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舞馬長槍

    鐘鼓樓是中國傳統建築之一,屬於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報時的建築。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於宮廷內,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築。宮廷中的鐘鼓樓始於隋代,止於明代。它除報時外,還作為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

    自唐代起,寺廟內也設鍾和鼓,元、明時期發展為鐘樓、鼓樓相對而建(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專供佛事之用。

    中國寺廟一般都有“晨鐘暮鼓”的司時制度,也就是用鐘鼓來報時。早上先敲鐘,後接鼓,晚上先敲鼓,後接鍾,所以稱晨鐘暮鼓。召集僧人上殿、誦經做功課,起床、睡覺、吃飯等都是以鐘聲作為訊號。如果有高僧大德蒞臨寺院,則鐘鼓齊鳴,用來表示尊重、恭敬。

    在佛教中,鐘不僅是寺院報時、集眾的法器,而且對於促進修道有很大的功用。據敕修清規法器章說:“大鐘,叢林號令之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有經典中說:“洪鐘長聲覺群生,聲遍十方無量土。”

    寺院早晚叩鐘一百零八響,寓意眾生能脫離一百零八種煩惱,又鐘聲能令三惡道眾生暫時息苦,故寺院僧眾不吝慈悲,早晚叩鐘。叩鐘的時候唱唸叩鐘偈,一句一叩,以祈願受苦眾生聽聞鐘聲之後,能夠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

    鼓最早用於軍事比較多,如兩軍開戰,擂鼓助威,起到催人奮進的目的。隨著歷史的發展,鼓又可以作為報時、打更、報警之用。

    在佛教中,鼓是一種法器,用來比喻佛陀所說的法,佛法能令眾生折伏如魔軍般的煩惱,恰如兩軍作戰,擊鼓以令軍士進擊敵陣,故將法喻為鼓。如《無量壽經》捲上說:“扣法鼓,吹法螺”。

  • 2 # 蝴曉蝶

    鐘樓和鼓樓流傳的歷史比較悠久了,在寺廟引進鐘樓和鼓樓以前,其實早就存在了。

    在古代一些宮殿也設有鐘樓和鼓樓,到了唐朝以後,一些城市也設定了鐘樓和鼓樓。

    至於寺廟裡設有鐘樓和鼓樓也是到了唐朝才有的。

    其主要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報時;二是為了敬仰。

    到了明朝和清朝,鐘樓和鼓樓就成了寺廟的標配,也逐漸有了新的功能,比如說寺院有外敵入侵,可以鳴鐘預警,有時候也可以作為通知的功能,召集眾僧聚集。

  • 3 # 映像義烏

    或許因為晨鐘暮鼓這個成語的關係,很多人以為寺院裡面也應該是早上敲鐘,晚上擊鼓,其實不是的,寺院其實不是分早晚,它都要敲鐘也都要擊鼓,不同的就是早晨呢是先鍾後鼓,然後呢開始上早課,晚上呢是先鼓後鍾,之後打板,僧眾熄燈休息。

    一些大的寺院裡往往都建有單獨的鐘樓和鼓樓,以前是建在大雄寶殿的兩側,後來慢慢的往前移,開始建在山門進去之後的左右兩邊,那鐘樓建在東邊,進門的右手位置,鼓樓呢建在西邊,左手的方向,東鍾西鼓,取的就是這個晨鐘暮鼓之意,因為早上東邊是早晨的太陽昇起來的方向。然後,西邊落山。換句話說,所謂的晨鐘暮鼓,對寺院而言講的其實不是早晚的聲音,而是鐘樓還有鼓樓的方位,它對應的是唐代的鐘鼓制,而唐代正是中國佛教大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時期。

    寺院鐘鼓樓,裡面放置鐘鼓。寺院的鐘鼓比較大,有專門的僧人負責每天準時到鐘樓敲鼓敲鐘。

    每天早晨四點半左右,敲響鐘鼓,作為寺院僧人起床的號令,寺院僧人聽到早晨的鐘鼓聲起床洗漱,然後到大殿早課。

    每天晚上九點左右,敲響鐘鼓,作為寺院熄燈就寢的號令。

    寺院平時有重要慶典、迎賓、法會、集會時,也會敲鐘鼓作為禮儀或號令。

    鐘鼓有時用來比喻佛陀所說的法,佛法能令眾生折伏如魔軍般的煩惱,恰如兩軍作戰,擊鼓以令軍士進擊敵陣,故將法喻為鼓。如《無量壽經》捲上說:“扣法鼓,吹法螺”。從這裡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佛門中一切法器,都有其內在的含義,寓意佛法某一方面的特質,我輩學人應該用心體會。鼓樓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薩,即文殊菩薩。

