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鄙人易寒笙

    勾戈夫人不是漢武帝殺得,而是被漢武帝打入冷宮,後猶鬱死在雲陽宮。這是兩個原因的第一個沒有太多史料。就來說說第二個。

    老年劉徹多疑善妒,誅子滅親,釀成大漢皇室空前浩劫。在一片權力空寂之中,弗陵立為太子,鉤弋立為皇后,母子正高興得意,鉤弋卻以多項重罪被且愛且懼且憐且恨的劉徹賜死。鈞弋躺在司馬遷懷裡,由司馬遷喂著毒酒,聽著淒厲的簫曲,從容地飲鴆如醇……

    這是司馬遷記載的但有很多可能都是瞎編由此我作者大多相信第一個原因。

  • 2 # 安定郡小書生

    漢朝後宮干政源於呂后,後宮干政致使外戚專權,外戚專權致使皇權旁落,然後是支援宦官專政。

    漢武帝之前就有呂后干政、竇太后干政,漢武帝劉徹本人就是在竇太后的允許下才得以登基繼位,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劉徹才得以真正掌權。可以說,漢武帝對後宮干政從骨子裡是忌憚的,他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帝國繼承人最終被掌握在一個女人的手裡。

    漢武帝晚年在確定劉弗陵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時,已經進行了充分的安排。首先,安排霍光為輔政大臣,並送“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於霍光;第二,為了防止呂后專政局面再次出現,就找藉口處死了鉤弋夫人。

    其實,漢武帝處死鉤弋夫人,從一個帝王角度出發,還是能夠理解的。

    ①鉤弋夫人自身所帶的傳奇光環。據說漢武帝當初在巡狩河間時,有“望氣者言此有奇女”,於是找到了天生握拳不能伸展的鉤弋夫人,可是見到漢武帝時竟然能夠伸開了,而且握著一塊玉。誰知道這能預示著什麼。

    ②漢武帝最初就生活在竇太后的陰影中,對太后專政是十分敏感的。為了確保自己兒子劉弗陵能夠獨掌皇權,何況此時劉弗陵非常年幼,漢武帝有必要處死這位愛妃。

  • 3 # 曹老師xixi

    我認為做的對,漢武帝晚年因被奸臣誤導造成了巫蠱之禍,害死了太子劉據,因此最後在儲君選擇上只能選擇性格最接近自己但年幼的劉弗陵。

    由於女子在古代文化程度較低,掌握權利後容易出現獨居驕蹇,淫亂自恣,擾亂朝綱,動亂天下情況出現,之前也有呂后專政,劉氏江山差點顛覆的前車之鑑,據《資治通鑑》記載了武帝的一段話:

    “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說明漢武帝非常擔心新皇帝年幼,太后專政,無人節制,因此最終下令處死了太子生母劉弗陵的生母勾弋夫人。

    當然也有可能漢武帝想多了,並不是所有的太后會干政專政擾亂朝綱,但可能性比較大,比如後來的武則天,雖然成就很大,但也把李氏子孫禍害的也很慘,還有後來的驕奢淫逸的慈禧,咸豐本來想學漢武帝立子殺母的故事,可惜沒有漢武帝的魄力,最終心軟,導致皇權旁落。

    漢武帝不愧是千古一帝。

  • 4 # 半畝仙客

    在當時的情況下還是比較正確的選擇,立子殺母雖然比較殘忍,但的確有效地抑制了後宮外戚專政。

    漢武帝臨死的時候,70多歲,但是他和鉤弋夫人的兒子只有六歲,所謂的子少母壯。所以漢武帝趕在她自己死前隨便找了一個藉口,就把鉤弋夫人給殺了。這就叫立子殺母,雖然這個政策比較殘忍,但是延續了上百年。其實這個政策對於封建帝國來說還是有一定用處的。漢武帝之前,呂后專政,攪得國內不寧,之後的竇太后,也就是漢武帝的奶奶,也是一個不怎麼安分的人。所以漢武帝才想了這麼一個主意,立子殺母。這個政策雖然殘忍,但是很有效地抑制了後宮干政,外戚擅權。當然,王莽建新那是一個例外。在以前的封建王朝中,這個政策值得肯定。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這個政策貫徹到底。武則天成為皇帝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慈禧太后也不會垂簾聽政。歷史就會被改寫了。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別糾結了,對不對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作為看客,我們把它等當成談資也罷。

