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佛心victory

    好多人和我一樣對宇宙充滿好奇,各種天馬行空類版本,不論是三維空間還是四維空間,宇宙都是值得我們探索和發現的,廣義上理解宇宙️的“宇”往往指的是空間(現在生活的空間。“宙”指的是時間,時間在永無止境的往前跑,宇宙是“時間無盡永前、空間無界永在、質量無限永有”的存在;這就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 宇宙和哲學之間有什麼聯絡呢!其實哲學也是有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對宇宙的定義也有所不同。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對於宇宙有著這樣的解釋,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也就是說宇宙是一種時間與空間並存的事物,其它的哲學思想流派當然也有著自己對宇宙的不同看法。

    就拿哲學中的兩大派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思想來說吧,唯心主義認為人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由於人的內心所產生的,宇宙本身都只是一片虛無,沒有什麼物體是真實存在的,只有人的內心才是主宰宇宙萬物的中心,內心所想,即為萬物。

    而在唯物主義思想中,世界就是由物質所構成的,同樣宇宙也是由很多種物質構成的,小到分子原子大到星球星系,這些物質的組合就構成了宇宙萬物。千百年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都沒有停止過爭鬥,其中就包括對於宇宙的認知。我們的宇宙是加速膨脹的宇宙,這和我們以前所有對宇宙的認識都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我們知道如果這個宇宙當中只有我們已知的相互作用,在大尺度上只有引力的相互作用,使天體相互之間的分離變得只可能越來越慢。不斷探索宇宙奧秘,很多難以解說的東西經過哲學家推論和考究,就容易被大家所熟知......

  • 2 # 國學興道場

    宇宙哲學,就是老子講的無,釋迦摩尼,講的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無,名天地之始也。

    如來,無往無來,不生不滅。

    宇宙哲學就是研究宇宙本源規律的學問。

    一定要明白,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可尋的,得規律者得天下。

  • 3 # 福祿272829

    首先,什麼是哲學?關於哲學的定義,總結起來可以大致理解為:“明智之愛”、“智慧之愛”、“矛盾之愛”、“詭辯之愛”,或者是“探索價值觀和人生意義”。這裡面的每一條我都非常喜歡,不過在本書的開頭,我還是對我將要講述的哲學做一些具體的介紹和必要的鋪墊,好讓讀者瞭解到,我會側重哪些方面,從怎樣的角度去講述這個世界的故事。

    哲學,簡單的說,就是一門關於高深智慧的學問。(人類的)智慧,主要是指人類對任何我們思想所及之處的一切存在的一些比較深刻的分析和理解。分析和理解世界需要一定的基礎,那便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以及洞悉這種規律的能力。(不論是智慧之愛,矛盾之愛,或是價值、意義之愛,它們共同的前提就是,首先要存在智慧、矛盾、價值和意義,我們才能去研究、去愛它們。)很幸運地,以目前人類對於世界的理解來看,世界的確是存在一定的規律的。人類所有的學科都是在研究著某一領域內的規律。有一些學科主要研究大自然最原本的規律,諸如數學、物理和化學;有一些學科研究建立在這些最原本規律上的複雜一層的客體,例如生物學所研究的生命體;有一些學科則研究這些生命體的更高一層的行為活動規律,例如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還有些學科致力於研究高階生命體諸如人類的主觀意識的一些活動規律,那便是心理學;當然也別忘了語言學,語言本身不是為了研究規律,但是它們在表達和記錄規律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類發現規律,傳承規律,完善規律的行為,貫穿著人類文明的歷史。曆法的出現和完善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任何文明的出現,都一定伴隨著曆法的產生,而這些曆法之間總有著比較高的類似性,不論地點、人種、語言,這些曆法都是相似的,這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不難想到,一種合理的解釋便是,曆法所代表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只是被不同的人群所發現並且利用而已。總的來說,規律存在的客觀性,是人類能夠理解駕馭規律,能夠自我認知,能夠產生智慧乃至哲學的必要條件之一。

