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淡墨淺白
常言道天時地利人和。曹操起步早,家世好,兄弟多佔據了天時。孫權繼承父兄基業,雄踞東吳,得地利。劉備起步晚,得四川,佔漢中,卻丟荊州,唯有佔了人和這一條。
如何才能統一三國呢?只需看看後來的歷史就知道,蜀國滅亡因為內有劉禪寵信奸臣黃皓,外有姜維數次北伐空費財務,不受朝廷信任不敢回朝。蜀國一滅,吳國獨木難支,被滅亡也不過是溫水煮青蛙而已。劉備根本不具備統一客觀的條件。
劉備在世的時候,也曾和孫吳會戰於夷陵,結果當然是慘敗。就算沒有夷陵之敗,孫權向曹丕稱臣的話,曹丕不會看著孫權被滅。劉備只有四川一地,人口財政都不可能支援他兩線做戰。
東吳孫權正當鼎盛時期,內部穩定。魏國曹丕登基稱帝時內部也是眾志成城。兩個國家內部都很穩定,只靠外部力量根本不可能消滅他們。劉備又只有四川和漢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人才多一點,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國根本統一不了。
-
3 # 怪人童心
不會,首先最大的問題在劉備自身,他太過仁慈,一起刀兵就沒有仁慈可言,這更不是一個帝王應該有的,太仁慈就等於懦弱,這更是帝王的禁忌。古來就沒有多少懦弱的皇帝能夠做的長久的。
劉備他可用的人才少,但是並不是導致蜀國滅亡的原因,其實他的將才已經很多了,只是到了三國鼎立之時,各國武將已經都成熟了。只是三國這個局面是不好開啟的,只有兩個打一個,然後再統一。不然就是一個坐收漁利。到了後來吳蜀兩國沒有了先前“連吳抗曹”的心氣兒了。這就給了魏國起來的時間,更給兩國埋上了一顆雷。更何況周瑜一直想殺諸葛亮,結果被諸葛亮氣死了,又有吳國殺關羽父子之仇,讓兩國必然不和,魏國有了可乘之機。
可是劉備在這些事中都起到了反作用,所以他不適合做皇帝。
怪人胡說多謝點評!
-
4 # 史鏡唐
統一天下人才是很重要,但是人才的多少顯然就不是那麼的重要,中庸思想告訴我們,凡事適量即可,再說劉備身邊的人才也是很多的。個人認為,如果多給劉備一些人才,他也是不能夠統一三國的,除非再來一個諸葛孔明。拋開領導力和繼承人,單獨就劉備那一代分析,我大致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
天時沒有佔到,他的兩大對頭當時的實力甩劉備幾十條街,當劉備參加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北魏曹操的實力已經是一方諸侯了,東吳孫堅也是一方諸侯,而劉備就兄弟三人隻身前往,這起跑線上就輸了。
地利幾乎沒有佔到,東吳有長江、淮河天塹,北魏有天然牧場,在軍需供應上有很大的優勢,特別是馬匹的供應。西蜀有山川為壁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天下三分,曹佔其二,就是雙方對峙下去那點土地也是被耗幹。
人和上佔有優勢,劉備打著皇叔的旗號,當然更有信服力、凝聚力。當然劉備的所作所為也確實深得民心,但是漢朝已經千瘡百孔了,很多人都已經投奔了曹操,加之北魏曹操也實行仁義,這個優勢時間一長也就沒有了。
劉備其實人才有很多臥龍、鳳雛、鄧芝、蔣琬、姜維、糜竺、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等。但是打仗靠得不僅僅是人才,在冷兵器時代,人海戰術,要兵多、糧多,這恰恰是劉備所沒有的,而對於曹操來說卻是土特產,所以劉備勝幾乎是微乎其微!
總結起來就是底子薄,扛不住折騰,不過劉備的那種毅力和精神還是值得歌頌讚揚和學習的。
-
5 # 清史宴
三國初期別說是劉備,就是實力最強的曹操,都沒能一統天下,何況是實力最弱的劉備,以劉備的個人能力而論,即使多給他一些人才、地盤和士兵,他也無法吞滅曹魏和東吳,因為曹魏和東吳在劉備時期,都處在實力的巔峰時刻,此時就是龐統復生,與諸葛亮強強聯手,也不可能一統三國的,因為司馬懿不會讓劉備的計劃得逞,否則的話,司馬氏的晉朝咋辦。其實劉備一統三國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只要把這兩個人納入劉備麾下,劉備就可以兵不血刃的,一統天下,然後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這兩個人就是曹魏的一把手曹操和東吳的一把手孫權,只要這兩個人都投降劉備了,劉備理所當然的就是皇帝了,然後劉備可以敕封曹操和孫權分別為魏王和吳王,不過他們倆人的王位是虛封的,只享有王位所帶來的榮耀,但沒有王位所應有的實權,從此三國就不存在了,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司馬氏家族的晉朝了,更主要的是還能避免幾十年後的五胡亂華。
-
6 # 唐三娘子
娘子分析:三國是可謂是人才濟濟,獨領風騷的時代,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金英雄”~,出來多少王侯將相,文臣武將~這時候,群雄並起,多少英豪,但是最耀眼的就那麼幾顆,“曹操,劉備,孫權”。
劉備,小夥子很努力,從一個賣草蓆的,先是“桃園三結義”,帶著“關張”這兩個兄弟,一路走來,話實話很不容易。
劉備手下有三大謀臣:“諸葛亮,龐統,法正”。諸葛亮幫劉備謀劃“隆中對”,三分天下,助劉備奪取荊州;龐統助劉備奪取西川,最後死在“落鳳坡”;發正助劉備奪漢中。但說,水鏡先生說過:“臥龍和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
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馬超,黃忠”,個個都是戰鬥力名列前茅,可以排上號的,戰鬥力更是遠勝什麼“張廖,周瑜,曹仁”~
劉備這麼多 文臣武將,為什麼統一不了三國?
