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同時代的史書無此人記載,做過的長沙太守也無記載,族譜也無記載,這是真的嗎?
4
回覆列表
  • 1 # 山海品讀
    我認為是存在的!如果張仲景是假的,中醫還有什麼是真的?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三國志》《後漢書》中沒有提到張仲景的名字。難道就沒有此人了嗎?

    張仲景在史書上當然被提到過,只不過他本人沒有傳記,都是被後人提及的。

    第一,人證。

    例如,魏晉時名醫皇甫謐作《釋勸論》中提到: 華佗存精於獨識,仲景垂妙於定方。

    皇甫謐寫《釋勸論》時間在265-275年之間,距離漢末(220)也不過50年左右,距離華佗所處時代(200年左右),不過100年。

    皇甫謐寫文章,需要創造一個虛擬人物跟華佗並列?

    第二,物證。

    張仲景的醫學著作也在史書中留名了:

    隋經籍志:

    a.張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後漢人。梁有黃素藥方二十五卷,亡。 b.醫方論七卷梁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療傷寒身驗方、徐文伯辨傷寒各一卷,傷寒總要二卷,支法存申蘇方五卷,王叔和論病六卷,張仲景評病要方一卷,徐叔向、談道述、徐悅體療雜病疾源三卷,甘浚之癕疽部黨雜病疾源三卷,府藏要三卷,亡。 c. 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

    舊唐書經籍志:

    張仲景藥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新唐書經籍志:

    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

    宋史經籍志:

    張仲景《傷寒論》十卷 《金匱要略方》三卷張仲景撰,王叔和集。

    至於《何顒別傳》的創作時間、作者都是未知,所以我還是覺得《皇甫謐》傳的佐證更穩妥。

    人證、物證俱在,就應該算是鐵證了吧?

  • 2 # 鄭國柱

    張仲景這個人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雖然在當時的正史中沒有其傳記,但在其他的歷史資料和後來的正史中還是有零星記載的。

    張仲景(約150—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和鎮平縣一帶)人。著名醫學家,所著《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後人尊稱為醫聖。他是南陽五聖之一。

    張仲景劇照

    東漢末年有位名士叫何顒(?—190),字伯求,南陽襄鄉(湖北襄陽) 人。在第二次黨錮之禍時被宦官誣陷,逃亡汝南郡境內。何顒曾與張仲景有過交道,非常賞識張仲景的才智,曾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意思是說他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官員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能成為良醫。何顒在《襄陽府志》中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何顒在《後漢書》中有傳。

    《晉書·皇甫謐傳》中的內容也間接地證明張仲景在歷史上存在過,其中有這樣的話:“倉公發秘於漢皇,華佗存精於獨識,仲景垂妙於定方。”在皇甫謐看來,張仲景是與倉公、華佗一樣,都留下了寶貴的醫學遺產。

    張仲景的醫學著作,在正史中有記載。《隋書·經籍志》:“《張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後漢人。”

    《新唐書·藝文志三》:“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又《傷寒卒病論》十卷。”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成書於公元三世紀初,共16卷,內容包括《傷寒論》、《雜病論》兩個部分。由於兵禍戰亂,原著曾經散失。

    張仲景劇照

    晉代經過名醫王叔和蒐集整理,把《傷寒雜病論》編成36卷。經後人校定,《傷寒雜病論》一分為二,編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

    宋代有個叫高若訥的人,非常博學,他“因母病,遂兼通醫書,雖國醫皆屈伏。張仲景《傷寒論訣》、孫思邈《方書》及《外臺秘要》久不傳,悉考校訛謬行之,世始知有是書。名醫多出衛州,皆本高氏學焉。” (《宋史·高若訥傳》)這段記載說明高若訥曾考校過張仲景的《傷寒論訣》,使世人知道了有這本醫書。

    儘管張仲景做長沙太守無記載,族譜也無記載,但其他材料還是可以證明張仲景是史有其人。

  • 3 # 望峰鳶

    應該是和岳飛過南陽(臥龍崗)手書前後《出師表》碑刻一樣真實的存在,而且也不屬於南韓襄陽郡,更比讓襄陽百姓全城秉燭追思的金大俠所締造的郭靖黃蓉真實——否則《傷寒論》出自何處?