    構成人類智慧的另一必要條件便是洞察客觀規律的能力。對人類而言,被賦予這種能力乃是我們最至高無上的榮耀。人類對於世界的看法一直在發生改變,從五行說到原子論、夸克理論,從經典物理到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我們可以說已經獲得了很高的成就。相比於在地球上統治了兩億年但沒有留下任何智慧遺蹟的恐龍,人類的這些成就則是在短短几千年的時間中出現的,人類自身的偉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同時我們也不能盲目自信,我們根本還沒有看到任何規律的盡頭,終極粒子或者終極規律對我們而言仍是難解之謎。不過沒有關係,我們擁有大量的時間(別忘了我們只用了幾千年來達到今天的程度),我也相信我們很可能就擁有洞察這些規律的正確的思維方式。比如雖然我們人眼所能直觀接收到的世界資訊是三維的,但是我們中的一些已經開始思考可能的多維世界。大自然雖然沒有賦予我們所有可能獲得的能力,比如像鳥一樣飛翔、像蝙蝠一樣接收超聲波、像手機一樣千里傳聲、像電子顯微鏡一樣觀測入微,但是我們早已為我們自己創造出了這些能力,這些大自然中已經存在的或者不曾存在的能力。時光飛逝,人類還是人類,但是人類已經不僅僅是人類了,而是我們自身以及我們所創造出來的這所有的東西的總和。儘管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人類從根本上還是不具備理解世界的能力,我們只能看到表象而不是真實,或者說只能看到對我們有用的真實,而看不到對我們無用的真實。面對這樣一種可能性,我們也不應當選擇故作玄妙或者虛無的種種觀點。我不認為目前人類遇到了被證明了的不可能被解釋的現象,即使存在我們暫時尚無法理解的難題,隨著時間推移,終有可能被人類攻破。所以,我們應當感謝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我們要運用這些能力理解自然,理解我們自己,同時也要善待自然,善待我們自己。

    擁有以上兩種條件,智慧出現在人類之中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人類中的佼佼者,那些載入史冊的哲學家們,從資訊和知識不足的時代起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尋宇宙和人類的最終真理,伴隨著歷史和時代進步,人類對於宇宙的理解不斷加深,一些學科從哲學中分離出來,諸如物理、化學等被我們稱之為科學的學科。此後這些分離出來的科學與哲學之間又相輔相成,共同進步。關於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最初的時候,兩者是不分家的,比如,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人既是科學家又是哲學家。既然哲學是智慧的學科,那個年代科學本身就是人類能達到的最高智慧之一,科學很自然地與哲學融為一體。隨著時間推演,科學體系的逐漸建立,使其從哲學之中分離了出來,那些比較具體而相對實用的智慧被歸為科學並分類加以發展,而哲學則主要致力於研究那些並不是那麼具體但卻事關人類意義,宇宙意義的那樣一類問題。

    科學為哲學提供了更多的可供參考的例項,對於科學尚不能直接解釋的現象,哲學則可以從已知的部分中抽離出更高一級的規律。這些規律不會像科學定律一樣,比較快的更新換代,比如經典物理被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取代,而將來又很有可能出現更先進的更為統一完整的體系來代替現有理論。更高一級的規律則應當保有更長乃至永久的有效期,例如守恆律。守恆是一個十分奇妙的概念,這一級別的人類智慧基本不會被推翻,它會出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從日常生活到最頂尖的科學,必須有一些守恆量的存在。

    關於什麼是守恆,我在這裡插入一個例子,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對兒童認知中守恆概念的出現做過一些研究:守恆的概念一般形成於6、7歲到11、12歲之間。研究表明,兒童獲得不同守恆形式的年齡是不一樣的,最早掌握的是數量守恆(6、7歲),接著是物質守恆和長度守恆(7、8)歲,再然後是面積守恆和重量守恆(9、10)歲,最後是體積守恆(12歲)。關於數量守恆,假如我們給兒童提供兩排數量一樣多的糖果,前後排列一致,兒童一般都能認識到兩排糖果一樣多。但是如果研究者把其中的一排擴大或縮小間距,改變其外觀形態,小於7歲的兒童就很難意識到兩排糖果一樣多了。而年齡大一些的兒童就能做到這一點。