曹操: 佔據著豫州、冀州、徐州、青州、幽州、涼州、雍州~之地,在古代,有地盤,才會有人,才會有 物資,這是硬實力。
劉備:以前有荊州,益州和漢中。最後,荊州“物歸願主”孫權,不僅痛失兄弟“關羽”,而且自己帶全部“家當”跟孫權去拼命去了。結果讓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一下回到解放前。
有一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一個人在衝動下做出的抉擇,往往是對自己不利的。
8不得不說,蜀國從此實力大減,從此,問鼎中原越來越遠了,加上劉備死在白帝城,劉禪又非雄主,後期蜀國無論從經濟和人才上都嚴重不足,當然離滅亡不遠了。
-
7 # Qiang27
我認為即使多給劉備一些人也是不能統一三國,多給一些人就產生一些新的矛盾例如:在劉備得到龐統(鳳雛)時當時劉備入川諸葛亮就和龐統有矛盾諸葛亮個人個人認為進川時機過早,龐統認為早點進川,劉備柳待著龐統入川諸葛亮鎮守後方導致龐統遭劉章暗算死於落鳳坡,後進川后法正和李嚴和諸葛亮之也有些矛盾。
劉備的結果不是缺少人才而是劉備對關張二將沒有約束也沒有說出他們的性格導致最後失荊州,張飛報仇心切鞭打部下,被殺劉備不聽忠告導致被東吳大將陸遜在石亭(火燒連營七百里)打敗!後去世,去世蜀漢交給諸葛亮後期是缺錢人才 。所以劉備時期不是缺人才,給再多人也沒用。除非李嚴那樣的人劉備才聽,但是那樣的人沒有。
-
8 # 青草無為
我看不能。
劉備兵鋒最勝的時候,莫過於在漢中把曹操打敗了。那時候他在西川積累了一大批能人異士,算是個“萬元戶”了,可他後來並沒有趁機出川,追著曹操的屁股打,說不定還可以撈更多油水呢。可是他贏了就不打了,擺出見好就收的姿態。後來,他也帶著兵馬東征西討,但有兩個卻一直閒著不用,就是關羽和諸葛亮。這二人是劉備陣中的絕對主力,一謀一武,都是包打天下的主,他偏放在冷板凳上,不讓上場,錯過了打造成銀河戰艦的機會。有了這個想法,給他再多的人也是這樣了。
放棄了吞併天下的野心,想踏實過日子是對的,不想卻帶來了非常負面的影響,一個是諸葛亮。他是個玩貫了陰謀詭計的主,你劉備不給機會,他就只好自己找平臺了,“五虎將”裡除了關張二人是劉備的鐵桿粉絲,其他三人,孔明是叫得動他們的,劉備後來都怕了,在死前都恨了諸葛亮一萬遍,還不得不求軟,千萬看在這麼多年的交情上,放過我的傻子兒子,卑微到這個份兒上,心疼他十秒。另一個就是關羽了,把只有在沙場上才能找到自我的關二爺放到荊州搞外交工作,能好嗎?關羽那個手直癢癢,孫權多次示好,他總能找到辦法碰他一鼻子灰。那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你能把我怎麼樣,打我呀笨蛋!”,東吳忍了。關羽看撩不了孫權,就找機會撩曹操,到處出兵找架打,結果捅到馬蜂窩了,呂蒙趁機和曹操那邊做局,就殺了他。透過這兩個人,就不難發現劉備在用人上,考慮是不成熟的。
劉備雖然牛逼過,但他的野心裝不下更多的能人,給多了容易起內訌,說不好三分之一的領土都拿不好,更別提併吞八荒了。
-
9 # 讀史知天下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因為歷史無法改變,這種問題只能靠推斷分析進行回答。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劉備麾下主要有哪些人才。
劉備是一代梟雄,在其實力最鼎盛時期,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良等人,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雖然在數量上謀士和武將比不過曹操和孫權,但論個人能力,劉備賬下之人個個是人中翹楚。
劉備的早年經歷相當落魄,斷然無法和曹操、孫權相提並論,雖然常以中山靖王之後自居,但家道早已中落,自己只能靠賣草鞋為生,直到桃園三結義後才南征北戰,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奔波歲月。
雖然有關羽、張飛兩員虎將不離不棄,但欲成大事,必定需要一個文膽智囊,於是諸葛亮的出山成為劉備扶搖直上的轉折點,幫助劉備的大業走上了人生巔峰。諸葛亮和龐統都是人中龍鳳,更有傳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的運氣已經好到了極點,可依然沒能一統天下。
話說回來,如果再多給劉備一些人才可以一統三國嗎?我認為是不能的。欲成大事,必定需要佔據“天時、地利、人和”,這三點缺一不可,而劉備既不得天時,又不佔地利,僅僅依靠人和能夠在群雄並起的三國中分得一席之地,已經頗為不易,即便再多一倍的忠臣良將,一統天下也是難如登天。
