片中曹德旺多次蠻橫拒絕成立工會,體現了資本的意志,這在將工會作為民主參與企業管理手段的西方世界看來都是怪現象。我不知這到底是羞辱中國還是羞辱美國?
但是,曹德旺忘記了一條,這裡是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面對的是經過100多年鬥爭傳統,早已習慣用工會來維護自己權利的美國工人,而不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亞洲工人。你也可能忘記,不久前,這裡同樣也是世界工廠,有佔世界60%以上的生產能力,同樣也有大量的工作機會。奪去這部分人工作機會的人是美國資本家,支援他們遷廠的經濟制度是資本全球化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企業利益最大化與投資自由化害了他們。也許因為美國工人要價太高,美國資本家遷廠了。現在曹德旺來了,他同美國資本家有本質的區別嗎?美國資本家受不了美國工人權利維護的壓力,遷廠他鄉,曹德旺來了就能適應美國工人的權利維護這種民主習慣?這實際上還是資本與工人鬥爭的繼續!
實際上曹德旺在美國投資還是失敗的,因為他不是慈善家,不是活雷鋒。這裡需要談一下資本的自由化與全球化制度。資本家為了掙更多的錢,他們可以利用投資自由化與全球化在全世界設廠生產,可以製造美國工人的失業與鏽帶,可以把工廠搬到中國,僱傭中國工人生產。現在又計劃搬到比中國工人價格更便宜的印度與東南亞。可是某些工廠搬到東南亞與印度之後就受了損失。因為這些國家工人遠不如中國工人素質高,不得不把工廠再搬回中國。這說明資本家玩的全球化總有玩不動的時候,你不得不接受勞工成本不斷上漲的現實。
而勞工成本上漲,說明利益分配在市場經濟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直接影響購買力的提高。
三、人工智慧能夠拯救美國工廠嗎?市場經濟的未來在哪裡?影片的最後,出現了戲劇性情節:曹德旺再次視察美國工廠時,發現了工廠換成了清一色的機器人在生產,原來嘈雜的人聲聽不見了。機器人聽話,耐勞,工作認真,不發脾氣,又不要工資。工廠的生產效率大為提高,曹德旺滿意的笑了。
奧巴馬這樣描述,當然是有根據的。在他當政期間大力振興美國製造業,藉以擴大美國工人就業崗位。沒想到,工廠建起來了,資本家用上了機器人,工廠生產智慧化了,卻把美國工人甩到了一邊。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民主黨下臺了,紐約的地產商特朗普被美國失業工人選上了總統。
特朗普上臺後,大打貿易戰。有人說特朗普瘋了,攪得世界不得安寧。其實特朗普是被迫無奈。資本家又是遷廠他鄉,又是“僱傭”機器人,把美國員工推向一邊,直接消滅了原先美國龐大的中產階級,引以自豪的美國消費市場大大萎縮了。而類似曹德旺工廠生產的大量工業品需要市場,到哪裡去找這樣的市場呢?特朗普就大打貿易戰,透過極限施壓的辦法,迫使他國開放自己的市場,爭取購買美國更多的商品,以挽救美國經濟。
我以前寫過文章,說市場經濟消滅資本主義。許多人不理解其中的含義。看看今日的美國情況就知道這一點。市場競爭迫使美國工廠解僱工人以降低人工成本;而解僱工人又直接消滅市場客戶,降低購買力,讓工廠的產品賣不出去,最終還得破產倒閉。情況的惡化致使美國社會矛盾激化。也許就在奧巴馬描述的那個工廠不遠的地方,當地民眾正在上街暴力抗議;槍擊事件明顯增加,打破了美國社會的安寧。不僅如此,從北美到南美,從英國到法國,許多國家都陷入了社會抗議之中,有的地方還走向了暴力化,陷社會於動盪之中。
這又能說明什麼呢?美式自由市場經濟正在走向死亡,曹德旺再有通天的本事也挽救不了他。 -
6 # 飛魚說點事
想說的很多,詳見我的文章“不能打雞血,真相出乎意料”。
明面上對美國工廠進行了批判,對曹德旺的福耀進行了宣傳。但後果是美華人看了對中國製造業更加敵視。華人看了會覺得很風光,有點飄飄然,甚至自高自大起來。也會令底層的中國工人對中國製造業的管理方法更加的不滿。
-
7 # 無藏南即951W
從《美國工廠》看到美國同世界各國貿易關係的改變。過去美國照顧他國,而今後美國憑藉其霸權地位要求他國照顧美國。
特朗普說過如果同中國籤一個平等的零關稅協議,美國就輸了。而奧巴馬的《美國工廠》恰恰印證了這個觀點。使用同樣的裝置生產相同產品使用工資相同的工人,中國工廠可以盈利而美國工廠只有虧損倒閉。美國的工會文化和強調個人權利制度設計,讓美國工廠效率遠遠低於中國。美國設計的WTO規則是基於美國企業生產效率高的傳統觀念,因此在很多方面美國照顧發展中國家。現實恰恰相反 ,美國工廠是弱者,因此今後美國不會再照顧發展中國家了。
因此在今後的貿易談判中,中國繼續強調自己是發展中國家,需要照顧,已經沒有任何依據了。現在特朗普需要一個全世界各國照顧美國的貿易協議。在美日剛剛籤貿易協議已經體現了這一點。
-
8 # hchliu6688
比老牌兒資本主義的資本家還能壓榨工人剩餘價值的,是來著社會主義國家的優秀企業家。感覺真的很滑稽。不知道當初寫下資本論要推翻萬惡資本主義,實現理想的社會主義甚至讓無產階級當家做主的共產主義的馬克思恩克斯看到會如何感想?理想只是幻想,現實永遠比想象的還要殘酷
-
9 # ningwang98