    當然這只是人類對於守恆認知的開始,如果沒有受到過現代教育,一般人一輩子也不會憑藉自己的能力認識到嚴格的物質守恆和能量守恆。一般而言,在科研領域當中,一旦某些被認為是守恆的量被打破,若不是實驗中存在錯誤,那麼一套新的理論便很可能隨之誕生,伴隨其中的往往是新的一種量的守恆來取代舊的被打破的守恆。所以,我認為守恆更接近於一種哲學概念,描述的是類似於1+1=2的一種奠定人類思維基礎的但同時又比1+1=2更復雜一些的概念(1+1=2似乎也應被涵蓋在守恆概念之中)。所以除非有全新的科學實驗結果的出現,像守恆這種對於科學有著極其重要指導意義的概念或者理念是不會被取代的。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亞里士多德處於科學匱乏的時代,卻能得出一些我們至今都認為正確的道理的原因。有些東西會變,有些東西則始終如一或者以極慢的速度改變,這些不變的東西便屬於哲學範疇,改變越慢乃至不變,便越高深(越接近真理)。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對哲學和科學的關係有一個比較清晰概念:瞭解並熟練運用守恆律更接近哲學,瞭解並熟練運用經典物理更接近科學。

    我們討論哲學,不可不討論邏輯。邏輯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的骨架,同時也是哲學研究的物件,它是人類用以分析思考世界的工具,它在一定程度寫入我們的基因,但是需要後天習得才能夠真正被我們所擁有,從脫離人的角度來說,它是資訊進化的產物。但是一個可怕的事實是,我們並不確信我們的邏輯本身是不是自洽,即自相一致、自我肯定的,這很有可能會動搖我們的一切文明基礎,因為我們的文明離不開邏輯。

    我們的邏輯其實自古以來就在自我挑戰。比如悖論:“我在說謊”,“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絕對沒有絕對”,等等就都是一些在我們目前的邏輯體系中不能夠自洽的存在。羅素為儘可能的脫離模糊而有歧義的文字,而把悖論的邏輯基礎和數學原理提取出來,使用集合的概念來表示悖論,結果是動搖了數學的基礎,因為集合的概念之於數學太重要了。(1900年前後,在數學的集合論中出現了三個著名悖論,理髮師悖論就是羅素悖論的一種通俗表達方式。此外還有康托爾悖論、布拉利—福爾蒂悖論。這些悖論特別是羅素悖論,在當時的數學界與邏輯界內引起了極大震動,觸發了第三次數學危機。)這類悖論,不論是以何種表達方式所顯現,當時都沒能夠得到完美的解釋。人類這種追求完美的生物是不會允許這些如此不和諧的音符存在於我們的邏輯體系之中的。

    在本書的開場白部分,我將談論一下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第一,如果一個問題沒有答案,我們先要思考思考我們是不是問錯了問題。第二,如果問題沒有問錯,我們就要考慮問題中有沒有定義不準的情況。第三,如果也不存在定義不準的問題,我們就需要開始思考根本問題了,那就是我們是不是天生擁有正確的邏輯?

    當然,人類只能夠在上述前兩個層面中解決問題,因為一旦進入第三個層面,也就是自我否定的層面,我們就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對之前所述的一類邏輯悖論的定性為:一段自我表述,自我解釋的資訊。在這裡我引入“資訊”的概念,是因為我們將要走得更遠,遠遠超過悖論的範疇。“我在說謊”,就是用自己這段資訊去描述自己,自己去定義自己。在一般概念上,它的矛盾之處就在於,如果你承認此話為真,那麼它對於自己的描述就是真的,這段描述說它自己的說謊,於是就成為了假,這個問題開始變得不自洽。反之亦然。然而可怕的是,這段話裡的描述全部都是邏輯上簡潔而明確的,如果我們在此悖論面前甘拜下風,就意味著我們的邏輯很可能存在著不自洽!如果我們邏輯有自相矛盾之處,那麼後果可想而知,我們根本不具有理解世界的能力,我們是徹底愚蠢的!這也是為什麼,羅素的悖論以其簡單明確震動了整個數學界,造成第三次數學危機,並且直到現在的數學界也沒能夠徹底完美地解決這樣的問題。