劉備賬下一個諸葛亮就足以頂得上千軍萬馬,縱觀三國曆史,能力與諸葛亮相當者恐怕僅郭嘉一人,但卻英年早逝,雖然後期司馬懿能夠與諸葛亮鬥志鬥法,但明顯處於下風,江東眾多賢才更是被諸葛亮說的啞口無言。
因此,劉備欲取天下,缺的不僅僅是單方面的人才,在當時的形勢之下,漢室江山已經名存實亡,以興復漢室為口號似乎並不能一呼百應,更何況曹操孫權也並非等閒之輩,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其膽識謀略也是一代奸雄,將其橫掃打敗又談何容易?
劉備在諸葛亮的輔助下,能夠在曹操和孫權對抗之際,趁機發展出蜀國一方基業,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極限,想反過來再去攻取實力和領土數倍於己的曹魏,似乎勝算渺茫,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數次北伐,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的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以及不負劉備託孤之命。
因此,在當時的局勢之下,即便在多給劉備一些人才,依然是無法統一三國的。
-
10 # 各種歷史探究者
關於這個問題個人感覺即使在多上一倍人才,他還是不能一統三國。
說起三國時期那可是英雄輩出啊,而劉備無疑是一代梟雄,在其實力最鼎盛時期,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良等人,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雖然在數量上謀士和武將比不過曹操和孫權,但論個人能力,劉備帳下之人個個是人中翹楚。。
劉備的早年那是經歷相當落魄,斷然無法和曹操、孫權相提並論,雖然常以中山靖王之後自居,但家道早已中落,自己只能靠賣草鞋為生,直到桃園三結義後才南征北戰,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奔波歲月。直至三顧茅廬請出了臥龍,他才開始有了人生的轉折點,雖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但是最終還是英年就畢業了。
話說回來,在多給他一倍的人才,也是去求。
1,育成大事,必須戰進天時地利人和,劉備他既不得天時也不得地利,人和還算湊合。但僅僅佔用人和這方面在三國中三分天下,已經很不容易了,即使在給他多謝些人才,也是白搭。
2,劉備欲取天下,缺的不僅僅是單方面的人才,在當時的形勢之下,漢室江山已經名存實亡,以興復漢室為口號似乎並不能一呼百應,更何況曹操孫權也並非等閒之輩,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其膽識謀略也是一代奸雄,將其橫掃打敗又談何容易?
3,劉備在最後得漢中之戰才建立的蜀國,三分天下才定。雖有荊襄兩地,天府之國,但人力和才力和地盤都不及東吳,更何況大於自身兩倍土地的曹操了,在古代,土地城池可是非常非常重要。
4,劉備個人太傲,太虛偽。。感覺這點非常重要。。關羽,張飛等猛將死去,劉備誰的話都不聽,死活就要滅吳。說是打著為兄弟報仇,其實就是太傲了。感覺自己強大了,用不到臥龍了,自己就誰都不聽了。最終導致死於白帝城。即使在給他一些人才,他就死活誰的都不聽,也沒有辦法啊。。
所以,根據土地的大小,人的數量,自身的性格,天時地利這幾點,就成就了劉備自取滅亡。。。
回覆列表
三國的時候給劉備很多人才也統一不了。只要曹操統一了北方,劉備只是在西南給他最多的人才,如果曹操內部不發生混亂的話,是不可能戰勝的。
諸葛亮的隆中對裡面明確的指出天下有變什麼變?那就是等著曹操內部發生分裂,如果天下沒有變怎麼辦?那就守著唄,作為一個地方軍閥唄。這個隆中對裡面已經明確的說明了。只不過我奇怪的是,為什麼還有人反覆提這個?
因為在騎兵天下的時候,整個西南向中原進攻想取得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就像後來吳三桂造反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只能是北方攻佔了南方當然這種情況到火器出現的時候得到了改觀,所以朱元璋的時期能夠從南方出發攻佔北方。
還有人在聽說劉邦都可以,為什麼劉備不可以?因為劉邦,他面對的是很多個諸侯國,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北方。所以可以採用各個擊破的方法。而劉備面臨的是一個統一的北方,而且是一個穩定的北方,所以只能涼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