  • 4 # 井夫子

    提起張仲景,很多人都不陌生,其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而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甚至這本書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正是當今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也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

    那麼為什麼有人會懷疑張仲景其實沒存在過呢?

    其理由大多如下。

    其一:認為陳壽在他的《三國志》中,沒有提到過張仲景。

    但是,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就連現在我們認為的許多擁有豐功偉業的人,在《三國志》也沒有立傳,甚至是一筆帶過,如此說來,縱然是沒有提到過也不足為奇。

    其二:認為張仲景的遺體被運回故鄉安葬並在南陽修建醫聖祠和仲景墓這樣的大事竟然沒有任何明文記載的書提出過。

    但是,張仲景可以說是被後人尊稱為醫聖。雖然傳說其在南陽修建醫聖寺,但是具體的修建時間是不是安葬之後並不可知,而其《傷寒雜病論》很有可能在其在世的時候,並沒有引起廣大的關注,對於這樣一個人史書沒有記載實在是在正常不過的事。

    至於其書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而漸漸成為經典,也並非一日之事,或者說,對於撰寫史冊之人,並沒有覺得這值得留下一筆。

    其三:甚至有人去看長沙太守志只為了證明張仲景沒有做過,而理由是名醫傳中提過其官至長沙太守。

    這時候我們要思考的一個事實是,我們對於古人,尤其是現在看來有巨大貢獻的人,往往會將其神格化,或者說至少也會誇張,因此其很有可能並沒有做到這個等級,但是這並不代表這個人並沒有存在過。

    另外,如果說此人真是杜撰,那麼《傷寒雜病論》的真實作者,為什麼要杜撰出來一個這樣的人物呢?意義又是什麼?

    如此想來,所謂歷史並不存在的說法不攻自破。

  • 5 # 西府趙王爺

    一代“醫聖”張仲景,應該不是假的。雖然正史對於他記載頗少,但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可是公認的醫學鉅著,至今仍然是中醫必學。

    當然,關於他的記載過少,這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首先他生活在東漢末年,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應該知道,那是一個大亂世,各大史書、州郡縣誌都或多或少的有著空白期。而且史書多記政治人物與歷史大事,至於其他領域的人和事,那就看心情了,華佗之所以能夠被載入史冊,那是因為他差點給曹操開過瓢。

    至於族譜,當時瘟疫橫行,張仲景同宗因病而亡者十有八九,家族元氣大傷,再加上戰亂,說不定他那一脈,早就沒了。

    而除了這些,張仲景並不是沒有留下一點歷史痕跡。

    比如這句“倉公發秘於漢皇,華佗存精於獨識,仲景垂妙於定方。”出自《晉書·皇甫謐傳》皇甫謐之口,皇甫謐認為張仲景氏可以與華佗、倉公並列的醫學大家。此外在《隋書》、《唐書》中都有著張仲景的相關記載。

    只能這麼說,如果連“張仲景”都是假的,那麼中醫就沒真的了!

    張仲景作為人們口中的“醫聖”,其醫術自然達到了頂尖水平,那麼這個傳奇的醫生,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都做了些什麼事情呢?

    醫生這個職業在當下算是非常體面的,除了辛苦一點以外,其待遇和地位都算是比較高的。不過在古代就不是這樣了,古人最想追求的是功名科舉,這才是能給自己帶來地位的敲門磚。而醫生的地位比較卑微,有很多時期甚至記載著才疏者才去學醫的言論。所以張醫生本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剛開始的時候也並不是打算當專職醫生的。

    此人在科舉考試的過程中也博得了功名,後來一度做到了長沙太守一職,這個職位也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市長了,那個時候長沙也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城市,從仕途方面來看他還是比較有前途的。

    張仲景本人對醫學有很高的興趣,原因就在於他了解過民間疾苦,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力量可以幫助到民眾。他在的長沙行政期間,下發了一個比較特別的規定,每個月的初一以及十五,衙門的大門是完全大開的,任何人都可以來到大堂之上看病。當然了,主任醫師就是張太守。

    起初民眾並不相信,很多人也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來衙門看熱鬧。不過隨著一個個病人的痊癒,官府裡開診所的事情就傳播了出去,以至於後來每次到了這兩天固定的日子,很多人都會擁擠在大門口排隊就醫。