    設定為“左鍾右鼓”這種制度又來源於古印度最早的佛寺——袛園精舍,在無常堂裡即懸掛鍾,撞鐘時,要緊七慢八,共叩鐘一百零八響,寓意眾生能脫離一百零八種煩惱,又鐘聲能令三惡道眾生暫時息苦,故寺院僧眾不吝慈悲,早晚叩鐘。叩鐘的時候唱唸叩鐘偈,一句一叩,以祈願受苦眾生聽聞鐘聲之後,能夠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

  • 4 # 妙覺生活禪

    我們知道寺廟裡一般都有鐘樓和鼓樓(東為鐘樓、西為鼓樓),至於寺廟裡為什麼有鐘樓(和鼓樓)?知道其中原由的人就不多了。

    關於“鐘鼓”的詩也有很多,歐陽修在《廬山高》寫到:“但見丹霞翠壁遠近映樓閣,晨鐘暮鼓杳靄羅幡幢。”李白在《化城寺大鐘銘並序》中說:“天以震雷鼓群動,佛以鴻鍾驚大夢!”可謂“一語中的”。

    佛教寺院一般多建於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門叫“山門”。又稱“三門”,一般由並列的三扇門組成。中間一扇大門,兩旁兩扇小門。即“空門、無相們、無作門”,總稱“三解脫門”。(中門:空門;東:無相門;西:無作門)

    山門內左右兩側分別是鐘樓與鼓樓。中國寺廟一般都有“晨鐘暮鼓”的司時制度,也就是用鐘鼓來報時。早上先敲鐘,後接鼓,晚上先敲鼓,後接鍾,所以稱晨鐘暮鼓。召集僧人上殿、誦經做功課,起床、睡覺、吃飯等都是以鐘聲作為訊號。如果有高僧大德蒞臨寺院,則鐘鼓齊鳴,用來表示尊重、恭敬。

    鐘樓

    在佛教中,鐘不僅是寺院報時、集眾的法器,而且對於促進修道有很大的功用。據敕修清規法器章說:“大鐘,叢林號令之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有經典中說:“洪鐘長聲覺群生,聲遍十方無量土。”

    寺院早晚叩鐘一百零八響,寓意眾生能脫離一百零八種煩惱,又鐘聲能令三惡道眾生暫時息苦,故寺院僧眾不吝慈悲,早晚叩鐘。叩鐘的時候唱唸叩鐘偈,一句一叩,以祈願受苦眾生聽聞鐘聲之後,能夠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

    一樓供奉的是錫青銅鑄的地藏菩薩,敲鐘的僧人口唸“南無幽冥教主大願地藏王菩薩”的名號,令地藏菩薩的願力和離苦鐘聲相對應,使三惡道一切受苦的眾生,聽到鐘聲能借助地藏王的願力得到解脫。

    鼓樓

    鼓最早用於軍事比較多,如兩軍開戰,擂鼓助威,起到催人奮進的目的。隨著歷史的發展,鼓又可以作為報時、打更、報警之用。 在佛教中,鼓是一種法器,用來比喻佛陀所說的法,佛法能令眾生折伏如魔軍般的煩惱,恰如兩軍作戰,擊鼓以令軍士進擊敵陣,故將法喻為鼓。如《無量壽經》捲上說:“扣法鼓,吹法螺”。

    其實在佛門中,不論是鍾還是鼓都屬於法器,有其內在的含義,寓意佛法某一方面的特質,所以我們再到寺廟中時要用心去體會。

  • 5 # 一葉乾坤

    在中國古代社會,鍾與鼓被廣泛使用於宗廟祭祀、宮事宴享等重要場合。鐘鼓通常兩者配合使用,具有深遠的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