“美國工廠”這片子裡面提到中國工人的勤快和美國工人的懶散,形成了極其明顯的對比。只有生活在美國很多年,才能看到美國工人的這種懶散特性,而且一定是要生活在美國內陸州才能深切體會到。
我來美國30多年,主要住紐約,十多年前開始常住在離曼哈頓一個半小時車程的賓州鄉下。那時才突然發現,之前那20多年認識的,紐約舊金山等大都市裡的美華人,其實並不一定是典型的美華人。而鄉下的這些美華人,向我們揭示了美華人的另一面。
在賓州買了新房要請人裝修。我們的鄰居好心提醒我們,這裡的人很懶散,請他們做工,做著做著就不來了,鄰居說他裝修個房子,先後換了七家裝修公司。那些人做工有了錢,就去酒吧尋歡,幾天後等到錢用完了,再來打工。鄰居說,有時是他們炒我魷魚,有時是我炒他們,反正做一陣子就換人。有時我還欠他們錢呢,他們說不來就不來了,錢也不要了。
這些年,我算是領教了美國鄉下人的這種懶散。找人做工按廣告上的電話打過去,如果沒人接,留話說要找人做工,十有八九他們不回電。以致後來有個廣告打出大標語特別宣告:我們一定回你的電話。
這算什麼話,你打廣告就是要拉生意,現在生意找上門來,你連個電話都懶得回,這太不象話了。
好不容易找到人來做工了,他們除非自己是老闆也在這裡一塊做工,否則老闆一走,手下的人馬上喝水聊天打電話,毫無敬業精神。
鄉下人開工是蠻早的,早上八點往往就已經開工了。但連午飯時間算在一起也就八個小時,下午四點太陽還高高掛著,他們就收拾工具回家了。有次我送走他們後開車回紐約,六點到紐約的家,隔壁鄰居家請的中國裝修師付,還在鋸地磚緊張幹活呢。
終於,我們也遇到了懶得上我們家來拿工錢的老美。有個人為我們修煙囪說好工錢2300。完工了但不願再給煙囪加個蓋,多給錢也不要。最後乾脆只拿了2000元就不來了。還有個人給我家鋪院子地磚,也是500元的工錢只拿了400就不來了。打電話給他也不回電。
與這些人相處久了,我覺得他們這樣行為不全是因為懶散,那也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態度是及時行樂,普遍認為做工差不多就行了,不必太認真。在中國時我有時會聽到有人勸旁人:掙錢掙得差不多就行了,錢是賺不完的。這話拿來對鄉下的老美說,他們要笑掉大牙的,因為他們好象生出來就知道這個道理。
我認為大多美華人儘管並不富裕,但他們總體而言,已經過了原始的財富積累階段,所以他們已經不能理解,我們華人為何要如此拼命勤奮工作。
看美國工廠這個片子,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我們看完片子後往往會糾結於到底是華人做法對,還是美華人做法好。其實這用我生活在美國30多年的親身體會來說,幾乎在所有的場合中,中國做法和美國做法各向對方走近一步,那往往就是最好的做法。
美國有關調查發現,1.5代(幼時來美)和第二代移民,是所有移民中收入最高、事業發展或社會地位最高的。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第二代移民行事往往居於母國做法與美國做法之間。比如說,我們第一代華人移民的子女,行事時總還帶有一點我們華人的傳統,同時,他們在美國出生,大量接受了美國的文化,所以他們的行事往往帶有中庸之道的特點。
我們第一代移民,不光是語言上多少有點障礙,往往還受到母國文化的影響。即使十分努力也難真正做到中庸與折中。及到第三代移民,即我們孩子自己的子女,那他們已經太美國化了,失去了我們華人的傳統,所以遇事也不能中庸折中。
博取眾人之長,汲取世界各國文化之精華,這就是美國的獨特優勢。所以福耀美國廠最後找到了自己的模式轉虧為贏,並不是中國或美國模式的勝利,而是二者通融各進一步的成功。
-
10 # 三棵草62141416
這部片子,再次還原了美國的真實一面,是對崇洋媚外的漢奸和文人的一記響亮耳光,我不想有意貶低美國和美華人民,但是也不想把他們看得太高,只是對過去我們幾代人對美國的概念而感到悲哀!
-
11 # 關注好人
資本在積累初期都是血淋淋的,美國已經過了這個階段,中國正在這個階段。〈美國工廠〉告訴你的就是這個,沒看出來嗎?
-
12 # 英皇娛樂經紀人
華人勤勞,可在我看來,勤勞是個貶義詞,為了生活努力拼搏沒有錯,錯的是那些每天在你耳朵跟前洗腦的資本家們,我原以為福報996對美華人根本不起作用,當看完這部網飛的紀錄片,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幼稚,14塊錢的時薪就把人心收買了,為底層工人發聲的汽車工會被打上阻礙生產效率的標籤,那些美國佬一定特別懷念以前的通用汽車,29塊時薪比福耀高一倍還富裕,也不需要加班加點,還沒有工傷風險。路是自己選的,怨不得別人,當然,美國經濟轉型,去工業化程序不可逆,他們也沒得選,俗話說得好啊,叫花子就別嫌飯餿了。
回覆列表
《美國工廠》這部記錄片拍的及其成功,整個拍攝角度,敘事沒有偏向任何一方,也沒有任何引導,模式化,完全從不同視角出發,給了每一方同等的時間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面看起來是東西文化,不同種族,工會和管理層的衝突,其實在我看來都不是,那都是流於表面的東西,核心是人性,資本和階級的衝突! 恰如電影結尾字幕,17年後美國富耀玻璃終於盈利了,因為自動化最終取代了那些不聽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