    因為就醫的地點在衙門大堂之上,所以很多民眾都稱太守為坐堂醫生,這種對醫生的新稱號也是從這時候流傳開來,到了今天還在一直沿用。

    在就任太守一年以後,國內就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災情,張仲景本身擁有一個龐大的家族,根據記載他的家庭人口達到了二百多人。

    可是正是因為這場災情,讓他的族人折去很多。後來他有目睹了疫情的慘狀,對於一個有救世之心的人來說,他再也忍受不了了。所以他果斷從自己的任上下來,徹底告別了自己的仕途,只想專心的攻研藥草病理,把這種可怕的疫情給控制下來。

    後期的過程就比較艱辛了,張仲景開始了長達十餘載的調研遊查活動,我們國家的很多高山都留下了他的痕跡,在這些山上他嚐遍了各種藥材,在深入的瞭解了各種藥材的病理科學以後,《傷害雜病論》也正式“出道”了。

    這本書的價值是不可用言語形容的,是一本真正集合了實踐研究和理論知識的藥理學鉅著。後來他不僅依靠自己的學識拯救了家人,就連肆虐的瘟疫也被徹底控制了下來。百姓對於這件事情非常感恩,對於這位救世醫者,唯有“醫聖”二字才可以配得上他。

    張仲景的一生雖然比較坎坷,但概括起來也非常簡單。一顆救世的心,一顆醫者的心,在歷經了災難困苦的洗禮以後,終成醫者大道。

  • 6 # 紅玉麒麟

    列出幾個葛洪治療瘧疾的方子,供大家欣賞:

    "禳一切瘧。是日抱雄雞,一時令作大聲,無不瘥。"

    "取蜘蛛一枚,著飯中合丸吞之。"

    "破一大豆(去皮),書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 7 # 夏鳯

    張仲景所處東漢末年,中央集權只是名義,部分地方官員,只要有權勢且割據地方的州刺史署任,報漢獻帝知道即可。張仲景就是荊州刺史劉表署任的長沙郡守,張仲景原籍南陽郡亦歸荊州刺史部管理。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某市委任命下屬縣委書記,要向省委報備。不過當時的漢獻帝已無實權,也許劉表根本就不報備,所以後漢書作者整理史料時,有所缺漏。只所以有華佗,主要是因為華佗是在許都被殺的,獻帝朝檔案有記載而已。

    關於張仲景的故事就有張仲景在襄陽刺史府見王粲,令其服五石散的故事。

  • 8 # 忠國中醫

    雖然我只是一個赤腳醫生,但也是個醫生啊,而且還是個中醫的赤腳醫生,因此我堅信我們的醫聖張仲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他所創立的方劑被現代人,稱之為經方,什麼叫經方呢?也就是說只要證相同,不必症狀都一樣,就可選用經方,且還是可以照方選藥,藥量都不用變的那種。且效如立竿見影。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元朝明朝以後被奉為“醫聖”,甚至有廟供奉香火。他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於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漢靈帝時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

    據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病佔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雜病論》為醫經(唐宋以後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從魏晉及今,一千六百多年來,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

    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後人尊稱他為“醫宗之聖”。

    張仲景故里位於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南陽鄧州市穰東鎮),民眾自發地前來南陽醫聖祠紀念、拜謁。南陽民間祭拜張仲景自漢代延續至今,“瞻仰醫聖”、“疊紙求醫”、“摸羊頭”、“接聖水”等是群眾主要祭祀活動內容,這一民俗活動將持續3天。醫聖張仲景祭祀活動已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仲景的墓葬於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仲景墓現存完好,成為了人們拜謁的地方。

    張仲景官至長沙太守,類似今天湖南省省長。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自己的醫術也就不能長進。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一訊息。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裡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東漢王朝四分五裂,張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難回。於是他就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到建安十五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傷寒雜病論》系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中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寫成該書後仍專心研究醫學,直到與世長辭。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後的公元285年,張仲景的遺體才被後人運回故鄉安葬,並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對東南亞各國的影響也很大。後人研究他的醫理,敬仰他的醫術和醫德,稱他為“醫聖”。在河南省南陽還為他修建了“醫聖祠”。解放後,翻修了“醫聖祠”,並修建了“張仲景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奠定中國中醫治療學基礎的醫學家。