    我們先從表象來解釋“我在說謊”的悖論。我們認為這句話既不能為真,也不能為假,因為我們憎恨矛盾。但是會不會有第三種解呢,那就是這句話既不夠真,也無所謂假(但不是既真又假)。何出此言?我們先來嘗試一下定義“真”和“假”,我們是不是一下就發現問題了,因為我們好像並沒有能力定義絕對的“真”和“假”。什麼是真?眼見為真?什麼是假?眼不見為假?如果我們連真假都定義不了,如何來討論“我在說謊”這句話的真假呢?既然“我在說謊”這句話無論真假,都不能夠做到絕對可信,那麼又有何矛盾可言呢?

    我們再來使用第二種解法,既然話中自稱是“謊言”,那麼謊言是相對於真言而言的,那麼真言又是什麼呢?如果我們說之前講述的一段故事是謊話,那麼我們對於這種表述都不會有任何的意見,因為這段故事的真偽,在非形而上層面中是很容易判斷的,因為我們可以藉助我們自身對已知的事實來判斷來討論此段論述的真偽。但是對於“我在說謊”這個特例,我們似乎並不能追究出這個“謊”是不是能夠對應出某個“真實”。因為我們追求不到這個真實,所以我們退而求其次,追求此話本身的自洽程度,發現它根本不自洽。然而,如果根本不存在謊言以及它所對應的真實,這個論述本身就不具有任何的意義,一個沒有意義(不僅僅是沒有實際意義,也沒有邏輯意義)的東西,為什麼非要討論出一個真假呢?

    在此我們再插入一個羅素的理髮師悖論:一個理髮師只給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那麼他該不該給自己理髮呢?一般的理解是,如果他不給自己理,那麼他就是一個不給自己理髮的人,此時他就應該給自己理髮;但是一旦他給自己理了頭髮,他就變成了一個給自己理頭的人,他的行為就變得不符合規定了。我們當然可以玩文字遊戲,說既然沒給自己理,就是不自己理髮的人,這時就給自己理一個頭,然後就變成了自己理頭的人了,然後就不給自己理了不就成了?這樣來解自然是有道理,不過這只不過是在和文字以及裡面所模糊的時間概念玩些詭計,並沒有看出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羅素要使用數學符號來表達這種悖論而放棄可能具有歧義的語言符號:

    我們把所有集合分為2類,第一類中的集合以其自身為元素,第二類中的集合不以自身為元素,假令第一類集合所組成的集合為P,第二類所組成的集合為Q,我們有:P={A∣A∈A} (P是包含自身的集合的集合),Q={A∣A∉A}(Q是不包含自身的集合的集合)。 問,Q∈P(Q包含自身)還是 Q∈Q(Q不包含自身)?若Q∈P,那麼根據P的定義,必有Q∈Q,但是Q中任何集合都有A∉A的性質(包括Q),所以Q∉Q,與Q∈Q矛盾。若Q∈Q,根據Q的定義,有Q∉Q,與假設矛盾。這個悖論的一個較為通俗的版本,就是理髮師悖論(一個不分時間先後問題的理髮師悖論)。

    這裡羅素悖論撼動了數學的基礎,促使數學家們對數學的宏大體系做出更進一步的完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種悖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我們的邏輯以及哲學體系的極大挑戰,被挑戰的當然也包括全人類的理性和思維方式。