  • 5 # 香茗史館

    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做法,看似有些殘忍,但站在一個帝王的角度來考慮,此舉卻極有必要。西漢建國以來,從呂太后到薄太后,再到竇太后、王太后,幾乎就沒有一個省油的燈,而西漢事實上最終也的確亡於外戚,漢武帝繼位之初更是飽受外戚干政的摧殘,為了防止“主少母壯”的局面出現,他只能處死鉤弋夫人。

    △漢武帝劉徹影視形象

    西漢之初外戚干政現象極為嚴重,漢武帝為此差點皇位不保

    自西漢開國以來,便一直飽受外戚干政的影響,呂太后自不必多說,漢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完全就是傀儡。“諸呂之亂”後呂氏被誅,漢文帝劉恆繼位,其母薄太后雖然沒有扶持外戚,但卻也是福廕家族,並將本族侄孫女立為了太子妃。漢文帝之後漢景帝繼位,太后竇漪房便再度利用外戚開始干政,並一直持續到漢武帝繼位初年。

    △西漢之初的太后就沒省油的燈

    從西漢開國到漢武帝繼位,為了恢復國力,漢朝一直採取“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然而此舉雖然使得國力得到極大提升,但也同時導致朝廷百官暮氣沉沉,朝氣蓬勃的漢武帝對此極為不滿,因而在繼位之初便準備推行改革,卻不想此舉差點搞的自己皇位不保。

    漢武帝為了推行改革,先是組建了自己的執政班子,以魏其侯竇嬰擔任宰相(太皇太后竇漪房的侄子),武漢後田蚡擔任太尉(太后王娡的同母異父弟弟),趙綰和王臧人分別任御史大夫和郎中令(兩人為漢武帝老師)。從這個人員組成來看,顯然更像是幾方互相妥協後的結果。

    △繼位之初的改革差點讓漢武帝皇位不保

    此後,漢武帝便開始了試探性的改革,主要以“議明堂、巡狩、改歷、服色事”等制度改革為主,為的便是試探朝堂反映,結果卻不想此舉立即遭到了以太皇太后竇漪房為首的保守派反對,他們認為漢武帝的改革乃是違背祖制,應該繼續推行“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治國策略。

    更為可怕的是,漢武帝此舉竟然動搖了自己的皇位。建元元年(前141年)四月,淮南王劉安入京朝拜,太皇太后竟然給予了超高規格的接待,這一舉動立即讓朝臣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於是太尉田蚡便暗中拜見劉安,竟然說道“上無太子,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宮車一日晏駕,非王尚誰立者!”

    △竇太后差點廢黜了漢武帝

    漢武帝的改革雖說還未涉及到實質內容,卻已經導致改革派和保守派陷入了劍拔弩張的地步,趙綰更是公然上奏“毋奏事東宮”,結果徹底激怒竇太后,最終導致趙綰、王臧被迫自盡。此後,太皇太后竇漪房又任命李廣、程不識二人為宮中衛戍司令,任命柏至侯許昌為丞相,廢除一切改革事項。直到太后王娡請來館陶公主劉嫖(漢武帝的岳母),這才說服竇太后,保住了漢武帝的皇位。

    為擺脫外戚干政的局面,漢武帝處死鉤弋夫人實乃無奈之舉

    在太皇太后竇漪房的堅決反對之下,漢武帝此後再也不敢輕舉妄動,直到竇太后去世。然而,竇太后雖然去世,王太后卻又利用田蚡開始插手朝政,直到田蚡、竇嬰矛盾爆發,兩人全部身死之後,漢武帝才算真正掌握大權。