    我們要了解寺廟前左右有鼓樓和鐘樓,那麼首先要了解一下鐘鼓的定義。《說文解字》記載,鍾,樂鍾也。秋分之音,物穜成。從金童聲。古者垂作鍾。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顧謂之鼓。由此可知,在中國傳統思想中,鍾象徵秋季,鼓象徵春季。

    隋唐時期是鐘鼓樓有了重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宮殿建築中開始開始出現了鐘樓與鼓樓對設的佈局,在長安城中形成了全稱中央報時系統。但是此時寺廟中雖有鍾和鼓但沒有對應的鐘樓和鼓樓。在《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第九》對鐘鼓有詳細記載:“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慕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緊。鳴鐘行者想念偈雲(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仍稱觀世音菩薩名號。隨號扣擊其利甚大。遇 聖節看經上殿下殿。三八唸誦。佛誕成道涅槃。建散楞嚴會。諷經齋粥。過堂人定時。各一十八下。如接送官員住持尊宿。不以數限。庫司主之僧堂鍾 凡集眾則擊之。遇住持每赴眾入堂時鳴七下。齋粥下堂時放參時。旦望巡堂吃茶下床時。各三下(住持或不赴堂。或在假則不鳴)。堂前唸誦時念佛一聲。輕鳴一下。末疊一下。堂司主之。”

    “僧堂鍾 凡集眾則擊之。遇住持每赴眾入堂時鳴七下。齋粥下堂時放參時。旦望巡堂吃茶下床時。各三下(住持或不赴堂。或在假則不鳴)。堂前唸誦時念佛一聲。輕鳴一下。末疊一下。堂司主之殿鍾 住持朝慕行香時鳴七下。凡集眾上殿。必與僧堂鐘相應接擊之。知殿主之。”

    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並擊之。擊鼓之法。上堂時三通(先輕敲鼓磉三下。然後重手徐徐擊之。使其緊慢相參。輕重相應。音聲和暢。起復連環。隱隱轟轟。若春雷之震螫。第一通延聲長擊。少歇轉第二通。連聲稍促更不歇聲。就轉第三通。一向纏聲擊之。侯住持登座畢方歇聲。雙椎連打三下)。小參一通。普說五下。入室三下。皆當緩擊”

    “茶鼓,長擊一通。侍司主之”

    “齋鼓。 三通。如上堂時。但節會稍促而已” “普請鼓。長擊一通”

    “更鼓。早晚平擊三通。餘隨更次擊。庫司主之”

    “浴鼓。四通。次第候眾擊(其詳見知浴章)。知浴主之。”

    綜上所述,佛寺中鍾和鼓的功能主要是報時、召集大眾、遵守戒律、發出號令等。

    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鍾與鼓除了象徵秋季和春季,還象徵東方和西方,即鼓為東,鍾為西。這是逐漸運用到各類建築佈局中,最早“東鼓西鍾”對稱佈局出現在隋朝的宮殿鐘鼓樓。

    “東鼓西鍾”對稱佈局,經過隋、唐、宋、金宮殿建築中的運用與發展,到了明初,終於擴充套件到了城市空間中。於是,明代初期,宮殿鐘鼓樓制度廢止的同時,在城市中最早出現了“東鼓西鍾”的對稱佈局。然後,此佈局成為明清城市鐘鼓樓代表佈局形式之一。

    佛寺鐘鼓樓,雖然與城市鐘鼓樓幾乎同步出現,但與城市相反,採取的是“東鍾西鼓”的佈局。此佈局在明代中期廣泛普及和確立之後,影響到城市鐘鼓樓佈局,明代中後期以後,在城市中還有出現東鍾西鼓的佈局。

    綜上所述,佛寺鐘鼓樓形成於宮殿鐘鼓樓制度的廢止,然後,城市鐘鼓樓和佛寺鐘鼓樓互相影響而發展,各成為明清城市和佛寺的代表佈局。

  • 6 # BEI玄武

    在寺院前設鐘樓與鼓樓,這個是有講究的。

    中國寺院的建造都遵循一定的規制。大的寺院內部的結構通常分為前門殿,供奉彌勒佛。其後是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後面接著是法堂和藏經閣。在大雄寶殿前面兩側設配殿,伽藍殿和祖師殿,而鐘樓和鼓樓則位於伽藍殿兩側,這是寺院通常的結構,全國到處都一樣。