    摺疊張仲景與餃子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在告老還鄉退休的時候,正趕上那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在白河邊上,張仲景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因為寒冷,把耳朵都凍爛了,心裡十分難受。

    回到家後,由於張仲景的名聲早已經聞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門求醫。張仲景有求必應,整天都很忙碌,可雖然上門求醫的人很多,可張仲景依然掛念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經過研究,他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

    他叫徒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開張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藥就是“祛寒嬌耳湯”。

    祛寒嬌耳湯當初其實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

    麵皮包好後,樣子象耳朵,又因為功效是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當初張仲景在長沙任職的時候,就在平時經常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眾的愛戴。退休以後,長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鄉去看望。

    俗話說,醫生難治自己的病。張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張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燈油就要燒乾了。

    長沙來看望他的人說,長沙有一個風水很好的地方,想讓張仲景百年之後在那裡安身,可南陽的人不幹了,雙方就爭吵起來。

    張仲景說:“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以後,你們就抬著我的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在什麼地方斷了,就把我埋葬在哪裡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張仲景駕鶴西去了。壽終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當送葬的隊伍走到當年張仲景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的時候,棺繩忽然斷了。

    大家按照張仲景的囑託,就地打墓、下棺、填墳。兩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擔,川流不息,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大大的,還在墳前為他修了一座廟,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這天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他,從此大家在冬至這天都要包一頓餃子吃,並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了。

    “祛寒嬌耳湯”很少有人吃了,但經過歲月的沖刷,大家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並且餃子的種類和形狀也有了很大改進,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餃子,餃子也成了闔家團圓的代表食品,但張仲景的名字卻很少有人提到了。

    《傷寒雜病論》其中許多著名方劑在現代人民衛生保健中仍然發揮著巨大作用,例如:治療乙型惱炎的白虎湯,治療肺炎的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治療急、慢性闌尾炎的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膽道蛔蟲的烏梅丸,治療痢疾的白頭翁湯,治療急性黃疽型肝炎的茵陳蒿湯,治療心律不齊的炙甘草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括萎薤白白酒湯等,都是臨床中常用的良方。另在劑型上此書也勇於創新,其種類之多,已大大超過了漢代以前的各種方書。計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酒劑、洗劑、浴劑、燻劑、滴耳劑、灌鼻劑、吹鼻劑、灌腸劑、陰道栓劑、肛門栓劑等。此外,對各種劑型的製法記載甚詳,對湯劑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頗細。所以後世稱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方書之祖”,稱該書所列方劑為“經方”。《傷寒雜病論》對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吹耳等治療方法也有許多闡述。另對許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如對自縊、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頗有特色。其中對自縊的解救,很近似現代的人工呼吸法。這些都是祖國醫學中的寶貴資料。

    張仲景故里位於中原服裝名鎮穰東鎮的張寨村,東南現立高3米,寬0.65米的“醫聖張仲景故里”碑一通,1993年,穰東鎮政府劃該鎮仲景路東端6600平方米,作為張仲景紀念地。外圍築1.5米高透景護攔牆,紀念地內建張仲景紀念塔及醫聖宮。塔為齒形四柱,自下而上,逐漸收斂交合為頂。塔頂有轉盤彩燈兩層,共計塔高30米。塔內聳立10米高的醫聖漢白玉塑金雕像,醫聖右手握《傷寒雜病論》,左手持中藥靈芝。像前設敬拜醫聖臺。醫聖紀念塔下,建醫聖宮兩層。一層為地宮,佔地300平方米,內設醫聖:從小立志、茅山求教、研究中草藥、針炙八卦傳統治療、發明人工灌腸術、發明人工呼吸術等20尊學習、創作、發明塑像,宮壁皆繪漢畫圖。醫聖宮第二層,建築面積80平方米。內設醫聖長沙大堂行醫塑像五尊,晚年著《傷寒雜病論》塑像兩尊。一宮壁記載醫聖故里簡介及醫聖宮簡介。宮外圍,三面建仿古式單層仲景醫院。醫聖雕像正面一側,設左右石梯,可拾梯而上至宮頂紀念塔,石梯有石柱、石獅、石欄板構成。兩梯下端正中立“醫聖故里碑”一通。碑高2.5米、碑後築有香臺。