    △竇太后之後王太后又開始插手朝政

    可以說,繼位之初的漢武帝飽受外戚干政的影響,他自然不希望這種局面再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重演。為此,我甚至懷疑漢武帝晚年爆發的“巫蠱之禍”都是其有意為之,目的便是為了徹底瓦解朝中的衛氏勢力。

    “巫蠱之禍”後,太子劉據身死,皇后衛子夫被迫自盡。漢武帝最終從僅剩的幾個兒子之中,選擇了體格健壯、聰明伶俐的劉弗陵,並於徵和三、四年(前90年、前89年)間,意欲立其為太子。

    △劉弗陵太小,而鉤弋夫人卻正值壯年

    然而,此時的劉弗陵不過五六歲的年紀,而漢武帝卻已經是六十多歲的高齡,他不得不考慮自己死後將會出現“主少母壯”的不利局面,《漢書》有載,漢武帝“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顓恣亂國家,猶與久之”,可以看出漢武帝對此極為猶豫。漢武帝最終雖然還是選擇了立劉弗陵為太子,卻也為此處死了其生母鉤弋夫人。

    關於漢武帝殺死鉤弋夫人的原因,《史記·外戚世家》有著詳細記載。漢武帝在殺死鉤弋夫人後,曾問身邊之人,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左右侍者回答,“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漢武帝隨即說道,“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

    △為了防止外戚干政只能處死鉤弋夫人

    因此,對於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做法,其實並非不能理解,雖然此舉造成了權臣霍光的出現,但並不能說他做錯了。畢竟,西漢事實上最終也是亡於外戚之手(王莽為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 6 # 知史說史鑑史

    漢武帝殺鉤弋夫人我們很難用一句話來說明是非對錯,在其位謀其政既然坐到了皇帝的位置上眼光就必須放得長遠為了給八歲的太子劉弗陵未來順利接管皇權鋪路要除掉一切障礙;由於呂后專權造成了國家動亂再加上後來竇太后推行黃老之學與漢武帝親政後積極作為實行儒家政策背道而馳隱忍了多年才雷厲風行施展才華;鉤弋夫人年輕貌美風華正茂耐不住寂寞效仿秦國趙姬嫪毐淫亂後宮對西漢王朝將會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漢武帝殺鉤弋夫人也是說得通的,但是從母子親情人之常情來看漢武帝的所作所為有些冷酷冷血甚至是殘忍這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缺陷決定的。

    漢武帝冷酷無情

    1.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位期間不斷開疆拓土丞相換了十多位,到晚年的時候由於江充的巫蠱之禍波及數萬人,太子劉據兵敗被殺皇后衛子夫上吊自殺。當漢武帝幡然醒悟已經鑄成大錯無法挽回了,國家機器還要繼續運轉為了扭轉國力衰敗的局面下罪己詔調整國家戰略恢復民生。漢武帝外出巡遊遇到了身世傳奇的鉤弋夫人她的雙拳緊握誰都打不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皇帝掰開了所有的大臣都稱讚這個奇蹟,於是就被帶入後宮寵愛至極懷胎十四個月生下皇子劉弗陵。漢武帝其餘幾個兒子都難當大任不能託付國家,而這個小兒子卻聰明伶俐要立他為太子派了以霍光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深謀遠慮的漢武帝想要給兒子留下一個高度集權的太平盛世為他處理好一切鉤弋夫人是未來皇帝唯一的制衡者留下來後患無窮。