    那為什麼鐘樓和鼓樓會出現在寺院的前門呢?主要是規模稍小一點寺院受場地所限,只有主殿,沒有建造配殿,於是就把鐘樓和鼓樓前移,挪到了前門殿的兩側。鐘樓在東側,鼓樓在西側。鐘樓裡上面吊一座大鐘,供奉著地藏王菩薩。鼓樓裡面架一面大鼓,裡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薩,就是文殊菩薩。

    鐘樓與鼓樓並不限與寺院,古時的每一座城池差不多都有鐘樓與鼓樓,早晨鐘響開城門,晚上鼓響關城門,晨鐘暮鼓遂由此而來。寺院裡的晨鐘暮鼓也大致如此,但是卻多了許多講究。寺院裡是鍾和鼓早晚兩次都要敲的,早晨先敲鐘,後敲鼓,晚上先敲鼓後敲鐘。而且敲的時候也有講究,一共要敲滿108下,寓意去除人的108種煩惱。敲鐘時還要念頌《叩鐘偈》:

    聞鐘聲 煩惱輕

    智慧長 菩提增

    離地獄 出火坑 願成佛 度眾生……

    而行者聞鐘聲,要發願:“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從上面介紹我們大致可以明白,寺院裡的鐘樓和鼓樓不是隨便建造的,是有一定之規的,有著非常濃厚的佛教文化,帶有一定的教化警示功能。

    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號喚醒苦海迷路人。

    寺院裡的鐘和鼓除了教化功能之外,也有報時和提示的意思在裡面,類似於今天我們用的鬧鐘。鐘鼓響時,提醒寺院的僧眾,早課或者晚課的修持及休息的時間到了。

    ……

  • 7 # Hi丶無妨

    寺廟鐘鼓應該是東建鐘樓,西建鼓樓對應的是唐朝時期鐘鼓制 。

    寺廟裡面的規矩是晨鐘暮鼓,鍾是要在清晨振作精神用的。同時也帶有風水的一些說法,東面鐘樓卦為震木。其勢為雷,為覺醒,為生長,為壯大。

    鼓樓,傳說,忉利天善法堂之鼓,不打自鳴,聞其聲者即起懼惡生善之心,故稱為天鼓。另有喻信佛法者為天鼓,喻謗佛法者為毒鼓之說。

  • 8 # 江湖夜雨92

    為什麼大的寺院都有鐘樓和鼓樓呢?還得從頭說起。

    鐘鼓最早是一種樂器。宮廷,民間都經常用到。

    春秋時期,皇室和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禮樂隊,級別不同,樂器的種類,樂隊的規模,演奏的樂曲也都不一樣。其中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鐘,就是隨候重大聚會或祭祀時用的樂器。

    鐘鼓作為常見的樂器,民間結婚或節氣等重要日子也經常用到,以增加喜慶的氣氛。《關雎》中結尾兩句為,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這兩句表現了男主公大膽想象的浪漫情懷。美麗文靜的姑娘啊,總有一天我會敲鐘打鼓,把你迎接回家的。這也是詩經三百篇的第一篇。

    鐘鼓樓發展成為每一個小城都有的高層建築。

    古代人,沒有手錶,手機。出城門,去郊外耕種,勞作,怎樣才能知道時辰,主要靠鐘鼓聲。早上,鼓聲響了,意味著,一天的工作開始了,衙門裡當差的要去上班。農民要出城種地了。下午,鐘聲響了,那城門就要關閉了。所以,古代的鐘鼓聲,很重要,它是報時的。一個城市的鐘鼓樓,一般建在城中間,裡面還要放置計時的滴漏。還要是高層建築,這樣,才能傳的遠。據說開封的鐘鼓樓的聲音,夜深人靜時,能傳到幾十裡遠的地方。

    襄陽的標誌性古建築,昭明臺,高達三十多米,氣勢恢宏。整個建築由青磚砌成,下面有拱形券門,裡面闢建為襄陽博物館,有很多出土的珍貴文物。憑身份證就可以參觀。上面中間為兩層樓閣。在古代,它上面的兩邊,應該為鐘樓和鼓樓,可惜,遺蹟已經不存在了。下圖就是昭明臺。