    羅素(可能)認為這類悖論的共性是自我包含,在迴圈論證中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同樣可以從表面現象來分析被羅素數學化的語言,那就是他所討論的集合的定義是不明確的,迴圈巢狀的。集合中的子集並不具有固定的,不可更改的性質,而是隨著我們對集合的操作而變換的,就像理髮師的頭髮一樣。後來數學家們透過不同的系統和方案,大致的說法是羅素所描述的這樣一種集合是不能夠存在的(重新定義集合),是自相矛盾的,最終的結果是成功排除了集合論中出現的悖論,從而比較圓滿地解決了第三次數學危機。當然了,矛盾總是可以透過改變定義加以解決,然而數學的確定性卻在一步一步地喪失,一套體系本身需要引入的參量越多,它距離絕對真理也就越遠,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數學中的集合論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對哲學而言,邏輯更是其骨架和靈魂。我認為就哲學而言,這個邏輯上的危機我們尚未比較圓滿地克服。

    理性可能不能回答關於其自身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康德時期就有發現。邏輯無處不在而且並不完美(當然了,邏輯很難定義,因為我認為邏輯具有潛在的適應一切變化的能力),卻是人瞭解世界的唯一途徑。不論是何種派別的哲學,它們都有自己的邏輯基礎,儘管它們能夠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唯物和唯心。我們的科學研究也是建立在各種各樣的邏輯基礎之上的,比如我們的科學觀察從很大程度上講是間接而非直接的(我們從沒有直接看到過細菌、原子或夸克,這些都是透過間接的手段得以實現的),這裡面常常要用到很多邏輯推理過程,如果否定邏輯,人類會陷入萬丈深淵。

    現在我們要(儘可能地)從根本上來解決這些我們當前邏輯的漏洞,也就是這些不可調和的悖論。如果我們能夠使用邏輯來回答關於其自身的問題,那麼至少就目前來看,我們就不必擔心邏輯本身正在自我否定的問題了,於是就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天賦邏輯的基礎上構建我們的哲學大廈。。

    為了破解這個矛盾,我在此提出我的“資訊不完備定律”:一段資訊不能夠表達比它自身更多的資訊;通常情況下,一段資訊不能夠完整地表達、解釋和證明它自身。

    為了解釋和說明這個定理,我將提供一下觀點:

    1.“蘋果”一詞不能夠告訴我們蘋果是什麼,為了解釋蘋果,我們需要動用更多的資訊(詞彙,圖畫,例項)才能夠做到這一點。

    在我們動用更多的資訊來解釋蘋果的時候,我們又需要引入更多的資訊去解釋這些用於解釋的資訊。比如“蘋果是酸的或者甜的”,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解釋什麼是“酸”,什麼是“甜”。為了闡明任何一條資訊,我們必須動用比這條資訊多得多的資訊來給與其解釋。如果沒有終點,這將是一個無限迴圈。並且直到最終我們也解釋不了蘋果是什麼。

    2.“我在說謊”,由於謊言是相對於真實而言,沒有明確定義的真實,就沒有明確定義的謊言。我們必須在此情境之中外加真實可信的環境和資訊,才能夠稱相反的論述為謊言,否則,謊言一詞不存在,論述中提供的資訊不全,無法自我描述。

    3.沒有人可以脫離社會定義自己。

    4.我們的一段計算機程式或是一部電影,它們自身的資訊並不能夠完整地定義自身。比如我們在刪除一段程式之時,我們只需要清除掉程式開頭的指標,而不需要徹底粉碎這些資訊,因為只要找不到開頭,不論這段資訊自身多麼完備,它在我們眼裡仍是無用資訊。這部分資訊該如何呼叫,在什麼平臺上執行和操作是該資訊本身所無法定義的。再比如一部電影,如果沒有相應的解碼程式,它只是大量編碼,無法還原成我們的電影。使這些資訊成為資訊的資訊,往往並不包含在這些資訊本身之中(也無法包含)。

    5.空間是可以被物質所產生的引力場所扭曲的。從某種程度上講,很可能是物質定義了空間(或者還有時間),而非簡單地存在於客觀絕對的時空之中。那麼任何一種物質若要定義自身,就必須依賴於其他所有物質所創造的這個時空體系,否則,單個此物質連它所處的時空也定義不了。