    避免前車之鑑

    2.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囂張跋扈的呂后胡作非為打擊元老忠臣分封呂氏諸侯王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劉姓江山差點改姓。漢武帝初登大寶想要建立不朽基業集中皇權讓整個帝國都圍繞皇帝運轉,卻觸及到舊臣的利益找來竇太后打壓新興階層的勢力。漢武帝聽了母親王皇后的話隱忍不發韜光養晦沒有與竇太后,館陶公主以及皇后陳阿嬌撕破臉皮,西漢帝國經歷了這麼多以尊卑資歷壓制皇帝的女人怎麼可以再出現這樣的事情呢?漢武帝害怕自己百年之後被帶綠帽子,鉤弋夫人要是一個不安分的女人盡情揮霍手中的權力出現嫪毐那樣大的政治集團沒有人可以節制想想都後怕現在的男人都害怕老婆紅杏出牆更何況是皇帝呢?

    鉤弋政治智慧不足

    3.鉤弋夫人若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就應該表現的恭恭敬敬對漢武帝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且要表現得想要為漢武帝陪葬打消他的顧慮,以退為進說不定還會被網開一面繼續活下去。年輕氣盛的女人最沉不住氣若是精明的呂后一定會想法設法為自己開脫,無依無靠的鉤弋夫人背後沒有一個強大的家族支撐漢武帝下手沒有後顧之憂。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看似非常完美但權力過度集中由一個人掌控實際上存在非常大的漏洞皇權交接稍有不慎就會動搖國家根基,古代才不敢輕易換掉太子。鉤弋夫人不過是一個皇權交接的犧牲品。

    漢武帝殺鉤弋夫人很難說出對錯來,他不是先知不可能預測到未來發生的事情只是最大限度的保證國家的穩定,殺掉鉤弋夫人也實屬無奈之舉。假如鉤弋夫人不死,劉弗陵英年早逝皇位空缺就有可能改變歷史走向,八大顧命大臣的權利得不到有效發揮。太后的權利和權臣一直是威脅皇權的兩大因素慈禧太后與八大顧命大臣之間的矛盾以至於發生了辛酉政變。

  • 7 # 有得觀史

    漢武帝殺勾弋夫人,《史記》中給出的理由是這樣的,武帝患母壯亂政,立子殺母。而且為了褒揚漢武帝的英明和雄才大略,專門加了一段,說漢武帝閒來無事,問身邊大臣,人們對殺死勾弋夫人有啥看法,大臣說,人們不理解你為什麼立兒子還要殺掉母親,漢武帝回答,“對。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得的。從古到今國家起內亂的原因,是因為人主年小而母親年壯。母親獨斷驕橫,淫蕩放肆,沒有人能阻止她。你們沒聽說過呂后的故事嗎?”

    這是《史記》補記褚少孫的觀點,對這種觀點我不敢苟同。

    自古以來,對皇權威脅最大的有三股力量,外戚、朝臣和宦官,其中任何一股力量做大都可能禍亂朝政。司馬懿家族最後不就取代了曹魏嘛!

    漢武帝讓霍光、桑弘羊和上官桀輔佐劉弗陵。霍光排擠掉桑弘羊和上官桀,獨自掌握朝廷大權,劉弗陵親政後,朝政基本上是放手讓霍光去做。劉弗陵駕崩,無子嗣,霍光先選昌邑王劉賀當皇帝,劉賀攬權,結果當了二十六天被廢,換一個沒根沒派劉病已當皇帝,漢宣帝劉病已很會隱藏自己,不然也會被廢。霍光在位時建立的霍家勢力非常強大,漢宣帝是個非常有韜略的皇帝,如果換一個能力差點的人當皇帝,劉家的江山很難說不會被霍家奪去。

    而且據史記記載勾弋夫人,少好學沉靜,性格內斂,不像呂后那樣張揚跋扈,不見得一定會禍亂朝政。再說勾弋夫人跟隨漢武帝將近十年,深受漢武帝寵愛,除了她的父親在她入宮之前就在宮中當太監,其他親人沒有一個在朝廷當官的。她很可能就沒有兄弟姐妹。勾弋夫人沒有勢力,能對朝政有多大危害,總比丟掉劉家江山危害小吧。