    小時候,我們上學,上下課,都是聽鐘聲的,大一點的學校,還專門配一個打鐘的工人。鐘聲只是報時而已。

    到了唐朝,佛教在中國發展很快,這時建造寺院才有了鐘樓,鼓樓的設定。開始在大雄寶殿兩側,後來,也有建在山門兩邊的。一般鐘樓在東,鼓樓在西。與城中不同的是,不論什麼時間,鐘聲,鼓聲都會先後出現。早上,先敲鐘聲,再打鼓。告訴眾僧,要早課了。晚上,先打鼓,再響起悠揚的鐘聲。提醒眾生,要入眠了。

    於是,鐘鼓之聲,也成為寺院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施主,香客,塵心太重,心靈迷茫,來到寺院,嫋嫋鐘聲,也能有益於滌盪人的心靈。常建,在詩中寫到,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大自然的各種聲音都消失了,他已經放下執念,耳畔,惟餘嫋嫋的佛鐘聲。有這樣一副對聯,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

    看來,寺院的鐘鼓之聲,不僅有報時的作用,還有對人啟迪,警醒的作用。

  • 9 # 亮亮25252743

    我們去一些城市,往往會發現很多地方都有叫鐘樓或鼓樓的地方,其主要原因就是這裡曾經有過鐘樓或鼓樓的建築。譬如;北京的鐘鼓樓是元、明、清三的代報時中心,它位於中軸線的北端,與南面的景山相呼應。南京鐘鼓樓位於南京市中心,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72年)。西安的鐘鼓樓位於西安市的市中心,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74年)等等。唐代以後,寺廟裡建有鐘鼓樓,後來逐漸形式了“有寺必有鐘的傳統”。

    寺廟裡的鐘鼓樓借鑑了宮殿鐘鼓樓的模式,最初不是東鍾西鼓的佈局,往往是“東鍾西藏”,即鐘樓與塔、藏經閣對峙。到了明清時期,鐘樓與鼓樓被佈置在庭院式寺廟中東西兩側的格局變得普遍。寺廟裡的鐘是梵鍾,主要充當佛教樂器、法器,可以在禮佛時敲擊伴奏,它還有早晚報時以及聚集僧眾的作用。晨鐘暮鼓,早起練功、早課、禮佛,傍晚禮佛自省,供養眾生。寺廟平時有重要慶典、迎賓、法會、集合時,也會敲鐘鼓為禮儀或號令。

    寺廟為了迎接新年,每年除夕這一天會敲108下鍾聲,一百零八正好是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七十二個候相加所得,一百零八象徵著一年,而其節奏各地有所不同。總之,鍾、鼓既是中國傳統禮樂社會中重要的樂器,也是重要的禮器。如今,鐘樓、鼓樓已經成為了一個城市地標性質的建築,是城市文化的象徵了。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 10 # 王萬平書法

    看到這個問題,閃入我們腦際的,會是極有詩意的一個詞:“晨鐘暮鼓”。

    但是,真正寺院的“晨鐘暮鼓”,卻遠沒有詩人所描寫的那麼詩情畫意,相反卻是 極為嚴苛的清規戒律。

    在濟南千佛山上的興國禪寺,有一幅極有名的對聯:

    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號喚回宦海夢迷人。

    所以說,“晨鐘暮鼓”,在寺院,代表了一種教化功能。

    寺院設鐘的制度來自印度,故稱“梵鍾”。佛教傳入中國後,鐘鼓也成為中國寺院常見的法器。

    鍾分為大鐘、殿鍾、僧堂鍾三種。

    大鐘是懸掛在鐘樓裡的鐘,用來號令全寺僧眾。按照寺規,每天早上及法會時都要撞鐘。

    撞鐘亦有章法,“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遍,各三十六下,總一百零八下。豈止三下稍緊。”

    鼓,成為“法鼓”,設在法堂內,左鍾右鼓。方丈上堂說法時,鳴鐘擊鼓。

    相比鍾而言,鼓的運用更為頻繁。方丈上堂、小參、普說、入室、茶齋、普請、換更均需擊鼓。

    擊鼓亦有章法:上堂三通,小參一通,普說五下,入室三下,均應緩擊。時辰的更鼓早晚三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嗨租車的異地還車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