    6.我們不能用一個同樣大小的宇宙來定義我們所處的宇宙。如果我們使用一個與我們所重疊的宇宙來定義我們的宇宙,那麼這等同於自己計算自己。如果我們使用一個和我們的宇宙相比有一個“位移”的宇宙來加以區分,那麼即便它能夠完整地計算和表達我們宇宙中的所有資訊,它還需要修正這個參量(也就是這個“位移”參量)來完成這個準確表達。同時還需要說明這個“映象宇宙”的創立是為了解釋和計算“真實宇宙”。也就是說為了表達我們這個宇宙的資訊,除了動用一個相同大小的宇宙,我們還額外動用更多的參量。

    7.如果在人類所能夠觸及到的宇宙範圍(資訊範圍)並不是這個宇宙中資訊的全部,在此之外還有我們不能見、不能想、不能感知、不能“ ”(抱歉,我沒有可用的詞彙)的所在的話,我們永遠不可能獲取其有關的資訊(比如存在一個只能進不能出的資訊之門,黑洞是其中一例,可惜的是黑洞並沒有隱藏住其引力資訊,從而被我們所察覺),在此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完整地定義我們的宇宙。如果不存在這部分額外的資訊,而且我們還足夠強大,我們也就只能夠剛好定義我們的宇宙,一分也不會多。(可惜我們還是不會知道,在此之外有沒有資訊,所以我們還是缺少了這部分資訊。)

    8.資訊有時候需要互相定義,但是即便這種互相定義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幫助,這種方法仍然不能夠在自身體系之中達到完備。允許自我定義的直接後果就是自我否定(比如定義我是錯的),陷入悖論。

    9.上帝能不能定義自己呢?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是什麼?它能不能毀掉自己?

    所以,我再重複一遍我的資訊不完備定律:有限的資訊不能夠表達比它自身更多的資訊;通常情況下,一段資訊並不能夠完整地表達、解釋和證明它自身。我將其簡化以後變成為:“資訊不能自指(自我指向)”。

    有了這樣一條定理,我們就會發現,人類邏輯體系中這些難纏的悖論被一掃而空了。因為這些悖論本身自我定義,迴圈論證,所以它們所提供的資訊是不可靠並且沒有許可權自指的。既然這種自指無效,那麼就無所謂真假對錯,悖論從此消除。當然,我們也付出了代價,資訊不完備定理意味著我們可能無法做到全知,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就是資訊不完備定理的最佳寫照。

    當然了,我們所能夠見到的悖論除了這類自指的問題,還有一些關於極限問題(比如芝諾的一些悖論)或者其問題的。這裡面比如極限問題,我們的數學家已經給出了很好的解釋,我就不過多介紹了。總而言之,我認為我們的邏輯在目前體系之下還是能夠做到比較好地自洽的。

    當然了,由資訊不完備定律出發,我們還能夠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不論上帝(大自然)是不是擲骰子(愛因斯坦不喜歡擲骰子的上帝),我們都不可能找到一個足夠聰明的人或者電腦完整地計算出宇宙的過去和將來(我們無法以小算大)。那種以為我們掌握的宇宙所有規律就可以計算宇宙的想法仍然是幼稚的。當然,我們可以估算(忽略掉很多參量),比如我們不是已經知道了太陽系的主要規律(我們認為的主要規律)了麼,但是我們的計算做不到精準。

    在拯救了邏輯之後,我們才能夠進一步討論哲學(包括我將要講述的同化理論,以及其它由我們的理性所匯出哲學理論)。當然我並沒有嘗試論證邏輯的絕對正確性,我只是消除了它內部的一處瑕疵(雖然是重大的)。因為既然資訊不能夠自指,我們就永遠無法獲得完備的絕對知識,不能夠獲得絕對真理,那麼就只能夠獲得相對真理,也就是我所說的自洽的“真理”。這也是我們人類慣用的思維方式,比如我們認為“1+1=2”,因為我們有數學以來一直如此,在今後的日子裡大抵也會是如此,所以我們把它看作是自洽的,儘管我們並沒有關於“1+1=2”的絕對知識,但是隻要我們今後沒有看到矛盾,我們就是會相信這個公理。