    以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他能看不到是丟江山後果嚴重還是禍亂朝政後果嚴重。所以,立子殺母的說法不可信。

    班固在《漢書》中的記載是這樣的,漢武帝在甘泉宮休養,勾弋夫人隨侍,因犯過錯遭漢武帝斥責,憂鬱而死在雲陽宮。豫有得覺得這種說法比較合理。

    另外從“憂鬱而死”也可以看出,勾弋是內向性格的人,神經不像呂后那麼粗壯,不是心狠手辣弄權之人。說她會禍亂朝政不太可能。

    假如勾弋夫人是被漢武帝殺掉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後,應該是漢武帝想讓她殉葬,或者擔心她年輕會給自己戴綠帽子。

  • 8 # 江湖小曉生

    首先需要質疑一點,漢武帝到底有沒有下令殺掉鉤弋夫人。在褚少孫補充《史記》中,確實記載了漢武帝因害怕主少母驕從而殺害鉤弋夫人這一出。而班固在《漢書》中卻說鉤弋夫人是因為被漢武帝責備後憂鬱而死。這兩者的差別非常大,那麼到底誰的說法可靠性更高一點呢?

    我認為褚少孫的說法更加靠譜,是漢武帝主動殺害鉤弋夫人。

    褚少孫是漢元帝時期,漢元帝是漢宣帝和許平君的兒子,許平君是被霍光的妻子霍顯給害死的,所以漢元帝對霍家是比較痛恨的。褚少孫在補充這段歷史的時候,曾經說,漢武帝有一天命人畫了一幅周公抱著成王的畫,他將這幅畫送給了霍光。由此可以肯定漢武帝是要將皇位傳給劉弗陵了,因為劉弗陵當時深受漢武帝寵愛,而且年紀又小。

    上居甘泉宮,召畫工圖畫周公負成王也。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後數日,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雲陽宮。---《史記》

    當時的霍光被漢武帝看成了周公一樣的偉人。這麼一段描寫,其實是為了證明霍光輔政的合法性,而褚少孫並沒有因為漢元帝跟霍光家族有仇,就閉口不談這段歷史,可見這段歷史的確是太史公寫的,褚少孫只是尊重事實將其收錄而已。班固是東漢時期的人,跟那段歷史差了一百多年時間,是很難考證歷史的真偽的,所以可信度不高。

    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原因。

    當時的劉弗陵登基只有八歲,跟康熙登基的歲數是一樣的。這麼小的孩子做了皇帝,很多時候都只聽從母親的話。這對帝國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劉弗陵的母親,極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呂后,讓大量外戚入朝為官,從而使得整個大漢朝都陷入外戚掌權的漩渦之中。

    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史記》

    漢武帝本人是吃過外戚的苦的,他奶奶竇太后家就有不少人在朝中做官,他老媽的弟弟田蚡甚至做到了大漢朝宰相的職位。所以他不想自己的兒子也經歷如此痛苦的事情,劉弗陵的輔政大臣漢武帝已經找好了,那就是霍光。所以根本不需要這些外戚前來干政,為了杜絕這件事,漢武帝只能對鉤弋夫人痛下殺手,所以說是呂后害了鉤弋夫人。

    漢武帝殺鉤弋夫人,導致劉弗陵無人教導長大。

    首先鉤弋夫人是劉弗陵的生母,母親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劉弗陵還只是一個八歲的孩子,霍光可以教導劉弗陵如何成為一位好皇帝,卻不能在生活上給予劉弗陵任何建議。所以我們看漢昭帝劉弗陵二十出頭就去世了,極有可能是私生活混亂所致。

    鉤弋夫人姓趙氏,河間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昭帝立時,年五歲耳。---《史記》

    而這些事情霍光給不了劉弗陵任何建議,如果鉤弋夫人還活著的話,那必然可以成為劉弗陵生活上的老師。有母親的童年才是正常的童年,無父無母的劉弗陵,並不知道什麼叫做節制,即使在史書上那段歷史是光輝的象徵,可是這些都是霍光的功勞,劉弗陵的影子卻很少出現。