    我雖然是學醫的,但我可沒這文采是寫不出的,要我在網上找的。我是學醫的,給了我一醫聖的題目,呵呵,就當學習了。所以大家莫噴哦。

  • 9 # 一葉輕舟85

    在中國歷史上確有其人,並非空穴來風。據《中國醫學史》載:張仲景,名機,東漢末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150一219年),相傳曾官至長沙太守,後世人尊張機為“醫聖”。他的書被譽為“活人書”,他的方被稱為“經方”,他著的《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這在漢代是很高水平的臨證全書,為後世分科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是醫方的創制者;在辨證論治方面大開先河!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張仲景像張仲景畫像

    《傷寒雜病論》成就的客觀條件,總的說是臨證醫學發達的結果。此外,還有重要的歷史原因:即漢代積累了豐富的防治大疫經驗。據考證195年間,由於戰亂,導致大小災年百餘次。有多次是大疫流行。所謂大疫當包括瘧疾、痢疾、傷寒、霍亂等烈性傳染病。張機生活的荊楚地區又正是重疫區之一。在長沙任太守時就有“坐堂醫”的典故,指的就是張仲景。據公元217年,曹植《說疫氣》的慘痛記載:“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還有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七哀詩》的描寫:“……出門無所不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淚獨不還,未知身死所,何能兩相完?騎馬棄之去,不思聽此言……”。

    張機的成就也有他個人的良好素質,他“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這是人道主義之醫德;他反對“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這是科學態度;他不滿意“各承家技,終始順舊”,更突出他的革新與創造精神;他還批評“華其外而悴其內”的虛浮作風。表現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嚴謹態度。這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的成功之路。

    《張仲傷寒雜病論》樣書

  • 10 # 本草百曉生

    到底有沒有張仲景,似乎是一樁歷史懸案,因為醫聖跟神醫華佗,都是生活在三國時期,據史學家推算,華佗要比張仲景大五歲,張比華佗要晚十一年過世。

    令史學家不解的是,像他這麼一位醫術高超的名醫,按理說應該和華佗享有同等聲譽,被史學家陳壽一同編入《三國志》,可問題是翻遍《三國志》,哪怕後人的註解,你都找不到張仲景的身影。

    但現代醫學界、考古界普遍認為張仲景是有此人的,因為在醫聖張仲景,過世後不到百年時間內,他弟子魏晉太醫令王叔和,就幫張整理出“傷寒雜病論”十卷,傳聞原來張仲景共寫了“十六卷”,因戰亂不斷,原本的六卷大都已經遺失,於是王叔和只能編成十卷合成《傷寒論》。

    但這也不能說明,張仲景真有此人,可能是王叔和自個編的。但你想想,王本來就是名醫,自己已經出了一本著作,是針灸學必學的古籍,叫《脈經》。已是名人,為何還要冒稱一個知名度不高的張仲景出書,要蹭名氣,為何不打著扁鵲、華佗的名聲出書。

    而且在當時這很流行,比如所謂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根本不是黃帝、神農寫的,是後世各路醫術名家假借兩位傳說中的人物來提高書籍影響力。

    到了清朝,盛行考據學,哪篇文章是後世偽作,哪篇裡頭的字詞是漢代的所獨有詞彙,這些乾嘉學派的學者,都能一一考據出來。但即便是他們中最優秀的學者,也沒有誰說《傷寒論》是後世胡亂新增。

    那麼既然張仲景真的有這麼一號人,為什麼陳壽不把他寫入《三國志》呢?

    只能說在當時張仲景的名氣遠不及華佗,張仲景封“聖”是在北宋時期,唐朝年間,人們就直呼他為張仲景,前面沒有字首,沒有定語。

    八十多歲的藥王孫思邈,在編輯《千金翼方》,有天有幸看到《傷寒論》,不禁被裡頭的方子所折服,不禁讚美說“江南諸醫,視之為禁方,輕易不予他人”。也就說,張仲景從三國時期到隋唐年間,其實一直活躍在民間,只不過,被醫生們視為武功秘籍,一般人根本看不到《傷寒論》,不是醫生的陳壽,又怎會知道,原來醫學界竟然隱藏著這麼一位絕世神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用的物流軟體有哪些?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