    所以自洽(自我肯定)就是檢驗真理的最佳但並不完美的標準。

    因為哲學所討論的是人類最為高深的智慧,要想給出一個完美而精確的定義並不容易,但是我們不妨先把這些有關人類和宇宙高深智慧的東西都歸進來,因為哲學本身不過是一個詞而已,它代表什麼全憑人類定義。哲學的來源是宇宙本身,哲學的分析和思考者是人類。在本書中讀者將要見到一套全新的哲學邏輯體系,這套體系的出發點不同於其他多數哲學,很多前人所痴迷的形而上學的問題不會成為本書的焦點,比如本體系不會考慮經驗主義或者理性主義的問題,也不會考慮一元論與多元論等比較傳統的問題。我們將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哲學,重新審視這個世界,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

  • 4 # 畫桑麻

    宇宙哲學在我看來其實就是老子所說的“道”。

    舉例來說,稅收太過嚴重,老百姓就覺得自己活著和死去也沒有任何分別,死後反而可以一了百了。這就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

    老子先是告訴我們,要從萬物的角度來看萬物。

    如果我們摒棄人的角度,從萬物的角度來看待花和葉子。那花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葉子給植物提供營養。在葉子的陪襯下,花也會更加好看。接著,植物開花,結果,又產生新的種子,如此繁殖,最終產生新的花朵,新的葉子。

    但在我們大眾的認知裡,葉子總是被當成花的陪襯。可是道家的思想不一樣,他們可以排除人類的價值觀,而是去呈現萬物本身的價值所在。如果用道家的觀點,我們甚至可以把花當成葉子的陪襯,而是去欣賞葉子。

    老子的道家思想,要我們擯棄人類中心的想法,不再給萬物賦予人類的價值,要我們認識到它們本身。

    老子還要我們以“德”代替“天”,明白道是一個整體,宇宙萬物都在整體裡,從來沒有分離過。

    我們可以從這樣一個故事,來明白老子思想的不同之處。

    楚國的國君曾有一把天下聞名的寶弓,結果在打獵後弄丟了。楚國國君下令,只要發現弓在楚華人身上,就可以不計較。這是楚國國君為了國家,而做出的考慮。

    孔子聽完這個故事,他說,其實只要弓在人的身上,就可以不用去計較了。這是孔子基於儒家思想,以人類為本進行的考慮。但老子不一樣,他認為即便是螞蟻、猴子得到了,你也不必計較。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是萬物都在宇宙裡,他突破了以人為中心的想法,出現了整體觀,即道存在於萬物中,最後又迴歸於道。

  • 5 # 大樂說

    宇宙哲學是宇宙真實義。

    當代科學量子學觸碰到了真實義的腳。量子學證實了三件事,

    一是,宇宙的萬物萬法都是能量,物質與精神完美統一;

    二是,波粒二象性,量子是由意識波動產生的,就是心念變現的,整體世界都是我們念念變現的。科學家發現無意識的時候,宇宙無形無相卻無處不在,科學無法認知;

    三是,量子糾纏,一個量子接收到意識心念資訊,當下宇宙所有量子不受時間空間束縛,都同步接收該資訊。也就是每個個體每一個念都影響整體宇宙,且一個量子就是整體宇宙,不必驚訝,能量不佔空間。科學家得出宇宙全息理論,已應用在克隆、航空通訊、5G上。

    對於整體宇宙的神秘狀態,道家描述為“道德”,它無形無相、天地之始、無中生有、三生萬物。儒家稱為“良知”,它如如不動、一念良知、徹頭徹尾、無始無終。

    佛陀講宇宙真實義,法華經楞嚴經中稱為“如來藏”,天地萬法由真心一念之所變現,由因緣而顯。它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隨緣現空現有。這個得到了科學的證實,但超於科學。

  • 6 # 承椿888

    宇宙哲學是什麼?

    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宇宙理念,不同的感悟認識理解。宇宙自身無始終,本體無限,生命力永恆。內涵時,空,物,靈,四大要素之間關係決定宇宙哲學是什麼?

    所以相對存在,相容而穩,相和而共鳴。是宇宙哲學原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清照——聲聲慢賞析愁有幾層?