    鉤弋夫人去世以後,霍光一家獨大。

    漢武帝去世以後,霍光輔佐劉弗陵。而劉弗陵太小了,所有事情基本上都是霍光說了算,這個時候的霍光幾乎成為了大漢朝最牛的人,比皇帝的權力還要大。那麼這件事是誰造成的呢?當然就是漢武帝,如果鉤弋夫人還活著的話,她就是漢昭帝的依靠。畢竟鉤弋夫人是成年人,有足夠的能力跟霍光平衡勢力,至少不會出現臣子叛亂的情況。

    歷史的結局告訴我們,霍光是一位忠臣,可是如果他是一位奸臣的話,那大漢朝早就姓霍了。再說了,霍光之所以沒有叛變,主要還是因為後來的漢宣帝劉詢是個明君,他懂得如何安撫霍光這樣的權臣,所以說漢武帝殺掉鉤弋夫人給後代留下了非常嚴重的危機。

    總結:漢武帝殺鉤弋夫人是真,但這是不對的。 褚少孫補充的《史記》中,所描寫的漢武帝主動殺掉鉤弋夫人應該是真實的情況。漢武帝殺掉鉤弋夫人主要是為了防止出現主少母驕的情況出現,防止大漢朝再次出現呂后專權,外戚干政的事情。但是漢武帝殺掉了鉤弋夫人,導致漢昭帝劉弗陵無人撫養教導,極有可能讓這位無父無母的漢昭帝成為一個荒淫無度的皇帝,最終提前消耗了自己的生命。鉤弋夫人去世以後,霍光儼然成為了大漢朝的掌權人,沒有任何力量可以跟霍光達到平衡,所以殺掉鉤弋夫人以後,霍光幾乎可以顛覆整個大漢王朝,只是他沒有那麼做而已。

  • 9 # 楊朱學派

    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張湯、杜周,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屠戮殆盡。

    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誣陷太子、公主。指使陽石公主被滅門。諸邑公主被滅門。太子劉據被滅門。皇后衛子夫被滅門。

    漢武帝臨死前,立年幼的劉弗陵為太子。卻又殺死其母鉤代夫人。

    漢武帝信奉法家思想。

    《韓非子•愛臣》有曰:愛臣太親,必危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韓非子•備內》有曰:萬乘之主,千乘之君。立嫡子為太子。太子及母親即欲國君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

    在《韓非子•八奸》中,把同床、在旁、父兄視為對國君的最大威脅。

    漢武帝之行。在法家看來是對的。是英明之舉。

    但以儒家觀點,以及普世價值觀來看。漢武帝所殺無辜之人。是商紂王的萬倍。是人人得而誅之的暴君。漢武帝甚至把自己的骨肉至親屠戮殆盡。無疑是泯滅人性的惡魔。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漢武帝殺鉤弋夫人在歷史上是存在爭議的,褚少孫在整理、補充太史公《史記》散失篇目時補記:“漢武帝為防患女主亂政,立子殺母。”而班固在《漢書》中卻記載:“鉤弋夫人因犯錯遭到漢武帝斥責,後來憂鬱而亡,死於雲陽宮。”換言之,在東漢初年,班固著《漢書》之時,關於鉤弋夫人的死因就已經存在爭議了,又或者說是班固出於“為尊者諱”的需要,採取了所謂“春秋筆法”、篡改了史實!不過,個人認為,褚少孫的記載應該更加可信一些,在其所處的時代,如此記載漢武帝劉徹和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是要冒極大政治風險的!如果真要“為尊者諱”,似乎褚少孫才更應該使用“春秋筆法”。但是,褚少孫並沒有!因此,其記載應該更加貼近史實。而班固離漢武帝、漢昭帝已經非常久遠了,並且東漢政權為了維護自身的正統地位,對官修史籍是作了很大“手術”的,班固“為尊者諱”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

    因此,個人認為,鉤弋夫人應該還是漢武帝秘密處決的。漢武帝曾經受到祖母竇太后與竇氏家族以及生母王太后與王氏、田氏家族太多的掣肘,他對於太后、外戚干政是有切膚之痛的!而漢武帝臨終之時,其繼承人漢昭帝還是一個娃娃,面臨的情況遠比十六歲即位的漢武帝更加棘手。漢武帝為了避免兒子重蹈自己的覆轍,提前將可能掣肘、甚至威脅兒子皇權的鉤弋夫人處死,順理成章、一點兒不讓人覺得意外!那麼,漢武帝的這種做法到底對不對呢?

    從人性的角度而言,肯定是不對的!漢昭帝彼時還是一個娃娃,任何一個娃娃都是需要母愛的,毋庸置疑。但是,漢武帝出於政治原因,居然處死了幼子漢昭帝的生母鉤弋夫人,這對於漢昭帝的成長而言,肯定是有害的。在缺乏母愛的背景下長大的漢昭帝,安全感缺失幾乎是必然的。但是,親情終究敵不過政治,鉤弋夫人的死幾乎是無法規避的。

    但是,從防止太后、外戚干政、甚至亂政的角度而言,漢武帝此舉無異於從根子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後來的東漢政權不就是被太后和外戚們搞殘的嗎?那可是血淋淋的教訓!漢武帝處決了鉤弋夫人,等於是堵死了趙氏家族干政的大門。沒有了鉤弋夫人,不僅不會再出現呂太后、竇太后,趙氏外戚想要在朝堂上站穩腳跟,難度也是相當大的,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漢昭帝雖然年幼即位,但是終漢昭帝一朝,卻始終沒有出現太后、外戚干政的局面。當然,其皇后上官氏背後的上官桀和霍光算不算外戚干政,有待商榷。但是,沒有再次出現呂太后、竇太后和諸呂、諸竇卻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上天是公平的,凡事有一利則必有一弊!漢武帝處決鉤弋夫人的確杜絕了太后、外戚干政,卻也讓年幼的漢昭帝失去了用以制衡輔政大臣的重要力量。在金日磾去世之後,面對剩下的三位輔臣為了政治、經濟利益大打出手的局面,漢昭帝沒有自己可以依靠的勢力來制衡三人,只能利用三人之間的矛盾借力打力。最終,漢昭帝只得選擇與霍光聯手搞掉與自己哥哥燕剌王劉旦關係曖昧、不清不楚的上官桀和桑弘羊。在上官桀、桑弘羊被殺之後,霍光成為了唯一的輔臣,開始了一家獨大的局面,對漢昭帝皇權的掣肘甚至超過了太后與外戚組合!而漢昭帝只能接受既成事實,盡力維繫自己與霍光之間微妙的權力平衡。試想,如果有鉤弋夫人這樣的太后和趙氏外戚存在,漢昭帝大可以利用趙氏外戚與霍光形成新的權力平衡,而自己則超然事外,或許對於維護皇權更加有利。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漢昭帝二十出頭便英年早逝,很難說與長期活在霍光的陰影下、心理壓抑沒有關係,不是嗎?

    在漢昭帝去世之後,漢武帝打擊外戚、重用異姓外臣的弊端顯現無疑,霍光失去了唯一的制衡因素——漢昭帝之後,更加無所顧忌,甚至公然廢立皇帝!試想,如果不是生活在漢王朝的鼎盛時期,霍光改朝換代不得人心,很可能霍光就要行後來王莽、曹操之事了!而這一切,漢武帝難辭其咎。所以說,漢武帝殺鉤弋夫人不能算錯,但也算不得對!有利有弊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一些大的寺院前左右都設有鐘樓和鼓樓,這有什麼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